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滨麦论文_孙文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滨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粉病,麦草,条锈病,小麦,基因,基因组,遗传学。

小滨麦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静[1](2016)在《滨麦草特异标记的筛选及抗条锈病小滨麦种质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滨麦草(Leymus mollis(Trin.)Hara.,NsNs XmXm,2n=4x=28)是小麦重要的近缘植物之一,具有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抗旱、耐盐碱、大穗多花等优良特性,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之一。利用其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各种小滨麦种质系是转移滨麦草优异基因的重要桥梁材料。本研究在滨麦草特异分子标记筛选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形态学、分子标记分析、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对筛选出的具有优良性状小滨麦种质系进行鉴定,明确其主要性状特点、细胞学特点和染色体构成特点。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本研究选用757对EST-SSR、STS等引物,对滨麦草、华山新麦草以及中国春、辉县红、烟农15、济麦22进行扩增,从中筛选滨麦草特异分子标记,推断其染色体基组归属,并利用八倍体小滨麦950059、20000302对筛得的滨麦草特异分子标记进行验证。结果共筛选获得207个有效的滨麦草特异分子标记,其中包括36个华山新麦草Ns基组的特异标记。2、对307份小滨麦种质系苗期和成株期进行条锈病鉴定,筛得49份高抗条锈病的小滨麦种质系。综合性状特点及抗病性选出其中21份进行GISH鉴定,均未检测到滨麦草杂交信号,再利用筛得的207个特异标记对21份小滨麦种质材料进行筛选,有33个特异标记在其中的7个小滨麦种质材料能扩增出滨麦草特异条带。综合GISH鉴定结果及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推测7份小滨麦材料为小麦-滨麦草渐渗系,可以作为优异抗条锈病材料加以利用。本实验研究结果对于促进滨麦草优异基因向小麦中的转移,培育小滨麦新种质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10)

庞玉辉[2](2014)在《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倍体小滨麦M842-16(octoploid Tritileymus, AABBDDNsNs)是通过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AABBDD)品种7182和滨麦(Leymus mollis,NsNsXmXm)杂交,经幼胚拯救和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一个双二倍体材料,具有滨麦的大穗多花、茎秆粗壮、抗病抗逆强等优良性状,同时也具有籽粒不饱满,结实率低和晚熟等不利性状。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利用滨麦的优异性状,本研究通过八倍体小滨麦M842-16与硬粒小麦品种D4286(AABB,2n=28)的杂交,利用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和农艺性状调查等方法对后代材料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利用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和表达序列标签-序列标签位点(Expressed sequence tag-sequence tagged sites,EST-STS)分子标记技术,对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硬粒小麦D4286的杂交后代材料进行鉴定,在F5-F7代,共筛选出来9种类型的共22个遗传稳定的小滨麦异代换系。其中,2种含有2条Ns染色体的二体异代换系,外源染色体分别为2Ns和3Ns;3种含有4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外源染色体组成分别为:2Ns和3Ns,3Ns和6Ns,3Ns和7Ns;4种含有6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外源染色体组成分别为:2Ns、3Ns和7Ns,2Ns、6Ns和7Ns,3Ns、5Ns和7Ns,3Ns、6Ns和7Ns。另外有20多个含有Ns完整染色体和/或Ns易位染色体片段的不稳定的小滨麦衍生系材料有待进一步。(2)小滨麦二体代换系DM57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农艺性状分析: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DM57染色体数目和构型为2n=42=21II;以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根尖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GISH结果显示:DM57含有2条Ns染色体,并且能够正常配对形成一个二价体而稳定遗传;以重复序列pAs1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析结果显示:DM57缺失了小麦D基因组的3D染色体;EST-STS分析及特异条带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普通小麦第叁同源群的EST-STS引物在DM57能扩增出来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相同的而普通小麦7182和硬粒小麦D4286没有的条带,说明DM57含有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第叁同源群基因组相同的遗传物质,即转入了滨麦3Ns染色体。所以DM57是一个由20对小麦染色体和1对滨麦3Ns染色体组成的遗传稳定的小滨麦3D/3Ns二体异代换系。农艺性状数据分析显示:与普通小麦亲本7182相比,DM57的分蘖增多,穗长增长,千粒重增加,并且高抗叶锈病,但是也出现了株高偏高、自交结实率降低的不利性状。与重复序列pAs1在3D染色体上的杂交位点比较,DM57中3Ns染色体上的长臂端部、近端部以及短臂端部所显示的杂交位点与3D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只是3Ns染色体上缺少了3D染色体短臂中部的杂交位点,该特征可以用来鉴定滨麦的3Ns染色体。(3)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DM50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农艺性状分析:细胞学观察显示:DM50染色体数目和构型为2n=42=21II;以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根尖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GISH结果显示:DM50含有6条Ns染色体,并且能够正常配对形成3个二价体而稳定遗传;SSR分析结果显示:小麦1D、2D、4D和5D染色体上的引物能在DM50扩增出目标条带,而3D、6D和7D染色体上的引物在DM50不能扩增出来目标条带,表明DM50缺失了小麦的3D、6D和7D染色体;EST-STS分析及特异条带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普通小麦第叁、第六和第七同源群的EST-STS引物在DM50能扩增出来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相同的而普通小麦7182和硬粒小麦D4286没有的条带,说明DM50含有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第叁、第六和第七同源群基因组相同的遗传物质,即转入了滨麦的3Ns、6Ns和7Ns染色体。所以DM50是一个由18对小麦染色体和3对滨麦Ns染色体组成的遗传稳定的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农艺性状数据分析显示,与普通小麦亲本7182相比,DM50的株高较低,分蘖增多,穗长增长,千粒重增加,并且高抗叶锈病,但自交结实率显着下降。(4)4个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中小麦染色体的组成FISH分析:含有4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DM92缺失了3D和6D染色体,DM96缺失了2D、3D和6D染色体;含有6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DM99缺失了2D、3D和7D染色体,DM108缺失了3D、5D和7D染色体。结合EST-STS结果分析表明,4个多重异代换系含有的滨麦Ns基因组染色体与缺失的小麦D基因组染色体都形成部分同源群对应关系。(5)滨麦Ns基因组特异EST-STS引物的筛选:选用595对小麦A、B和D基因组上具有共线性的EST-STS引物,对含有滨麦Ns染色体的材料(八倍体小滨麦M842-16、滨麦)和不含有Ns染色体的材料(普通小麦7182、硬粒小麦D4286)进行扩增分析,筛选出滨麦Ns基因组出现特异条带的引物34对,其中第一同源群7对,第二同源群4对,第叁同源群4对,第四同源群2对,第五同源群2对,第六同源群6对,第七同源群9对。这些引物可以作为检测小麦背景中滨麦Ns染色体的分子标记加以利用。其中,第七同源群EST-STS引物BF201560在滨麦中特异条带的序列与胁迫响应蛋白基因Srg6相似性非常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王婧[3](2014)在《八倍体小滨麦M842-1细胞遗传学研究及野生二粒小麦Iw3蜡质基因精细定位和分子机制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滨麦(Leymus mollis,2n=28,NsNsXmXm)是赖草属的一个异源四倍体野生种,具有大穗、多花、耐盐碱、抗干旱、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等多种优良农艺性状,是麦类作物重要的遗传种质资源之一。本研究采用细胞遗传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种子贮藏蛋白电泳(SDS-PAGE和A-PAGE)技术对普通小麦品种7182和滨麦杂交后选育的八倍体小滨麦(Octoploid Tritileymus)M842-1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角质层蜡质是植物自我防御的最后一道屏障,可以抵御病菌的侵染,昆虫的咬噬,空气污染物的沉积,减低紫外线等射线的伤害,降低非气孔性蒸腾速率。当植物受到水分胁迫时,上表皮蜡质能够抑制从角质层蒸发的水分,对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野生二粒小麦抑制穗部颖壳蜡质形成基因Iw3进行了遗传分析和相关机理研究。利用RSLs,F2和F3群体对Iw3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高精度连锁图谱构建。同时利用电子显微镜、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量PCR(qPCR)技术对Iw3近等基因系上表皮蜡质结构进行了电子扫描、蜡质化学组分及蜡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近等基因系失水率和叶绿素析出率进行了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小麦品种7182和滨麦的杂交后代经多代自交后,选育出八倍体小滨麦M842-1。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M842-1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2n=56=28Ⅱ,细胞学稳定。以滨麦和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显示,M842-1均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14条外源染色体,而且这14条外源染色体能够正常配对形成7个二价体。根据滨麦(NsNsXmXm)和华山新麦草(NsNs)基因组结构表明,M842-1的基因组构成为AABBDDNsNs。种子贮藏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滨麦Ns基因组特异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条带在M842-1中得到了表达,同时在β-醇溶蛋白区出现1条新带,表明滨麦Ns基因组染色体在小麦染色体背景中可能出现了重组和变异。2. M842-1农艺性状调查显示,滨麦Ns基因组染色体整体附加到小麦背景后,其种子大小与小麦亲本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粒型较长,粒色较深,籽粒相对瘪瘦,但发育完全。M842-1多分蘖,高结实率,多花多籽粒,穗长超过滨麦和小麦亲本7182。叶片和茎秆表面覆盖有明显蜡粉。抗病性鉴定显示,M842-1成株期对我国目前流行的条锈病小种(CYR31、CYR32、CYR33、Su11-11和Su11-14)免疫,对白粉病菌(Blumeriagraminis f. sp. tritici)表现出高抗的特性。因此,八倍体小滨麦M842-1可作为小麦产量和抗病改良的供体资源。3.遗传学分析表明,由Iw3基因抑制小麦颖壳蜡质形成现象属于剂量增加型的不完全显性基因,位于1BS染色体末端。利用1BS染色体末端基因富集的优点,设计和开发出了5个与Iw3共分离的分子标记。然后构建F2和F3大规模分离群体,将Iw3基因定位于0.135cM间距内,两端的标记位点分别是Xpsp3000和XWL3096,其中距紧密连锁标记XWL3096的遗传距离为0.015cM。4.电子显微镜扫描蜡质结构显示,Iw3Iw3近等基因系的蜡质呈现点状分布,与iw3iw3密集的蜡质网状结构形成鲜明对比。GC-MS分析蜡质化学组分后发现,该基因是通过改变蜡质化学组分来抑制蜡质的形成。与野生型相比,Iw3抑制了β-diketone(β-双酮)的形成,降低了47%的伯醇含量,但是醛类物质和烷类物质分别增加了400倍和5倍,从而导致颖壳蜡质总量降低30%。蜡质总量的下降会增加角质层的渗透性,说明蜡质在干旱敏感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53个蜡质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到在Iw3基因作用下有9个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发生了变化,其中Cer4家族基因Cer4-1表现为下调,另外5个Cer4基因和3个KCS同系物表现为上调。根据研究结果对Iw3基因参与介导调节的蜡质代谢通路进行了探索,为后续图位克隆该基因及小麦中蜡质合成相关β-diketone途径的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徐金秋[4](2012)在《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滨麦草(Leymus mollis(Trin)Hara.JJNN2n=28)是小麦的野生亲缘物种,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抗性。利用滨麦与小麦杂交育成的八倍体小滨麦,可作为进一步转移滨麦草优良基因的桥梁亲本。本研究综合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在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筛选出八个小滨麦种质系,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对其中的山农6343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1.利用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对8个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693-1、0920-1、0695-2、0699-4、1815-4、0693-2、0696-6和6343进行了鉴定,明确了其主要性状和细胞学特点。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山农0920-1、0695-2、0696-6、1815-4和6343的染色体构成进行了分析,推测山农0920-1、0695-2、0696-6和1815-4可能为含滨麦草遗传物质的渐渗系或小片段易位系,明确山农6343为滨麦草小片段易位系。这些小滨麦种质系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具有对小麦条锈病或白粉病良好的抗性,或大穗多实,高千粒重等优良特点,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2.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暂将其命名为PmSn6343(t)。利用1980对SSR、EST-SSR和STS引物在山农6343的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析,有403对基因组SSR引物可在亲本间揭示多态性差异。进一步利用山农6343×辉县红F_2分离群体筛选到特异标记Xwmc658和Barc122与抗白粉病基因连锁,Xwmc658和Barc122与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4cM和5.4cM,采用F_(2:3)家系验证了两个标记的可靠性。将抗白粉病基因PmSn6343定位在染色体2AL上。3.条锈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条锈病抗性是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暂将其表示为YrSn6343。利用在亲本间筛选到403对多态性引物和山农6343×辉县红F2分离群体进行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分析,筛选到特异标记Wmc313和gwm350与抗条锈病基因连锁,Wmc313和gwm350与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8cM和15.9cM,采用F2:3家系验证了两个标记的可靠性。将抗条锈病基因YrSn6343定位在染色体4AL上。(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6)

徐金秋,何方,崔法,亓晓蕾,余利[5](2012)在《小滨麦易位系山农6343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抗性接种鉴定对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抗白粉病小滨麦易位系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Sn6343(t);利用辉县红与山农6343杂交构建了包含302个家系的F2分离群体,对其进行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的连锁分析和染色体定位。在分析的1980对SSR、EST-SSR和STS引物中,有403对基因组SSR引物可在亲本间揭示多态性差异,其中Wmc658和Barc122两个引物在优选小群体中可以扩增出多态性谱带;采用F2群体对两个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证明Wmc658和Barc122与山农6343抗白粉病基因PmSn6343(t)的连锁距离分别为3.4cM和5.4cM,并将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2AL上。利用F2:3家系对两个标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个标记是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Sn6343(t)连锁的可靠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2年01期)

鲍印广,王洪刚[6](2011)在《一个抗条锈病小滨麦易位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Leymus mollis(Trin.) Hara,a perennial allotetraploid(2n = 4x = 28),is a precious wild relative for wheat improvement.Shannong0096,developed from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common wheat cv. Yannong15 and L.mollis,was identified by cytological observations,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 stripe-rust resistance screening and molecular marker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annong0096 had 42(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8)

王金平,王洪刚[7](2009)在《兼抗白粉和条锈病小滨麦种质系山农6343的细胞学和SSR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从八倍体小滨麦和普通小麦烟农15杂种后代选育出的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小滨麦种质系山农6343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与普通小麦烟农15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内观察到2n=19Ⅱ+1Ⅳ的染色体构型,四价体出现频率为24.1%。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在1283对SSR和EST-SSR引物中筛选出两对特异引物BARC236-4A和KSUM134,均能稳定地在山农6343中扩增出滨麦草的特异标记BARC236255和KSUM134245,且两个标记在小滨麦易位系山农0096中得到了验证。初步确定山农6343是一个小滨麦易位系。由于在目前已命名的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中尚未有来自滨麦草的,推测山农6343可能为新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源,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遗传改良将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王金平[8](2008)在《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其抗条锈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分布范围广,流行性强,危害严重,病菌繁殖系数高,变异性强,决定了防治该病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由于新的致病生理小种不断出现,导致一些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发掘和鉴定新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对于丰富小麦抗病的基因资源、拓宽小麦抗病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滨麦是小麦的野生亲缘物种,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抗性。利用滨麦和小麦杂交育成的八倍体小滨麦,可作为进一步转移滨麦优良基因的桥梁亲本。本研究以八倍体小滨麦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选育的两个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096和山农6343为材料,综合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并对其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了标记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1.在成株期,采用人工接种条锈菌混合菌种(条中29、31、32和水源46号小种)的方法,对山农0096和山农6343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感病对照品种辉县红和烟农15高度感染条锈病,八倍体小滨麦和滨麦对条锈病免疫,山农0096和山农6343对条锈病表现高抗至免疫。利用白粉病15号菌种接种鉴定的结果表明,滨麦对白粉病免疫,八倍体小滨麦对白粉病高抗至免疫,对照小麦品种铭贤169和烟农15高度感染白粉病,山农6343高抗白粉病。通过系谱分析推测山农0096和山农6343的抗病性来源于滨麦。2.利用高度感染条锈病的小麦品种辉县红与山农0096杂交,杂种F1高抗条锈病;在F2代,条锈病抗性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山农0096的条锈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将其表示为YrSn0096。3.利用F2分离群体分组法(BSA)对山农0096中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微卫星标记分析,从1283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两对特异引物BARC236-4A和KSUM134,它们均能稳定地在山农0096中扩增出滨麦草的特异标记BARC236255和KSUM134245,通过抗感池和抗感单株的验证表明,两个标记与条锈病抗性基因连锁。两个标记与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0cM,4.8cM。由于两个标记均位于小麦的4AL染色体上,因此将山农0096的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在4AL上。4.细胞学鉴定研究表明,山农634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普通小麦烟农15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内观察到2n=19Ⅱ+1Ⅳ的染色体构型,四价体出现频率为24.1%。由于山农6343与山农0096为姊妹系,利用在山农0096筛选出的两对特异引物BARC236-4A和KSUM134对山农6343进行鉴定分析,它们均能稳定地在山农6343中扩增出滨麦草的特异标记BARC236255和KSUM134245。综合形态学、细胞学及微卫星标记结果,推测山农6343也可能是一个小滨麦易位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8-06-18)

王金平,王洪刚,赵瑾,刘海燕,西廷业[9](2008)在《小滨麦易位系山农0096抗条锈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和染色体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096,综合性状优良,高抗条锈病,经鉴定为导入了滨麦草染色体的小片段易位系。通过抗性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推测山农0096的条锈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抗条锈病基因来源于滨麦草,暂将其表示为YrSn0096。利用F2分离群体分组法(BSA)对山农0096中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微卫星标记分析,从1261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引物BARC236-4A能在滨麦草、八倍体小滨麦和山农0096中扩增出特异性DNA片段Xbarc236-4A255bp;利用该标记检测山农0096×辉县红F2群体的单株DNA,根据扩增带型,利用软件MAPMAKER3.0确定标记Xbarc236-4A与滨麦草抗条锈基因的遗传距离为5.0cM,并将该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在4A染色体上。(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8年03期)

赵继新,陈新宏,武军,傅杰,陈良超[10](2005)在《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F_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倍体小滨麦(OctoploidTritileymus)与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的杂交研究结果表明以八倍体小滨麦作母本,硬粒小麦作父本时,杂交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8.47%,而其反交结实率较低,平均仅为5.84%。杂种F1自交结实率极低,平均为1.11%;F1形态兼具硬粒小麦、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滨麦(L.mollis)特性;杂种F1PMCMI染色体构型主要是14 +14 ,平均为13.51 +13.82 +0.14 +0.10 +0.02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与滨麦J、N染色体组配对频率分别为3.02%和3.57%,说明D组与J、N组间基本无同源关系。同时杂种F1PMC后期有落后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末期和末期出现大量二分孢子、四分孢子带微核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小滨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八倍体小滨麦M842-16(octoploid Tritileymus, AABBDDNsNs)是通过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AABBDD)品种7182和滨麦(Leymus mollis,NsNsXmXm)杂交,经幼胚拯救和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一个双二倍体材料,具有滨麦的大穗多花、茎秆粗壮、抗病抗逆强等优良性状,同时也具有籽粒不饱满,结实率低和晚熟等不利性状。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利用滨麦的优异性状,本研究通过八倍体小滨麦M842-16与硬粒小麦品种D4286(AABB,2n=28)的杂交,利用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和农艺性状调查等方法对后代材料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利用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和表达序列标签-序列标签位点(Expressed sequence tag-sequence tagged sites,EST-STS)分子标记技术,对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硬粒小麦D4286的杂交后代材料进行鉴定,在F5-F7代,共筛选出来9种类型的共22个遗传稳定的小滨麦异代换系。其中,2种含有2条Ns染色体的二体异代换系,外源染色体分别为2Ns和3Ns;3种含有4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外源染色体组成分别为:2Ns和3Ns,3Ns和6Ns,3Ns和7Ns;4种含有6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外源染色体组成分别为:2Ns、3Ns和7Ns,2Ns、6Ns和7Ns,3Ns、5Ns和7Ns,3Ns、6Ns和7Ns。另外有20多个含有Ns完整染色体和/或Ns易位染色体片段的不稳定的小滨麦衍生系材料有待进一步。(2)小滨麦二体代换系DM57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农艺性状分析: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DM57染色体数目和构型为2n=42=21II;以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根尖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GISH结果显示:DM57含有2条Ns染色体,并且能够正常配对形成一个二价体而稳定遗传;以重复序列pAs1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析结果显示:DM57缺失了小麦D基因组的3D染色体;EST-STS分析及特异条带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普通小麦第叁同源群的EST-STS引物在DM57能扩增出来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相同的而普通小麦7182和硬粒小麦D4286没有的条带,说明DM57含有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第叁同源群基因组相同的遗传物质,即转入了滨麦3Ns染色体。所以DM57是一个由20对小麦染色体和1对滨麦3Ns染色体组成的遗传稳定的小滨麦3D/3Ns二体异代换系。农艺性状数据分析显示:与普通小麦亲本7182相比,DM57的分蘖增多,穗长增长,千粒重增加,并且高抗叶锈病,但是也出现了株高偏高、自交结实率降低的不利性状。与重复序列pAs1在3D染色体上的杂交位点比较,DM57中3Ns染色体上的长臂端部、近端部以及短臂端部所显示的杂交位点与3D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只是3Ns染色体上缺少了3D染色体短臂中部的杂交位点,该特征可以用来鉴定滨麦的3Ns染色体。(3)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DM50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农艺性状分析:细胞学观察显示:DM50染色体数目和构型为2n=42=21II;以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根尖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GISH结果显示:DM50含有6条Ns染色体,并且能够正常配对形成3个二价体而稳定遗传;SSR分析结果显示:小麦1D、2D、4D和5D染色体上的引物能在DM50扩增出目标条带,而3D、6D和7D染色体上的引物在DM50不能扩增出来目标条带,表明DM50缺失了小麦的3D、6D和7D染色体;EST-STS分析及特异条带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普通小麦第叁、第六和第七同源群的EST-STS引物在DM50能扩增出来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相同的而普通小麦7182和硬粒小麦D4286没有的条带,说明DM50含有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第叁、第六和第七同源群基因组相同的遗传物质,即转入了滨麦的3Ns、6Ns和7Ns染色体。所以DM50是一个由18对小麦染色体和3对滨麦Ns染色体组成的遗传稳定的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农艺性状数据分析显示,与普通小麦亲本7182相比,DM50的株高较低,分蘖增多,穗长增长,千粒重增加,并且高抗叶锈病,但自交结实率显着下降。(4)4个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中小麦染色体的组成FISH分析:含有4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DM92缺失了3D和6D染色体,DM96缺失了2D、3D和6D染色体;含有6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DM99缺失了2D、3D和7D染色体,DM108缺失了3D、5D和7D染色体。结合EST-STS结果分析表明,4个多重异代换系含有的滨麦Ns基因组染色体与缺失的小麦D基因组染色体都形成部分同源群对应关系。(5)滨麦Ns基因组特异EST-STS引物的筛选:选用595对小麦A、B和D基因组上具有共线性的EST-STS引物,对含有滨麦Ns染色体的材料(八倍体小滨麦M842-16、滨麦)和不含有Ns染色体的材料(普通小麦7182、硬粒小麦D4286)进行扩增分析,筛选出滨麦Ns基因组出现特异条带的引物34对,其中第一同源群7对,第二同源群4对,第叁同源群4对,第四同源群2对,第五同源群2对,第六同源群6对,第七同源群9对。这些引物可以作为检测小麦背景中滨麦Ns染色体的分子标记加以利用。其中,第七同源群EST-STS引物BF201560在滨麦中特异条带的序列与胁迫响应蛋白基因Srg6相似性非常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滨麦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文静.滨麦草特异标记的筛选及抗条锈病小滨麦种质系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6

[2].庞玉辉.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王婧.八倍体小滨麦M842-1细胞遗传学研究及野生二粒小麦Iw3蜡质基因精细定位和分子机制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徐金秋.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2

[5].徐金秋,何方,崔法,亓晓蕾,余利.小滨麦易位系山农6343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2

[6].鲍印广,王洪刚.一个抗条锈病小滨麦易位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C].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7].王金平,王洪刚.兼抗白粉和条锈病小滨麦种质系山农6343的细胞学和SSR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

[8].王金平.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其抗条锈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D].山东农业大学.2008

[9].王金平,王洪刚,赵瑾,刘海燕,西廷业.小滨麦易位系山农0096抗条锈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和染色体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8

[10].赵继新,陈新宏,武军,傅杰,陈良超.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F_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5

论文知识图

部分小滨麦衍生系的赤霉病鉴定...滨麦草植株;b:小滨麦植株;c:...山农0096植株(a)和中期染色体荧光原位...小滨麦950059的花粉发育(a.单核...劲松49/小滨麦F1自交后代植株Fi...劲松49/小滨麦F1小孢子原位杂交...

标签:;  ;  ;  ;  ;  ;  ;  

小滨麦论文_孙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