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翅式冷凝器论文_杨珊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板翅式冷凝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冷凝器,换热,系数,凝汽器,两相,模型,实验台。

板翅式冷凝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珊珊[1](2016)在《流程布置对管翅式冷凝器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凝器的性能对空调系统的运行特性与能耗情况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冷凝器的优化设计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非常重要。本文采用实验研究与模拟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对冷凝器管程布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管程布置对冷凝器综合性能的影响。针对四种双排冷凝器布置,本文系统的探讨了制冷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因素。如:制冷剂充注量、蒸发器侧风量、结构布置、流路合并点布置等。根据实验结果对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校核。利用模型依次增加并管点布置,得出了最佳并管区间。依据模拟结果,对管翅式冷凝器换热过程进行火用分析,计算冷凝器流动换热过程各部分火用损失。不同并管布置的冷凝器性能实验在焓差实验室进行,研究发现:标准工况下,1.5匹家用空调系统(R410a)最佳制冷剂充注范围为1150~1200g。蒸发器侧变风量实验在风量为1250m3/h时,系统运行效果最佳,系统能效比也较高。变工况状态下,管程布置b在冷凝器换热量与系统能效比均优于其他叁种布置方式。因此,在冷凝器后半程合理位置采用并管布置能优化换热器换热及系统运行。当制冷剂充注量较小时,管程布置对冷凝器的换热和压降性能影响可忽略;当制冷剂充注量增大时,管程布置对冷凝器换热的影响变大。冷凝器后半段并管处理可一定程都上改善其整体换热均匀性,最佳并管点区间宜选在干度[0.1~0.4]位置,以满足换热和压降的综合平衡要求。然后采用模拟软件对不同并管位置的双排冷凝器进行了性能分析,首先根据实验结果对模拟软件进行了校核。模拟研究发现:随着制冷剂质量流量增大,换热量与压力降都成上升趋势,但是变化的规律不同。制冷剂质量流量对换热器换热及压力降影响较大,最佳制冷剂质量流量的取值范围在0.020~0.035kg/s。当相同制冷剂流量时,随着并管位置上移,冷凝器的换热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冷凝器的压降呈上升趋势且上升的速度不断增大。研究发现:在工质干度0.1~0.4处进行并管处理,可使冷凝器的换热量较高,冷凝器压降也不至太大。并管过早,或者不并管都不利于冷凝器后半程的换热。最后采用火用分析法对冷凝器综合性能进行分析。管翅式冷凝器换热过程主要火用损失来源于温差传热,但是散失到空气中的火用损失与压力降引起的也不容忽略。对于低质量流量的冷凝器,并管点不同冷凝器总火用损失影响可忽略。对于高制冷剂质量流量的冷凝器,随着并管点上移,冷凝器的总火用损失不断增大。并管点布置在48~50之间,火用损失较小,即可用能损失最少。(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6-06-30)

张东辉,杨珊珊,董瑞,冯国增,葛凤华[2](2016)在《流程布置对管翅式冷凝器综合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管程布置对环保制冷剂R410A空调系统的冷凝器综合性能的影响.首先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对模拟软件的准确性进行校核;然后针对5种典型的双排冷凝器布置,系统探讨了结构布置、流路合并点对冷凝器换热及压降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冷剂质量流量较小时,不同的管程布置对冷凝器的换热和压降性能影响较小;当质量流量变大时,管程布置的影响变大.冷凝器后半段并管处理可一定程都上改善其整体换热均匀性,最佳并管点区间宜选在干度0.1~0.4位置,以满足换热和压降的综合平衡性能要求.(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刘杰,辛海亚,陈艳君[3](2015)在《冰箱用旋翅式冷凝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冰箱用旋翅式冷凝器的结构特点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冷凝器设计中的优点,通过比较冰箱常用制冷剂的物性特点,选择R600a作为设计计算的制冷剂,提出了冷凝器的换热四区模型,并建立了冷凝器的数学计算模型以及计算程序流程图,并且通过实验结果与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得出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可以较好的吻合,验证了数学模型与计算程序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家电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吴扬,邓斌,李长生,高屹峰,宋吉[4](2010)在《采用不同管型结构管翅式冷凝器传热性能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采用效能-传热单元数法建立管翅式冷凝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换热量误差在5%以内。然后用此模型对相同管径(φ9.52 mm),不同齿型结构参数的内螺纹铜管冷凝器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冷凝器换热能力影响最大的齿型结构参数是齿高,其次是螺旋角和齿顶角。对光管和内螺纹管冷凝器进行热阻分析,发现光管冷凝器空气侧和制冷剂侧热阻相当,而内螺纹管冷凝器空气侧热阻大大高于制冷剂侧,只强化制冷剂侧换热对内螺纹管冷凝器换热性能提高影响不大。研究结论对内螺纹铜管以及管翅式冷凝器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0年国际制冷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0-08-06)

程鑫,陈国平[5](2010)在《基于稳态分布参数模型的管翅式冷凝器的仿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稳态分布参数建模方法,为目前空调系统中较为常用的铜管铝翅片热交换器建立了冷凝工况时的仿真计算模型;介绍了一系列基于单个计算单元的能量传递公式;以实例计算结果为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误差范围在±5%以内,基本可以满足设计精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期刊2010年02期)

吴俊云[6](2007)在《客车空调管翅式冷凝器的优化替代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目前客车空调用的两种不同管径(φ9.52mm、φ7.00mm)的管翅式冷凝器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两实验样件的换热面积相同,且φ7.00mm 管冷凝器为叁角波纹片,φ9.52mm 管冷凝器为正弦波纹片,φ7.00mm 管冷凝器样件的质量约为φ9.52mm 管的0.8。结果表明:φ7.00mm 管冷凝器样件性能较为优越,为客车空调器的冷凝器优化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现行客车空调管翅式冷凝器的优化替代,推出更加节能、节材的紧凑式换热器,有利于提高客车空调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整体系统的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谷琳[7](2006)在《OTEC实验系统上板翅式冷凝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板翅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式换热器,具有良好的传热特性,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以氨为工质的板翅式换热器在冷凝工况下的传热特性。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台,利用一个两侧流道与冷凝器水侧流道完全相同的换热器对水侧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换热器的冷热两侧流量和进出口温差进行了测量,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冷凝器水侧的对流换热关联式。在OTEC实验台上进行了板翅式冷凝器换热性能实验,测定换热器总换热系数,研究了总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导出了氨侧凝结换热系数,并对影响凝结换热系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利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板翅式冷凝器氨工质凝结换热系数半经验关联式,该关联式的预测精度为20%。(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1-01)

李伟[8](2004)在《OTEC实验系统及板翅式冷凝器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板翅式换热器传热和流动理论及两相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 OTEC 实验系统板翅式冷凝器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忽略过冷凝结,只考虑两相区,简化了模型。在模型中,补充了换热器热平衡方程和氨侧汽液界面方程,从而使方程组封闭可解,并用计算软件 Matlab 对其进行求解,得到了水温、氨侧压力、空隙率、氨液流速、氨汽流速、液膜厚度、凝结换热系数及冷凝器总传热系数的沿程变化图。以一个与冷凝器水侧流道完全相同的换热器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搭建实验台,对换热器的冷热两侧流量和进出口温差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冷凝器水侧的对流换热关联式。对 OTEC 实验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确定实验循环形式。对组成部件进行结构设计或设备选型。设计总体流程及装配图,并根据图纸搭建实验台。鉴于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一般作为专利成果,本文的研究对指导板翅式冷凝器的运行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4-07-01)

П.М.шляк,邓爱莲[9](1979)在《制冷机板翅式风冷式冷凝器的试验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研究的板翅式换热器与管片式比较,具有结构轻便、效率高、金属用量少等特点。下面列出ИФ-56M制冷机两个试验用的板翅式风冷式冷凝器和成批生产的管片式风冷式冷凝器的比较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国外铁道车辆》期刊1979年03期)

板翅式冷凝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管程布置对环保制冷剂R410A空调系统的冷凝器综合性能的影响.首先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对模拟软件的准确性进行校核;然后针对5种典型的双排冷凝器布置,系统探讨了结构布置、流路合并点对冷凝器换热及压降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冷剂质量流量较小时,不同的管程布置对冷凝器的换热和压降性能影响较小;当质量流量变大时,管程布置的影响变大.冷凝器后半段并管处理可一定程都上改善其整体换热均匀性,最佳并管点区间宜选在干度0.1~0.4位置,以满足换热和压降的综合平衡性能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板翅式冷凝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杨珊珊.流程布置对管翅式冷凝器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

[2].张东辉,杨珊珊,董瑞,冯国增,葛凤华.流程布置对管翅式冷凝器综合性能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刘杰,辛海亚,陈艳君.冰箱用旋翅式冷凝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家电科技.2015

[4].吴扬,邓斌,李长生,高屹峰,宋吉.采用不同管型结构管翅式冷凝器传热性能分析与研究[C].2010年国际制冷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

[5].程鑫,陈国平.基于稳态分布参数模型的管翅式冷凝器的仿真计算[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

[6].吴俊云.客车空调管翅式冷凝器的优化替代实验研究[C].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7].谷琳.OTEC实验系统上板翅式冷凝器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6

[8].李伟.OTEC实验系统及板翅式冷凝器的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4

[9].П.М.шляк,邓爱莲.制冷机板翅式风冷式冷凝器的试验结果[J].国外铁道车辆.1979

论文知识图

板翅式冷凝器300大型飞机冷凝器LANTIRN吊舱蒸汽循环冷却系统原理图四级复迭制冷系统叁维图改进前冷边出口封头安全系数云图翻边前冷边出口封头应力云图

标签:;  ;  ;  ;  ;  ;  ;  

板翅式冷凝器论文_杨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