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5株肠球菌耐药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章婧,蔡萍,贺奕卓,陈伟涛,黄宇晨,蒋红霞[1](2021)在《广东省养禽场肠球菌耐药性及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文中认为旨在调查和分析广东省养禽场肠球菌的亚型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耐药性及其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为控制禽源肠球菌耐药性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2018年从广东省4个养禽场采集肠道样品493份,进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方法检测肠球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显示:1)共分离到125株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84株(鸡源66株,鸭源18株);屎肠球菌41株,均来自鸡肠道样本。2)菌株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几乎全部耐药,对氟苯尼考和氯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9.60%和74.40%。屎肠球菌耐药率普遍高于粪肠球菌,而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鸭源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94%)显着高于鸡源粪肠球菌(39.4%),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均敏感。从鸡分离的1株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3)耐药基因在屎肠球菌中的检出率高于粪肠球菌,鸭源分离株检出率高于鸡源。耐药基因tetL、fexA、ermB最为流行,检出率均高于90%。其次是optrA基因,检出率为73.60%,poxtA和fexB的检出率均低于20%。在3株鸭源粪肠球菌中检测出cfr基因。4)已检测的毒力基因中efaA的携带率最高,为63.04%(58/92),其他依次为gelE(54.35%,50/92)、ace(47.83%,44/92)、asa1(44.57%,41/92)。对环丙沙星及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菌株及携带cfr基因的菌株,大多携带agg、asal、gelE或ace。本研究显示养殖场禽源肠球菌耐药严重,鸭源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高,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流行且多样,且检测出人医临床重要抗生素耐药基因,应加强对养禽场肠球菌耐药性监测。
阿迪莱·卡哈曼[2](2021)在《新疆南疆地区部分规模化羊场粪肠球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肠球菌属于革兰阳性共栖菌,包括40多种,其中粪肠球菌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机会致病菌,能引起人畜的心内膜炎、菌血症和败血症等疾病,严重危害家畜和人类健康。为掌握2020年新疆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的绵羊粪肠球菌的感染情况,采集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鉴定、耐药性分析和毒力基因检测,以期为南疆部分地区粪肠球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集新疆南疆3个地区部分规模化羊场病死羊的病料353份(肺脏、肝脏、淋巴结、胆囊),进行细菌的的分离培养,对分离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进行鉴定,初步鉴定为粪肠球菌。采用PCR方法对疑似菌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07株粪肠球菌,其中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的分离率分别为27.7%(31/112)、31%(39/126)和32.2%(37/115),并对毒力基因进行检测,毒力基因聚集物质asal检出率为29.90%(32/107),胶质蛋白粘附素acm次之,检出率为17.75%(19/107),不同地区携带的毒力基因也不同,其中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均携带2种毒力基因共74株,阿克苏地区携带1种毒力基因共5株,喀什地区asal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为56.25%(18/32)和田地区次之为43.75%(14/32),阿克苏地区未检出asal毒力基因,acm毒力基因在三个地区均检出,和田地区为42.10%(8/19),喀什地区31.57%(6/19),阿克苏地区为26.31%(5/19)。对107株粪肠球菌进行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所分离的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麦迪霉素、头孢拉啶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率为6%-53%,其中四环素、麦迪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2.3%、43.9%,33.6%,对头孢哌酮百分之百敏感,6种耐药基因中有2种基因被检测到,为tet M和erm B,检出率分别为52.30%(56/107),58.90%(63/107)。本研究调查发现粪肠球菌在新疆南疆地区部分规模化羊场中普遍存在,感染率较高,并且携带相关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对羊场构成潜在的威胁。试验研究结果能够为该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潘思宇[3](2021)在《猫源肠球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多重耐药株Jay1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肠球菌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及自然环境中,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该菌已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性,不但为兽医临床的抗感染治疗造成了困难,还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研究表明,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可作为耐药基因的储存库,有利于耐药基因水平传播,但有关猫源肠球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菌基因环境的研究还鲜有报告。为此,本研究拟对长春市部分宠物医院猫源肠球菌进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型研究,以期为猫源肠球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兽医临床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猫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检测针对长春市部分动物医院采集的240份猫粪便样本进行肠球菌的分离鉴定,通过革兰染色、16S r DNA测序分析等方法共分离获得46株肠球菌(28株粪肠球菌和18株屎肠球菌)。对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9.1%、71.7%和73.9%;同时分离菌对青霉素G、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也呈不同程度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34.8%、23.9%、23.9%、23.9%和8.7%;部分分离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中以三重、四重耐药性最多;分离菌仅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2.猫源肠球菌耐药基因及靶位检测分析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均携带bla TEM、aad D耐药基因,可介导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部分分离菌携带vat E、mex I、tet(O)等耐药基因,可介导对大环内酯、四环素类等药物耐药;对11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菌株的药物靶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存在三种不同突变类型,其中10株菌存在gyr A位点氨基酸突变(V85I);同时筛选获得一株多重耐药株Jay1,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含bla P1b、dfr A16、aad A1、aac(6’)Ib-cr、cat B3、cml A1和aar-3等多种耐药基因,可介导对甲氧苄啶、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耐药。3.多重耐药菌株Jay1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环境分析采用ONT测序平台对筛选获得的多重耐药菌株Jay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Jay1株基因组携带25个耐药基因,13个基因岛和3个质粒。其中质粒Contig00003存在一个15kb的多药耐药基因簇及一个新型可转移元件IME,该元件携带3种耐药基因(erm B、Aph(3’)-IIIa、dfr G),可分别介导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和甲氧苄啶药物耐药,同时该可移动元件可借助T4SS进行水平转移,存在耐药基因传播的风险。综上,本研究从猫粪便中成功分离得到46株肠球菌,分离菌对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G、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此外,多重耐药株Jay1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质粒携带的可移动元件对于介导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及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重视,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防治宠物肠球菌感染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江丽芳[4](2021)在《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肠球菌的突变选择窗及突变体的耐药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奈唑胺与磷霉素组合的协同抗菌活性在多项研究中被证实,但是该组合预防细菌耐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验证。本实验对利奈唑胺与磷霉素组合限制肠球菌耐药富集能力及其是否与联合用药体外抗菌活性具有一致性进行研究。同时对单药防突变研究中获得的利奈唑胺耐药突变体或磷霉素耐药突变体的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临床未来应用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进行肠球菌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利奈唑胺、磷霉素对非重复分离的43株临床肠球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棋盘法测定利奈唑胺与磷霉素的联合药敏,计算部分抑菌指数(the 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判断其相互作用。(2)根据联合药敏结果,选择具有不同FICI值的5株肠球菌用于耐药富集研究。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两种抗菌剂单用和以不同组成比例联合用药的防突变浓度(MPC)和突变选择窗(MSW),并计算两种抗菌药的选择指数SI(selection index,SI=MPC/MIC99%)。通过SI值与FICI值之间建立联系,分析该组合限制细菌耐药性富集的能力与联合用药体外抗菌活性是否存在一致性。(3)通过PCR扩增相关耐药基因,经核酸测序分析确定利奈唑胺耐药突变体或磷霉素耐药突变体的耐药机制。结果:(1)FICI结果表明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大多数测试菌株显示出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69.8%),并且所有的测试菌株中未检测到拮抗作用。(2)不同比例的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具有不同的MPC和MSW。与单独使用利奈唑胺或磷霉素相比,该组合可在较低浓度下限制肠球菌耐药突变体的富集。此外,利奈唑胺和磷霉素在联合时的SI与该组合的FICI值存在粗略的正相关关系,利奈唑胺与磷霉素组合FICI越小,两种抗菌剂关闭彼此突变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3)在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突变体中,测序结果显示编码核糖体蛋白(L3和L4)的rpl C和rpl D基因发生突变。而磷霉素耐药突变体中,只有两株磷霉素突变体检测到与肠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有关的Mur A基因突变。结论:(1)利奈唑胺与磷霉素协同组合在一定比例下可以相互关闭彼此的突变选择窗(MSW),并且与两种抗菌药单独用药相比能够在低浓度下有效抑制肠球菌耐药突变体的富集,表明该组合可能是预防肠球菌耐药的有效替代方案。(2)在基因水平上的耐药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利奈唑胺耐药突变体和磷霉素耐药突变体的耐药机制与为与位于染色体上耐药基因的突变有关,这进一步证实MSW和MPC理论对这两种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此外,在本实验中,肠球菌对磷霉素的耐药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潘嘉臻[5](2021)在《杭州地区犬、猫肠道菌群分离鉴定及其耐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杭州地区宠物市场已具备一定规模,为探寻杭州地区犬、猫肠道病原菌种类和耐药细菌背景,本研究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附属动物医院为主要样本收集地,系统开展犬、猫肠道细菌携带情况和相关耐药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主要从消化道疾病的犬、猫肠道收集菌株样本进行分离鉴定,再用临床常见抗菌药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来获得的肠球菌株的耐药性,并对其进行耐药特点的归类,随后通过基因分析来分析讨论菌株的耐药基因、携带质粒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菌株之间存在的相互亲缘关系。1.犬、猫肠道菌株分离和鉴定:本研究于2019年1月-12月间收集的犬、猫肠道样品169例,包括9种不同品种的猫肠道样品54例;20种不同品种的犬肠道样品115例,共获得1108株细菌分离株。各菌株经飞行质谱法测序鉴定,分离率最高的菌种为肠球菌(355,32.04%)、大肠杆菌(305,27.53%);统计结果表明:从不同性别、年龄和体况的犬、猫肠道分离的菌株,其组成结构相似且稳定,优势菌群为肠球菌和肠杆菌。2.肠球菌耐药问题的研究分析:本研究分离挑选得到310株肠球菌,对肠球菌分离株进行8种常用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结果显示犬、猫源肠球菌分离株对四环素(82.58%)、呋喃妥因(40.97%)、庆大霉素(48.06%)、环丙沙星(36.13%)、氯霉素(29.36%)等药物高度耐药;肠球菌株的耐药性与犬、猫种类、体况、用药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来源于犬肠道的分离株耐药率相对更高。整体结果贴合我院用药习惯。3.多重耐药肠球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本研究筛选16株对所选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的肠球菌株,对16株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ST18、ST25、ST80和ST202这四种ST型,部分ST型由犬特异性携带(ST18、ST25、ST202),ST80型由犬、猫共同携带,耐药表型与菌株所属ST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对耐药基因进行统计后发现,肠球菌基因型一定程度上代表菌株的耐药性趋势,具体表型和携带耐药基因具有高度相关性。但耐药性还受质粒等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部分ST型携带氨基糖苷类相关耐药质粒pUB110,万古霉素耐药相关质粒pRUM和pRI1。部分高耐药菌株为ST18型,和人类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杭州地区犬、猫肠道来源的肠球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存在抗生素用药史的菌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提示临床诊疗过程中应谨慎选择抗生素,有必要关注兽医临床合理用药。部分菌株来源于常见的人类谱系,应警惕耐药菌在人与犬、猫之间相互传播。本研究对于探究杭州地区犬、猫携带病原谱系、耐药菌株遗传背景与耐药谱构成等信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罗致茜,吕世明,谭艾娟,董保豫,犹银俊,林习,杨睿智,郑汝青,周玲[6](2020)在《贵州省黔南地区猪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贵州省黔南地区猪源肠球菌的耐药情况,采集养殖场219份猪源肛门拭子,经分离鉴定为肠球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结果共分离出132株肠球菌,分离率为60.27%;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多种药物耐药,其中对林可胺素类(克林霉素)、磺胺类(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为30.30%,与已报道的其他省份相比耐药水平整体升高。经分析,所有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MDROs),多药耐药谱以耐17种和15种药物为主,分别达30.30%(40株)和29.55%(39株)。
区锡敏[7](2020)在《酱醪源肠球菌分离筛选及其特性研究与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肠球菌是发酵食品中常见的乳酸菌,部分肠球菌可作为发酵食品的潜在发酵剂。酱醪中含有丰富的肠球菌资源,但目前参与酱油酿造的肠球菌资源开发程度还不高。鉴此,本文对酱醪源肠球菌进行了分离筛选,并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安全性,以期充分挖掘酱油酿造中肠球菌资源,并为酱油酿造菌种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采用微生物培养法从酱醪样品中分离鉴定肠球菌,进而对分离菌株的生长曲线、耐盐性、耐酸性、产酸能力、抑菌活性等特性进行研究分析,筛选出综合性能优异菌株。最后采用毒力基因PCR检测、氨基酸脱羧酶试验、吲哚试验、溶血试验、耐药性检测等手段对筛选菌株进行安全性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氧化氢酶试验、革兰氏染色、16S r RNA序列信息比对及菌株系统发育树等手段,共鉴定出43株肠球菌,其中Enterococcus faecium(屎肠球菌)40株;Enterococcus lactis(乳酸肠球菌)3株。(2)针对酱醪中分离鉴定的43株肠球菌进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肠球菌接种12 h后进入稳定期,且肠球菌具有较好的耐盐、耐酸、产酸能力,部分肠球菌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综合特性分析筛选出肠球菌E3、E15、E39。(3)对肠球菌E3、E15、E39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肠球菌未检出毒力基因,吲哚试验呈阴性,无溶血作用,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系列安全性评价表明该3株肠球菌是相对安全的。特性研究及安全性评价表明:乳酸肠球菌E39的特性和安全性最佳,可作为酱油酿造的潜在发酵剂。
王曈[8](2019)在《宁夏部分地区牛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及相关基因的检测》文中提出肠球菌(Enterococcus)是一种兼性厌氧性革兰氏阳性菌,属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共生细菌,现已成为主要的机会致病菌。在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可导致人类和动物的许多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犊牛腹泻、仔猪关节炎和羔羊脑炎等,给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宁夏地区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然而滥用抗生素现象较严重,导致肠球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给养牛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害。因此,了解宁夏地区牛源肠球菌的耐药情况,及时反馈耐药信息,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试验采集宁夏部分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奶牛肛门拭子,使用显色培养基及PCR法对肠球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CLSI(2012)推荐的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测定肠球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进行了多药耐药性分析;最后采用PCR法对耐药基因与肠球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1.2016-2018年采集宁夏地区部分奶牛场奶牛肛门拭子,进行肠球菌的分离鉴定。通过观察肠球菌显色培养基上细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镜检和PCR扩增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特异性基因的方法进行肠球菌的鉴定,结果鉴定出屎肠球菌78株,粪肠球菌53株。2.采用PCR方法对其他疑似肠球菌进行16S rRNA鉴定,结果鉴定出其他肠球菌124株。故本次试验共鉴定出255株肠球菌,其中屎肠球菌占30.59%,粪肠球菌占20.78%,其他种类肠球菌占48.63%。3.对255株肠球菌进行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所分离的肠球菌对磺胺异恶唑和杆菌肽耐药率最高,达到了 100%;其次对苯唑西林(92.16%)、红霉素(65.88%)、四环素(65.49%)和青霉素(56.86%)的耐药率也较高。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高度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2.54%与95.29%。分离菌最多耐受13种药物。4.采用PCR方法对255株肠球菌进行了 9种耐药基因和7种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m的检出率最高,为100%;其次是红霉素类耐药基因ermB,为46.27%;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耐药基因VanA、VanB、VanC。已检测的毒力基因明胶酶gelE的携带率最高,为37.65%;其次为心内膜炎抗原efaA,为36.08%。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宁夏部分地区牛源肠球菌进行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及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检测,初步揭示了本地区牛源肠球菌的耐药情况及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的流行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预防耐药菌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丽云,洪娟,孙彤,陈荀,刘灿,钟艳,许缘君,王冠淞,俞道进[9](2018)在《水源性肠球菌对苯扎溴铵及部分抗菌药的耐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水源性肠球菌对抗菌药和苯扎溴铵的耐药现状,为后期的用药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运用肠球菌选择培养基和多重PCR法对福建省部分河流和猪场环境中的水源性肠球菌进行分离和种水平鉴定,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分离菌株的MIC值,并且用PCR方法检测16种相关抗性基因。结果显示,福建省部分地区水源性肠球菌的分离率为71.43%,其中粪肠球菌占41.33%、屎肠球菌占14.67%;多重耐药率为74.67%,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1.33%,其次为四环素74.67%,对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较敏感,耐药率仅为4.00%和2.67%;有22.67%的分离菌对苯扎溴铵的MIC值高于标准菌;共有9种抗性基因被检出,其中gyrA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93.33%,其次是tetL基因,也高达80.00%。结果表明,福建省部分地区水源性肠球菌分离率较高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粪肠球菌为优势菌,且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携带多个抗性基因是导致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分离菌整体对苯扎溴铵较敏感,耐受水平低。
吴丽云[10](2018)在《苯扎溴铵对水源性肠球菌耐药性及群体感应系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苯扎溴铵在医疗卫生行业、畜牧兽医行业、食品加工和其他工业环境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细菌对其的抗性也愈发显现。本研究通过分离福建省部分河流和猪场环境中的水源性肠球菌,了解其对抗生素和苯扎溴铵的抗性现状,为后期的用药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基础;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膜介导的耐药机制,建立苯扎溴铵模型,对不同生长时期肠球菌菌毛基因和黏附因子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同时探索微生态模型中苯扎溴铵条件下的肠球菌耐药性及各群体感应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方法:(1)运用肠球菌选择培养基和显色培养基进行临床分离、鉴定水源性肠球菌,用微量肉汤法测分离菌株的MIC值;应用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vanA、vanB、vanC、VanC2/3、gryA、tetM、tetL、tetS、mefA、ermB和msrC及消毒剂抗性基因qacA/B、qacC、qacG、qacE△1和qacJ;多重PCR技术进行肠球菌种水平的鉴定。(2)设立5个苯扎溴铵浓度组,分别为 1000 ng/mL、500 ng/mL、100 ng/mL、10 ng/mL和0 ng/mL,每组两个重复。分别用对培养至对数中期(3.5 h)、对数后期(5 h)及稳定期(7 h)的肠球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进行黏附,并用荧光定量PCR法测每个时期各浓度肠球菌的菌毛相关基因和黏附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情况。(3)建立微生态模型。采集福州森林公园深处土样,设置苯扎溴铵终浓度分别为2000 ng/mL、200 ng/mL、20 ng/mL、2 ng/mL和0 ng/mL的5个实验组。定期采集水样做药敏试验并检测耐药基因和抗性基因,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微生态系统中各时期不同浓度组肠球菌的fsr群体感应系统和cyl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福建省部分河流和猪场环境中采集的水样中共分离出水源性肠球菌75株,分离率为71.43%,其中包括粪肠球菌31株,占41.33%;屎肠球菌11株,占14.67%。药敏结果显示,75株肠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1.33%(56/75),其次是四环素,为74.67%(56/75),对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最敏感,耐药率仅4.00%(3/75)和2.67%(2/75);有22.67%(17/75)的分离菌对苯扎溴铵的MIC值高于标准菌,最高表现为8倍MIC标准菌;临床分离菌的多重耐药率为74.67%,以4~5重耐药为主,最高达到6重耐药;PCR结果共有9种耐药基因被检出,其中gyrA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93.33%,其次是tetL也高达80.00%,表型为耐药的菌株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于敏感株。种水平鉴定结果显示粪肠球菌较屎肠球菌为优势菌,占41.33%。(2)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肠球菌各生长时期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作用具有差异性,对数期的黏附能力强于稳定期,低浓度组的黏附性强于高浓度组;低浓度(10 ng/mL)的苯扎溴铵对菌毛生成相关基因ebpA、ebpB、ebpC和strA基因的上调作用主要在肠球菌生长对数中期,对ebpR影响较大的是较高浓度组的稳定期;gelE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后期,且较低苯扎溴铵浓度可以显着提高其表达;在对数中期随着苯扎溴铵浓度的增加(100~1000 ng/mL),ace的mRNA表达也相应增加,对数后期则相反。(3)微生态系统中,苯扎溴铵在第7天时肠球菌对8种药物的MIC值明显增加,并对VAN、CHL、BB、CIP、ERY和TET产生耐药性,但是在第1天就检出tetL和ermB等耐药基因。fsrABC基因较第0天几乎不表达,但对下游的gelE和sprE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在第7天和第28天出现表达峰值;cylLL和cylLs的表达量远高于其他cyl相关组分基因;前21天cylR1和cylR2表达量相当,28天时后者显着高于前者;其他cyl基因的表达峰值均在28天出现,且高浓度苯扎溴铵(≥200 ng/mL)促进、低浓度(≤20 ng/mL)在后期表现为显着的抑制作用。结论:(1)福建部分地区水源性肠球菌分离率较高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分离菌携带多个相关耐药基因,是导致分离株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分离菌整体对苯扎溴铵较敏感,耐受水平低;粪肠球菌为优势菌且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2)苯扎溴铵可以显着提高肠球菌在生长对数中期对宿主细胞IPEC-J2细胞的黏附能力。低浓度苯扎溴铵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能力与菌毛生成量有关,高浓度苯扎溴铵主要通过刺激黏附基因ace的高表达来影响对宿主细胞的黏附。(3)亚抑菌浓度的苯扎溴铵会导致肠球菌对抗生素的MIC值增加,并产生耐药性;苯扎溴铵对fsr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fsrABC基因表现为完全抑制作用,高浓度苯扎溴铵(≥200 ng/mL)对gelE、sprE及cyl群体感应系统相关组分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低浓度(≤20 ng/mL)在21天之后表现为抑制作用。苯扎溴铵引起的抗生素耐药和群体感应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205株肠球菌耐药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5株肠球菌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养禽场肠球菌耐药性及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菌株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菌株的分离鉴定 |
1.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1.5 耐药基因的检测 |
1.6 毒力基因的检测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 |
2.2 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
2.2.1 不同动物来源耐药性比较 |
2.2.2 不同亚型肠球菌耐药性比较 |
2.2.3 不同来源、不同亚型肠球菌多重耐药性比较 |
2.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2.4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
3 讨 论 |
4 结 论 |
(2)新疆南疆地区部分规模化羊场粪肠球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粪肠球菌研究进展 |
1.1.1 粪肠球菌培养特性 |
1.1.2 粪肠球菌的分类 |
1.1.3 粪肠球菌流行情况 |
1.1.4 粪肠球菌致病机理 |
1.1.5 粪肠球菌诊断方法研究 |
1.1.6 粪肠球菌分子生物学检测 |
1.2 粪肠球菌毒力因子 |
1.2.1 表面蛋白(Enterococcal surface protein,Esp) |
1.2.2 溶血素(Cytolysin,Cy l) |
1.2.3 胶质蛋白黏附素(Adhesin of collagen from Enterococcus faecalis, Ace) |
1.2.4 明胶酶(Gelatinase,gel E) |
1.2.5 聚集物质(Aggregation Substance, As or asa) |
1.2.6 心内膜炎抗原(Enterococcus faecalis endocarditis antigen, Efa A) |
1.3 粪肠球菌的致病性 |
1.3.1 粪肠球菌对人的致病性 |
1.3.2 粪肠球菌对动物的致病性 |
1.4 粪肠球菌耐药现状 |
1.4.1 粪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1.4.2 粪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1.4.3 粪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1.4.4 粪肠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羊源粪肠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料采集地点 |
2.1.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2.1.3 主要培养基 |
2.1.4 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分离培养 |
2.2.2 分离株的生化特性 |
2.2.3 引物合成 |
2.2.4 细菌DNA的提取 |
2.2.5 特异性片段的扩增 |
2.2.6 PCR扩增产物纯化回收 |
2.2.7 测序和分析 |
2.3 试验结果 |
2.3.1 不同地区粪肠球菌的分离情况 |
2.3.2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
2.3.3 生化鉴定结果 |
2.3.4 tuf基因的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羊源粪肠球菌毒力基因的检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本来源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1.3 粪肠球菌毒力基因检测 |
3.1.4 粪肠球菌毒力基因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
3.1.5 测序和分析 |
3.2 结果 |
3.2.1 粪肠球菌毒力基因PCR扩增结果 |
3.2.2 粪肠球菌毒力基因检出结果 |
3.2.3 粪肠球菌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羊源粪肠球菌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的检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仪器 |
4.1.3 样品来源 |
4.1.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4.1.5 粪肠球菌耐药基因检测 |
4.1.6 粪肠球菌耐药基因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
4.1.7 测序和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药敏试验结果 |
4.2.2 粪肠球菌耐药基因扩增结果 |
4.2.3 粪肠球菌耐药基因检出情况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猫源肠球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多重耐药株Jay1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肠球菌流行现状及其主要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
1.1 肠球菌概述 |
1.2 肠球菌的危害 |
1.3 肠球菌主要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动物源肠球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2.1 肠球菌耐药现状 |
2.2 可移动原件介导肠球菌耐药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猫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检测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猫源肠球菌耐药基因及靶位检测分析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多重耐药菌株Jay1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环境分析 |
3.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肠球菌的突变选择窗及突变体的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肠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体外研究 |
1.前言 |
2.实验材料与仪器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第二部分 利奈唑胺耐药突变菌株和磷霉素耐药突变菌株耐药机制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实验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磷霉素抗多重耐药菌的PK/PD及联合用药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杭州地区犬、猫肠道菌群分离鉴定及其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宠物行业发展与公共卫生问题 |
1.2 兽医临床肠道细菌耐药性研究 |
1.3 肠球菌耐药性研究 |
1.3.1 肠球菌耐药性现状 |
1.3.2 肠球菌基因水平的耐药机制 |
1.3.3 蛋白质水平的耐药机制 |
1.4 肠球菌基因分型方法 |
1.4.1 酶切扩增基因组对肠球菌分型 |
1.4.2 比较管家基因对肠球菌分型 |
1.4.3 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分型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犬、猫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剂和仪器 |
2.1.2 研究时间和对象 |
2.1.3 样品和数据的收集 |
2.1.4 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
2.1.5 菌株鉴定 |
2.2 结果与统计 |
2.2.1 犬、猫病例统计 |
2.2.2 菌株鉴定结果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肠球菌耐药问题的研究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和仪器 |
3.1.2 研究对象 |
3.1.3 肠球菌耐药性鉴定 |
3.1.4 数据差异性分析 |
3.2 结果统计 |
3.2.1 菌株组成统计 |
3.2.2 犬、猫源肠球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统计 |
3.2.3 犬、猫肠球菌多重耐药性统计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高耐药肠球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剂与仪器 |
4.1.2 试验菌株 |
4.1.3 肠球菌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
4.1.4 高耐药肠球菌病例信息 |
4.2 结果与统计 |
4.2.1 菌株耐药性统计 |
4.2.2 携带的耐药基因、质粒、ST型预测统计分析 |
4.3 讨论与小结 |
全文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6)贵州省黔南地区猪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来源 |
1.1.2 培养基及试剂 |
1.1.3 主要药品 |
1.1.4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采样 |
1.2.2 预增菌 |
1.2.3 肠球菌显色培养基分离 |
1.2.4 鉴定 |
1.2.5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肠球菌的分离鉴定 |
2.2 药敏试验 |
2.3 肠球菌多重耐药谱 |
3 讨论 |
(7)酱醪源肠球菌分离筛选及其特性研究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肠球菌的基本特性 |
1.1.1 分类学地位 |
1.1.2 生理生化特性 |
1.1.3 肠球菌的益生性 |
1.1.4 肠球菌的安全性 |
1.2 肠球菌的应用 |
1.2.1 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1.2.2 在医药中的应用 |
1.2.3 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 发酵食品中肠球菌的多样性 |
1.3.1 发酵乳制品 |
1.3.2 发酵果蔬 |
1.3.3 发酵豆制品 |
1.3.4 其他发酵食品 |
1.4 发酵食品中肠球菌的益生特性 |
1.4.1 抑菌活性 |
1.4.2 抗氧化活性 |
1.4.3 产胞外多糖 |
1.4.4 其他益生特性 |
1.5 酱油及其酿造微生物 |
1.5.1 酱油概述 |
1.5.2 酱油酿造微生物 |
1.5.3 酱油酿造肠球菌研究进展 |
1.6 论文设计 |
1.6.1 立题依据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肠球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 |
2.2.2 设备 |
2.3 方法 |
2.3.1 样品采集 |
2.3.2 菌株分离筛选 |
2.3.3 菌株鉴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菌株分离纯化结果 |
2.4.2 酱醪样品中分离菌株的鉴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肠球菌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 |
3.2.2 设备 |
3.3 方法 |
3.3.1 肠球菌生长曲线测定 |
3.3.2 肠球菌耐盐性研究 |
3.3.3 肠球菌耐酸性研究 |
3.3.4 肠球菌产酸能力研究 |
3.3.5 肠球菌抑菌活性研究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肠球菌生长曲线绘制 |
3.4.2 肠球菌耐盐性分析 |
3.4.3 肠球菌耐酸性分析 |
3.4.4 肠球菌产酸能力分析 |
3.4.5 肠球菌抑菌能力分析 |
3.4.6 肠球菌特性综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肠球菌安全性评价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 |
4.2.2 设备 |
4.3 方法 |
4.3.1 毒力基因PCR检测 |
4.3.2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
4.3.3 吲哚试验 |
4.3.4 溶血试验 |
4.3.5 耐药性检测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相关毒力基因分析 |
4.4.2 生物胺与吲哚生成分析 |
4.4.3 溶血作用分析 |
4.4.4 耐药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附录 |
(8)宁夏部分地区牛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及相关基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肠球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肠球菌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的检测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苯扎溴铵对水源性肠球菌耐药性及群体感应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肠球菌耐药情况 |
2.1 肠球菌简介 |
2.2 肠球菌耐药机制 |
3 季铵盐类消毒剂的研究进展 |
3.1 季铵盐类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
3.2 季铵盐类消毒剂的抗性机制 |
3.3 季铵盐类消毒剂和抗生素的共同作用机制 |
4 肠球菌相关群体感应系统 |
4.1 cyl群体感应系统 |
4.2 fsr群体感应系统 |
5 肠球菌相关毒力因子的研究 |
5.1 菌毛相关基因ebp |
5.2 肠球菌表面黏附因子ace |
5.3 分选酶基因srtA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福建省部分地区水源性肠球菌对苯扎溴铵及抗菌药的耐药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肠球菌的采集分离、鉴定及保存 |
1.2.2 肠球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
1.2.3 耐药基因及抗性基因检测 |
1.2.4 PCR过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地区水源性肠球菌的初步分离、鉴定结果 |
2.2 种水平的多重PCR鉴定结果 |
2.3 药敏实验结果 |
2.3.1 75株肠球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
2.3.2 75株肠球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型 |
2.4 75株肠球菌对16个抗药基因的的检测情况 |
2.4.1 75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基因检出情况 |
2.4.2 75株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基因检出情况 |
2.4.3 75株肠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出情况 |
2.4.4 75株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出情况 |
2.4.5 75株肠球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抗性基因检出情况 |
2.5 75株肠球菌的耐药基因谱型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浓度苯扎溴铵条件下的肠球菌对IPEC-J2细胞黏附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菌株及细胞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构建不同时期的细菌生长模型 |
1.2.2 细胞培养 |
1.2.3 不同苯扎溴铵浓度条件下的肠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1.2.4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相关毒力基因的mRNA表达 |
1.2.5 细菌黏附细胞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苯扎溴铵条件下的肠球菌生长曲线 |
2.2 荧光定量PCR结果 |
2.2.1 溶解曲线分析 |
2.2.2 不同浓度苯扎溴铵对肠球菌菌毛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 |
2.2.3 不同浓度苯扎溴铵对肠球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 |
2.3 不同浓度苯扎溴铵条件下的肠球菌对IPEC-J2细胞的黏附情况 |
3 讨论 |
第四章 苯扎溴铵对水源性肠球菌耐药性及群体感应系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微生态系统的建立 |
1.2.2 微生态系统中肠球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保存 |
1.2.3 药敏实验 |
1.2.4 耐药基因检测 |
1.2.5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表达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微生态系统中肠球菌耐药情况 |
2.2 不同苯扎溴铵浓度中肠球菌对8种药物的MIC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
2.3 微生态系统中肠球菌耐药基因检出情况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2.4.1 溶解曲线分析 |
2.4.2 苯扎溴铵对肠球菌fsr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3 苯扎溴铵对肠球菌cyl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205株肠球菌耐药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养禽场肠球菌耐药性及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J]. 章婧,蔡萍,贺奕卓,陈伟涛,黄宇晨,蒋红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09)
- [2]新疆南疆地区部分规模化羊场粪肠球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 阿迪莱·卡哈曼.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猫源肠球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多重耐药株Jay1全基因组测序分析[D]. 潘思宇.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4]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肠球菌的突变选择窗及突变体的耐药机制研究[D]. 江丽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杭州地区犬、猫肠道菌群分离鉴定及其耐药分析[D]. 潘嘉臻. 浙江大学, 2021(01)
- [6]贵州省黔南地区猪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J]. 罗致茜,吕世明,谭艾娟,董保豫,犹银俊,林习,杨睿智,郑汝青,周玲. 中国兽医杂志, 2020(12)
- [7]酱醪源肠球菌分离筛选及其特性研究与安全性评价[D]. 区锡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8]宁夏部分地区牛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及相关基因的检测[D]. 王曈. 宁夏大学, 2019(02)
- [9]水源性肠球菌对苯扎溴铵及部分抗菌药的耐药性研究[J]. 吴丽云,洪娟,孙彤,陈荀,刘灿,钟艳,许缘君,王冠淞,俞道进. 中国兽医科学, 2018(11)
- [10]苯扎溴铵对水源性肠球菌耐药性及群体感应系统的影响[D]. 吴丽云.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