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

陈静怡(黑龙江技师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对于传承文化有重要作用。使得传统文化与语文关系密切,而语文教学,责无旁贷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能,还要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美。

关键词:人类文明;人文美;语文教学

构建当代人文素养的重要一点就是人文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应该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内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知识传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力求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为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的“资源”,使语文学科有责任、也有可能肩负起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

语文的人文内涵主要包括:

(1)生命意识。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人们积极地勇于探索。强调生命意识,不仅是指生命本身,更在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及个性精神的张扬。这一点,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子《道德经》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博大的生命意识。

(2)责任意识。

儒家思想提倡积极入世,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家平天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儒家社会责任意识的来源,古人把外在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内心自觉要求,形成一种坚定的责任意识。例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魏征《谏太宗十思书》从实行仁政,修身治国的高度向太宗力谏“十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荆轲刺秦王》、《五人墓碑记》等文章充分表现了下层士民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蹈死的牺牲精神,从最广大民众的角度深刻地反映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责任意识……

(3)超越意识。

超越意识提倡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拓展内心世界,对人生精神意义的不断追寻,更重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旷达淡远。例如,苏轼《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寄托在宇宙本体的流动之中,超越了个人生命的极限,从宇宙本体的角度来认识生命,观照人生,不让物质上得失,阻碍精神生活的愉悦。当代作家史铁生在人生最灿烂的年龄,却遭遇人生最残酷的打击,然而他在大难之后的痛苦思索中,却对生命的本质获得了重新认识,在《我与地坛》中写到:“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辨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的一个事实”,“死是必然会降临的一个节日”,“眼前的一切不再可怕”,鲜明地体现出史铁生超越个人身体残疾的局限,焕发出极大的生命活力。

人文内涵远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还包括宽容意识、尊严意识、思辩意识、自由平等意识等等……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语文的重要作用。所以语文教学,有责任利用人文资源优势,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能,还要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美,接受精神的洗礼和熏陶。因此,不能脱离语文规范去谈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不能没有人文精神的照耀。我们可以想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席地而坐,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主次,没有顺序,眼睛闪着亮光,探索着天地万物之理,留下的是许多未解的命题,许多有价值或无价值的见解。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它包括对科学、真理的重视和追求,对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的渴望与呼唤,以及对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反思。与此相应,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人文精神教育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语文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及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

人文精神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的,这一过程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即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教师的人文态度,学生的人文态度。

(1)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a.重视民族语言,培养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气质,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

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的最主要的语言。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进程,汉字的发展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积淀过程,汉字象形表意,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华夏文化的基石。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蕴含着广袤的文化内涵。教学生学习汉语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的感情,体会本民族语言的美,进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b.注重审美情趣培养,逐步提升文化品位。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教材浓缩了很多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处处洋溢着真、善、美,指导学生品味意境美、领略朗读美、学会创造美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2)教师的人文态度。

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挖掘课文中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以及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作品思想情感的同时,逐渐完成价值观念的再建构,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拓展。

身为教师还要尊重人、关爱人,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

(3)学生的人文态度。

重视学生的个性精神,是文明的进步,时代的要求。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要充分重视,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也”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挖掘美、发现美、利用美、净化学生的思想的过程,成功的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教育,让学生的情感在对文本的不断熟悉中发展、升华,随着文本的不断发展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只有通过情感,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浸染,才能培养起学生的人文内涵。

综上,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毅真.论儒家社会意识及其现代转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

[2]覃善萍.浅谈文学教育对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1.

[3]孙伟强.语文教材中的外来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建设,2009.

标签:;  ;  ;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