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中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牧区中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韩得庆

(天峻县民族中学,青海海西8172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中学的汉语教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中学汉语教学仍然进步缓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改革民族中学汉语教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牧区中学汉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不重视,学生无兴趣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这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牧区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但在边远的纯牧业区,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广大牧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下、生产经营方式简单,从根本上没有切身体会到科技带给他们的便捷。因此,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重视。由于模式的转变,即小学除汉语文外全部课程用藏语授课,而到了中学除藏语文外全部改用汉语授课,学生难以适应,根本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对学习无兴趣。

2.教材设置不合理,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甚远

目前,可供民族中学选用的语文教材有两套,一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语文》教材,另一套是由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教材研发中心编写的《汉语》教材。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材的选用没有统一的规定和安排,各地民族中学在选用教材方面又不尽相同。

教材的选用必须从学情入手,对教材和学生做详尽的分析,然后合理设置教材。笔者所在的学校选用了汉族地区通用的《语文》教材,牧区基层小学大多数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设置汉语课,选用的教材为《汉语》。让学了三年《汉语》,只能讲一些简单汉语的学生,升入初中却一下子改学《语文》教材。其结果又是如何呢?笔者曾让七年级的一名汉语学得比较好的学生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三百来字的短文中居然有五十多个字不认识。因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其结果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

3.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或呆板,沿袭了汉语为母语的教学方法,没有顾及第二语言的特点。教学模式还是“背景介绍———泛读或自读———扫除字词障碍———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因为大多数学生汉语基础不扎实,识字量有限,甚至有的学生几乎不会说汉语,有些教师干脆把汉语课变成了识字课。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脱节,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汉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4.师资力量薄弱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教师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而师资力量薄弱是高原牧区民族中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为地处高寒地带,气候恶劣,环境条件差,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来此工作,就是来了,不是满腹牢骚,就是把它当做一个落脚的跳板,不到三五年就调走了。至今,笔者所在学校近七十名老师中从全日制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汉语老师仅为一人。

二、牧区中学汉语教学实施策略

在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就是汉语。如果学生的汉语不过关,升学渠道就窄、就业门路也少,学生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就差。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就这些问题向家长和学生做好学习汉语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另外,汉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堂教学要突出工具性这一汉语课程的性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教材的设置应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这一规律会适得其反。基于民族中学学生汉语水平差、底子薄这一实际情况,应该选择《汉语》作为课堂教材,教师要活用教材,用好教材。同时,学校还要加大校本教研,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教学的新方式。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打破汉语课堂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民族中学初中阶段应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制定的“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应用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特性,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师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留得住教师,留得住教师的唯一方法是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让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每年去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有些教师至今还不知道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最后,要建立与内地兄弟学校间交流的机制。牧区学校本来身处边远落后地带,无论是在学校管理,还是教学方面缺少可比性,只有派出教师或引进教师,进行互相间的交流,才能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标签:;  ;  ;  

牧区中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