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设计论文_王莞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肽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链球菌,生物,天蚕,靶向,大肠杆菌,大肠,体外。

抗菌肽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莞婷[1](2019)在《新型抗菌肽设计及医学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性的短肽,在医学应用中有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抗菌肽的特性、作用机制及体外生产,并依据抗菌肽的基本特性设计新型抗菌多肽片段,并设计相应的验证实验。通过人为设计毒性较低、稳定性与抗菌活性较高的抗菌肽。然后,寻找合适的体外表达方法,最终实现抗菌肽的量产。本研究为新型抗菌肽设计研究提供了生物学理论指导,并为其在医学上的应用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科技·管理)》期刊2019年12期)

陈昭,吴补领[2](2019)在《抑制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形成的靶向抗菌肽的设计、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合成抗致龋齿菌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的抗菌药物,并研究其对变异链球菌早期生物膜生长抑制及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抗菌域与靶向域结合的方法设计靶向抗菌肽,利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50)来评价其对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活性抑制的作用。同时,时间-杀菌效率(Time-killing)实验测定靶向抗菌肽对口腔变异链球菌的短期杀菌效果。此外,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靶向肽对成熟生物膜上细菌的杀菌效果。流式细胞仪及荧光酶标仪检测靶向肽的抗菌作用机制。结果:实验证明靶向肽PGKFP是抗S.mutans及其生物膜活性最高的多肽,最小抑菌浓度为3.1μM,最小生物膜抑制浓度为5.27±0.08μM。靶向肽通过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此外,12.5μM的PGK-FP在第10分钟可将细菌全部杀死,具有极高的杀菌效率。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表明,6.25μM的PGKFP作用于生物膜,在第30分钟时将生物膜上的全部活菌杀灭。结论:本研究表明靶向肽是具有抗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活性的多肽,且具有极高的杀菌效率因此在龋齿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5)

梁东生,李焕影,梁靖恒,赵望泓[3](2018)在《针对变异链球菌的防龋抗菌肽的设计、筛选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抑制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 mutans)活性的抗菌肽及探讨它的防龋作用、机制。方法:基于罗伊氏素6(Reuterin 6),构建并筛选出高抗S.mutans活性和低细胞毒性的候选抗菌肽,并通过时效实验、体外模拟口腔环境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来评估它的防龋效果,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等评估它对S.mutans生物膜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膜渗透实验等探究它的破裂菌膜机制。结果:LR-10在10s内即可抑制95.5%以上的S.mutans,与此同时其他口腔菌群包括戈登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和远缘链球菌(Streptococcus sobrinus)等对其敏感性下降2~3倍。而模拟的口腔环境对其抗菌效果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LR-10分别在2.6μM、6.6μM时即可完全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成熟生物膜中85.8%的S.mutans。而低于16.3μΜ的LR-10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和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fibroblasts)均无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机制实验显示出LR-10能够快速破裂菌膜。结论:LR-10具有快速的抗S.mutans速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抑制生物膜的作用,预示着它对于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叁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1-11)

梁东生,李焕影,梁靖恒,赵望泓[4](2018)在《针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肽的设计、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抑制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活性的抗菌肽,并探讨其作用及机制。方法:以罗伊氏素6(Reuterin 6)为母肽,构建并筛选出高抗S.mutans活性和低细胞毒性的候选抗菌肽,并通过时效、体外模拟口腔环境评估其抗菌作用,以结晶紫染色法等评价其对S.mutans生物膜的影响,通过电镜、膜渗透和膜电位去极化实验来探究其抗菌机制。结果:LR-10在10 s内即可抑制95.5%以上的S.mutans,而其他口腔链球菌群包括戈登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和远缘链球菌(Streptococcus sobrinus)等对其敏感性下降2~3倍。而模拟的口腔环境对其抗菌作用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LR-10分别在2.6μM、6.5μM时即可完全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成熟生物膜中85.8%的S.mutans。而低于26.1μM的LR-10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和红细胞均无明显的毒性、溶血作用(P<0.05)。结果显示LR-10能够快速破裂菌膜。结论:LR-10具有快速的抗S.mutans速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抑制生物膜的作用,提示其对龋病的防治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1-06)

梁靖恒,梁东生,李焕影,赵望泓[5](2018)在《抗变异链球菌抗菌肽的设计和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抑制变异链球菌(S. mutans)活性的抗菌肽及探讨其防龋作用、机制。方法基于加氏素A(Gassericin A)构建并筛选出高抗菌活性和低细胞毒性的候选抗菌肽,并通过时效实验、体外模拟口腔环境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来评估防龋效果,并且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等评估它对S. mutans生物膜的影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膜渗透实验等探究它的破裂菌膜机制。结果最低抑菌浓度实验(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显示LR-7抑制S. mutans的MIC浓度为6.25uM,LR-7在5min内可抑制95.5%以上的S. mutans,而模拟口腔环境对其抗菌效果无明显影响(P<0.05),LR-7在较低浓度即可完全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成熟生物膜中85.5%的S. mutans,而该浓度的LR-7对多种人口腔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P<0.05)。另外,机制实验电镜下显示LR-7能快速破裂菌膜。结论 LR-7能快速的抑制S. mutans的生长,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抑制生物膜的作用,而其抗菌抑制可能与其快速破裂菌膜的机制相关。(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八次口腔预防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0-25)

王蒙[6](2018)在《抗菌肽天蚕素A表达体系的构建、突变体设计以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传统抗生素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的过度使用,导致大量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探索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由于抗菌肽的广谱抗菌性以及独特的杀菌机制,使细菌难以产生耐药性,成为替代抗生素最有潜力的抗菌药物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专注于抗菌肽的研发。天蚕素A抗菌肽具有较强的抗细菌、真菌及病毒和肿瘤等多种活性,在医药保健、食品领域和畜牧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抗菌肽的制备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获得:自然界中分离提取、人工化学合成和生物重组表达。由于从自然界中分离提取和人工化学合成均存在操作步骤繁琐、制备成本昂贵以及得率低等缺陷,难以得到大量高纯度抗菌肽,严重阻碍了对抗菌肽深入的研究及推广应用。近年来,由于生物重组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以及得率高等优势,逐渐成为目前制备抗菌肽领域的热点。本论文探索、构建并评价了基于大肠杆菌的几种天蚕素A表达体系,在此基础上,对野生型天蚕素A抗菌肽进行分子改造,筛选得到高抗菌活性的天蚕素A突变体肽PEW300,并对其进行抗菌性能表征。为了降低抗菌肽的表达对宿主的毒性作用,构建了叁种大肠杆菌表达体系:标签依赖表达体系(AT-HIS system)、非标签依赖表达体系(SA-ELK16 system)和无细胞表达体系(CF system)。通过从生产成本、生产周期以及最终天蚕素A抗菌肽的产率方面分别对叁种表达体系进行了系统性评价:发现AT-HIS表达体系,存在纯化步骤繁琐昂贵,生产周期长以及产率低(0.41 mg/g菌体湿重);在CF表达体系无需细胞破碎等繁琐步骤,避免了天蚕素A抗菌肽对宿主细胞的毒性作用,最终获得产率为0.93μg/ml反应液的天蚕素A。但是由于其存在表达成本昂贵,产率低、需亲和层析等复杂步骤,尚不能满足规模化制备天蚕素A抗菌肽的需求。通过SA-ELK16表达体系,可以获得6.2 mg/g(菌体湿重)的天蚕素A,纯度高达99.8%,其产率大大超过了ATHIS表达体系和无细胞体系。SA-ELK16表达体系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无需亲和层析等繁琐步骤,只需简单离心即可获得高纯度的天蚕素A抗菌肽。但其仍需要细胞破碎,严重的阻碍了天蚕素A抗菌肽的大规模化制备。本论文探索并构建大肠杆菌胞外分泌系统,基因敲除改造Curi菌毛系统,将天蚕素A基因与纤维样蛋白Sup35NM进行融合表达,实现在大肠杆菌表面展示天蚕素A抗菌肽。通过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天蚕素A成功分泌至大肠杆菌表面,并且以“Curi”菌毛的形式发生聚集。该分泌系统免除了进行细胞破碎及亲和层析等复杂步骤,通过简单离心收集菌体之后添加DTT诱导切割即可获得高纯度的抗菌肽天蚕素A。抑菌实验表明,基于此分泌系统获得的天蚕素A的抗菌性能与化学合成抗菌肽一致。为了提高天蚕素A抗菌活性,我们分析野生天蚕素A抗菌肽的一级序列和二级结构特征,理性设计多个突变体。在线模拟软件分析表明:突变体的正电荷数和疏水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构建突变体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天蚕素A突变体,并进行抗菌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显示突变体PEW300具有较野生型更强的抑菌性能。通过前期构建的SA-ELK16表达体系对PEW300进行大量表达及纯化,最终成功获得高纯度的PEW300突变体肽,其产率高达7.38 mg/g(菌体湿重)。测试纯化后的PEW300抑菌性能,显示出较野生型天蚕素A强抑菌性能,抑菌性能提高了4-7倍。另外,高浓度的(224 ng/μl)PEW300均没有出现溶血特性;PEW300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展示出良好的稳定性;PEW30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对蛋白酶K,蜗牛酶,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具有良好的抗性。因此,PEW300突变体肽在医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10-17)

周欣宇,周春才[7](2018)在《抗菌肽及类抗菌肽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是大多数生物体中均存在的阳离子型短肽,其构成了生物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抗菌肽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性和细胞选择性,其独特的膜破坏杀菌机制不易引起病原体的耐药性突变,有望成为新一代控制病原体的有效"抗生素"。但天然抗菌肽的提取成本高、产率低且周期长,不利于大规模生产推广,所以依托化学合成方法合成抗菌肽及其模拟聚合物应运而生。该方法为抗菌肽的设计及合成提供无限可能。本文介绍了抗菌肽的来源、结构和其作用机理并对现有的抗菌肽合成方法进行综述,阐述了现今抗菌肽及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以及抗菌肽组装体的应用,最后对抗菌肽及类抗菌肽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新一代"抗生素提供重要信息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许会会[8](2018)在《fyuA~+大肠埃希氏菌靶标抗菌肽的设计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是生物体经诱导产生的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如何提高抗菌肽对病原菌的靶向性,从而提高其抗菌效率,减少或避免对正常菌群的破坏作用,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科学问题。因此,设计特异性杀灭某种病原菌的靶向抗菌肽尤为重要。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来自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s pestis)的一种蛋白毒素鼠疫菌素(Pesticin,Pst),结构解析发现它由两个结构域组成—结合域和杀伤域,结合域可以与Fyu A特异性结合,发挥靶向性作用。Fyu A是一种完整的外膜蛋白,也是一些耶尔森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特异性靶向抗菌肽(Specifically targeted antimicrobial peptide,STAMP)技术是一种特异性靶向抗菌肽的设计方法,通过连接一个靶向区域和一个抗菌肽杀伤区域,构建一种新的肽类抗生素,可以靶向作用于特定病原体。基于上述理论依据,将本实验室牛蛙皮肤中分离抗菌肽catesbeianin-1作为研究对象。首先,catesbeianin-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atesbeianin-1是一个含有25个氨基酸残基,带电数为+4,以α-螺旋为主要结构的两亲性小肽。通过柔性连接子连接catesbeianin-1与Pst的靶向结合域,设计了4个杂合肽:BD-catesbeianin-1、T-catesbeianin-1、T1-catesbeianin-1、T2-catesbeianin-1,并分析其理化性质和结构,发现它们均为以α-螺旋为主要结构的两亲性抗菌肽。利用SUMO作为分子伴侣,将4个改良肽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进行了融合表达。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成功地表达了融合蛋白SUMO-BD-catesbeianin-1、SUMO-T-catesbeianin-1、SUMO-T1-catesbeianin-1、SUMO-T2-catesbeianin-1。利用SUMO蛋白酶切除融合蛋白的分子伴侣,成功得到了目的蛋白BD-catesbeianin-1、T-catesbeianin-1、T1-catesbeianin-1、T2-catesbeianin-1。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改良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BD-catesbeianin-1对金葡菌、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减弱,其MIC均比母本肽升高了2倍,对fyu A+大肠杆菌的作用比母本肽增强了4倍;T-catesbeianin-1对金葡菌和沙门菌的抑菌作用增强,其MIC都比母本肽降低了2倍;T1-catesbeianin-1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菌活性显着增强,而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明显减弱;T2-catesbeianin-1对猪链球菌的抑菌效果提高了2倍。大部分改良肽的MBC比MIC高2-8倍。对人红细胞溶血率的测定结果表明,改良肽BD-catesbeianin-1、T-catesbeianin-1的溶血率与catesbeianin-1的差异不显着(P>0.05),而T1-catesbeianin-1的溶血率显着高于catesbeianin-1(P<0.01),在200μg/m L的浓度下可以达到80%。利用微生物种群的作用分析以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筛选出了一个具有靶向性的改良肽BD-catesbeianin-1,并将其与大肠杆菌分离株作用,结果表明其靶向作用与菌株fyu A的携带情况一致。通过扫描电镜观察BD-catesbeianin-1对大肠杆菌细胞形态的影响,发现BD-catesbeianin-1作用后的大肠杆菌细胞表面开始变得不平整,有凸起或者凹陷,进而出现孔洞,最后导致细胞崩解,内容物溢出。NPN试验和ONPG试验表明,BD-catesbeianin-1能增强大肠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显示BD-catesbeianin-1破坏了大肠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live/dead backlight bacterial viability kit检测到大肠杆菌细胞膜上形成了孔洞。Di SC3-5荧光探针分析表明BD-catesbeianin-1使大肠杆菌的细胞膜发生了去极化。动物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其内环境可以对进入机体的药物的分布、代谢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本论文以小鼠为动物模型,研究了BD-catesbeianin-1的急性毒性,并评估了BD-catesbeianin-1对感染E.coli小鼠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靶向肽BD-catesbeianin-1可以靶向于表达外膜蛋白Fyu A的大肠杆菌,发挥特异性作用,为其作为靶向治疗致病性fyu A+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新型候选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吕名秀,买文鹏,卢奎,段冰潮,赵玉芬[9](2018)在《基于Tat(49-57)抗菌肽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细胞穿膜肽Tat(49-57)N端二肽修饰设计了4条阳离子型抗菌肽Tat(YG)、Tat(YY)、Tat(FG)和Tat(FF),并通过Fmoc多肽固相合成法进行合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经~1H NMR、ESI-MS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其抑菌活性,利用多种光谱法研究其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MTT实验结果表明,Tat(YY)、Tat(FF)、Tat(FF)和Tat(YY)、Tat(FF)分别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率最高的,且抗菌肽的溶血性都很小,但对真菌的增长没有明显抑制作用.与DNA的结合实验结果表明:Tat(49-57)及其衍生肽与DNA相互作用的主要模式是沟槽模式,衍生肽与DNA的相互作用能力增强,具有进一步改善设计成为优异抗菌药物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杨静,贾如涵,李文慧,石大林,邵明洋[10](2018)在《抗菌肽改良设计及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不容易引起抵抗性,被认为是先天免疫系统对抗微生物感染的多功能工具。然而,天然抗菌肽存在抗菌活性低、稳定性低、溶血性高等问题,使其较难应用于临床,所以研究人员对抗菌肽进行改良设计以期获得更高抗菌活性、更低溶血活性的新型抗菌肽。另外,天然抗菌肽作为一类免疫效应因子而被发现,其表现出的抑菌、免疫调节、内毒素中和等作用,使得研究人员对抗菌肽在抗炎作用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就抗菌肽的药物设计方法及抗炎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抗菌肽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合成抗致龋齿菌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的抗菌药物,并研究其对变异链球菌早期生物膜生长抑制及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抗菌域与靶向域结合的方法设计靶向抗菌肽,利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50)来评价其对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活性抑制的作用。同时,时间-杀菌效率(Time-killing)实验测定靶向抗菌肽对口腔变异链球菌的短期杀菌效果。此外,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靶向肽对成熟生物膜上细菌的杀菌效果。流式细胞仪及荧光酶标仪检测靶向肽的抗菌作用机制。结果:实验证明靶向肽PGKFP是抗S.mutans及其生物膜活性最高的多肽,最小抑菌浓度为3.1μM,最小生物膜抑制浓度为5.27±0.08μM。靶向肽通过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此外,12.5μM的PGK-FP在第10分钟可将细菌全部杀死,具有极高的杀菌效率。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表明,6.25μM的PGKFP作用于生物膜,在第30分钟时将生物膜上的全部活菌杀灭。结论:本研究表明靶向肽是具有抗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活性的多肽,且具有极高的杀菌效率因此在龋齿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肽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王莞婷.新型抗菌肽设计及医学应用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

[2].陈昭,吴补领.抑制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形成的靶向抗菌肽的设计、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3].梁东生,李焕影,梁靖恒,赵望泓.针对变异链球菌的防龋抗菌肽的设计、筛选及机制研究[C].第十叁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4].梁东生,李焕影,梁靖恒,赵望泓.针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肽的设计、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8

[5].梁靖恒,梁东生,李焕影,赵望泓.抗变异链球菌抗菌肽的设计和生物活性研究[C].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八次口腔预防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6].王蒙.抗菌肽天蚕素A表达体系的构建、突变体设计以及功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7].周欣宇,周春才.抗菌肽及类抗菌肽的设计、合成及应用[J].化学进展.2018

[8].许会会.fyuA~+大肠埃希氏菌靶标抗菌肽的设计及其作用机制[D].吉林大学.2018

[9].吕名秀,买文鹏,卢奎,段冰潮,赵玉芬.基于Tat(49-57)抗菌肽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J].有机化学.2018

[10].杨静,贾如涵,李文慧,石大林,邵明洋.抗菌肽改良设计及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复制型腺病毒(RCA)检测A.实验组Ad-C...多肽3D预测图,(a)Temporin-La,(b)Te...抗菌活性判断流程图电荷分布图4.7AH*4作用后细菌经碘化丙锭(...抗菌肽PLS模型载荷图

标签:;  ;  ;  ;  ;  ;  ;  

抗菌肽设计论文_王莞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