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武汉[1]2004年在《基于本体论的地籍实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地籍工作的现状,国内地籍工作取得的一些成果;然后分析指出了如今地籍面向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地籍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地籍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地籍的保障功能和服务作用,使地籍工作实现系统化、法制化、信息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解决的基础—基于本体论的地籍实体研究。 本体论是源于哲学的。论文介绍了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本体论的分类、层次和应用领域,明确界定了与本体论相关的概念,阐述了地籍与本体论的研究结合点。 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基于本体论的地籍实体的研究。分析了地籍主体实体、客体实体、事件实体和实体存在的外围制度内容。 最后论文结合实际,在此前的分析基础之上,把分析结果初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就完善地籍要素、促进地籍的标准化和改进地籍数据库的建设做了分析研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伟伟[2]2009年在《地籍领域本体构建及其在土地登记发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地籍是土地管理的最初形态,地籍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施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提供完整、准确和具有现势性的土地信息资料,现代地籍是对土地进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地籍制度是通过国家的地籍管理措施得以实现的。地籍研究内容包括在地籍簿册的建立、变更和发展过程中,地籍诸要素的确定和变化规律,即对土地产权、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的确定和变化规律。在地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统一标准的指导造成所建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信息孤岛”,且系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本文尝试将本体理论引入到地籍领域中构建地籍领域本体,地籍领域本体可以澄清地籍领域知识的结构,为知识共享提供基础,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地籍领域本体也为地籍数据完整性、正确性检查提供新的思路;可以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地籍信息公开查询服务,促进领域内的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加快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两点:(1)本文首先对本体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包括本体的概念、本体构建的原则、方法、表示语言和构建工具等内容;并对与地籍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概括,认为主要包括土地权属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登记制度,这些制度是构建地籍领域本体的理论基础。依据Searle体制现实理论,地籍现象同时包含于体制现实和物质现实两个层次之中,必须从这两个层次上对地籍现象进行分析,Bittner依据Frank的本体层次理论从本体的角度对地籍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阐述了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地籍过程的含义。(2)本文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地籍领域本体,其是以我国地籍制度和地籍现实分析为基础的。Bittner认为从本体的角度地籍可以分为主体、客体和事件,Frank认为地籍本体的层次为概念、过程和判断。受此启发,本文提出地籍领域本体可以分为概念本体、过程本体、时间本体和空间本体四部分。概念本体对名词性概念进行描述,分析领域内名词性概念的分类,概念的层次结构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本体重点描述地籍领域中包含的五类对象:a、主体:人;b、客体:土地;c、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纽带:权利;d、文件;e、部门。概念本体在地籍核心模型的基础上对五类对象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地籍具有法律属性,是国家管理土地的重要工具之一,权属是地籍的核心。依据我国土地权属制度,总结我国土地产权权利束,将土地产权加入到核心模型中,构建我国法律地籍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概念本体中有关权利的概念及关系进行描述。本文将地籍过程分为叁种类型:地籍社会过程、地籍系统中的过程CSP和地籍业务流程CWP。从理论上而言,社会地籍过程的发生必然引起地籍系统中的过程的发生,这是地籍一致性所要求的。在地籍社会过程发生之后,地籍系统中的过程需要通过地籍业务流程来完成。地籍社会过程和地籍业务流程均是地籍系统外部的流程。过程本体描述地籍中的谓词性概念,以本文定义的地籍过程为依据,讨论叁类地籍过程之间的关系,将过程抽象到地籍变更种类中,构建地籍过程本体的层次。地籍过程中的地籍业务流程是地籍变更的实现手段,通过将地籍业务流程映射到OWL-S中构建地籍业务流程本体,为地籍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时间和空间本体描述地籍中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在地籍中,单纯的描述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只能满足现势数据部分内容的描述,而不能描述宗地历史,也不能表达地籍实体状态的时间性。本文基于已有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理论,对地籍实体时空关系的本体描述进行了讨论。最后,本文以地籍领域本体为基础设计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地籍领域本体澄清了地籍领域的知识结构,可以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互操作提供基础;地籍领域中的过程本体可以促使流程复用,优化流程;同时地籍领域本体可以服务于地籍信息服务,地籍领域知识挖掘、地籍数据正确性和一致性的检查等方面,并促使学科之间的融合。本文设计叁个试验对地籍领域本体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基于概念本体的辅助服务、基于过程本体的地籍业务控制和基于空间本体的数据正确性检查。
尹鹏程[3]2012年在《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关键领域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管理“源于地籍、归于地籍”。以“地籍”为核心,构建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的信息集成模式,建立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实现“批、供、用、补、查、登”等业务环节土地信息的集成整合,是现阶段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信息孤岛”、“业务孤岛”等问题,结合本体论、软件工程等相关理论和技术,以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关键领域模型构建、空间特征形式化表达、关键技术分析及工程应用为主线,对其基本设计思想、空间数据组织、数学模型等都做了详细的探讨,并基于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关键领域模型进行了工程应用。论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国内外土地信息化发展现状、土地信息集成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的信息集成模式。从建立共享概念模型的角度,引入面向本体的分析方法和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领域模型概念;从过程工程理论的角度给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领域模型的四元组定义;根据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的特点,提出从数据分析、数据关联及系统协同角度对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进行构建的研究思路。(2)从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空间数据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等方面,基于本体构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提出了多层本体集成模式下的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本体体系结构模型、多层本体共享模型、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应用模型;以地籍应用本体为例,采用本体分析方法,分析了地籍本体概念及概念间关系,重组了地籍数据库结构,为概念模型中应用本体的数据建模提供了分析方法。(3)基于组份拓扑理论和位置理论,进行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空间特征的形式化表达。利用组份拓扑理论和位置理论产生的新公理,对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多层本体共享模型和土地全要素业务空间本体间的空间关系进行了数学描述;以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空间数据为例,基于ArcEngine实现了土地空间数据的拓扑检查。(4)从土地生命周期管理、业务地块编码、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演绎等方面,分析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的若干关键技术。在多层本体共享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事件语义的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在分析宗地代码编制规则基础上,提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地块编码规则;通过设置数据表设计规范,分析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在土地生命周期内的演绎规律,为建立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关联树奠定了技术基础。(5)从数据框架构建、数据建库方法、数据存储管理等方面,构建了集计算、存储和应用为一体的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从数据关联、要素分类编码、信息共享可用性等方面展开分析,构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数据框架体系;从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集成整合的角度,分析了数据处理的总体技术框架;从数据存储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数据中心的逻辑拓扑结构,设计了数据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为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构建奠定了数据基础。(6)基于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和模块搭建的软件开发框架,构建了原型系统。以徐州市为例,从需求分析、建设思路、技术框架、开发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对领域模型内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应用。构建了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关联树,基于此改进业务处理模式,实现了空间数据与业务审批信息的深度融合;基于信息系统应用模型,分析了“一中心四平台”应用系统的搭建式开发框架,对现阶段土地信息的集成整合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主要创新点有:(1)提出面向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的土地信息集成模式,基于本体构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本体体系结构模型、多层本体共享模型、应用模型等关键领域模型,分析了其若干关键技术,提出了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地块编码方法及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演绎规则,为土地信息系统顶层框架建设提供了设计思路。(2)采用面向本体分析方法,分析了地籍本体组成,获取了地籍本体概念,梳理了地籍本体概念间关系,建立了地籍应用本体概念模型,并基于地籍应用本体模型,重组了地籍数据结构,为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专业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分析方法。(3)基于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提出了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关联树的构建方法,实现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空间信息的集成;基于生命周期管理关联树,改进了业务处理模式,建立了单一业务地块与审批流程的横向关联以及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间的纵向关联,为地理信息与地政业务审批信息的一体化集成提供了技术方法。
詹长根, 冯广京[4]2017年在《地籍学演进及其理论体系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地籍学的演进逻辑、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地籍学科体系。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归纳已有地籍学研究文献,研究分析地籍学的发生、发展进程,揭示地籍学的演进逻辑,构建地籍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研究结果:地籍学源于调整并规范人与地及其之上的人与人开展土地利用活动关系的土地利用初始秩序,尔后沿着地籍制度形成、地籍理论提出、地籍学科形成、地籍学科完善的时空轨迹发展递进而成。研究结论:(1)地籍源于人类初始调整并规范人与地及其之上的人与人开展土地利用活动关系的秩序需要,起步于采用国家意志建立租税制度并规范土地利用秩序,发展于人地关系的演变和技术进步,完善成熟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与实践,但是地籍学真正形成于21世纪初。(2)地籍学是一门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交叉科学。(3)地籍学的理论体系框架,由地籍学范式所规范和决定,其核心内容是地籍管理;主要支撑技术是地籍测量(调查);核心理论是土地权籍理论,由实现"人—地—权"叁位一体理论的地籍确权理论和表达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的地籍时空理论组成;研究内容体系包括学科基础、地籍制度和地籍措施叁个部分。(4)地籍学未来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有关土地权籍理论的细化与深化、土地(不动产)权籍的确认与调处、3R(权利、责任、限制)不动产登记制度、地籍信息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地籍信息"筒仓"问题等。
杨骏[5]2007年在《“数字城市”中的空间本体数据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城市”建设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它既是加快城市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工具。建设“数字城市”的实质是建立以地理空间信息为核心的城市信息服务与共享体系,通过整合海量城市信息资源形成统一标准的公共基础数据库,并通过一体化的数据管理、数据发布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然而,“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同语异质(Homonyms)问题,即不同领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不同地理认知(Cognition of Geographic)问题,使得不同部门在应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rban GIS)时各取所需,采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不同的数据建模方法,形成了所谓“信息孤岛”,即西方文献中的“巴别塔(Babel Tower)”现象。“信息孤岛”导致了“数字城市”建设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高质量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要求更加专业化的知识,以适应不同行业领域的专业要求;另一方面,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又要求地理信息系统更加“大众化”。这一矛盾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多学科多部门协作而越来越突出。而地理本体论的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从基础理论层面到实际应用层面较为深入地探索了运用地理本体论基本思想构建满足“数字城市”建设需求的实际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个空间本体数据库模型及其实现机制。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多层本体共享机制实现多源异构城市信息间的语义协调和数据关联。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第一,论文从本体论(Ontology)体现物质自身的方法逻辑和架构这一特性着手,探讨了本体论的哲学涵义、历史沿革、形式说明、类型和作用;然后详细研究了地理本体这一领域本体的特征、含义以及发展,指出了地理本体论的本质是研究地理信息的概念模型、表达、提取、分析与互操作;是当前地理信息科学中新出现的一个基础和热点问题。第二,论文从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人类地理认知的概念、范围、过程和地理空间认知中的本体层次,从“数字城市”的自然地理对象(Bona fide objects)与法律地理对象(fiat objects)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城市地理信息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城市”中基于启发式地理认知的地理本体构建模式,同时遵循此模式设计了启发式空间本体数据库的构建过程,并给出了相应的数据库设计实例。第叁,获取“数字城市”中某个领域内信息共同体(community)的一致意见及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是建立地理本体的根本目的和要求,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论文从讨论:本体的构造准则开始,提出了一个“数字城市”多层本体共享机制模型,该模型建筑于组份拓扑学(Mereotopology)和定位理论(location theory)两大数学工具之上,本质上是多源异构城市信息间不同语义的协调机制,其核心思想是:将同一领域内,在同一时间位于同一空间(定位理论的“恰好位于”原理)的地理实体按其与本领域的不同关系(不同的Mereotopology),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各本体层之间通过一定规则演绎机制检索不同“信息孤岛”中数据(知识)以实现海量城市信息的共享和重用。论文同时研究了该模型与传统n-交理论以及对象-关系数据库模型的关系问题。第四,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是当前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使用的主流技术,如何将本文提出的空间数据库模型映射到关系型数据库之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将地理本体理论模型工程化的实际需要。与传统采用类XML语言表达地理本体的模式不同,本论文以实际的系统开发为例,研究了针对时空数据的半结构化特征,充分利用传统关系型DBMS完善的管理功能,采用非第一范式时空嵌套关系数据库实现对半结构时空数据的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地图积分的自适应函数式地图表达技术构建多层本体共享机制。第五,论文以某地级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例,探讨了本文提出的空间数据库模型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问题。论文从系统需求分析入手,设计了系统基本架构,重点研究了系统元数据库建设和多源异构数据入库问题,然后以城市旅游信息系统为例,研究了运用时空嵌套关系数据库和地图积分技术,通过空间本体数据库,实现“数字城市”中不同领域的信息共享和重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空间本体数据库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论文的研究为本体论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为解决地理本体理论和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做了有益的尝试。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Ⅰ.本文研究了“数字城市”建设中由于地理认知不同而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在城市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对象”与“法律地理对象”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城市”中基于启发式地理认知的地理本体构建模式,并遵循此模式设计了启发式空间本体数据库的构建过程。Ⅱ.本文研究了“数字城市”建设中海量异构城市信息共享和重用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组份拓扑学(Mereotopology)与定位理论的空间本体数据库模型,该模型的本质是构建“数字城市”多层本体共享机制,用以协调多源异构城市信息间的信息语义,实现海量异构城市信息的共享和重用。Ⅲ.本文研究了该空间本体数据库模型的工程应用问题,创造性地运用非第一范式时空嵌套关系数据库和地图积分技术构建基于该模型的空间本体数据库,实现多源异构城市信息语义的协调和数据关联,并将之应用于“数字城市”建设的实际工程。
李宏伟[6]2007年在《基于Ontology的地理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将本体论思想和方法论引入到地理信息科学领域,阐述了地理本体的确切含义以及本体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作用和意义。重点讨论了基于本体的地理信息服务的基础理论问题——语义不一致问题,借鉴概念网格和形式化概念分析方法,结合实例对解决语义不一致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地理领域本体进行了概念设计,提出了一个叁层本体总体框架;对本体语义关系包括语义相似度、结构相似度、语义相关度等进行了全面分析,为解决地理信息Web服务匹配和发现问题奠定了基础;应用OGC推荐的基于OWL语言的Web服务本体——OWL-S,对本体的Web服务进行了语义描述;实现了一个基于本体的土地利用信息显示与查询服务原型;最后讨论了基于本体的地理信息服务组合问题;初步展示出本体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潜力和价值。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1、深入探讨了基于本体的地理信息服务的基础理论问题——语义不一致问题。从一个应用实例出发,总结出认知导致的语义异构成因包括分类的细节层次差异(分类树的深度)、不同的分类观点或强加单个继承关系、不同的概念化和分类观点等叁个方面。对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空间认知模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比较,指出地理空间可划分为原子空间、地理概念、应用性地理概念叁大类别,为基于本体的地理信息服务描述和组合奠定了基础。尝试引入概念网格和形式化概念分析方法,解决语义不一致性问题。形式概念分析和概念格网适合于复杂概念和关系的分解、分类、分级,可以很好地表达概念或分类之间的语义关系和特性,实现地理概念或分类的语义一致性表达。2、以土地利用领域本体为例,进行领域本体概念设计。参考Guarino本体研究层次分类,提出了一个适于土地利用领域本体应用研究需要、由项层通用本体、中间领域本体、底层应用本体构成的叁层总体框架。讨论了本体建模、本体定义和表示中的语义关系和地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用UML图对土地利用领域本体进行了描述。详细讨论了与本体相关的表达语言,特别是与Web相关的表达语言OWL。用OWL对土地利用类型本体进行了描述,并在Protégé软件中进行了本体表达。3、论文基于地理领域本体和语义相似度方法来解决地理信息Web服务匹配和发现问题,讨论了语义相似度、结构相似度、语义相关性问题,为最终寻找和发现满足用户需求的Web地理信息服务奠定基础。从语义相似度的概念出发,讨论了基于WordNet词语间距离的语义相似度算法、基于HowNet义原的语义相似度算法、结构相似度算法,并结合土地利用领域本体给出了相似度计算的实例;与语义相似度相对应,本体之间具有相关性,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本体概念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作为领域本体的地理概念化体系,是领域专家对概念及概念体系之间关系所做的权威描述。相关性计算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建立一种合理的机制来量化这些看似主观的相关关系,它所反映的是两个本体互相关联的程度。结合土地利用领域本体给出了相关性计算实例。4、应用基于OWL语言的Web服务本体——OWL-S,对本体的Web服务进行了语义描述,包括Web服务轮廓、Web服务建模、Web服务基点等,重点分析了过程类型、过程本体和服务控制结构。详细地定义和描述了土地利用变更服务涉及的本体概念和所需要的基本服务,为每个过程设置输入、输出和前置条件等,利用WSDL和OWL-S进行了语义网络服务描述和表达。5、以河南省2000年Landsat TM4、5、7波段标准假彩色合成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为例,讨论了基于本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分级、分类显示方法,实现了基于本体的土地利用数据查询服务,初显GIS表达不同语义粒度(等级)地理要素、面向大众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优势。6、单个的地理信息服务不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需要将众多单个的Web Services根据应用需要进行组合,形成新的Web Services组合,才能发挥出web服务的巨大潜力。论文重点探讨了Web服务匹配问题,详细定义和描述了单向语义匹配关系;基于单项语义匹配关系,深入探讨了Web服务组合算法思路、过程和实现步骤;结合一个应用实例,用OWL-S对各原子Web服务进行了全面描述,对自动组合算法实现过程进行了推导;基于OWL-S模型描述的GIS Web Services自动搜索、匹配、发现和执行过程,总结出了本体语义描述的地理信息服务组合体系结构框架。
罗恒[7]2011年在《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和农村在经济、文化和空间上的各种联系逐步紧密,城乡一体化成了我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目标,国家近年来发布的各种文件中,也确定了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地位。土地管理的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对其整体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期,针对当时城乡差别较大的状况,采取了将城镇和农村区别对待的土地调查模式,即城镇地籍管理模式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管理模式,建立了城镇地籍数据库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这种模式在当前的发展状况下,出现了以下问题:(1)城镇地籍调查的空间范围没有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空间范围进行有效衔接;(2)采用两套土地分类标准和编号系统带来不便;(3)城镇与农村的土地统计存在交叉重迭;(4)城镇地籍和农村土地利用两套系统数据使用效率低下;(5)数据库系统更新、扩展、管理不便。本论文分析了所出现的问题,对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组织进行研究,以现行的标准和规范作为参考,运用土地管理理论、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方面知识,从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区域组织层次划分出发,提出了采用综合划分法的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区区域划分思路,讨论了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的编号系统设计方式,研究了基于实体关系的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库设计方法,并结合湖北省恩施地区的实例,对恩施地区进行了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区组织,设计了恩施地区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库模型,提出了解决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组织的可行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研究了适合城乡一体化统一管理的土地调查区组织方式,采用“市(县)-地籍区-地籍子区-地块”的调查区层次组织模式,提出使用综合划分法的土地调查区域划分方法;(2)研究了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编号系统,以特征码为分类标识,进行编号系统的统一设计;(3)分析了城乡分离模式下城镇地籍数据库和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结构和特点,运用数据库规范化理论,讨论了现行城镇地籍数据库和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缺陷,引出了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库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对比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组组织模式的优势;(4)运用实体关系思路进行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库设计,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模型。
许欢[8]2009年在《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由各种多元异构问题引起的“信息孤岛”现象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土地资源信息全面共享的最大障碍。近年来,网络服务技术的成熟以及网格服务(Grid Services)技术体系的形成,为解决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GIS Services)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将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网格技术和土地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叁者相结合,选取了基于开放地理空间联盟(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提出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构架了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最后,实现了按省、市、县叁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原型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当前GIS与网格技术集成的两种途径。鉴于传统途径,即在已有网格平台上搭建GIS功能的方法,在设计思路、采用的技术手段、遵循的标准规范、适合的应用场景等方面对区域管理领域的不适宜性,选取了基于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该技术途径目前在国内仅限于理论探讨,在国内外尚无在土地管理等区域管理领域的实践尝试。为此,本文深入剖析了在区域管理领域实现该技术途径所涉及的各种问题。2、从语法角度探讨网络环境下地理信息服务的框架结构和实现技术,在借鉴OGC网络服务体系结构和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参考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土地资源服务的分类体系,提出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重点分析了模型的框架结构,并结合地理空间开放源码项目,给出了模型的解决方案。3、从语义角度尝试解决土地资源的语义异构问题。在对信息科学中的本体理论和本体工程方法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资源混合本体的结构,提出了本体开发和应用的一般技术路线,并通过解决叁个具体问题,建立了本体应用的叁种模式。4、在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的基础上,从土地资源网格的内涵着手,结合网格理论和网格技术,设计了基于网格服务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平台,研究了该平台的体系结构、网格服务的分级模式和网格结点的部署策略。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和部署了按照省、市、县叁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平台,并经过大数据量的测试,在实践中进行试用。研究表明,本文选取的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是正确的;提出的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是可行的;所构架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具有实用性;本研究所实现的按省、市、县叁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原型平台,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提出的方法,为提高土地资源共享与互操作水平,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刘金花[9]2011年在《面向茶学领域的本体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证演化需求的实现以及维护演化前后本体的一致性已逐渐成为当前本体演化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考虑到了本体对外界的依赖性、搜索空间庞大、解空间繁冗等问题,而对于演化后本体能否保持最大程度的精简和完善的关注甚少。但是,本体最大程度的精简和完善决定着外部应用系统的维护负担,因为本体的外部服务依赖着本体,本体每个微小的改动都可能引起外部依赖服务较大的变动,这就可能导致对外部依赖系统的维护费用大幅度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可最大程度维护本体精简和完善的领域本体演化方法——基于用户检索和加权技术的领域本体演化方法。以自己构建的茶虫害本体为例,分析了茶虫害领域本体的特性,并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用户检索和加权技术的领域本体演化方法。利用检索度和权值这两个因素来约束本体的演化。2.研究了本体的一致性,给出了本体一致性约束条件,提出利用前向一致性检测机制来对本体的一致性进行检测。3.实现了茶虫害本体演化验证系统,用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演化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的基于用户检索和加权技术的领域本体演化方法在茶虫害领域本体的应用,精简和完善了茶虫害领域本体,使茶虫害领域本体能够达到最大程度的重用和共享,节省了外部服务因本体动态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的成本,为进一步开展农业其它领域本体演化研究提出可行方法和一定的研究启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谢炯[10]2005年在《无缝时空的多域集成时空数据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下一代GIS必须具备对海量时空数据进行有效的表达、管理与分析能力,而时空数据模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时空变化语义的复杂性、时间维表达的特殊性、动态多维扩展后技术实现的繁难性以及海量空间信息考虑时变因素后的超海量性,致使目前仍无普遍接受的时空数据模型;GIS基础平台研制和应用系统开发主体仍沿用传统空间数据模型与建模方法,已难以满足GIS对时空应用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海量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需求。本研究以面向实体和多尺度时空过程统一集成描述的无缝时空思想为指导,采用基于地理特征域、时空场域、事件域以及关联域相综合的多重表达方法,按时空语义建模、时空数据逻辑建模和时空数据物理建模叁个层次对无缝时空的多域集成时空数据模型(SMDI-STDM)进行了理论、技术到实践的综合探讨。模型在更基础层面上总结了不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变化特点,力图更为完整、有效地表达时空变化语义,设计相应的数据组织结构,并在解决海量时空数据的高效组织与存储问题上力争有所突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综述。从空间语义、专题语义、时间语义及时空语义出发,构建了时空表达的一般性概念框架,讨论了国内外时空建模现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2) SMDI-STDM语义模型。提出了面向实体时空变化与多尺度时空过程集成统一描述的时空变化刻画的叁层次论,并以此为主体命名为“无缝时空”思想。以无缝时空思想为指导,对时空语义的基本表达对象——①地理特征与时空场;②时空链与时空图;③事件与事件链作了分类讨论。最后,通过关联域集成地理特征域、时空场域和事件域,提出了基于时空多重表达方法的SMDI-STDM模型,并通过多域集成表达,对复杂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时空语义建模,包括“特征-场”联合建模和面向时空变化刻画叁个层次的综合建模。(3) SMDI-STDM逻辑模型。以实现无缝时空的多域集成表达为目标,设计了两层架构的逻辑组织模型:①底层面向对象-关系型数据库进行了时空综合扩展,对空间数据类型与操作、时态数据类型与操作、时空数据类型与操作,时空关系与时空关系代数操作,以及时空关联关系作了形式化定义,并对地理特征的时空五域结构、时空场的四维时空块结构、多域关联结构、特征-场的数据组织结构,以及面向海量时空数据的时空图库集结构进行了讨论。②中间层则以面向对象方法实现了统一的逻辑数据组织,对时空对象、时空数据集、时空变化组织和时空实体关系与规则进行了类的层次关系设计。(4) SMDI-STDM物理模型。针对当前海量时空数据管理的艰难性和紧迫性,将GIS时空数据特点与当前底层数据库技术有机结合,提出了基于时空分区与时空聚簇思想和方法的海量时空数据组织与存储新模式。时空分区方法实现时空非聚集实体的分块分磁盘并行存储,时空聚簇方法则进一步在时空分区内部实现时空邻近与物理存储位置也邻近的映射关系。(5)原型、测试与应用。讨论了原型系统(GeoST)的基本架构、功能模块划分和开发策略,给出了多域集成表达系列原型,并采用了2~60GB数据量的单表对时空分区与时空聚簇机制进行了分级效率测试。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研究、测试与应用表明,SMDI-STDM模型的设计思想是有效的、合理可行的。面向实体和多尺度时空过程统一集成建模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能更真实地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性,也更能被人们所接受;针对时空语义的特殊复杂性,采用多域集成多重表达方法是必要的,原型实例进一步说明了方法的可实现性;海量时空数据的测试充分验证了时空分区与时空聚簇机制的有效性,从而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海量时空数据高效管理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基于本体论的地籍实体研究[D]. 姜武汉. 武汉大学. 2004
[2]. 地籍领域本体构建及其在土地登记发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伟伟. 武汉大学. 2009
[3].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关键领域模型构建与应用[D]. 尹鹏程. 中国矿业大学. 2012
[4]. 地籍学演进及其理论体系框架研究[J]. 詹长根, 冯广京. 中国土地科学. 2017
[5]. “数字城市”中的空间本体数据库研究[D]. 杨骏.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6]. 基于Ontology的地理信息服务研究[D]. 李宏伟.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
[7]. 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组织研究[D]. 罗恒. 西安科技大学. 2011
[8]. 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D]. 许欢. 浙江大学. 2009
[9]. 面向茶学领域的本体演化研究[D]. 刘金花. 安徽农业大学. 2011
[10]. 无缝时空的多域集成时空数据模型研究[D]. 谢炯. 浙江大学. 2005
标签: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数据集成论文; 地籍调查论文; 网格系统论文; 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