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拼花木地板为什么起翘(论文文献综述)
何娇,谷志旺,王伟茂,蔡观生[1](2018)在《上海宝庆路3号花园住宅保护修缮技术》文中认为作为上海近代花园住宅的代表,宝庆路3号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梳理了宝庆路3号花园住宅的建筑与人文历史,从结构加固、外立面修缮、特色部位修缮、庭院整体布局与功能更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该项目主要保护修缮技术,以及BIM技术、BCAP施工管理平台的应用情况。修缮后宝庆路3号已作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使用。这些保护修缮技术可以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参考。
张爱莉[2](2016)在《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室内装修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意义重大,但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却并不重视。既没有信息采集的共同体系与价值评估上的系统研究和基本共识,也缺乏合理有效的修复策略和适宜性的修复技术,由此而带来的是保护修复实践存在着众多问题。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与工程界十分重视,论文基于价值评估理论,深入地研究了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适宜性修复模式、策略和技术,研究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主要内容简要概括如下:1、提出了适宜性修复目标和修复原则本文针对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修复这一状况,通过对国内外与国际宪章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理论和观点的分析,提出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的目标和原则。(1)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的目标:旨在解决室内装修遗存保护修复的困境和实现室内装修遗存的价值。(2)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的四项原则:不改变原状原则、真实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相关修复理论和四项修复原则将共同指导修复实践,并为修复模式的界定,修复策略和技术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2、建立了20世纪建筑室内装修价值评估体系价值评估体系是分析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保护修复模式的基础,是进行保护修复的关键环节,只有在客观、准确的价值评估结果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价值,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合理有效的保护。本文结合建筑遗产价值理论和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的特性,从建筑遗产室内装修本体价值和残破性相关价值两个方面构建了20世纪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估对象的室内装修综合价值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将建筑遗产的室内装修分为四类保护级别,为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策略和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3、提出不同破坏程度的室内装修信息采集方法与对策针对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本文开展的具体工作如下:(1)回顾和整理了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文献资料,以中国传统和西方古典的装修思想这两条主线为轴,总结出室内装修风格的装饰规律和美学特征。(2)通过对室内特征要素的进一步研究,结合现场踏勘和三维信息采集等现代技术和手法,给出了针对不同破坏程度室内环境的信息采集对策和技术手段,并将采集后的数据信息以科学谨慎的态度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为室内装修修复策略和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4、提出了建筑遗产室内装修四种适宜性修复模式和策略修复模式和策略是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修复的两个重要方面,具体工作如下:(1)修复模式是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修复的大略,其基本类型有四种:零干预修复模式、低干预修复模式、中干预修复模式和高干预修复模式。这四种模式因客观、具体和针对性强,更适合室内装修遗存状况复杂、修复难度高、变动频繁等不同情况。(2)四种修复策略对应于四种修复模式,应根据建筑类型和室内装修遗存的价值评估结果和破损程度,从原貌保存、加固维修、存遗更新和完形修复等视角选择合适的修复策略。这四种修复策略对应着适用的执行标准,并结合修复实践案例进行阐述,理论结合实践,使修复策略更能适应复杂多样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保护和修复实践。5、提出了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具体适宜性修复技术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修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各类修复技术需以价值为标准进行选择与评价,根据现状评估得出修复层级,制定具体修复方案和选择适宜性修复技术。本文以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价值评估、信息采集等基础数据为依据,结合室内装修遗存特性,研究和总结了室内装修各部位和典型装饰构件的修复特点,提出了实体装修(梁柱、门窗和楼梯)、界面装修(顶面、墙面和地面)、典型装修材料和装饰构件,以及管线设施的适宜性修复技术。通过大量的修复案例的分析和各类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和值得注意的方面。本文最后结合荷兰多明尼肯教堂书店和上海地区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修复案例,对适宜性修复策略和技术的合理性和利弊得失进行了评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正在进行的和即将进行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遗存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借鉴和指导。
姜娓娓[3](2004)在《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建筑的发展中,装饰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并能在各种反对的呼声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0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建筑装饰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在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又面临模糊化与暂时化的困境。孤立的、静态的从建筑本身的角度认识装饰已失去意义,而是迫切的需要从整体的、动态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问题。但目前有关此领域的理论研究还很苍白。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基础理论。首先分析了中西方建筑装饰诸多已有概念的问题,从装饰与建筑本体的角度提出“本体性装饰”和“附加性装饰”的概念。其次,总结建筑装饰的三层作用:实用、美化和表达意义。围绕历史上关于美与意义的争辩,从哲学的高度剖析了现代与当代建筑的装饰问题,指出美与意义并重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分析装饰在演变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审美因素),提出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观念下的一致的、互动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具体分析,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从时间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从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和姊妹艺术三个方面探讨它们与“本体性装饰”和“附加性装饰”的内在关联,并从历史的、综合的角度予以评价。根据不同社会状况下三方面因素对装饰影响程度的不同,分析与评价也有所侧重。第三部分是原则与方法。首先,从第二部分的分析中得到启示,认为应在复杂思想的观念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一种平衡,不能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本体性装饰”和“附加性装饰”。其次,就目前多元化的局面,讨论了装饰未来的发展问题。从历时性、共时性与类比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具有装饰的建筑在多元化发展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回归理性装饰”的观点与四项原则:时代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大众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并在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扩建工程项目中应用和检验。
郑巨清[4](2000)在《拼花木地板为什么起翘》文中研究说明 居民小卧室采用拼花木地板的比较普遍,此种地面既省空间又省木料,比其他构造方式经济,而且施工简便、省工省料。但木地板容易受潮起翘,干燥时又易裂缝,因此施工时必须保证粘贴质量。粘贴小席纹拼花地板面层大都采用“立时得”粘结剂,将它涂刷在水泥砂浆找平层上。
宋明[5](1994)在《硬木拼花地板的防潮及拼贴施工技术》文中认为
二、拼花木地板为什么起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拼花木地板为什么起翘(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宝庆路3号花园住宅保护修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沿革及建筑原状 |
2 保护修缮原则 |
3 主要修缮内容 |
3.1 重点部位临时保护与违章拆除 |
3.2 结构加固 |
3.2.1 基础加固 |
3.2.2 墙体、过梁加固 |
3.2.3 楼板加固及置换 |
3.3 外立面保护与修缮 |
3.3.1 屋面 |
3.3.2 外墙饰面 |
3.3.3 门窗 |
3.4 室内特色部位保护与修缮 |
3.4.1 木地板 |
3.4.2 木楼梯 |
3.4.3 壁炉 |
3.4.4 拼花地砖 |
3.4.5 墙体、基础防潮处理 |
3.5 建筑群整体布局与功能更新 |
3.5.1 新建连廊并增设机电设备 |
3.5.2 庭院景观 |
4 BIM技术在历史建筑修缮工程中的运用 |
5 结语 |
(2)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保护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1.1.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保护修复现状 |
1.1.3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的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释义 |
1.2.1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释义 |
1.2.2 断代释义与研究的时间范围 |
1.3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修复研究进展 |
1.3.1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
1.3.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与修复策略研究进展 |
1.3.3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研究价值 |
1.6.1 主要创新点 |
1.6.2 研究价值 |
第2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修复理论 |
2.1 理论范畴与中外思考 |
2.1.1 西方建筑遗产的修复矛盾 |
2.1.2 中国建筑遗产的修复传统 |
2.1.3 国际宪章及公约对修复理论的论述 |
2.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适宜性修复目标 |
2.2.1 解决20世纪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保护困境 |
2.2.2 实现20世纪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价值 |
2.3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原则 |
2.3.1 以不改变原状为基础的保护原则 |
2.3.2 以真实性为核心的修复原则 |
2.3.3 以完整性为目的的修复原则 |
2.3.4 以适宜性为关键的修复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体系与应用 |
3.1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研究 |
3.1.1 建筑遗产的价值理论 |
3.1.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价值分析 |
3.2 构建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3.2.1 价值评估的目的与原则 |
3.2.2 评估方法及步骤 |
3.2.3 构建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3.2.4 选定待评价的建筑遗产名录 |
3.2.5 选定调查问卷对象 |
3.3 因子分析法 |
3.3.1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和相关概念 |
3.3.2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
3.3.3 原有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3.3.4 因子提取和因子荷载矩阵的求解 |
3.3.5 因子的命名 |
3.3.6 计算因子得分 |
3.4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的应用 |
3.4.1 价值评估指标打分 |
3.4.2 基于因子分析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综合价值评估——以北京教堂为例 |
3.4.3 评估结果及解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特征要素与信息采集 |
4.1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演变与特征 |
4.1.1 室内装修演变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
4.1.2 室内装修演变的西方文化背景 |
4.1.3 室内装修演变的中西交汇文化背景 |
4.1.4 政治因素主导的室内装修风格 |
4.1.5 新时期的室内装修 |
4.2 建筑遗产室内特征要素的分析 |
4.2.1 空间形态与组织 |
4.2.2 室内装饰装修 |
4.2.3 结构体系 |
4.2.4 物理环境与设备 |
4.2.5 人文属性及其他 |
4.3 20世纪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特征要素调查与分析 |
4.3.1 基础资料的采集与汇编 |
4.3.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三维信息采集的技术及应用 |
4.3.3 建筑遗产室内特征要素的调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模式与策略 |
5.1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模式的分类 |
5.2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模式 |
5.2.1 零干预修复模式 |
5.2.2 低干预修复模式 |
5.2.3 中干预修复模式 |
5.2.4 高干预修复模式 |
5.3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策略 |
5.3.1 基于不改变原状保护原则的原貌保存策略 |
5.3.2 基于真实性原则的加固维修策略 |
5.3.3 基于适宜性原则的存遗更新策略 |
5.3.4 基于完整性原则的完形修复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 |
6.1 实体装修保护修复技术适宜性探索 |
6.1.1 梁柱的装修构造与修复技术 |
6.1.2 门窗适宜性修复技术 |
6.1.3 楼梯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 |
6.2 室内界面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 |
6.2.1 室内界面装修的材料与技术选择 |
6.2.2 顶面装修的构造及适宜性修复技术 |
6.2.3 内墙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 |
6.2.4 地面适宜性修复技术 |
6.3 典型装修材料与构件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
6.3.1 木装修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
6.3.2 石膏装饰的修复技术 |
6.3.3 彩色玻璃的修复技术 |
6.3.4 壁炉的保护与修复 |
6.4 管线设施适宜性修复技术 |
6.4.1 卫浴设施的维修与更新 |
6.4.2 灯具和其他设施的修复技术 |
6.4.3 管线设备保护更新技术和策略 |
6.5 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中的技术策略 |
6.5.1 保护修复和现行规范的冲突和应对 |
6.5.2 室内装修遗存与结构安全的两全之策 |
6.5.3 室内装修与现代设备设施的两全之策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建筑遗产室内装修的修复实践案例研究与评析 |
7.1 存遗更新,涅盘重生——以荷兰多明尼肯教堂书店为例 |
7.1.1 存遗更新策略实践案例 |
7.1.2 案例评析 |
7.2 适宜修复,场景再现——以上海地区策略实践为例 |
7.2.1 原貌保存策略实践案例—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例 |
7.2.2 完形修复策略实践案例——以上海外滩九号楼为例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目录 |
绪论 |
0.1 建筑装饰的理论综述 |
0.2 研究的意义 |
0.2.1 建筑装饰的概念发生巨大变化,并有模糊化与暂时化的倾向 |
0.2.2 二十世纪是中国建筑和社会文化变化最大的时期 |
0.2.3 填补国内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缺 |
0.3 研究的方法、范围和论文框架 |
0.3.1 研究的方法 |
0.3.2 研究的范围 |
0.3.3 论文框架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第一章 本体与附加 |
1.1 现有概念的剖析 |
1.1.1 西方的概念 |
1.1.1.1 概念演变的四个阶段 |
1.1.1.2 Ornament, Ornamentation与decoration的辨析 |
1.1.2 中国的概念 |
1.1.2.1 传统概念的宽泛性 |
1.1.2.2 当代概念的模糊性 |
1.2 重新界定装饰的概念 |
1.2.1 本体性装饰(Noumenal Ornament) |
1.2.1.1 结构装饰化(Structure Ornamentalized) |
1.2.1.2 装饰结构化(Ornament Structuralized) |
1.2.2 附加性装饰(Applied Ornament) |
1.2.2.1 建造的装饰(Ornament Constructed) |
1.2.2.2 附加的艺术(Applied Decorative Art) |
1.2.3 两者的关系:演变和更替 |
1.3 装饰在建筑中的地位 |
第二章 美与意义 |
2.1 建筑装饰的三个层次 |
2.1.1 第一层次:功能与构造的需要 |
2.1.1.1 装饰的起源 |
2.1.1.2 建筑装饰的起源 |
2.1.2 第二层次:美化建筑 |
2.1.2.1 艺术加工 |
2.1.2.2 美的原则 |
2.1.3 第三层次:表达意义 |
2.1.3.1 象征意义 |
2.1.3.2 身份和地位 |
2.1.3.3 民族文化 |
2.2 由来已久的哲学思辨:“美”与“意义” |
2.1.1 美与意义的结合 |
2.1.2 美与意义的分离 |
2.3 现代主义建筑:重审美而轻意义 |
2.3.1 现代艺术 |
2.3.1.1 为艺术而艺术 |
2.3.1.2 意义的模糊 |
2.3.2 现代主义建筑的装饰观念 |
2.3.2.1 装饰就是罪恶 |
2.3.2.2 追求空间胜于意义 |
2.3.2.3 对意义缺乏的批评 |
2.4 后现代主义建筑:重意义而轻审美 |
2.4.1 POP艺术:从形式到意义 |
2.4.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装饰观念 |
2.4.2.1 “鸭子”与“装饰化棚屋” |
2.4.2.2 对重意义而轻审美的批评 |
2.5 小结 |
第三章 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
3.1 技术因素 |
3.1.1 直接应用的技术 |
3.1.1.1 工艺 |
3.1.1.2 材料 |
3.1.2 间接作用的技术 |
3.2 经济因素 |
3.2.1 对装饰的制约 |
3.2.2 对装饰的推动 |
3.3 社会文化 |
3.3.1 哲学思想 |
3.3.2 社会心理 |
3.3.3 道德标准 |
3.3.4 政治因素 |
3.4 审美因素:与姊妹艺术的类比 |
3.5 小结 |
第二部分 具体分析 |
第四章 1920年代末-1940年代:驳杂的装饰 |
4.1 驳杂的装饰 |
4.1.1 装饰的分类 |
4.1.1.1 西方体形+西方装饰 |
4.1.1.2 中国体形+西方装饰 |
4.1.1.3 西方体形+中国装饰 |
4.1.1.4 中国体形+中国装饰 |
4.1.2 装饰的手法 |
4.1.2.1 布杂式装饰 |
4.1.2.2 装饰派装饰 |
4.1.2.3 新古典主义式装饰 |
4.1.2.4 现代主义的无装饰 |
4.2 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
4.2.1 中国固有之形式的装饰 |
4.2.2 装饰派装饰与现代主义的无装饰 |
4.3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4.3.1 1925年以前对西式建筑的崇尚 |
4.3.2 1925年以后民族情绪的高涨 |
4.3.2.1 传教士的本土化运动 |
4.3.2.2 政府的民族意识形态需求 |
4.3.2.3 知识分子冷静地看待西方 |
4.3.2.4 日本建筑界追求本土化对中国的影响 |
4.4 与姊妹艺术的类比 |
4.4.1 服装的西体中用 |
4.4.2 其他艺术的中西合璧 |
4.5 小结 |
第五章 1950年代-1970年代:民族化的装饰 |
5.1 民族化的装饰 |
5.1.1 布杂式装饰 |
5.1.1.1 西洋建筑的轮廓意象 |
5.1.1.2 中国建筑的轮廓意象 |
5.1.1.3 中西合璧的轮廓意象 |
5.1.2 新古典主义式装饰 |
5.1.3 简化的略有中国味道的装饰 |
5.2 与经济的关系 |
5.2.1 装饰批判 |
5.2.1.1 批判的方面 |
5.2.1.2 提出的原则 |
5.2.1.3 带来的问题 |
5.2.2 与现代主义反对装饰的比较 |
5.3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5.3.1 苏联的布杂思想 |
5.3.2 与台湾的比较 |
5.3.3 装饰的暂时恢复 |
5.4 与姊妹艺术的类比 |
5.5 小结 |
第六章 1980年以来:多元化的装饰 |
6.1 多元化的装饰 |
6.1.1 附加性装饰 |
6.1.1.1 新古典主义建筑装饰 |
6.1.1.2 后现代主义建筑装饰 |
6.1.1.3 地域主义建筑装饰 |
6.1.2 本体性装饰:晚期现代主义的装饰 |
6.1.3.1 结构装饰化 |
6.1.3.2 装饰结构化 |
6.2 与经济技术的关系 |
6.2.1 技术因素 |
6.2.2 经济因素:经济本位与暂时性 |
6.3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6.3.1 全球化的冲击 |
6.3.2 大众文化的冲击 |
6.4 与姊妹艺术的类比 |
6.5 小结 |
第三部分 原则与方法 |
第七章 理性的装饰 |
7.1 复杂思想下的建筑装饰 |
7.1.1 装饰与基因的类比 |
7.1.2 基因的复杂作用:三条脉络 |
7.1.3 中国古典建筑基因的价值 |
7.2 对建筑装饰的评价 |
7.2.1 对本体性装饰的评价 |
7.2.1.1 结构装饰化与建构 |
7.2.1.2 装饰结构化 |
7.2.2 对附加性装饰的评价 |
7.2.2.1 建造的装饰 |
7.2.2.2 附加的艺术 |
7.3 装饰有没有未来? |
7.3.1 当代的质疑 |
7.3.2 纵向例证:摩天楼的演变 |
7.3.3 横向例证:当今世界建筑师的作品 |
7.3.3.1 建筑师的分类 |
7.3.3.2 装饰所占比例 |
7.3.3.3 装饰的新趋势 |
7.3.4 类比例证:姊妹艺术中的装饰 |
7.3.4.1 与音乐的类比 |
7.3.4.2 与服装的类比 |
7.3.4.3 与工业产品上的类比 |
7.3.5 结论 |
7.4 回归理性的装饰 |
7.4.3 时代性原则 |
7.4.3.1 时尚与经典 |
7.4.3.2 现代与传统 |
7.4.3.3 时代性原则 |
7.4.3.4 实例分析 |
7.4.4 地域性原则 |
7.4.4.1 全球化与地域性 |
7.4.4.2 地域性是立足点 |
7.4.4.3 地域性原则 |
7.4.4.4 实例分析 |
7.4.5 大众性原则 |
7.4.5.1 大众与精英 |
7.4.5.2 大众与先锋 |
7.4.5.3 大众性原则 |
7.4.5.4 实例分析 |
7.4.6 经济性原则 |
7.4.6.1 永恒性与暂时性 |
7.4.6.2 经济性原则 |
7.4.6.3 实例分析 |
第八章 工程实践--徐州汉画像石馆扩建 |
8.1 工程背景 |
8.1.1 两汉文化的徐州 |
8.1.2 汉画像石馆的特点 |
8.1.3 徐州汉画像石馆扩建 |
8.2 总体构思 |
8.2.1 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
8.2.2 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
8.3 建筑装饰的原则 |
8.3.1 时代性原则 |
8.3.2 地域性原则 |
8.3.3 大众性原则 |
8.3.4 经济性原则 |
8.4 本体性装饰 |
8.4.1 叠涩 |
8.4.2 模壳 |
8.4.3 斜面屋顶 |
8.5 附加性装饰 |
8.5.1 明器 |
8.5.2 石阙和石亭 |
8.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及声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 部分工程意见 |
附录二 经济技术指标 |
附录三 主要施工图 |
附录四 部分建成照片 |
四、拼花木地板为什么起翘(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宝庆路3号花园住宅保护修缮技术[J]. 何娇,谷志旺,王伟茂,蔡观生. 绿色建筑, 2018(05)
- [2]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D]. 张爱莉.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3]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D]. 姜娓娓. 清华大学, 2004(03)
- [4]拼花木地板为什么起翘[J]. 郑巨清. 建筑工人, 2000(01)
- [5]硬木拼花地板的防潮及拼贴施工技术[J]. 宋明. 安徽建筑,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