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汽液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动力学,油砂,蒸汽,分子,表面活性剂,重力。
汽液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吴瑞坤,梁光跃,刘尚奇,刘洋[1](2019)在《油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中汽液界面运移数学模型及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SAGD)过程实施蒸汽捕集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在生产井上方形成一定高度的汽液界面,预防蒸汽突破的发生,提高热量利用效率。然而,现场操作中汽液界面位置并不能直接监测,只能通过监测注采井间温度差(subcool)进行间接估测。为了准确预测蒸汽腔汽液界面运移位置,将蒸汽腔内液池垂向剖面形状简化为"扇形",根据流体渗流理论建立了汽液界面高度随subcool、注采压差和产液速度变化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证实其可靠性,并分析汽液界面运移规律。该模型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实现了汽液界面运移位置快速预测,可为现场技术人员准确判断汽液界面运移位置提供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强伟丽,王宝和,于志家[2](2017)在《固着纳米液滴润湿及汽—液界面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溢油事件的频繁发生,特殊浸润性表面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引起广泛关注。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纳米水滴在光滑壁面上的润湿及汽—液界面特性,探讨了水分子数、能量系数及温度对接触角、汽—液界面厚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水分子数对接触角及汽—液界面厚度的影响都不大。随着能量系数的增加,接触角线性减小,汽—液界面厚度变化不明显。温度越高,汽—液界面厚度越大。不同能量系数下,接触角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当能量系数<1.8,接触角随温度线性增加;当能量系数=1.8,接触角几乎不变;但能量系数>1.8,接触角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7年09期)
杨阳[3](2016)在《油砂双水平井SAGD开发蒸汽腔汽液界面描述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已进入中后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而世界上稠油/油砂资源储量丰富,双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逐渐成为开发稠油/油砂资源的重要手段,并在国内外均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该技术经济风险大,蒸汽损失严重,有关两口水平井之间汽液界面的研究还不够,关于SAGD开发效果预测的理论尚不充足,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针对双水平井组合SAGD开发技术,借助室内物理模拟、油藏工程、热力学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手段,揭示SAGD开发过程的流动机理,对SAGD开发过程中注采井间的汽液界面进行了数学描述和表征,建立了双水平井SAGD汽液界面运移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汽液界面调控措施。首先通过双水平井SAGD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SAGD生产和蒸汽腔发育特征,并以此划分了叁个SAGD开发阶段:蒸汽腔上升阶段、横向运移阶段和向下运移阶段;同时还总结了汽液界面运移特征,得出汽液界面的无因次特性。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统计方法,分别建立了汽液界面高度与subcool值和注采井压差之间的关系,为建立SAGD汽液界面运移机理模型奠定了基础。根据质量、能量守恒方程,在准确描述蒸汽腔与顶部盖层接触过程的基础上,推导了新的顶底盖层散热模型,从而建立了双水平井SAGD多阶段汽液界面运移机理模型;同时结合重力泄油理论(产能公式),使模型具备计算最优注汽速度和预测SAGD各项开发指标的功能;与油田实际生产数据和CMG数值模拟软件的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除了预测定压注汽条件下的注汽速度外,模型还可以计算稳定汽液界面条件下的最优采注比和产液速度;考虑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SAGD生产制度调整措施:利用模型计算的合理采注比可以延长调整周期,减少工作量;此外,模型还可以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等工作。本文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双水平井组合SAGD的热采开发理论,对于推进该技术在油田现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梁光跃,刘尚奇,沈平平,刘洋,罗艳艳[4](2016)在《油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汽液界面智能调控模型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油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过程中,根据不同时刻井筒沿程蒸汽腔发育状况实时调整注采温度差(Subcool),以防止蒸汽突破并提高热量利用效率,开展了汽液界面智能调控模型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程的系数优选研究。以蒸汽腔内液池为研究对象、Subcool为调控目标,依据热量守恒和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PID控制方程系数优选数学模型,采用该模型和Ziegler-Nichols(Z-N)整定法优选了适用于加拿大M区块的汽液界面智能调控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评价了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组合时,进一步缩短了注采温度差达到Subcool目标值的时间,提高收敛速度和健壮性。与常规注汽相比,模型优选方法下智能注汽显着改善了井筒沿程蒸汽腔均匀扩展程度,提高产油量的同时降低了汽油比,模拟结果与Z-N整定法相似,但模型优选法简化了智能调控模型的优选过程,更为方便快捷。(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6年02期)
李少丹,谭思超,高璞珍,许超[5](2015)在《摇摆运动对窄通道内汽液界面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摇摆运动下矩形窄通道内的过冷沸腾流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出空泡份额和界面面积浓度等界面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影响界面参数波动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矩形窄通道内汽液界面参数受摇摆运动影响产生周期性波动,且波动周期与摇摆运动周期相同。摇摆运动下空泡份额和界面面积浓度的波动主要受汽泡等效直径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颜群,王宝和[6](2015)在《水及其表面活性剂体系汽—液界面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对水及其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汽—液界面行为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纯水体系液相主体密度降低,气—液界面厚度增大,界面张力逐渐减小;水—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与纯水体系相比,汽—液界面厚度明显增大,汽—液界面张力明显减小,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和纯水体系一致。(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5年04期)
杨刘玮,王宝和[7](2013)在《二氧化碳汽—液界面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PM2二氧化碳分子势能模型,以二氧化碳分子内各原子作为统计对象进行统计计算,探讨温度、薄层切片数及截断半径对其汽—液界面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截断半径的增大,液相主体密度逐渐增大,汽相主体密度逐渐减小,界面层厚度有所减小;薄层切片数对界面层厚度、液相主体和汽相主体的密度影响不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汽相主体密度增加,液相主体密度降低,汽—液界面厚度增大,界面张力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3年19期)
王宝和,王娅玲,李群,夏良志,刘延来[8](2012)在《异丙醇汽液界面特性的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OPLS刚性联合原子模型,以异丙醇分子的作用位点为统计对象,对异丙醇的汽液界面特性进行了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液相主体密度减小,汽相主体密度增大,汽液界面厚度增大;截断半径和薄片数对汽相主体密度体、液相主体密度及汽液界面厚度的影响不大;随着模拟分子数的增大,汽液界面厚度有所增大。(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2年19期)
王宝和,雷广平,何昌斌,刘延来,王刚[9](2011)在《氩流体汽液界面特性的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L-J模型,对氩流体汽液界面特性进行了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了密度、界面张力等参数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氩流体体系温度的提高,液相主体密度和界面张力逐渐减小,汽相主体密度和界面厚度逐渐增大;随着截断半径的增大,界面张力逐渐增大,汽相主体密度及界面厚度稍有减小,液相主体密度稍有增大;随着模拟分子数的增加,界面张力、界面厚度及液相主体密度都稍有增大,而汽相主体密度稍有减小。(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1年17期)
朱蓓蓓,高洪涛[10](2010)在《辛醇对LiBr水溶液汽液界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分析303.15 K时,添加不同量异辛醇的水或溴化锂水溶液汽液界面的微观结构,发现;未吸收水蒸气时,当异辛醇较少时,醇分子在界面处分布不均匀;当异辛醇较多时,异辛醇在界面处均匀分布,但排列比较松散;随着异辛醇数目的继续增加,异辛醇在界面处形成双层结构。异辛醇亲水羟基中的氢与阴离子存在氢键作用,而阳离子与异辛醇的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在非平衡条件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添加或未添加正辛醇的溴化锂水溶液吸收水蒸气的动态过程模拟0到100ps,发现;加有正辛醇的溴化锂水溶液与未添加正辛醇的溴化锂水溶液相比,吸收的水分子数目明显增多。(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汽液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溢油事件的频繁发生,特殊浸润性表面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引起广泛关注。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纳米水滴在光滑壁面上的润湿及汽—液界面特性,探讨了水分子数、能量系数及温度对接触角、汽—液界面厚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水分子数对接触角及汽—液界面厚度的影响都不大。随着能量系数的增加,接触角线性减小,汽—液界面厚度变化不明显。温度越高,汽—液界面厚度越大。不同能量系数下,接触角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当能量系数<1.8,接触角随温度线性增加;当能量系数=1.8,接触角几乎不变;但能量系数>1.8,接触角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液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吴瑞坤,梁光跃,刘尚奇,刘洋.油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中汽液界面运移数学模型及规律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强伟丽,王宝和,于志家.固着纳米液滴润湿及汽—液界面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河南化工.2017
[3].杨阳.油砂双水平井SAGD开发蒸汽腔汽液界面描述方法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4].梁光跃,刘尚奇,沈平平,刘洋,罗艳艳.油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汽液界面智能调控模型优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
[5].李少丹,谭思超,高璞珍,许超.摇摆运动对窄通道内汽液界面参数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15
[6].颜群,王宝和.水及其表面活性剂体系汽—液界面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河南化工.2015
[7].杨刘玮,王宝和.二氧化碳汽—液界面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河南化工.2013
[8].王宝和,王娅玲,李群,夏良志,刘延来.异丙醇汽液界面特性的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J].河南化工.2012
[9].王宝和,雷广平,何昌斌,刘延来,王刚.氩流体汽液界面特性的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J].河南化工.2011
[10].朱蓓蓓,高洪涛.辛醇对LiBr水溶液汽液界面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