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暖式大棚茄子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颜士鹏[1](2019)在《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蔬菜产业是寿光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是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重要支撑。寿光蔬菜产业是一个包括了蔬菜生产、蔬菜加工、经营流通、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各领域的一个综合性概念。但是从目前蔬菜产业整个链条看,各种服务功能配套齐全、服务设施先进完善,其服务能力、水平和规模都远远超出了寿光蔬菜生产本身的需求,服务范围不仅面对寿光也面向全国。寿光蔬菜产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上,同时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生产、加工和流通等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不断向农业融合。目前的问题在于寿光菜户想扩大再生产受到土地等因素的种种制约,放弃蔬菜生产农民又舍不得手中积累多年的技术。很多种植户处于一种欲干不能、欲舍不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据寿光市农业局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每年新建和改造的大棚只占总数量的3.6%左右。目前寿光蔬菜生产发展实际处于一种“僵局”状态,急需转型发展。本文针对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问题,在对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详细阐述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影响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后,提出了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论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寿光蔬菜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目前存在的组织化程度低、规划化程度低、销售管理分散不规范等问题,论证了转型发展的目的和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介绍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并从产业结构、产业地位、产业效益三方面对目前寿光蔬菜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产业经营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效益增收、产业行业监管、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对寿光蔬菜产业转型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桑家营子、东斟灌、屯田西三个村的蔬菜生产转型发展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全市工作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通过以上整体分析研究,结合寿光实际,明确了向园区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转型的思路,着重提出了转变发展理念、培育和发挥示范社的引领作用、强化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的五项具体措施和对策。希望通过本文能为抓好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蔬菜产业全面向规模化、标准化和提质增效方向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张迁[2](2019)在《寿光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以华泰公司为例》文中认为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在讲话中肯定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寿光模式”。经过40年的发展,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模式遇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随着全国范围内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寿光模式”被广泛推广。蔬菜产量的快速增长和消费市场增长相对缓慢的局面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使传统的产业经营模式面临发展瓶颈。与此同时,我国高端蔬菜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传统经营模式不适应高端蔬菜生产品质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要求,模式创新成为蔬菜产业向高端市场突破的必由之路,如何优化“寿光模式”进行再创新成为关键。本文关注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问题,以寿光市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展开论文研究。论文首先概述了农业产业链等理论和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及其发展情况;其次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化经营发展历程、经营模式及其特征,选择“寿光模式”再创新的典型案例华泰新模式展开案例研究,具体描述了华泰新模式即“龙头企业+标准基地+村两委领办合作社+农户”全产业链协同的合作主体背景和实施过程,比较分析该模式在标准化生产、控制成本、调动农户积极性等方面的优势;然后从合作规则、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化经营演进路径等方面,剖析寿光蔬菜产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要素,最后结合“寿光模式”再创新目标,提出蔬菜产业经营发展的相关对策。论文深入剖析研究的华泰公司新模式,突出地方政府和标准基地的带动作用,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适合农户资金缺乏、种植经验少的地区推广。该模式专业化分工和交易流程内部化的合作规则,对于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探索和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穆大伟[3](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刘宗林[4](2014)在《山东寿光大棚蔬菜推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当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子。农业推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与纽带,从理论到实践人们普遍认为,它对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创新农业推广模式永远是促进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加强农业推广模式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推广模式,是促进科技入户,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作为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诞生并大面积推广后,寿光凭借冬暖式蔬菜大棚生产的先发优势与科技创新,实现了农业生产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进步,制约寿光大棚蔬菜设施农业产业推广与发展的矛盾问题也日益突出。对此,本文笔者结合课题自身实际,通过查取文献资料、走访相关部门、下基层调查等各种方式,以寿光大棚蔬菜设施农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大棚蔬菜推广模式进行调查研究,阐明了制约寿光大棚蔬菜推广与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根据寿光本地农民对大棚蔬菜推广模式的需求,总结归纳出了适合未来寿光市大棚蔬菜推广发展趋势的以高校科研单位专家资源为依托的六大类创新型模式组合,提出了其中的重点推广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寿光市当前成功的大棚蔬菜推广典型模式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带动模式、涉农龙头企业+农户带动模式、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户带动模式、地方农业展会带动等五种典型成功推广模式,上述模式都有其对接的特定的应用环境,虽形式各异,但各有所长,均在当前寿光大棚蔬菜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今后针对模式运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模式间的整合与管理。研究显示,笔者所提出的未来寿光市以高校科研单位专家资源为依托的大棚蔬菜创新型推广模式组合,通过一系列分析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农业推广实际并具有寿光特色的大棚蔬菜推广新机制,建立起了当前我国农业推广进村入户并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的新模式,也是现阶段对我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及创新,相信以上模式在寿光通过试点、示范、总结、推广,对未来寿光市大棚蔬菜设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加速推广作用意义重大。综合研究分析得出,未来寿光市大棚蔬菜推广模式应建立起以政府单位为主导,以高校科研单位专家资源为依托,各类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专业示范户等涉农组织群体广泛参与,形成结构多样、功能各异、机制灵活、高效运转的多元化的农业推广模式体系,政府在其中应加强对农业推广活动的宏观调控及财政扶持,专家应做好技术对接与智力支持,在此基础上以期实现各推广主体整体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推动寿光大棚蔬菜在未来得到更进一步推广与发展。
司立英[5](2012)在《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聊城市是位于山东省西部的农业种植大市,借改革开放、通关入世、“菜篮子”工程的大力实施,聊城市委市政府将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着力推进蔬菜产业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服务社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蔬菜种植面积连年扩展,产量产值大幅增加,产品质量逐渐提高,外贸经济崭露头角,被誉为“鲁西大菜园”。本文把聊城市蔬菜产业定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不同群体,制作了两种蔬菜种植结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走访、调查,对聊城市蔬菜生产栽培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流通市场、基地建设、加工出口等情况进行调查,详细了解蔬菜产业在聊城市的发展历史、现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次,通过查阅聊城市内市外蔬菜产业相关资料,了解前人对蔬菜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山东省寿光市、泰安市等外地市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找出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差距,认清聊城市蔬菜产业提升再发展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明晰聊城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综合各种利弊因素,结合蔬菜产业的各类优秀典型,参考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取得的相关先进经验,采取针对性、实质性措施,解决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供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再次优先发展、展现聊城市蔬菜产业新面貌的建议和对策。因此,通过系统性对比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聊城市蔬菜产业提升再发展应该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该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环境;应该多方位多层面开发国内外市场;应该多渠道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优越性。
张伟[6](2009)在《农民芦笋设施栽培技术采用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芦笋设施栽培技术是高产、高效的农业途径之一,该项技术的推广对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丰富城乡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芦笋设施栽培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影响农民采用该技术的各方面的因素,并将这些影响因素有效地整合到农民所处的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以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使农民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农民采用芦笋设施栽培技术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效益高、见效快是促使农民采用芦笋设施栽培技术的主要因素。由于芦笋设施栽培的技术复杂、难度大,农民自身素质条件以及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对农民采用该技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对于农民文化素质较高、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影响较低;农民持续采用该技术可能性还与设施芦笋品种的特性、目前设施水平、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信息来源状况以及与技术推广人员联系的多少有关。此外,风险因素、产品的市场营销环境、农民自身特征也不同程度影响农民采用该技术。基于农民是否采用芦笋设施栽培技术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应当不断改进完善芦笋设施栽培技术、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拓宽农民信息来源、降低农民采用风险、创造良好的产品营销环境、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从而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增加农民的收入。
刘天英[7](2013)在《寿光蔬菜育苗装备现状调查及机械与人工育苗效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寿光自1989年始建冬暖式大棚以来,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并将此技术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带动了全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北方地区冬季有了新鲜蔬菜供应市场。寿光蔬菜产业带动了育苗产业的迅速发展,先后与多家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合作,开展蔬菜育苗、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等的研发,寿光种苗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全国各地,育苗产业为寿光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寿光地区现有育苗厂200多家,育苗面积160万平方米,年育苗15亿株,其中嫁接苗3亿株。但是由于设施栽培的逐年增加,作物连作重茬引起了土壤环境日趋恶化、土传病虫害日益加重、投入增加、产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可采取的办法主要有轮作、农药灌根、嫁接等措施。但是轮作处理需要时间较长,农药灌根不仅成本高且污染环境,而嫁接技术在有效克服连作障碍、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的同时,还表现出周期短、投资少、无公害的优点。并且随着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出现用工荒等一系列的问题,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引发一系列职业疾病,人工嫁接育苗已经无法满足设施农业大规模发展的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工厂化程度,实现嫁接育苗产业的机械化及自动化。为了给种苗生产中自动化装备的标准化、集成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育苗产业机械推广、用户需求两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调研分析;根据对寿光地区的实地考察,发现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寿光工厂化育苗发展的集成化机械对策;同时从经济效益研究入手,就育苗产业的人工操作和机械化生产两种方式,对育苗厂进行成本和效益分析。旨在探索出更利于寿光育苗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为寿光蔬菜产业科学发展提供依据,能更直接地说明育苗产业机械化的必要性。首先,根据分类整理现有论文、专利等相关资料,分析嫁接苗的生产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现状,及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其次,结合前期分析,设计制作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调研寿光地区育苗厂12家,农户65家。调研结果表明,嫁接苗的生产主要靠人工操作,嫁接苗的生产技术较成熟,对价格合理的自动化、机械化嫁接装备的要求较高。最后,针对寿光地区存在的设施结构标准度较低、机械化程度较低、用户对机械的信任度也比较低等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对菜农的培训改变传统观念、建立设施建造和嫁接苗生产的标准、系统地考虑播种、育苗、供苗、嫁接、栽植、嫁接苗管理等生产工艺,集成研发嫁接苗的生产中的自动化、机械化装备,并对人工和机械两种生产方式进行效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机械生产较人工生产成本更低、收益更高,更有利于育苗产业的长足发展。
王立学[8](2011)在《山东省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首要工作,青州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其中有82.1%的人口都生活在农村,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仍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内部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职能定位不准确、不及时,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青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青州市政府如何对自己的职能进行科学定位,提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最佳方案,做大做强青州特色优势农业,对推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构建小康青州、和谐青州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总结了国内外农业结构调整经验与教训,以青州历年的《青州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青州年鉴》及青州市农业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州农业机构的演变历程,对青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基于政府层面的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分析,针对青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青州市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措施及建议,为今后青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经验。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方面。第二章是政府职能的相关理论,主要从农业产业经营化理论,农业结构调整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干预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方面阐述,为青州市政府职能定位提供丰富、可靠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是对青州农业机构调整情况、青州市农林渔牧的发展现状和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做法进行详细阐述,为第四章分析基于政府层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打下基础。第四章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例证分析及比较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了基于政府层面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青州市农业的五大支柱产业层面进行分析。第五章是新形势下青州市农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论文先对青州总体产业结构进行总体职能定位,然后分别对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方案进行研究,每项产业的规划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和详细的规划,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第六章是促进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从青州市各个农业发展及升级的视角出发,制定六条相关政策达到完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高寿利[9](2010)在《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设施园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集合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我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设施发展模式的不同。目前国内有关设施园艺的区域性及适应性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的划分比较粗略,很多研究是基于单一地区、单一类园艺作物或单个技术环节的,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研究。如何在全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把握整体,对各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系统综合、个例分析等方法,深入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调查了全国6个省(山东、江苏、广东、陕西、甘肃、云南省)、2个市(上海市、北京市)的35个县、市、自治区,基本涵盖了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设施发展现状、设施发展类型、区域设施发展优劣势等特点,对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展开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地区特定条件下适合的区域发展模式,最终真正实现安全高效。进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全国不同地区,主要是以山东、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云南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主要设施类型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全国主要的设施类型,塑料大棚6类、日光温室以区域进行划分,重点分为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区域,不同地区以设施结构作为划分标准,其中西北地区分为:琴弦式3类,圆弧型3类,拱圆型3类,特殊类型温室7类;东北地区:2类;华东地区:5类。详细记录了不同设施类型的结构参数、基本性能和适用范围;(2)根据各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特别是设施花卉产业,分析了全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区划;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基础,对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类汇总,提出了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发展的设施类型、设施栽培作物和设施产业区划。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条件制定了区域设施类型发展规划,探讨了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草莓和香石竹的生产技术规范,希望有所指导。本研究为将来中国设施园艺的产业区划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探讨了设施园艺技术标准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刘中会[10](2009)在《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30多年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但是,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农产品总体品质不高,结构不甚合理,区域性结构雷同,产业链条短,农业经济效益低,由此导致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路子,按照现代农业和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谋划新阶段农业的发展。放眼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表现为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产业集群现象。而目前,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多集中于工业领域,针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因此,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或许能为我国现阶段农业的发展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本文正是通过对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来探寻这条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接着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然后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与技术引进、创新和扩散的互动关系以及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为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90年代数量与规模的扩张及蔬菜品质结构的优化升级,到本世纪初已经基本发展成熟。丰富的自然及历史资源,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人力资源和品牌优势为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与竞争优势。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蔬菜种植区域的集聚,寿光蔬菜集聚生产对上下游产业及相关辅助产业与服务部门产生了衍生与吸聚作用,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由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吸聚效应,以及优越的生产要素、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企业的互动合作、研究机构和政府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都促进了寿光市技术的扩散和创新。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寿光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寿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寿光蔬菜竞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带动了寿光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寿光县域经济的规模化水平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促进了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的壮大、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农村市场功能效果的发挥。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集群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因此,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各种有效政策措施的支持,比如采取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等措施。
二、冬暖式大棚茄子栽培管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暖式大棚茄子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蔬菜产业 |
2.1.2 产业转型 |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
3.1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 |
3.1.1 起步阶段 |
3.1.2 快速发展阶段 |
3.1.3 转型发展阶段 |
3.2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2.1 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
3.2.2 产业地位和优势情况分析 |
3.2.3 产业效益状况分析 |
3.2.4 产业服务保障体系状况分析 |
3.3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3.1 产业经营体系建设方面 |
3.3.2 产业发展效益增收方面 |
3.3.3 产业行业监管方面 |
3.3.4 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
4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分析 |
4.1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4.2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
4.2.1 产业发展结构优化 |
4.2.2 产业发展政策优良 |
4.2.3 产业发展组织有力 |
4.2.4 产业安全质量保障有力 |
4.2.5 产业文化悠久 |
4.2.6 人力资源充足 |
4.3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3.1 菜农思想观念落后 |
4.3.2 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 |
4.3.3 科学技术支撑不足 |
5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 案例一: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农业园区经营型蔬菜产业转型发展 |
5.2 案例二: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合作社领办型蔬菜产业转型发展 |
5.3 案例三:洛城街道屯田西村“飞地经济”型蔬菜产业转型发展 |
6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思路与对策分析 |
6.1 寿光蔬菜产业升级的目标 |
6.2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
6.2.1 蔬菜产业向园区农业转型 |
6.2.2 蔬菜产业向绿色农业转型 |
6.2.3 蔬菜产业向品牌农业转型 |
6.2.4 蔬菜产业向科技型农业转型 |
6.3 促进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
6.3.1 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
6.3.2 要培育和发挥示范社的引领作用 |
6.3.3 强化人才培育体系建设 |
6.3.4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
6.3.5 增强蔬菜生产者队伍力量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寿光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以华泰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产业链 |
2.1.2 农业产业链 |
2.1.3 价值共创 |
2.2 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及其发展 |
2.2.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生背景 |
2.2.2 新型农业经营参与主体 |
2.2.3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概况 |
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研究 |
2.3.1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 |
2.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2.3.3 农业产业经营制度创新 |
第三章 寿光市蔬菜产业及其经营模式分析 |
3.1 寿光市蔬菜产业概述 |
3.1.1 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历程 |
3.1.2 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特点 |
3.2 寿光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 |
3.2.1 主要经营模式 |
3.2.2 参与主体分析 |
3.3 寿光市蔬菜产业化经营特征分析 |
3.3.1 市场需求分化特征显着 |
3.3.2 蔬菜产业化与品质化趋势 |
3.3.3 多主体参与蔬菜产业创新 |
3.3.4 各类现代技术的应用 |
第四章 寿光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要素与关键路径 |
4.1 寿光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典型案例 |
4.1.1 案例选择依据 |
4.1.2 案例主体背景 |
4.1.3 案例过程描述 |
4.1.4 新模式中农户收益与传统模式对比 |
4.2 基于华泰案例的寿光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要素分析 |
4.2.1 经营主体及其功能定位 |
4.2.2 经营主体合作规则 |
4.2.3 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
4.3 寿光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演进路径 |
第五章 寿光市蔬菜产业化经营发展对策 |
5.1 实施品牌化战略 |
5.1.1 筑牢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
5.1.2 打造高端品牌形象 |
5.1.3 积极推动产业模式创新 |
5.2 实施标准化战略 |
5.2.1 打造寿光标准 |
5.2.2 大力吸引产业高端人才 |
5.2.3 推动标准基地建设 |
5.3 抢占蔬菜产业链条科技制高点 |
5.3.1 打造种业基地 |
5.3.2 突出技术集成和数据云技术应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信息汇总表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都市农业 |
1.2.2 设施农业 |
1.2.3 立体绿化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2.1 有农建筑 |
2.1.1 垂直农场 |
2.1.2 有农建筑 |
2.2 产能建筑 |
2.2.1 被动房 |
2.2.2 产能房 |
2.3 生产型建筑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结论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5.1.1 覆土种植 |
5.1.2 栽培槽 |
5.1.3 栽培块 |
5.1.4 栽培箱 |
5.1.5 水培 |
5.1.6 栽培基质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材料与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6.1.1 研究现状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7.1 温室 |
7.1.1 日光温室 |
7.1.2 现代温室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7.2.1 研究现状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7.2.5 实践案例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7.3.1 材料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3.3 结论 |
7.4 屋顶温室 |
7.4.1 研究现状 |
7.4.2 实践案例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7.6.4 自给率分析 |
7.6.5 结果与讨论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山东寿光大棚蔬菜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1 农业推广的源起与概念 |
1.3.2 农业推广模式的内涵与类别 |
1.3.3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4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5 对中国的启示 |
1.4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寿光市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寿光市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2.2 寿光市大棚蔬菜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调查 |
2.3 寿光市大棚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政府推广占主体地位,民间力量参与度低 |
2.3.2 农业推广经费保障不足,机构设置不合理 |
2.3.3 农户经营意识保守,高素质人才缺乏 |
2.3.4 自主研发能力差,国产蔬菜良种短缺 |
2.3.5 蔬菜总体质量不高,农药残留现象突出 |
2.3.6 涉农龙头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 |
2.3.7 大棚生产方式落后,市场社会化服务度低 |
2.3.8 风险预警机制缺失,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差 |
2.3.9 农协功能发挥缺位,影响大棚推广竞争力 |
2.3.10 土传病害发生严重,蔬菜生产环境不断恶化 |
第三章 寿光市大棚蔬菜推广典型成功模式及创新 |
3.1 寿光市大棚蔬菜产业发展 SWOT 分析 |
3.2 寿光市大棚蔬菜推广典型成功模式 |
3.2.1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带动模式 |
3.2.2 涉农龙头企业+农户带动模式 |
3.2.3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
3.2.4 科技示范园区+农户带动模式 |
3.2.5 地方农业展会带动模式 |
3.3 寿光市大棚蔬菜五种农业推广典型成功模式分析比较 |
3.4 寿光市大棚蔬菜推广模式创新 |
3.4.1 创新优势 |
3.4.2 运行机制 |
3.4.3 模式框架 |
3.4.4 综合目标 |
3.4.5 实施内容 |
3.4.6 模式构建 |
3.4.7 模式应用 |
3.4.8 运行保障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蔬菜及其蔬菜产业背景 |
1.1.2 世界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
1.1.3 我国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
1.1.4 聊城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2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
2.1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历史 |
2.2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2.2.1 政府政策引路,效益连年频增 |
2.2.2 科技品种趋新,种植结构优化 |
2.2.3 区域布局合理,基地优势显现 |
2.2.4 生产标准完善,产品认证增加 |
2.2.5 企业龙头昂首,一企引领八方 |
2.2.6 专业市场建立,营销网络畅通 |
2.2.7 农民组织多种,专业合作社优 |
2.3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特点 |
2.3.1 蔬菜产业的布局:由分散到集中 |
2.3.2 蔬菜产业的趋势:由低端到高端 |
2.3.3 蔬菜产业的竞争:由劣势到优势 |
2.3.4 蔬菜产业的方向:由单元到多元 |
第三章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
3.1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自然优势 |
3.1.1 聊城市行政区划及基本概况 |
3.1.2 聊城市气候条件 |
3.1.3 聊城市水利情况 |
3.1.4 聊城市土壤情况 |
3.2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
3.2.1 聊城市交通情况 |
3.2.2 聊城市信息网络 |
3.3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
3.4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产品优势 |
3.5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必要性 |
3.5.1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是国内国外基本现实要求 |
3.5.2 蔬菜产业是聊城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
3.5.3 蔬菜产业是聊城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
第四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
4.1 土地紧张,菜农经营分散 |
4.2 温室大棚更新减少,产业基础夯实缓慢 |
4.3 菜农思想观念难以更新 |
4.3.1 菜农小农意识依然存在 |
4.3.2 科学管理任重道远 |
4.4 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
4.5 蔬菜产业纵深发展受资金与科技短缺制约 |
4.6 诸多信息滞后,产品流通不畅 |
4.6.1 生产信息不畅 |
4.6.2 销售信息不畅 |
4.6.3 物流信息不畅 |
4.7 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标准实施不力 |
4.8 出口创汇能力差,向外发展意识不强 |
第五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
5.1 政府领头,全面协调共发展 |
5.1.1 明确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
5.1.2 规划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
5.1.3 协调解决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
5.2 科技带路,求实创新促发展 |
5.2.1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 |
5.2.2 加强科技应用体系建设 |
5.3 高标准生产,提升品牌优先发展 |
5.3.1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及质量的标准制定与宣传 |
5.3.2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加工高规范严要求的实施 |
5.3.3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及产品的监测 |
5.3.4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多方向多种类发展 |
5.4 高要求建设现代物流综合市场 |
5.5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延长,效益增加 |
5.5.1 新型龙头企业初建设 |
5.5.2 现有龙头企业再发展 |
5.5.3 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 |
5.6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
第六章 结论 |
6.1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是必须和必然的 |
6.2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途径 |
6.2.1 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
6.2.2 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环境 |
6.2.3 多方位多层面开发国内外市场 |
6.2.4 多渠道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优越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6)农民芦笋设施栽培技术采用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针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的研究 |
1.2.2 农民经济行为特性的研究 |
1.2.3 农民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调查 |
2.4.2 调查选点 |
2.4.3 调查方法 |
2.5 调研地区概况 |
2.5.1 寿光市稻田镇概况 |
2.5.2 临朐县寺头镇概况 |
2.5.3 安丘市慈埠镇概况 |
第三章 芦笋设施栽培的现状调查 |
3.1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与技术的采用状况 |
3.2 芦笋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 |
3.3 芦笋设施水平及栽培品种现状 |
3.3.1 设施水平现状 |
3.3.2 芦笋设施栽培品种现状 |
3.4 嫩笋的销售渠道 |
3.5 芦笋相关信息来源渠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农民采用芦笋设施栽培技术的因素分析 |
4.1 技术创新特点因素的影响 |
4.1.1 芦笋设施栽培技术高效益、收效快对农民采用该技术的影响 |
4.1.2 栽培管理技术特点及其对农民采用该技术的影响 |
4.1.3 芦笋设施栽培的前期投入及其对农民采用该技术的影响 |
4.1.4 芦笋设施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农民采用该技术的影响 |
4.2 风险因素的影响 |
4.2.1 芦笋设施栽培存在的风险 |
4.2.2 风险因素对农民采用芦笋设施栽培技术的影响 |
4.3 产品营销因素的影响 |
4.4 农户自身特征因素的影响 |
4.5 农民信息获知状况因素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寿光蔬菜育苗装备现状调查及机械与人工育苗效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寿光农机补贴政策分析 |
2.1 农机补贴的意义 |
2.2 农机补贴实施现状 |
2.3 寿光农机补贴进展 |
2.4 农机补贴的困难 |
第三章 寿光蔬菜育苗生产现状及影响机械推广因素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1.1 育苗厂调查问卷设计 |
3.1.2 农户调查问卷设计 |
3.2 调研概要 |
3.2.1 调研分布 |
3.2.2 嫁接苗培育时间 |
3.3 调研结果及统计分析 |
3.3.1 培育品种及百分比 |
3.3.2 标准苗参考指标 |
3.3.3 销售量与温室类型的关系 |
3.3.4 温室发展趋势 |
3.3.5 定向要求调研 |
3.3.6 嫁接工艺问题分析 |
3.3.7 人工及现有机器嫁接方法 |
3.3.8 育苗厂嫁接人力投入及嫁接苗销售额 |
3.3.9 是否接受嫁接机及不接受原因分析 |
3.3.10 嫁接机价格及嫁接成活率期望分析 |
3.3.11 愈合设备问题分析 |
3.3.12 移栽机问题分析 |
3.3.13 所需设备 |
3.4 寿光蔬菜育苗机械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寿光蔬菜育苗机械与人工生产效益对比分析 |
4.1 基本生产成本分析 |
4.2 人工劳务成本分析 |
4.3 种苗净收益分析 |
4.4 设备集成效益评价 |
第五章 寿光蔬菜育苗机械化应用发展构想与对策建议 |
5.1 集成机械化构想 |
5.2 发展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山东省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政府职能的相关理论 |
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2.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点 |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
2.2 农业结构调整理论 |
2.2.1 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原则 |
2.2.2 市场经济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科技进步理论 |
2.3 市场失灵理论 |
2.4 政府干预理论 |
2.5 政府职能理论 |
第三章 青州市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的做法 |
3.1 青州市农业行政管理机构调整状况 |
3.1.1 青州市原有农业结构调整演变过程 |
3.1.2 改革开放以来新建农业机构调整演变过程 |
3.2 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分析 |
3.2.1 农业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 |
3.2.2 青州市各农业产业的变化情况 |
3.3 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做法 |
3.3.1 粮食单产面积逐步提高,加大各种补贴政策扶持力度 |
3.3.2 瓜菜生产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和有机化 |
3.3.3 花卉逐步走向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
3.3.4 果品向乡土特色,产业化方向发展 |
3.3.5 畜牧正快速稳步向正规化方向发展 |
第四章 基于政府层面的青州市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分析 |
4.1 政府未充分重视农业基础产业,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产生矛盾 |
4.2 花卉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
4.2.2 市场建设相对滞后 |
4.2.3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专业化与规模化受阻 |
4.2.4 人才缺乏、创新不足 |
4.3 瓜菜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
4.3.1 政府引导不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应技术配套 |
4.3.2 规划和引导力度不够,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进程受阻 |
4.3.3 知名品牌建设滞后,优质的农产品未能优价销售 |
4.3.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亟需进一步完善 |
4.4 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
4.4.1 政府对果业种植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建设 |
4.4.2 科技推广力度不大,栽培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 |
4.4.3 缺少龙头带动,产业化程度低 |
4.5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
4.5.1 政府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加工产业发展滞后 |
4.5.2 政府对畜牧业投入资金缺乏,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 |
4.5.3 技术力量薄弱,推广力度不大 |
第五章 新形势下青州市发展农业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
5.1 新形势下政府在青州市发展农业中的总体职能定位 |
5.1.1 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5.1.2 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力度 |
5.1.3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5.1.4 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 |
5.2 青州市政府在发展各产业中的具体职能定位 |
5.2.1 粮食产业 |
5.2.2 瓜菜产业 |
5.2.3 果品产业 |
5.2.4 花卉产业 |
5.2.5 畜牧产业 |
第六章 促进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
6.1 加强组织领导 |
6.2 密切协作配合 |
6.3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
6.4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
6.5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
6.6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设施园艺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
1.1.1 设施园艺的概念 |
1.1.2 设施园艺的内容 |
1.1.3 设施园艺的特点 |
1.2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
1.2.1 国外设施发展 |
1.2.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和现状 |
1.2.1.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新特点 |
1.2.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
1.2.2.1 我国设施园艺历史与现状 |
1.2.2.2 我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1.2.2.3 未来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我国设施园艺设施类型数据库的构建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内容 |
2.3 塑料大棚温室 |
2.3.1 我国塑料大棚的类型 |
2.3.1.1 简易竹木结构大棚 |
2.3.1.2 秫秸架式结构塑料大棚 |
2.3.1.3 水泥结构塑料大棚 |
2.3.1.4 钢管塑料大棚 |
2.3.1.5 钢竹混合结构塑料大棚 |
2.3.1.6 特殊类型塑料大棚 |
2.3.2 塑料大棚的性能分析 |
2.4 日光温室 |
2.4.1 日光温室概述 |
2.4.1.1 萌芽期 |
2.4.1.2 发展期 |
2.4.1.3 全面发展期 |
2.4.1.4 现代化发展期 |
2.4.2 日光温室的结构类型 |
2.4.2.1 西北地区 |
2.4.2.2 华东地区 |
2.4.2.3 东北地区 |
2.5 现代化温室 |
2.5.1 华东型连栋温室 |
2.5.2 华南型连栋温室 |
2.5.2.1 连栋温室主要形式 |
2.5.2.2 屋脊型温室的主要形式 |
2.5.2.3 华南型连栋温室 |
2.5.3 华北型连栋温室 |
2.5.4 Venlo型结构玻璃温室 |
2.5.5 小结 |
3 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资料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结果 |
3.3.1 全国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 |
3.3.2 设施花卉区域发展现状 |
3.2.2.1 我国花卉产业的规模与产值 |
3.2.2.2 我国花卉产业的主营产品 |
3.2.2.3 设施花卉经营实体 |
3.2.2.4 全国主要城市设施花卉产业分析 |
3.3.3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分析 |
3.3.3.1 华北地区 |
3.3.3.1.1 北京 |
3.3.3.1.2 河北 |
3.3.3.1.3 河南 |
3.3.3.1.4 天津 |
3.3.3.2 西北地区 |
3.3.3.2.1 陕西省 |
3.3.3.2.2 甘肃省 |
3.3.3.2.3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3.3.2.4 新疆 |
3.3.3.3 华东地区 |
3.3.3.3.1 山东省 |
3.3.3.3.2 上海市 |
3.3.3.3.3 江苏省 |
3.3.3.4 华南地区 |
3.3.3.4.1 广东省 |
3.3.3.4.2 福建省 |
3.3.3.4.3 广西省 |
3.3.3.4.4 海南省 |
3.3.3.5 西南地区 |
3.3.3.5.1 云南省 |
3.3.3.5.2 贵州省 |
3.3.3.5.3 四川省 |
3.3.3.5.4 重庆市 |
4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理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内容 |
4.2.1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指标选择 |
4.2.2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原则 |
4.2.3 区域发展模式指标评价分析 |
4.2.3.1 社会条件 |
4.2.3.1.1 经济条件 |
4.2.3.1.2 历史文化条件 |
4.2.3.1.3 地域优势 |
4.2.3.2 自然条件 |
4.2.3.2.1 温度条件 |
4.2.3.2.3 光照条件 |
4.2.3.3 设施发展类型选择 |
4.2.3.3.1 设施性能分析 |
4.2.3.3.2 温室建设 |
4.2.3.4 设施栽培作物 |
4.2.3.4.1 作物习性 |
4.2.3.4.2 作物选择 |
4.2.3.5 设施园艺发展组织模式 |
5 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模式的建立 |
5.1 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1.1 陕西省 |
5.1.2 甘肃省 |
5.1.3 西北其他地区 |
5.2 华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2.1 北京市 |
5.2.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区位分析 |
5.2.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 |
5.3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3.1 设施园艺发展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分析 |
5.3.1.1 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
5.3.1.2 西南地区的设施类型区划 |
5.3.2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 |
5.3.2.1 四川地区 |
5.3.2.2 重庆地区 |
5.3.2.3 贵州地区 |
5.3.2.4 西藏地区 |
5.3.2.5 云南地区 |
5.4 华东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4.1 山东 |
5.4.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
5.4.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
5.4.2 上海 |
5.4.2.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
5.4.2.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
5.5 华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5.1 广东省 |
6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标准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2 研究内容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标准的分类 |
6.3.2 设施园艺技术标准化研究内容 |
6.3.2.1 设施结构标准化 |
6.3.2.2 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化 |
6.3.2.3 产品标准化 |
6.3.3 设施园艺标准化制定情况 |
6.3.3.1 温室结构标准 |
6.3.3.2 生产技术标准 |
6.3.3.3 设施花卉生产技术标准 |
6.3.4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标准拟定研究 |
6.3.4.1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草莓 |
6.3.4.2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非洲菊切花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
第四节 产业集群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及区域发展 |
第五节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 |
第二章 农业产业集群及其与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 |
第一节 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特点及其构成 |
第二节 农业产业集群与工业产业集群的比较 |
第三节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
第四节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机理 |
第五节 农业产业集群与技术进步 |
第六节 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三章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起源、发展及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
第二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
第三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
第四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与其它农业产业集群的比较 |
第四章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与技术引进、扩散和创新的互动分析 |
第一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吸聚效应 |
第二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各关键要素互动作用促进了技术的扩散和创新 |
第三节 技术引进、扩散和创新对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寿光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三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四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与观光农业的发展 |
第五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
第六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农村市场发展的影响 |
第六章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
第三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冬暖式大棚茄子栽培管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研究[D]. 颜士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2]寿光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以华泰公司为例[D]. 张迁.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3]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4]山东寿光大棚蔬菜推广模式研究[D]. 刘宗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5]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司立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6]农民芦笋设施栽培技术采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7]寿光蔬菜育苗装备现状调查及机械与人工育苗效益对比分析[D]. 刘天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8]山东省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D]. 王立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9]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高寿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10]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D]. 刘中会.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标签:蔬菜论文; 农业论文; 寿光蔬菜论文; 寿光论文;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