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网上银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安全网上银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陈华[1]2004年在《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是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国有银行脆弱性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制度根源何在,如何预防和化解,中国目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因此,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银行脆弱性引发的银行危机越来越频繁,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处置成本也越来越高。银行脆弱性具有马太效应的负外部性,造成金融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受损,难以实现帕累托优化配置。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处于大幅度变革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性风险加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成为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银行脆弱性,无论怎样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研究银行脆弱性,是为了预防银行危机的发生,提高银行配置资金的效率;提倡正视银行脆弱性,是为了解决中国银行面临的困难,帮助其早日走出困境,因此,研究银行脆弱性,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助推器”等能动作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银行脆弱性理论是新兴的解释银行危机理论,这种理论不同于从经济基本面来解释银行危机的传统观点。它强调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从银行体系自身寻找银行危机的原因,认为银行业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的不完善性。本文的出发点是论证银行脆弱性,首先对银行脆弱性理论进行梳理,以期从转轨时期和制度合约角度找出其原因,然后对银行脆弱性进行量化和实证分析。本文的落脚点是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及其分散化解路径选择。提出了多重制度缺损假说来解释我国银行体系异常脆弱的原因,不仅重视对影响银行脆弱性的共同的一般因素的分析,而且特别重视我国经济转轨过程影响银行脆弱性的产权制度和政府行为等特殊因素的分析。最后为提高我国银行稳健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何冰[2]2017年在《基于Internet的网络支付系统安全的研究》文中提出电子货币是信息时代下的产物。人类历史上使用了很多物品作为货币的载体,比如贝壳、金银铜铁、纸钞。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也曾使用记工分的形式在小范围内进行劳动力与物品的交换。这可能是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后,第一次出现没有实物作为货币载体的形式。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这种以记账替代货币直接支付的形式,进一步得到了应用,从而形成了电子货币的雏形。电子货币的交易便捷性、存储安全性和的发行量可控性,使得电子货币在某些特殊交易环境下,成为了无可替代的货币品种。比如在近两年的跨国货币兑换交易中,比特币成功的替代了美元,成为了国内部分投资者向境外转移资产的捷径,比特币的投资价值经此一役已经得到了投资者们的极大认可。然而,网上支付系统的特点,使得对用户的身份确认变得比较困难。这导致网上支付系统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安全威胁。互联网的成功在于它的开放性,然而互联网所受到的威胁也在于它的开放性。在线支付系统的优越性以及安全性缺失,也同样是由开放性引发的。本文从电子商务的发展入手,对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基于Internet的网上支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电子货币、网上支付系统、信用卡支付系统、电子现金支付系统、电子支票支付系统、电子银行支付系统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分析。对网上支付所采用的安全技术进行了研究,对网上支付所采用的协议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银行卡安全支付模型进行了设计,对加密算法进行了实现。测试结果表明,银行卡安全支付模型达到了设计的要求,能够确保安全支付的需求。

翟金林[3]2001年在《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90年代后,银行风险事件或危机发生的频率相当高,出现了因一个或多个银行出乎预料倒闭,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系统性风险或危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传导机理及防范等等问题的认识都有待于深化。为此,本文对传统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的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挤兑理论进行发展,从国际货币体系、金融自由化、金融资本的衍生化等角度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分析表明,银行存款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造成存款基础不实等体制问题是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先天的“内生性”原因,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金融创新及金融资本衍生化是当代银行系统性风险累积并发展为银行危机的主要诱因。在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机理分析方面,本文认为,银行业的结构与发展、银行支付体系及企业风险的溢出是银行系统性风险传递的微观渠道。而信用货币体系基本的支付和流通职能、金融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是银行系统性风险得以发生及传递的宏观渠道。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本文进而在银行系统性风险估测方面提出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估测的指标体系及相关的应用。对银行失败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相互关系、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估测等进行了研究。在银行失败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方面,本文还从银行的生命周期及信息经济学等角度探讨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演变与估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问题,并通过对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办法——银行安全网的作用及有效性等的分析,提出了消除或减少道德风险,构建有效的银行安全网来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邵霞琳[4]2010年在《基于ASP.NET的安全网上购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全面发展,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技术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所谓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等基础设施,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在网络环境下从事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方式的总和。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网上购物系统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当前人们的购物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网上购物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任何新生事物都会有环境的暂时性制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上购物系统受到网络安全因素的限制。当前网上购物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也就随之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安全技术问题,譬如密钥问题、黑客入侵、数字签名等等,因此,构建一种安全的网络购物系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着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是作者在导师前一阶段指导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实现的一次学习成果的总结。该论文首先分析当前国内外电子商务技术存在的安全问题,简单阐述了目前传统的网上购物系统中各种安全技术。然后,通过对网上购物系统进行全面完善的需求分析和各模块的功能设计,结合本课题的要求和目标,提出一个合理的基于ASP.NET的网上购物系统的安全方案。鉴于当前国内网上购物系统普遍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结合各种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最终实现基于ASP.NET的安全网上购物系统,同时在该系统中灵活运用我们就关键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这是论文的关键之一。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系统需求的分析、功能模块的设计、安全网上购物体系的构建以及系统的程序实现。

姜世芬[5]2007年在《网上银行交易系统安全风险及身份认证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子商务与金融证券业的火爆,网上银行业务获得了飞速发展,交易额、用户数大幅增长,但网上银行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开展对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资金业务,毫不夸张地说,其所存安全风险犹如头顶悬着的达摩克利斯剑。从技术层面上网上银行自身系统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银行交易系统被非法入侵;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时被窃取或篡改;交易双方的身份识别,账户被他人盗用。相应必须采取多层次全方位安全的措施:为了抵御黑客入侵,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安装高性能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为了防止病毒侵害,可以安装查毒杀毒软件;但最前线的一道重要防线,就是抵御诈骗的网上身份认证机制。网上身份认证机制有多种。现在使用最多、最普遍的密码或口令措施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身份识别手段,但是安全性比较低,容易泄露或被攻破;动态口令是目前公认的有效安全身份认证方式,将动态口令身份认证技术应用到网上银行安全控制中是一个全新、有积极意义的研究领域;更有效的方法是采用PKI技术设施,其核心就是使用数字证书认证机制。论文首先介绍并分析了中国网上银行交易系统的安全风险,进一步探讨了网上银行交易系统安全防护技术手段,接着分析研究网上银行身份认证的理论及技术应用,重点分析了OTP一次性口令和基于CA的身份认证,然后进一步给出OTP认证的具体实现过程,最后总结并展望安全网上银行身份认证技术的发展未来,并提出叁因素身份认证的安全认证设想。本文对网上银行安全身份认证的研究和技术选择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银行业务网络系统安全策略的研究,在促进银行开发新业务,特别是网上业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董旭操[6]2005年在《存款保险制度及其金融发展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的重点。上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普遍的利率自由化过程,金融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各国银行系统同时遭受着不断加剧的行业竞争和随时发生的外来冲击两方面的影响,于是银行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在新的背景下确保金融系统高效且稳健地运行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支柱之一,存款保险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用来维持银行(以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安全。有消息称,我国将于年内推出正式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以替代原有的隐性担保。然而,从存款保险思想提出至今,关于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理论上讲,存款保险制度改变了存款人和银行面临的激励约束,一方面消除了恐慌性银行挤兑,隔绝了危机在银行间的传染;另一方面弱化了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降低了银行面临的市场约束条件,使银行在资产选择时固有的审慎态度受到削弱。实践中看,监管不力的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引发存款机构的道德风险,设计不佳的费率制度会导致逆向选择,不明确的制度目标又将激发存款保险机构本身的代理问题。 文章讨论了存款保险制度及该制度在新背景下的各种具体效应,分析了全球的存款保险数据,考察了各国的具体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本文共七章:第一章是导论,对论文结构,研究思路以及已有研究进行概述性的介绍;第二章是对银行危机和危机防范的讨论,从银行的功能出发,考察国际范围内的银行危机,分析防范危机的基本方法;第叁章将清算成本和风险投资引入传统的DD模型,讨论存款保险制度新的均衡结果,并分析了存款保险安排的一个常用控制变量:最低自有资本要求;第四章对全球现有的存款保险制度做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考察,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发展效应,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值得借鉴的方法;第五章对存款保险中常常提及的道德风险和公平定价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采用新的变量组合实现了逆选择条件下保险费率的公平厘定问题,同时提出并论证了存款保险事实上可能引发银行资产趋同进而增大系统风险的观点;第六章在一般均衡的思想下,分析小型开放经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福利效应,为发展中国家建立和设计存款保险机制提供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第七章在前六章分析的基础上,讨论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问题。

杨方[7]2010年在《银行系统风险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内在风险也在不断积累,银行危机的频繁爆发生动地说明现行国际银行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银行业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中,系统风险是最为值得重视的一类,对此类风险的监管失灵表明目前的银行监管体系中有一些深层的制度性缺陷亟待弥补。在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银行业系统风险日益增大,系统风险演变为系统危机的可能性始终存在,这就要求各国政府监管部门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国内银行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彼此间的监管合作与协调。然而,传统的外部监管制度存在许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与市场约束机制在银行系统风险监管体系中的作用,同时,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应该通过各种双边和多边的途径建立更为有效的国际监管体制。正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主要分析了银行系统风险的概念、银行监管主体、法院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地位等基础问题,并结合几次重大的银行业危机以及相应的监管改革对银行系统风险监管法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简而言之,银行系统风险是一种由少数银行机构引发的可能造成整个银行体系不稳定的可能性,严重的系统性危机会对宏观经济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政府监管也存在失灵的问题,有必要将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私人主体的市场约束等制度也纳入到银行系统风险监管体系的运行之中,换言之,要建立银行系统风险监管的多元治理机制。另外,金融监管的法律论也进一步说明,法院和政府部门等外部监管者并不能完全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从历史来看,银行系统危机的爆发与银行监管制度的改革始终相伴相随,制度变革与法律创新是人类对金融危机不断反思的重要成果。第二章围绕外部监管体系中的制度性问题展开了讨论,资本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传统的银行系统安全网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政府监管部门有必要考虑进一步强化贷款限制、杠杆限制、流动性提供、防止恐慌等创新监管制度的作用。由于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平行地行使管辖权,难免造成银行系统风险监管中的积极或消极冲突,而这些冲突都有可能引发银行系统风险,因此各国监管机构有必要通过各种双边、多边方式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协调。银行系统风险事件的发生通常与银行机构的经营失误、监管机构的失职有直接关系,因此,追究相关的法人机构、银行管理层、专业人士甚至监管机构的法律责任对于银行系统风险的防范也是必不可少的。第叁章从制度设计与监督管理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讨论。应该说,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系统风险防范有直接的关联性,内部控制有助于从源头消除系统风险的隐患,当然这种作用也是有局限性的。商业银行应该从管理层监督和控制文化、风险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职责分离、信息和交流、监督措施和纠正缺陷等五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而银行监管机构、外部审计师的监督管理有利于保证银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与有效性。第四章对银行系统风险市场约束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着重强调了信息披露制度在市场约束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市场约束机制的实在性已经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实证支持,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设计来实现银行系统风险市场约束机制的有效运行。其中,建设存款人、其它债权人等私人主体的风险防范激励机制是市场约束机制的应有之义,而相关信息的公开披露是保证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第五章讨论了银行系统风险国际监管体系的实践与改革问题。欧盟机构在系统风险的理论研究与监管制度的改革实践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目前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实现还存在理论与现实的障碍。巴塞尔监管体制是目前的全球性银行系统风险监管制度,这种“软法+软组织”的模式固然存在一定的优越性,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银行体系的缺陷。银行系统危机乃至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需要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建立全球统一的系统风险监管体系应该是未来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方向。

吴敏[8]2006年在《论法律视角下的银行破产》文中研究说明银行业在创造信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也为自身积聚了大量的风险。银行的支付风险,其根源在于银行的负债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而银行的资产缺乏流动性,一旦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不能支持流动性负债支付需求或不能筹集到足够的额外资金支付到期债务,银行就会出现支付危机,银行经营就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而且,由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具有传染效应,当某一银行退出市场时,存款人由于担心其他银行重蹈覆辙,便会去挤提存款,对其他银行产生逆向影响。还会引起其他银行削减贷款数量,甚至造成社会支付体系的混乱,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产出减少和经济衰退。事实上,银行风险当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银行风险也就变成了银行危机,银行的倒闭与银行的破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文是立足在这样一个基点:银行改革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康复机制以促进银行的发展,根本的目标应是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优胜劣汰的机制;尽管我国已有了处置危机银行的制度,如接管、行政关闭、政府注资等,但是由于倚重行政手段,使国家在处置危机银行中承担了巨额的成本,实践证明,没有完善、配套的银行破产法律制度是无法满足危机银行的处置需求;有人认为,中国银行业已出现危机,但绝没有到了需要破产的地步,这本身是一种颠倒因果的主观臆断,在我国数量巨大的银行机构中,除了国有控股的大银行外,大量的中小银行的危机有的已到了破产的境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决不能从还没有银行的破产实践中得出我国目前还没有破产的银行的结论,这对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有害的。 当前,工、农、中、建行四大国有银行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金字招牌;同时,我国没有一家银行破产的实践成为认为银行不破产的逆向心理支撑;更重要的是特别是在我国如此高储蓄率、银行与家家户户利益相联,政府的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强化了人们对银行的心理预期,对于老百姓来说对无论是银行会不会破产还是能不能破产的问题等这样沉重的问题都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总之,在国人的心目中银行破产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事实上,银行乃一般公司企业,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生态规律,银行没有不适用的理由。而且系统银行整体的平静从来不能掩饰个体银行的危机与问题,有的还是很严重的问题。在当前我国有叁万多家法人型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健康状况的迥异,以破产为退出手段的机制的选择

佘桂荣[9]2009年在《银行监管中的市场约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监管是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基石。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至关重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市场机制拥有发达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稳定功能,而且需要政府进行灵活有效和及时适度的干预。这一点已经被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当前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更是最新的印证。因此,改革银行监管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依然是如何找到市场约束与官方监管的最优结合点并实现两者动态均衡。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以银行监管中的市场约束为视角,探讨银行监管的反思与调整这一当前全球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研究重心通过对银行监管市场约束的重新认识,推动市场约束与官方监管功能耦合的理性思考;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实施监管再造,积极探索在银行安全网重构中强化市场约束效应,并将之付诸于我国银行监管改革实践之中。全文结构按照逻辑路径层层展开:什么是银行监管中的市场约束?影响市场约束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在监管再造中实现市场约束与官方监管的功能耦合?如何基于我国国情引入市场约束完善银行监管?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尝试建立系统、科学的市场约束理论研究框架及可行实施策略。通过追溯银行监管中的市场约束理论渊源及发展沿革,厘清市场约束与官方监管的区别与联系,借鉴包括《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内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系统建立市场约束实施机理的四维分析框架——实施主体、实施程序、实施途径及实施基础,四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市场约束激励结构。上述框架的建立回答了“市场约束是什么”的问题。以模型演绎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市场约束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约束最优模型意在分析如何有效发挥市场约束以实现银行监管的宏观目标;基于实施基础的市场约束模型重在分析市场约束有效发挥的微观影响因素;基于银行最优经营的市场约束模型则验证了市场约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官方监管资本约束的职能。上述模型分析揭示了实施适度市场约束的重要性以及完善市场约束实施基础的必要性。基于实施程序的实证检验中,市场监控存在的证据非常确凿,市场影响研究较少但大体支持有效性结论,最新研究趋势是将实施程序与实施基础相结合,提高有效性检验的可信度。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我国银行业经营安全系数评价模型,并在改进Demirgug-Kunt和Huizirtga(2004)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考察引入实施基础变量时我国14家银行2000-2007年间的市场约束效应,研究结论为强化我国市场约束提供经验证据。市场约束与官方监管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两者的结合成为可能,美国次贷危机的监管诱因使两者的结合变得更为迫切,新规制经济学以及激励相容监管理念为两者的结合找到理论支撑。通过实施监管再造,引入市场约束重构银行安全网,实现市场约束与官方监管的最优结合就成为理性选择。通过将理论分析、模型推演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在剖析现有银行安全网的旧弊端与新问题基础上,分析银行安全网与市场约束的结合机理,并对具体制度设计提出建议。包括从实施边界、决策体系、执行模式以及支撑机制四个层面完善广义的审慎监管新框架;从立法支持、甄别机制、救助策略以及制度安排等方面优化最后贷款人机制设计;通过实施有限的存款保障机制、制定风险保险费率以及优化保险组织形式等措施建立可信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全文最后分析了我国当前强化市场约束促进银行监管再造的必要性,提出从优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加强金融运行透明度、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等方面夯实市场约束实施基础,提出完善我国现有银行安全网中审慎监管及最后贷款人的机制设计,废除隐性担保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等一系列建设性对策。对策将市场约束真正贯穿银行监管“预防性管理-紧急救助-市场退出”全过程,最终将实现我国银行监管帕累托改进。本文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丰富银行监管中的市场约束理论分析框架并从监管层面对于此次金融海啸进行反思,为调整与改革全球金融监管提供参考借鉴,并为实施国家金融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刘艳慧[10]2008年在《电子商务及其安全性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商务活动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已成为全球商务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是目前因特网发展的一个热点,其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以及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简述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并且对本文涉及的电子商务安全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本论文将ASP.NET所提供的安全技术,结合公钥密码体系技术应用于网上书店。给出了安全网上书店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认证服务及信息的不可抵赖性是网上书店交易过程中的重要安全保障,因此,本论文着重讲述购书交易过程中与大客户相关的数字认证、签名等一些关键技术的实现,也简单实现了网站的其他功能。

参考文献:

[1].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D]. 陈华. 苏州大学. 2004

[2]. 基于Internet的网络支付系统安全的研究[D]. 何冰.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3]. 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 翟金林. 南开大学. 2001

[4]. 基于ASP.NET的安全网上购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邵霞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10

[5]. 网上银行交易系统安全风险及身份认证的研究[D]. 姜世芬. 电子科技大学. 2007

[6].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金融发展效应研究[D]. 董旭操. 复旦大学. 2005

[7]. 银行系统风险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D]. 杨方. 武汉大学. 2010

[8]. 论法律视角下的银行破产[D]. 吴敏. 西南政法大学. 2006

[9]. 银行监管中的市场约束研究[D]. 佘桂荣. 湖南大学. 2009

[10]. 电子商务及其安全性研究与应用[D]. 刘艳慧. 天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安全网上银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