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品质改良论文_刘涛,李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品质改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棉花,品质,海岛,纤维,基因,性状,棉纤维。

纤维品质改良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李晨[1](2018)在《基因组图谱解码棉花纤维品质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想让棉花纤维又长、又细、又强,很难。有时提高了纤维长度,产量又下来了。”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负责人张献龙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通过解码棉花基因组,可以深入了解棉花种的起源进化,以及棉花纤维品质形成等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为改良棉花品质提供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12-12)

丁晓艳,赵娟,钱山山,阎星颖,裴炎[2](2018)在《利用FBP7::iaaM转基因材料同步改良短季棉品种晋棉11纤维产量和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短季棉品种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发展短季棉对棉花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短季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棉花育种的重要课题。前期工作中我们通过时空精确调控iaaM基因,适当增加生长素在棉花胚珠种皮中的水平,获得了纤维产量和细度同步改良的转基因棉花材料IF1-1(FBP7::iaaM)。本文通过回交育种,将FBP7::iaaM基因导入低衣分、高马克隆值的短季棉品种晋棉11,获得了衣分提高、马克隆值降低、同时保留早熟特点的回交后代JBC4。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JBC4的衣分比回交亲本提高了12.8%,小区纤维产量增加56.3%,马克隆值降低10.7%。说明该转基因性状能在杂交和回交过程中稳定遗传,可用于棉花产量和马克隆值的定向改良。(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杨君,马峙英,王省芬[3](2016)在《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棉纤维是优良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天然纤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天然纯棉织物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品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提高棉纤维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棉花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棉纤维发育由4个明显但又重迭的时期组成,包括纤维细胞的起始、伸长(初生壁合成)、次生壁合成和脱水成熟。起始是影响纤维细胞数量的重要时期,而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决定发生在次生壁合成期和脱水成熟期。棉纤维发育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由大量的基因参与调控。目前,已经有一些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被报道,包括各种转录因子、参与激素代谢基因、编码细胞壁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基因、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以及参与糖和脂类代谢的基因等。文中对已报道的这些与棉花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为棉花纤维发育及品质改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2期)

刘宏伟,李南南,苗玉焕,柳仕明,聂以春[4](2016)在《利用FBP:iaaM改良华杂棉H318产量与纤维品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是评价棉花品种的重要指标,鉴于产量与品质性状的负向连锁,传统育种同步改良棉花产量和品质较为困难,鉴定棉花高产优质基因并导入优良育种品系是通过分子育种定向改良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的重要手段。已有研究表明iaaM基因在棉花胚珠表皮的特异表达能显着增强棉花衣分,改善纤维品质。本研究以转iaaM基因的高衣分品系'THL'为外源iaaM基因的供体亲本,以综合性状优良的'华杂棉H318'母本'B0011'为回交亲本,通过4代回交获得了BC4F1回交株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了这些株系的基因组回复率,并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考察获得具有外源iaaM基因、高衣分和低马克隆值等优异纤维品质性状的'B0011'改良的株系。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选株、自交和分子鉴定获得了4个BC4F2株系,以这4个株系作为亲本与'华杂棉H318'的另一亲本'4-5'杂交获得导入iaaM基因的'华杂棉H318'。通过分子检测和田间试验分别考察了导入iaaM基因的'B0011'以及'华杂棉H318',并对iaa M基因导入该杂交种后对生长、产量和纤维品质等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丁志辉[5](2015)在《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棉花品质改良进入瓶颈期,虽然目标仍是在保持其他品质指标的同时,重点提高纤维强度,但由于缺乏优异种质系、亲本材料和创新技术,主要品质指标改观并不明显。因此,利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优质棉花是我国棉花育种的当务之急。(1)纤维伸长相关基因及转基因研究。提高高产棉花品种的纤维长度一直是棉花育种专家努力的目标,而利用从棉花纤维伸长机理研究所获得的一些与纤维伸长直接相关基因是转基因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重要目的基因。在逆境条件下,纤维品质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纤维平均长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纤检》期刊2015年13期)

肖钦之[6](2014)在《利用转iaaM基因种质IF-11改良棉花纤维产量与品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提高棉纤维产量与品质是一直是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转iaaM基因的棉花IF-11种质系具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其衣分的值较高,所以,研究该种质系与在改良其他优势品种的纤维产量与品质方面的作用,对于该材料的育种利用及提高棉纤维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实验采用IF-11为亲本,与鄂抗10选、TM-1、冀棉14、优质-1及IF-11无,等分别进行正、反交,通过对亲本材料及其F1代材料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光合速率和DNA甲基化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了解转iaaM基因的IF-11种质和其他一些品种杂交后的F1代材料的表现。主要结果如下:(1)IF-11不会明显的影响株高、第一果枝位等农艺性状,原有品种农艺性状可继续保持。利用IF-11作为父本对衣分较低品种提高衣分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在单铃重方面,除鄂抗10选/IF-11F1稍低于母本外,其他4个正交F1均有较明显的增加,单铃重增加的主要原因为衣分增加。TM-1/IF-11、IF-11.无)/IF-11.冀棉14/IF-11和优质-1/IF-11的F1代籽棉产量分别比母本提高了24.26%、16.08%、9.95%和1.49%;皮棉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籽棉产量相似,且增产幅度超过籽棉。(2)在纤维品质的改良上,IF-11对麦克隆值具有较明显的改良作用。正交F1代材料中,除TM-1/IF-11较母本略有提高外,其他组合的F,代的均比其对应的母本要低。反交F1的马克隆值与其各自的父本相比,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马克隆值的降幅虽然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着水平,但这一降低,使各参试材料这一指标的等级提高了一个档次。(3)利用IF-11种质的正、反交F1代中,在内围有效铃数、单铃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等方面多数表现出正向中亲优势与正向高亲优势。(4)棉花品种冀棉14与IF-11杂交后,正反交F1非甲基化比例均明显高于双亲,母本甲基化比例明显低于父本,杂交F1代甲基化比例均高于双亲。父本的甲基化遗传频率高于母本,反交F1代的甲基化类型遗传频率高于正交F1。反交F1代是由IF-11作为母本,其DNA甲基化遗传频率高于IF-11作为父本的DNA甲基化遗传频率。推断iaaM基因可能对DNA甲基化的遗传起增强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12-01)

赵娟[7](2014)在《调控内源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水平实现棉花种子—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棉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棉花的主要经济产物为纤维和棉花种子,纤维是最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材料,同时棉花种子作为副产品,也是重要的蛋白、食用油和生物燃料来源。棉纤维是从胚珠表皮细胞分化而来的单细胞,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棉花种子与纤维发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两者之间为了争夺各自所需的光合产物存在着竞争关系。在传统育种中,伴随着选育品种纤维产量的提高,种子相对变小。纤维产量的提高往往是建立在以牺牲种子为代价基础之上的。种子变小会直接影响种子的生活力,使棉花纤维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棉花纤维的增产潜力,同时促进种子发育,实现纤维和种子的同步改良,对促进我国棉花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棉花种质资源和常规育种技术的限制,大幅度同步提高纤维和种子产量变得越来越困难。运用基因工程手段能将优良基因进行定向转移,实现目标性状的改良,这为棉花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的途径。本实验室前期利用胚珠表皮特异启动子FBP7调控生长素合成基因iaaM的表达,在纤维细胞起始时期特异的积累IAA能够促进纤维起始细胞和成熟纤维数量增加,进而提高棉花纤维产量,同时伴随着纤维细度的增加,马克隆值降低,纤维品质得到改善,实现了棉花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改良,然而纤维产量提高的同时,种子的重量也有所降低。如何克服这一缺点,这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棉花产量是通过植物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协同生长所决定的。光合作用和源组织的发育都受到库组织的调控,通过调控植株C/N平衡改变源/库平衡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细胞分裂素作为一种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包括细胞的分裂分化、叶片衰老、微管发育、根系发育、生物和非生物性胁迫反应等过程。细胞分裂素还能够增加植物源组织中碳的固定和吸收,协调库和源组织的营养植物的运输和代谢,从而增大库的能力和强度,在果实及种子发育过程中提高座果率、促进果实种子中同化物的积累及胚乳发育。细胞分裂素被认为是重要的种子产量调控因子。外源施用细胞分裂素复合物促进棉花籽棉产量和纤维产量提高,然而外源施用细胞分裂素工作量大,增加生产成本。利用基因工程调控棉花内源细胞分裂素水平,不仅可以阐明细胞分裂素在棉花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还可以改良棉花的纤维和种子产量。作为一种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存在着合适的浓度范围。本研究首先通过离体培养,观察了细胞分裂素对胚珠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当浓度范围内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胚珠体积的增大。为了提高植株内源细胞分裂素的水平,前人利用组成型启动子控制合成细胞分裂素限速基因ipt的表达,但转基因植株出现细胞分裂素过量导致的表型,如生长畸形和和不育等。本实验室曾尝试获得组成型启动子35S控制ipt的转基因棉花,但未获成功。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ytokinin oxidase/dehydrogenase, CKX)是细胞分裂素代谢中的一个重要负调控因子,能催化细胞分裂素N6上不饱和侧链发生裂解,使之丧失活性,从而调节细胞分裂素的动态平衡。抑制CKX的表达可以提高植物的内源细胞分裂素水平,是一种“温和”的调节方式。本文利用不同启动子下调棉花CKX基因的表达,以期提高棉花种子的产量。进而通过杂交,实现基因聚合(Gene Stacking)定向改良转基因棉花,实现棉花纤维与种子的同步改良。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适度抑制的35S::GhCKXRNAi转基因棉花生长正常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获得了17个组成型下调GhCKX(35S::GhCKXRNAi)转基因棉花株系。根据CKX的抑制程度,转基因棉花可分为叁种类型:轻微抑制(GhCKX下调幅度小于30%),适度抑制(下调幅度30-70%)和过度抑制(下调幅度大于70%)。轻微下调植株的表型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而重度下调植株表现出典型的细胞分裂素过量的表型;植株矮化簇拥,叶片变小,花器官发育异常。适度下调植株的株高略有降低,花蕾和铃数增加,花瓣和子房变大,其它植株性状变化不大。2、抑制GhCKX的表达提高了棉花内源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测定了35SGhCKXRNAi的适度抑制型和过度抑制型转基因株系幼茎、花蕾、胚珠、幼叶和成熟叶片中13种细胞分裂素含量。各个部位中IP、ZT、ZR和IPR等主要细胞分裂素含量均有提高。与野生型相比,适度抑制株系CR-3和CR-6,以及重度抑制株系CR-13的细胞分裂素总量分别提高了20.4%、55.5%和134.2%。内源细胞分裂素水平随着基因抑制程度的增加而提高。3、抑制GhCKX的表达延迟了叶片衰老,提高了叶片的光合效率适度抑制型CR-3和CR-6株系和重度抑制型株系CR-13在90DAS、105DAS和120DAS叁个时期的上部、中部和底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叶片,同时主茎叶片的脱落数量均低于同期的野生型。适度抑制型株系CR-3和CR-6的光合速率相比野生型分别增加了10.7%和12.2%。4、适度抑制GhCKX表达促进了棉花种子发育,提高了棉花种子和纤维产量根据GhCKX基因下调程度和株型观察,选取1个轻度抑制株系(CR-7),5个中度抑制株系(CR-3、-4、-5、-6和-8)以及2个重度抑制系(CR-11和CR-13),观察其农艺性状。5个中度抑制株系的单株铃数平均比对照提高了19.0%,铃重和种子百粒重也有所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中度抑制株系的衣指(每100粒种子产生的纤维重量)也得到提高。表明,这些株系在种子重量增加的同时,纤维产量的同步提高。相反,重度抑制株系的铃数和铃重和纤维产量则明显降低;而轻度抑制系和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适度下调GhCKX基因株系CR-6的小区籽棉产量提高17.2%,皮棉和种子产量分别增加20%和15.4%,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而过度抑制GhCKX表达CR-13株系棉铃数减少,铃量降低,皮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明显下降。纤维品质测定结果显示,适度提高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对转基因棉花的纤维品质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5、种子特异启动子下调GhCKXR也促进了棉花种子的发育,提高了籽棉产量多年观察统计结果表明,种子特异启动子Pv和D113下调GhCKX的株系多数生长正常。转基因株系铃数和铃重增加,种子百粒重平均分别增加了10.2%和6.5%,表明在种子中提高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可以促进种子发育,提高籽棉产量。6.FBP7::iaaM和35S::GhCKXRNAi的聚合,保留了各自的优良特性、弥补了双方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纤维和种子的产量为克服胚珠表皮特异启动子调控生长素合成基因转基因棉花(FBP7::iaaM)中子变小的缺点,通过常规杂交,实现FBP7::iaaM和35S::GhCKXRNAi的聚合(GeneStacking),在分离世代(F4)鉴定出不分离的双基因纯合株系。双基因纯合株系的纤维和胚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强,叶片延迟衰老,铃重和铃数提高,表现出适度下调GhCKX基因亲本CR-6株系的优良特征。种子百粒重分别比FBP7::iaaM转基因棉花和野生型增加了14.8%和5.58%,种子的萌发率提高,有效地弥补了亲本FM-9种子变小的缺点;其根系发育达到野生型水平,克服了组成型抑制CKX导致根系发育受阻的缺点。同时,双基因纯合株系的纤维起始细胞数量和密度增加,成熟纤维数量提高,衣分和衣指分别相比野生型提高9.02%和17.85%,马克隆值降低,表现出亲本FM-9的优良性状。和单基因转基因棉花相比,双基因的聚合进一步提高了转基因棉花的纤维与种子产量,显示出很大的增产潜力。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与IPT相比,CKX调节植物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上,作用更为温和。在组成型启动子控制下适度抑制该基因,也可获得生长正常的转基因植株。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提高,延缓了叶片衰老,叶片光合效率提高,促进了种子发育,进而提高了种子产量。因此,CKX是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基因。通过基因聚合,可以将不同基因控制元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弥补各自的不足,是实现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和作物定向改良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11)

马麒,宿俊吉,陈红,邓福军[8](2013)在《利用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改良新陆早45号纤维品质性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是改良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本研究以TM-1背景的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122与新疆陆地棉品种新陆早45号及其杂交、回交BC2F1群体的120个单株为实验材料,利用被定位在海岛棉染色体上与纤维长度、强度性状紧密连锁的19对SSR标记,在亲本间进行多态性检测,采用多态性标记对BC2F1群体中的单株进行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的跟踪和鉴定;同时结合纤维品质性状指标的检测结果,对含有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的阳性植株与无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的非阳性植株进行纤维品质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对与长度性状连锁的SSR标记NAU2987和BNL3145在双亲间多态性明显,能准确地鉴定BC2F1群体中的阳性植株;与非阳性植株相比,阳性植株的纤维长度、强度均有极显着地提高(P<0.01);在改良过程中,阳性植株的纤维长度和强度的提高呈极显着的相关性,说明纤维长度和强度性状可以同步提高。该研究结论可为利用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改良陆地棉纤维性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宿俊吉,马麒,陈红,邓福军[9](2013)在《利用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改良新陆早45号纤维品质性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是改良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本研究以TM-1为背景的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122"与新疆陆地棉新品种"新陆早45号"及其杂交、回交BC2F1群体的120个单株为实验材料,利用与纤维长度性状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在BC2F1群体中进行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的跟踪、鉴定,筛选出含有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的阳性植株;同时结合纤维品质性状指标的检测结果,研究分析外源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的是否存在与其纤维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2对SSR标记NAU2987和BNL3145(chr.D2)能准确地鉴定BC2F1群体中的的阳性植株;与非阳性植株相比,阳性植株的纤维长度、强度均极显着地提高(P<0.01);在改良过程中,阳性植株的纤维长度和强度的提高达到了极显着的相关性,说明纤维长度和强度性状可以同步提高。该研究结论可为利用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改良陆地棉纤维性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8)

李晓东,李波,范玲[10](2012)在《基因工程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纤维品质是衡量棉花品质的重要指标。优良的纤维品质是国内外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面临常规育种改良品质的瓶颈,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棉花纤维品质是棉花遗传育种致力研究的重要领域。介绍棉纤维发育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棉纤维品质改良功能基因的发掘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2年10期)

纤维品质改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短季棉品种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发展短季棉对棉花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短季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棉花育种的重要课题。前期工作中我们通过时空精确调控iaaM基因,适当增加生长素在棉花胚珠种皮中的水平,获得了纤维产量和细度同步改良的转基因棉花材料IF1-1(FBP7::iaaM)。本文通过回交育种,将FBP7::iaaM基因导入低衣分、高马克隆值的短季棉品种晋棉11,获得了衣分提高、马克隆值降低、同时保留早熟特点的回交后代JBC4。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JBC4的衣分比回交亲本提高了12.8%,小区纤维产量增加56.3%,马克隆值降低10.7%。说明该转基因性状能在杂交和回交过程中稳定遗传,可用于棉花产量和马克隆值的定向改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品质改良论文参考文献

[1].刘涛,李晨.基因组图谱解码棉花纤维品质改良[N].中国科学报.2018

[2].丁晓艳,赵娟,钱山山,阎星颖,裴炎.利用FBP7::iaaM转基因材料同步改良短季棉品种晋棉11纤维产量和品质[J].作物学报.2018

[3].杨君,马峙英,王省芬.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6

[4].刘宏伟,李南南,苗玉焕,柳仕明,聂以春.利用FBP:iaaM改良华杂棉H318产量与纤维品质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丁志辉.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研究[J].中国纤检.2015

[6].肖钦之.利用转iaaM基因种质IF-11改良棉花纤维产量与品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7].赵娟.调控内源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水平实现棉花种子—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改良[D].西南大学.2014

[8].马麒,宿俊吉,陈红,邓福军.利用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改良新陆早45号纤维品质性状的研究[J].棉花学报.2013

[9].宿俊吉,马麒,陈红,邓福军.利用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改良新陆早45号纤维品质性状的研究[C].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2013

[10].李晓东,李波,范玲.基因工程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2

论文知识图

RDBE6载体导入农杆菌的酶切结果植物体内MATE转运体的生理功能和推断...全国造纸芦苇(包括荻)原料基地发展概况叁、...全国造纸芦苇(包括荻)原料基地发展概况叁、...全国造纸芦苇(包括荻)原料基地发展概况叁、...全国造纸芦苇(包括荻)原料基地发展概况叁、...

标签:;  ;  ;  ;  ;  ;  ;  

纤维品质改良论文_刘涛,李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