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振充电论文_邓彦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谐振充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谐振,变换器,充电站,电压,电动汽车,电能,无源。

谐振充电论文文献综述

邓彦波[1](2019)在《电动汽车充电站谐振现象及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电动汽车行业已经发展的越来越迅速,随着人们对出行交通需求的增加,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占比较大的出行工具。因此,人们对于电动汽车实用性和性价比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谐振效应,该文将主要探索一下如何提高电动汽车充电站效率,通过仔细研究谐振效应的各个数据进行对比和参考,发现相比于无跟踪式谐振电路、谐振效应的充电系统的参数相对要高。该文将针对谐振效应的种种原理和系统做出介绍和主要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31期)

邓孝祥,张鹏飞,葛飞[2](2019)在《无线充电LCC谐振补偿网络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无线输电系统存在传输功率和效率随发射线圈上的电流变化、发射线圈的电流随负载变化的现象,提出一种新型双侧LCC补偿结构的谐振变换器拓扑。通过迭加定理分析法对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影响系统传输功率、效率的因素及输出电流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增益关系,给出选取谐振元件参数的方法,通过LTSpice仿真软件对谐振式LCC补偿拓扑的WPT系统仿真,搭建系统样机验证仿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副边线圈电流超前原边线圈电流90°时,系统为最大传输功率。搭建1 kW样机进行理论验证,满载时整机效率为92%。(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毛毛,李瑞,李德明,魏居魁,武万锋[3](2019)在《LLC谐振恒流恒压高压充电电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充电电源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是脉冲调制器的关键技术指标,需对其进行研究,以提高其输出稳定性。基于激磁电感、谐振电感、谐振电容(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根据LLC等效电路得到了LLC谐振电路的电压增益曲线,分析了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区间的特性,提出了平面绝缘芯变压器的选择依据和设计方法,通过测量实际变压器得到变压器的参数;根据变压器参数选择了LLC谐振变换器谐振频率和工作频率,并通过LLC谐振变换器电路的推导,详细计算了高压充电电源输出电压的纹波幅值。结果显示,计算结果优于设计指标。经实验验证,迭层磁芯LLC谐振变换器高压充电电源的稳定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黄华清[4](2019)在《充电桩用LLC谐振变换器中谐振电感的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最常见的大功率LLC谐振变换器得益于内部结构的巧妙设置,模式构成简单,便于机械化安装,致使生产成本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使用替换操作都比较方便,工作性能稳定,所以目前的市场保有量很大,但是该结构在使用过程又会暴露出局部过热,短时间工作后温度就会上升的很高,在高温状态下工作效能大幅降低,并且高温问题也会给周边的构件工作造成影响。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应该高温问题,从业人员提出了一些诸如结构的优化、材料替换、外部设置温度控制部件的(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9年13期)

李斌,张元星,谢呵呵,尹忠东,刘秀兰[5](2019)在《电动汽车充电站谐振现象及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个充电站反映的随着LCL型交流充电机运行数量的增加,其它充电负荷终止运行的问题,选取其中一个充电站进行测试,并基于所得充电机并网参数,分析了故障原因为多并联充电机与电网发生谐振,导致谐波放大,系统无功功率剧增;结合充电站LCL型充电机拓扑及控制策略,建立了其诺顿等值电路,并分析了电网与充电机发生谐振的机理;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下,搭建了仿真模型,对上述谐振机理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电网电压含有某些谐波的前提下,并联LCL型充电机可与电网发生谐振,放大电网电压的谐波分量,且随着LCL型充电机并联数量的增加,谐振频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9年16期)

杨志强[6](2019)在《基于复合式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充电模块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由于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燃油车带来的能源紧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突出。为了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在我国,纯电动汽车是使用数量最多且增速最快的新能源汽车,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推广,生产厂家也越来越多,而且各厂家电动汽车的电池参数都各不相同。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根据不同的用途,其电压等级也不尽相同。目前从200V~800V之间的都有,乘用车一般在200V~400V之间,货运车一般在500V左右,大巴在500V~750V之间,往后大巴车电池电压也有超过900V的趋势。因此,宽跨度的充电电压对充电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针对输出电压范围较宽同时兼具高效率的DC-DC变换器拓扑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充电模块作为充电设备的核心部分,电路拓扑常用的架构方式为前后两级,分别为PFC级和DC-DC级。前级PFC主要是实现整流和升压的功能,后级DC-DC变换器拓扑主要是为了满足所需直流输出电压的要求,本文只针对后级DC-DC变换器拓扑进行系统研究。在众多DC-DC变换器中,LLC谐振变换器与PWM变换器比较而言,具有开关频率高、传输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开关电源,并且还有自然软开关的特性,可以在整个负载范围内完成更高效率的电能转换。目前,多数充电模块DC-DC级电路为交错并联LLC谐振拓扑,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该拓扑仍然继承着单个H桥LLC谐振变换器输出电压范围不够宽的缺点。基于此,本文结合LLC谐振技术,提出将复合式全桥拓扑应用于充电模块的DC-DC级电路中,详细分析了移相模式和斩波模式下的拓扑工作原理与电压增益关系,对每个开关管的驱动逻辑和数字实现方法进行了设计,通过闭环控制实现了目标要求。最后,在PSIM中建立了复合式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本文中的理论研究及所提策略进行仿真分析,同时也搭建了相关实验平台,进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和所提策略的合理性。因此,复合式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不仅解决了输出电压宽跨度的问题而且还保证了变换器的高效率运行。(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官芳[7](2019)在《分布式动态磁耦合谐振无线充电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其相关充电技术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之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利用磁耦合谐振原理可实现非接触充电。根据这一特点,本文将电动汽车充电与无线电能传输结合从而实现电动汽车边走边充电即课题名字中的动态充电由来。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研究:1对发射侧补偿拓扑进行合理设计,发射线圈侧电路选择LCC补偿结构从而实现一次侧发射线圈电流与二次侧电路参数的解耦,对LCC补偿拓扑的抗偏移特性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并对系统的传输功率及效率进行建模与分析,得到优化的传输功率与效率及与此对应的匹配等效负载阻抗,为后文控制器期望点的配置及系统元件参数的选取提供了理论基础。2系统发射线圈采用分布式铺设(课题中“分布式”的由来),并合理设计线圈结构及排布方式,接收线圈运动过程中随着发射、接收线圈间相对位置的改变,线圈间互感处于动态波动状态。通过Maxwell电磁仿真软件和微元计算法对发射线圈间间距和接收线圈长度进行优化分析,利用互补的思想实现接收线圈运动过程中相邻两个发射线圈(双源)与接收线圈间互感可相互补偿从而减小线圈间总互感的波动幅度。3对车载系统两级互联设计方案中整流、DC-DC控制器分别进行设计,根据整流、DC-DC控制器的高频开关性及算法间特点比较选择非线性控制算法—无源控制理论作为控制器的设计基理。对无源控制理论基础进行一定分析介绍,并总结EL模型和PCHD模型的设计过程及各自特点。整流环节采用二极管整流电路加升压型斩波电路构成的双管H桥拓扑,引入无源控制理论结合PI补偿期望状态值的方法对整流电路进行控制器设计。对整流系统进行建模与分析,通过对整流器的开关进行控制使整流侧电路在线圈间耦合系数变化及负载变化等状况下可以实现输入侧功率因数校正且输出电压恒定。DC-DC环节采用升压型斩波电路,用无源控制算法对直流斩波非线性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与分析,并引入输出电流反馈PI模块实现对输出电压期望值的更新实现恒压输出。4对车载侧控制器进行整体设计,提出基于第四章的两级控制器互联方案和SCC控制器方案,对两种方案的可行性分别进行验证并对二者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26)

李博群[8](2019)在《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发射端谐振电路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充电发射电路通常采用串联谐振电路。串联谐振也称电压谐振,当逆变器直流侧为电压源时,该电路拓扑能有效提高系统的传输功率与效率,但在启动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启动电流,严重时可能会烧毁线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设计了一款新型的CCL谐振电路。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发现,当逆变器频率与元器件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CCL谐振电路能近似等效为串联谐振电路,同样具有电压谐振的优点。最后对其进行仿真发现,该电路在启动时电流平缓上升,不会出现很大的电流跳变,安全性很高。(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9年18期)

李伟勇,刘伟,黄栢淇,邓伟杰[9](2019)在《基于磁耦合谐振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传统的有线充电模式,无线传输技术不依赖于传输介质,具有安全、灵活等特点。本文利用耦合电路知识推导出传输功率和效率公式。利用单一变量对特定的因素进行实验,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各种因素对传输效率的影响。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传输距离和对系统的影响,并总结无线电能输出电压和传输效率与各参数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杨瑞东,杨俊卿,孙博[10](2019)在《非对称线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机器人神经刺激器使用微型电池供电,较小的电池容量限制了刺激器的工作时长,为能使刺激器持续工作,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无线充电的供电方案。为减小接收线圈的重量和尺寸对动物运动的影响,需要选择较小的尺寸,同时要保障足够的传输功率,因此提出并设计了基于非对称谐振线圈的无线充电方案。首先,基于电路理论和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电路模型,分析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特性;然后,基于Matlab分析线圈匝数和线圈半径对传输性能的影响,并通过HFSS探明了非对称谐振线圈情况下传输距离与磁场的空间分布的关系;最后,建立一套基于磁耦合谐振的非对称无线电能传输实验平台,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理论数据、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此方案既能满足接收线圈尺寸小的要求,又能抑制频率分裂,提高传输功率和效率,完全适用于动物机器人神经刺激器的无线电能传输。(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谐振充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无线输电系统存在传输功率和效率随发射线圈上的电流变化、发射线圈的电流随负载变化的现象,提出一种新型双侧LCC补偿结构的谐振变换器拓扑。通过迭加定理分析法对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影响系统传输功率、效率的因素及输出电流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增益关系,给出选取谐振元件参数的方法,通过LTSpice仿真软件对谐振式LCC补偿拓扑的WPT系统仿真,搭建系统样机验证仿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副边线圈电流超前原边线圈电流90°时,系统为最大传输功率。搭建1 kW样机进行理论验证,满载时整机效率为9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谐振充电论文参考文献

[1].邓彦波.电动汽车充电站谐振现象及其分析[J].科技资讯.2019

[2].邓孝祥,张鹏飞,葛飞.无线充电LCC谐振补偿网络的特性[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9

[3].黄毛毛,李瑞,李德明,魏居魁,武万锋.LLC谐振恒流恒压高压充电电源技术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4].黄华清.充电桩用LLC谐振变换器中谐振电感的优化特征分析[J].电子世界.2019

[5].李斌,张元星,谢呵呵,尹忠东,刘秀兰.电动汽车充电站谐振现象及其分析[J].电测与仪表.2019

[6].杨志强.基于复合式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充电模块研究与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19

[7].官芳.分布式动态磁耦合谐振无线充电控制技术[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李博群.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发射端谐振电路的设计[J].机电信息.2019

[9].李伟勇,刘伟,黄栢淇,邓伟杰.基于磁耦合谐振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案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

[10].杨瑞东,杨俊卿,孙博.非对称线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9

论文知识图

一2气体开关高功率电磁脉冲发生器试验装...高压电容充电电压波形直接预充电路脉冲变压器升压触发电路谐振充电等效电路7串联谐振充电8s时各部分电压电...

标签:;  ;  ;  ;  ;  ;  ;  

谐振充电论文_邓彦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