抗纹枯病论文_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纹枯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抗性,基因,基因组,水稻,图谱,诱导。

抗纹枯病论文文献综述

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1](2019)在《基于90K芯片SNP标记的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抗纹枯病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挖掘定位小麦抗纹枯病QTL,以莱州953×山农辐63的F_(2:3)为做图群体,用Illumina Wheat 90K芯片检测F2单株的基因型,并用QTL IciMapping4.1软件绘制该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分离群体的抗、感表型,利用QTL IciMapping 4.1进行抗纹枯病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小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21个连锁群,覆盖了小麦的21条染色体,图谱总长度5528.12 cM,平均间距5.25cM;共检测到6个分布于小麦1A、1B、2A、3A、7A和7D染色体上的加性QTL位点,单个QTL的贡献率为3.24%-10.37%。该结果为小麦抗纹枯病QTL精细定位与相关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也为小麦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李伟滔,贺闽,陈学伟[2](2019)在《ZmFBL41~(Chang7-2):玉米抗纹枯病的关键利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真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纹枯病严重危害玉米(Zeamays)和水稻(Oryzasativa)等作物的安全生产。R.solani的宿主范围广且抗源少,加之相关的抗性机制研究有限,导致纹枯病的危害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近期,中国科学家通过对318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到1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编码F-box结构域蛋白的候选基因ZmFBL41(GRMZM2G109140)。ZmFBL41蛋白是SCF(SKP1-Cullin-F-box)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的一员,能介导复合体对肉桂醇脱氢酶ZmCAD的降解,从而降低木质素的积累,使玉米易感纹枯病。玉米抗病自交系~(Chang7-2)中,蛋白ZmFBL41~(Chang7-2)因2个关键氨基酸的变异,不能结合并降解底物ZmCAD,使木质素含量增加,从而提高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该研究率先揭示了SCF复合体可通过降解肉桂醇脱氢酶来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新型分子机制,为提高玉米及其它作物对纹枯病的抗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崔德周,樊庆琦,段乃彬,隋新霞,李永波[3](2019)在《小麦抗纹枯病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纹枯病又称白穗病、尖眼斑病,主要是由禾谷丝核菌的第一菌丝融合群以及立枯丝核菌的第四、五融合群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现已成为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挖掘定位小麦抗纹枯病基因区段/位点,对小麦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保存的189份小麦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2015-2018年度连续3年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对纹枯病的抗、感表型,并结合小麦660K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6年度病级均值为1.23,变幅为0.09-2.89;2016-2017年度病级均值为0.72,变幅为0-3.20;2017-2018年度病级均值为2.19,变幅为0-5.00,供试材料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利用可变类平均法进行系统聚类,欧式距离为10时,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5大类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小麦5B和6B染色体上检测到显着的SNPs位点,相应的区段可能存在与小麦抗纹枯病相关的基因。对关联SNPs位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小麦抗纹枯病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赵美,万俊,周而勋,舒灿伟[4](2019)在《水稻VIGS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水稻抗纹枯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该病菌寄主范围广、腐生性强,可侵染多达260种植物。由于缺少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目前有关水稻纹枯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与水稻的互作机理研究较少,直接影响水稻高效稳定抗性品种的培育。因此,本研究利用水稻纹枯病菌基因组10 847个蛋白质序列,通过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数据库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数据库进行预测,综合分析选出45个基因作为候选靶标基因。然后建立水稻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构建45个候选基因的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干扰载体。通过农杆菌注射的方法转化本氏烟草(Nicotina benthamiana)后用高致病力的水稻纹枯病菌菌株GD118进行接种,统计病情指数并检测真菌的生物量及靶标基因的转录水平。本研究最后发现转化了海藻糖磷酸脂酶基因Rstpp的本氏烟草的病情指数与对照相比显着减低。下一步将利用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验证Rstpp基因的沉默在水稻抗纹枯病中的作用,并可望获得抗纹枯病的水稻新品种。本研究建立了水稻的VIGS技术体系,可以用于筛选水稻抗纹枯病菌的致病关键基因,为水稻抗性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苏强,荣玮,张增艳[5](2019)在《小麦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TaPK3A的克隆与抗纹枯病功能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研究小麦防御反应分子基础,发掘有效的抗病基因是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突破的前提。本研究从抗纹枯病小麦品系CI12633中克隆出一个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RLK)基因TaPK3A,并对其表达特性及抗纹枯病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验证。TaPK3A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983bp,编码660个氨基酸组成的类受体蛋白激酶。TaPK3A在抗纹枯病小麦品系CI12633中的表达受禾谷丝核菌的诱导而显着上调; TaPK3A在根、茎、叶、穗中都有表达,以叶中的表达量最高; TaPK3A的表达受植物激素水杨酸诱导最为显着。利用大麦条形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 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降低抗纹枯病小麦CI12633中TaPK3A的转录水平,再接种禾谷丝核菌WK207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与对照植株相比, TaPK3A转录量下降的CI12633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显着降低,说明TaPK3A是小麦防御纹枯病反应所需的。(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余蓬勃,任妍,侯玮秀,郑跃婷,李林杰[6](2019)在《小麦苗期抗纹枯病鉴定方法的改良及抗病品种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纹枯病又称尖眼斑(点)病,是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小麦真菌病害~([1])。引起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的第一菌丝融合群(CAG-1)~([2~4])。在自然条件下,病原菌首先侵染寄主植株基部叶鞘,随着(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7](2019)在《基于90K芯片SNP标记的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抗纹枯病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挖掘定位小麦抗纹枯病QTL,以莱州953×山农辐63的F_(2∶3)为作图群体,用Illumina Wheat 90K芯片检测F_2单株的基因型,并用QTL IciMapping 4.1软件绘制该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分离群体的抗、感表型,利用QTL IciMapping 4.1进行抗纹枯病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小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21个连锁群,覆盖了小麦的21条染色体,图谱总长度5 528.12 cM,平均图距5.25 cM;共检测到6个分布于小麦1A、1B、2A、3A、7A和7D染色体上的加性QTL位点,单个QTL的贡献率为3.24%~10.37%。该结果可为小麦抗纹枯病QTL精细定位与相关基因克隆奠定基础,也为小麦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胡易冰,刘明芳[8](2018)在《小麦抗纹枯病QTL抗性因素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作物耕种方式相应改变,然而小麦耕种方式变化的同时,纹枯病发病几率逐渐提高,因此,应在全面了解小麦纹枯病的基础上,针对抗性因素QTL做具体分析,探索小麦抗纹枯病防治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小麦质量,而且还能为相关学者探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8年22期)

杨晓贺,王海宁,李帅,王妍,魏松红[9](2018)在《东北地区粳稻抗纹枯病资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水稻重要病害,其为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的叁大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北方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数的增加,水稻纹枯病在北方水稻种植区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危害越来越重。由于水稻纹枯病菌(R.solani)的广寄主性和半腐生性,生产中很难找到对该病菌表现抗病的抗源,目前研究中的抗性材料多为中抗材料,尚无免疫材料。为了评价东北地区粳稻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作者收集东北地区粳稻品种(系)631份,利用强致病力菌株进行苗期和分蘖期离体叶片接种、分蘖期牙签接种鉴定供试水稻材料对纹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苗期离体叶片接种试验中,有36份材料表现良好抗性。其中辽优5206、松粳12、广稻1号、珍龙13、福星稻339、丹粳21号、云大120、沈稻505、北粳1501、创粳6号10个材料在接种48h时表现为4级,其他材料皆表现为5级。在分蘖期离体叶片接种试验中,256份辽宁及吉林粳稻材料中,有53份表现抗性良好,其中盐粳167、辽优99418和辽优9914在接种60h时表现为3级,通系929表现为2级。375份黑龙江粳稻材料中,有60份材料表现良好的抗性,接种60h时,龙稻18和叁江5号发病级别为1级,龙粳49、龙稻23、垦稻26和垦稻23发病级别为2级,其余材料发病级别皆为3或3以上。表现抗性良好的试验材料在试验中表现为病斑扩展延迟。在分蘖期牙签接种试验中,供试材料共80份,其中营9443抗性表现最好,接种后28d病级最大值为2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梁邦平,郝冬冬,刁慧珊,李家创,袁凤平[10](2018)在《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7-1抗纹枯病的分子细胞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麦(Secale cereale)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重要叁级基因源,具有小麦改良所需要的多种优良性状。为丰富小麦杂交育种新的种质资源,利用墨西哥黑麦(2n=2x=14,RR)与普通优质小麦W770B(2n=6x=42,AABBDD)杂交,经过多年筛选,选出若干优良性状的衍生系,在小麦五叶期时用PDA培养基培养的带纹枯病菌的牙签,接菌到小麦芽鞘内,温室内培养,5周后鉴定纹枯病发病等级,计算病情指数,为了结果的准确性,经过多次牙签法鉴定,筛选出病情指数为PI=32.8%的抗病衍生系7-1。为明确衍生系7-1的遗传成分,本研究综合采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特异序列扩增(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分子标记、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和醇溶蛋白分析。对7-1的根尖细胞和花粉母细胞的细胞遗传学观察表明7-1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稳定2n=42=21Ⅸ;以黑麦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观察表明7-1含有两个黑麦染色体臂;黑麦基因组SCAR标记分析表明,D15和P13LF/R能够在黑麦和7-1中扩增出黑麦特异条带,黑麦1RS SCAR标记分析表明,ω-sec-p1/ω-sec-p2、ω-sec-p3/ω-sec-p4和IB-267能够在黑麦和7-1中扩增出黑麦目的条带,说明7-1具有黑麦1RS染色体;筛选小麦每条染色体长短臂上的多对引物,在7-1中只有1BS上的引物Xgwm264和Xgwm11未能扩增出相应条带,其余染色体上的引物均扩增出了条带,说明7-1中缺失了小麦1BS染色体;醇溶蛋白分析表明7-1中扩增出了1RS黑麦碱条带,由此证实了小麦染色体1BS被黑麦染色体1RS所替换,该材料为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本研究中7-1为抗纹枯病的1BL/1RS易位系,为小麦纹枯病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拓宽了小麦育种材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抗纹枯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真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纹枯病严重危害玉米(Zeamays)和水稻(Oryzasativa)等作物的安全生产。R.solani的宿主范围广且抗源少,加之相关的抗性机制研究有限,导致纹枯病的危害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近期,中国科学家通过对318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到1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编码F-box结构域蛋白的候选基因ZmFBL41(GRMZM2G109140)。ZmFBL41蛋白是SCF(SKP1-Cullin-F-box)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的一员,能介导复合体对肉桂醇脱氢酶ZmCAD的降解,从而降低木质素的积累,使玉米易感纹枯病。玉米抗病自交系~(Chang7-2)中,蛋白ZmFBL41~(Chang7-2)因2个关键氨基酸的变异,不能结合并降解底物ZmCAD,使木质素含量增加,从而提高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该研究率先揭示了SCF复合体可通过降解肉桂醇脱氢酶来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新型分子机制,为提高玉米及其它作物对纹枯病的抗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纹枯病论文参考文献

[1].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基于90K芯片SNP标记的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抗纹枯病QTL定位[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李伟滔,贺闽,陈学伟.ZmFBL41~(Chang7-2):玉米抗纹枯病的关键利器[J].植物学报.2019

[3].崔德周,樊庆琦,段乃彬,隋新霞,李永波.小麦抗纹枯病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赵美,万俊,周而勋,舒灿伟.水稻VIGS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水稻抗纹枯病中的应用[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苏强,荣玮,张增艳.小麦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TaPK3A的克隆与抗纹枯病功能初步分析[J].作物学报.2019

[6].余蓬勃,任妍,侯玮秀,郑跃婷,李林杰.小麦苗期抗纹枯病鉴定方法的改良及抗病品种筛选[J].植物病理学报.2019

[7].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基于90K芯片SNP标记的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抗纹枯病QTL定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8].胡易冰,刘明芳.小麦抗纹枯病QTL抗性因素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8

[9].杨晓贺,王海宁,李帅,王妍,魏松红.东北地区粳稻抗纹枯病资源筛选[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10].梁邦平,郝冬冬,刁慧珊,李家创,袁凤平.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7-1抗纹枯病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14国内“稻瘟病”文献按来源曲线分布...3.16玉米抗纹枯病miRNA-...一5miRNA介导的玉米抗纹枯病防御...3.10玉米抗纹枯病基因表达水平...玉米抗纹枯病前期机制Fig·7Eart...RIL群体抗纹枯病性的实际分布(...

标签:;  ;  ;  ;  ;  ;  ;  

抗纹枯病论文_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