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膜过滤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滤饼,滤膜,胶束,通量,时域,铁水,流体力学。
膜过滤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赵慧[1](2019)在《超滤膜过滤界面电位特征及污染层形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膜污染过程是有效控制膜污染的核心问题,更是指导膜组件优化和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应用Zeta电位监测及超声时域反射技术联合同步在线监测的方法,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膜污染行为及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此来建立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膜污染方法。首先,对膜污染进程进行了膜面Zeta电位的超滤膜原位同步监测,对膜污染过程中的界面电位变化进行了实时表征。研究发现,在膜污染的不同阶段Zeta电位的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在膜孔堵塞阶段,Zeta电位呈快速下降状态。当Zeta电位呈缓慢下降趋势时是滤饼层形成阶段。进入滤饼层压实阶段时Zeta电位趋于稳定,由于此时的膜表面已被实验膜污染物所覆盖,膜面电位完成了从膜本征电位向污染物本征电位的过渡,稳定后的电位值几乎不再变化。在此研究基础上,采用“差异时段过滤膜污染累积”方法对膜污染过程进行研究,并引入膜电位特征参数AZetaft2t1作为评价指标,与膜不可逆污染阻力做皮尔森相关性系数分析。研究发现,差异时段膜过滤中膜的不可逆污染程度与其过滤初期表面Zeta电位变化呈现出良好的负相关性。实验结果说明Zeta电位变化最剧烈时是过滤过程膜不可逆污染的主要阶段累积阶段,膜面不可逆污染的累积会加速膜过滤到达稳定阶段。相同条件下四种膜污染物形态中,SA过滤中不可逆污染累积量最大,计算得到的不可逆阻力达3.77E+12 m-1,而过滤达到稳定阶段的时间却最短。四种膜污染物最终造成的不可逆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SA>MFs>BSA>HA。其次,联合超声时域反射技术(UTDR),在对膜污染进行Zeta电位监测的基础上进了膜过滤过程中滤饼层厚度及密度的实时表征。UTDR不仅能有效的监测污染层的形成和生长,还可以通过差动信号振幅的变化来表征污染层的密度变化。本研究通过对超声回波信号与滤饼层厚度间的协同关系来判断膜过滤进入滤饼层压实阶段的时间。利用Zeta电位与超声时域反射技术联合在线监测的方法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更有利于在原位监测过程中了解膜污染过程的特点。结果表明,四种污染物进入滤饼层形成和压实阶段所需的时间由快到慢依次为SA>MFs>BSA>HA。利用超声差动信号计算得实验最终各污染层厚度从厚到薄依次为HA、BSA、MFs和SA。通过XDLVO理论计算可知,膜-SA及SA-S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大于其他几种污染物与膜及各自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膜污染过程中SA在膜面上的吸附速率较快,又由于自身作用力相对较强,更容易被压实,且根据超声反射数据计算得SA过滤最终形成的滤饼层也最薄。上述工作对于科学的判别膜污染的变化阶段和选择最佳的膜污染的控制时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1)
郝胜男[2](2019)在《磁场强化混凝-膜过滤中铁形态分析及工艺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膜过滤工艺现已广泛应用于微污染水的处理。本研究借助四氧化叁铁磁性颗粒,以逐时络合比色法和紫外光谱作为测试方法,探究了以磁场为基础,混凝剂浓度及水解过程对铁形态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氯化铁混凝剂的不同铁形态分布对混凝过程中絮体特性以及连续混凝-膜过滤过程中膜通量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磁种悬浊液的磁化时间对剩磁含量的影响以及剩磁含量对铁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磁化时间延长,磁粉的剩余磁场强度呈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当磁化3 min时,剩磁含量最大,约为0.78 mT;9 min时含量最低,约为0.18 mT(不磁化时,剩磁为0)。磁化后的磁粉悬浊液同混凝剂溶液发生作用,剩磁的存在干扰了铁形态的分布。剩磁含量越大,氯化铁溶液中低聚合态水解产物Fea与中聚合态水解产物Feb的总比例(即Fea+b)越高。200 mg/L的氯化铁溶液,磁化3 min时,Fea+b约占总铁含量的72.5%,比不磁化和磁化9 min时分别高出了 15.2%和9.3%。其次,以逐时络合比色和紫外光谱为测试方法,研究了磁场、水解过程及浓度对铁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浓度越高,低聚态越占优势。其中,50 mg/L 的氯化铁溶液 Fea、Feb、Fec分别占比 1.5%、2.1%、96.4%,而400 mg/几的氯化铁溶液叁者分别达到82.3%、5.5%、12.2%。随着混凝剂溶液水解时间的延长,结合的羟基逐渐增多,低聚态的铁逐渐向相对更高的聚合态转化,反映了水解过程是一个低聚态不断与羟基结合形成多羟基络合物的过程,最终导致低聚态含量逐渐减少,而高聚态逐渐增多。磁种剩磁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氯化铁溶液中的铁离子保持较高的低聚合态比例,磁粉磁化之后剩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氯化铁溶液的水解过程。最后,对比并分析了直接过滤、加混凝剂(磁化0 min)、磁化3 min、磁化9 min四种工况在连续混凝-膜过滤过程中的絮体特性及膜通量变化,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以混凝为预处理手段,可明显减缓膜污染,增大膜通量。同时,混凝剂溶液中Fea+b 比例越大,越有利于形成尺寸较大的絮体,膜污染速率越慢,过滤通量越大,过滤效率越高。磁化3 min时,絮体平均粒径约为750μm,膜通量约为105L/(h·m2);不磁化时的平均粒径约为620μm,膜通量约为80 L/(h·m2);而不加混凝剂直接过滤时膜通量约为45 L/(h·m2)。混凝作为预处理方式可有效减缓膜污染,通过调节铁形态分布,增大有效形态所占比例,可进一步减缓膜过滤过程的膜污染程度,提高过滤效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2-22)
裴亮,肖靖安,孙莉英[3](2018)在《膜过滤过程中滤饼层阻力及通量变化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过滤时间延长,阻力增加,通量减小。滤饼层是阻力主要来源之一,通过计算滤饼层阻力和通量变化,来研究滤饼层阻力和通量变化的关系。可以得出:投加絮凝剂或相应物质,因为絮凝剂等物质不对膜产生强力吸附,且比表面积大,吸附污染物后被剪切力或摩擦力冲下,减少滤饼阻力较为容易,膜通量恢复及时,长时间保持高通量。在数值计算时,纯膜过滤也难以界定滤饼形成的瞬间时刻,但投加絮凝剂后可以根据通量变化来确定滤饼形成和脱落时刻,最后根据模型分析减少滤饼层阻力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10期)
曲鹏,华欣春,王飞,王彩云,刘卉芳[4](2016)在《微观角度看牛奶在膜过滤过程中滤膜结垢与酪蛋白胶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牛奶过滤过程中由酪蛋白胶束引起的滤膜表面凝胶现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微观角度出发,针对酪蛋白胶束特殊分子结构与滤膜表面形成的结垢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同时还对建立牛奶过滤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乳品工业》期刊2016年09期)
杜玉红,酆启胤,刘恩华,耿冬寒[5](2016)在《基于CFD的管式膜过滤过程的流体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CFD数值计算的方法,采用达西定律和k-ωSST模型,对管式膜在80kPa恒定出口压力、不同流量下的过滤过程进行了流体动力学分析,揭示了其内部的流动规律,经试验验证,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分析结果表明:流量越大对膜内壁面的冲刷能力越强、涡旋扰动越剧烈、渗透流量越大、跨膜压差也越大,膜管内随着轴向距离的增加压力呈线性减小的趋势,压力值线性减小的斜率k随着流量Q(L/h)的增加而减小、基本符合k=-0.012 5 Q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林进,沈浩,景文珩[6](2016)在《气升式陶瓷膜过滤过程的气液两相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VOF双流体模型对19通道气升式陶瓷膜过滤装置进行气液两相流的流体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曝气孔直径和曝气量对气升式陶瓷膜过滤装置的气含率、环流液速、膜面剪切力及膜管内湍流强度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误差在5%~10%之间。结果表明,气升管与降液管的气含率都随曝气量增大而增大,随曝气孔直径减小而增大;环流液速、膜面剪切力及膜管内的湍流强度都随曝气量增大先增大,当曝气量达到400 L·h-1时其增大趋势变缓。通过实验和模拟比较了3种不同孔径的曝气头,环流液速与曝气孔的直径关系不大,仅与曝气量相关,但曝气孔直径越小,其膜面剪切力越大,越有利于过滤过程的进行。(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武帅[7](2015)在《浅谈膜过滤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本人负责抗生素的纳滤和超滤步骤,通过几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纳滤和超滤系统也略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以下笔者将论述对纳滤和超滤系统的一些粗浅见解。(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期刊2015年06期)
宫徽,金正宇,王凯军[8](2014)在《混凝/膜过滤过程中泥饼层对膜污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膜过滤过程可以分离、浓缩污水中有机物,有望实现生活污水的直接处理。但混凝/膜过滤过程中形成的化学泥饼层对膜污染的影响复杂。通过超滤杯过滤试验,证实了混凝/膜过滤过程中形成的化学泥饼层可以提高膜通量,并能增强有机物截留效果,减缓膜的不可逆污染。在泥饼层过滤模式下,四次过滤后膜通量能够恢复到初始通量的85%,这对设计有自动水力清洗设备的膜混凝反应器的长期运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4年11期)
王捷,吴义,耿全月,张宏伟,李莉[9](2014)在《短程混凝-膜过滤工艺清洗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对絮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填充密度和不同曝气强度下短程混凝-膜过滤工艺中膜清洗过程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结合絮凝动力学理论,引入微涡旋尺度参数来判定影响絮体形成的流场状态,以评估膜清洗过程中曝气强度对絮体形成及膜清洗效果的影响,并用实时图像技术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填充密度为7.38%,气水比为15:1时,反应器内平均有效能耗适中,且形成的微涡旋尺度也适中,不会对絮体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大尺寸的絮体;同时在膜组件附近产生较强的水流剪切速度,使膜面得到有效的清洗。结合实验分析,反应器填充密度为7.38%,气水比为15:1时,反应器内形成的絮体粒径较大且与数值模拟得到的微涡旋尺度相近,上清液UV254和TOC值最低,去除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周守勇,张艳,薛爱莲,王辉,李梅生[10](2014)在《PAA-g-ZrO_2复合膜过滤牛血清蛋白过程的污染阻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PAA-g-ZrO2复合膜过滤牛血清蛋白过程的污染阻力及其分布分析揭示接枝聚丙烯酸(PAA)对ZrO2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AA-g-ZrO2复合膜和ZrO2膜的总阻力均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PAA-g-ZrO2复合膜总阻力的增加趋势明显低于原ZrO2膜,同时,PAA-g-ZrO2复合膜的内部污染阻力Rif所占比例下降为原ZrO2膜的一半,这表明PAA接枝到ZrO2膜表面明显降低了膜孔内堵塞的内部污染,提高了膜的抗污染和易清洗性能。此外,溶液的pH值对PAA-g-ZrO2复合膜的污染阻力及其分布有着明显影响,当溶液pH值为8.0时,PAA-g-ZrO2复合膜几乎不存在膜孔堵塞污染。(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膜过滤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混凝-膜过滤工艺现已广泛应用于微污染水的处理。本研究借助四氧化叁铁磁性颗粒,以逐时络合比色法和紫外光谱作为测试方法,探究了以磁场为基础,混凝剂浓度及水解过程对铁形态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氯化铁混凝剂的不同铁形态分布对混凝过程中絮体特性以及连续混凝-膜过滤过程中膜通量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磁种悬浊液的磁化时间对剩磁含量的影响以及剩磁含量对铁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磁化时间延长,磁粉的剩余磁场强度呈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当磁化3 min时,剩磁含量最大,约为0.78 mT;9 min时含量最低,约为0.18 mT(不磁化时,剩磁为0)。磁化后的磁粉悬浊液同混凝剂溶液发生作用,剩磁的存在干扰了铁形态的分布。剩磁含量越大,氯化铁溶液中低聚合态水解产物Fea与中聚合态水解产物Feb的总比例(即Fea+b)越高。200 mg/L的氯化铁溶液,磁化3 min时,Fea+b约占总铁含量的72.5%,比不磁化和磁化9 min时分别高出了 15.2%和9.3%。其次,以逐时络合比色和紫外光谱为测试方法,研究了磁场、水解过程及浓度对铁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浓度越高,低聚态越占优势。其中,50 mg/L 的氯化铁溶液 Fea、Feb、Fec分别占比 1.5%、2.1%、96.4%,而400 mg/几的氯化铁溶液叁者分别达到82.3%、5.5%、12.2%。随着混凝剂溶液水解时间的延长,结合的羟基逐渐增多,低聚态的铁逐渐向相对更高的聚合态转化,反映了水解过程是一个低聚态不断与羟基结合形成多羟基络合物的过程,最终导致低聚态含量逐渐减少,而高聚态逐渐增多。磁种剩磁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氯化铁溶液中的铁离子保持较高的低聚合态比例,磁粉磁化之后剩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氯化铁溶液的水解过程。最后,对比并分析了直接过滤、加混凝剂(磁化0 min)、磁化3 min、磁化9 min四种工况在连续混凝-膜过滤过程中的絮体特性及膜通量变化,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以混凝为预处理手段,可明显减缓膜污染,增大膜通量。同时,混凝剂溶液中Fea+b 比例越大,越有利于形成尺寸较大的絮体,膜污染速率越慢,过滤通量越大,过滤效率越高。磁化3 min时,絮体平均粒径约为750μm,膜通量约为105L/(h·m2);不磁化时的平均粒径约为620μm,膜通量约为80 L/(h·m2);而不加混凝剂直接过滤时膜通量约为45 L/(h·m2)。混凝作为预处理方式可有效减缓膜污染,通过调节铁形态分布,增大有效形态所占比例,可进一步减缓膜过滤过程的膜污染程度,提高过滤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过滤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赵慧.超滤膜过滤界面电位特征及污染层形成过程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2].郝胜男.磁场强化混凝-膜过滤中铁形态分析及工艺过程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3].裴亮,肖靖安,孙莉英.膜过滤过程中滤饼层阻力及通量变化计算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
[4].曲鹏,华欣春,王飞,王彩云,刘卉芳.微观角度看牛奶在膜过滤过程中滤膜结垢与酪蛋白胶束的关系[J].中国乳品工业.2016
[5].杜玉红,酆启胤,刘恩华,耿冬寒.基于CFD的管式膜过滤过程的流体动力学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16
[6].林进,沈浩,景文珩.气升式陶瓷膜过滤过程的气液两相流模拟[J].化工学报.2016
[7].武帅.浅谈膜过滤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
[8].宫徽,金正宇,王凯军.混凝/膜过滤过程中泥饼层对膜污染的影响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4
[9].王捷,吴义,耿全月,张宏伟,李莉.短程混凝-膜过滤工艺清洗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对絮体形成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4
[10].周守勇,张艳,薛爱莲,王辉,李梅生.PAA-g-ZrO_2复合膜过滤牛血清蛋白过程的污染阻力分析[J].化工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