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机械工程学校山东青岛266601
摘要:开启党团共建新模式,搭建立德树人新平台。“立德树人”内涵丰富,“德”是人类实践的精神升华,它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今天所要“立”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它是人的本质生成的价值指向,通过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进一步推进党支部和团支部工作。
关键词:党团共建立德树人优秀品质
一、“德”是人类实践的精神升华
道德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而产生。可以说,道德起源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在物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前我们所要“立”的“德”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反映时下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升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
在精神层面所要求的“德”,既体现社会主义的属性,又反映时代要求的“德”。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道德也是指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这就使得社会主义道德要体现理想性和超越性,具有高于现阶段社会依赖性的特征,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内在地包含了未来的价值指向性,内在地包含了奉献、无私、集体利益取向、国家意识,乃至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超出阶级性乃至民族性的特征。从实践角度看,社会主义道德体现了现在与未来、历时与共时、民族与国际、人与人类的道德追求的统一。
二、“立德”是人的本质生成的价值
“立德”能使人的实践活动向真、向善、向美。实践是人类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满足自身的需要才进行的活动,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人的社会本质集中体现为社会关系,“立德”既能规范和引导人,使人适应积极合理的社会关系,又能使人对旧的或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进行突破和更新。也就是说,人们共同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为了使这个群体能够积极有序地存在和发展,必须有特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只有人们适应和内化了社会的道德规范,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立德”能使人的需要走向高层次精神需要。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享受需要是在人的生存需要满足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提升生活质量的需要;发展需要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为了促进自身的生成、解放和提升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需要。
道德不仅能够满足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发展的向往,既塑造着人的精神文明,还可以不断地提升着人的精神文明,以其特有的方式把个人作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以确证人的品质。
三、党带团共建
1.明确党团工作职责。中职党支部是我党非常基础的组织,同时也是充分体现党性修养与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石,其担负着学校管理、教育、党员监督管理以及宣传教育等多项职责,更是我党最基层的战斗堡垒。
为此,在党团共建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明确职责,主要承担起执行以及宣传党的相关方针、路线以及各级党组织决议等相关工作,并积极开展对学校党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等工作。简单来说,在党团共建中,党组织主要担任着“核心部门”的作用,发挥着整体管理、协同统筹的作用。团组织在党团共建中,主要发挥着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密切联系学生团建,组织团队积极推动各种文化活动,同时在活动期间不断融入理论学习,协助党组织对党员进行发展与培养,使得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体现。简单来说,在党团共建中,团组织主要担负着“桥梁”的作用,主要发挥着将青年学生和党组织联系起来的作用。
2.加强管理与组织力建设。根据十九大报告和团的十八大的相关要求,全面提升组织的执行力是构建基层组织的重要基础。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要工作是提升党团组织的组织力与管理能力。在党团共建工作中,可以通过“叫得动”、“干得动”、“带得动”来诠释,即能够做到一呼百应、一令俱行、敢为人先。
在党团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团干部、党支委以及班委担负着最主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和我党相关规章制度传达、执行的主要力量,是提升和充分发挥组织力的关键人物。为此,必须加强这部分群体的实力、魅力和执行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领头羊”作用。
3.党团共建协同工作执行方式。
(1)突出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工作重点。
(2)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反馈闭环工作机制。
(3)开展党团共建协同联动工作。在党团共建工作中,应当将工作计划作为基准,形成团支部与班级对接、团支部与党支部对接的工作方案。
针对工作实践期间涉及到了党员、团员以及学生的政策指导、思想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团支部活力建设、班级凝聚力强化等各项工作内容,均采取由团支部来带动班委会,由党支部来督促引导团支部的模式实施,构建起一个上下联动、全面管控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