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闻[1]2007年在《小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对师生亲疏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非言语交流占很大比例,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于构建融洽的、理解的与可交流的师生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连市(包括普兰店市)两所小学现场教学的观察与对两位班主任教师、大量学生的深入访谈结果显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师生之间亲疏关系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对师生之间融洽的、理解的、可交流的、误解的与对抗的关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1.教师使用非言语行为的意图是否善意;2.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是否具有恰当的自我意识与高度的自我控制;3.师生之间的非言语交流是否顺畅;4.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是否与课堂氛围相一致;5.非言语行为使用的程度是否恰当,能否自然运用。在师生亲疏关系中,融洽、理解的师生关系是我们鼓励并积极构建的。通过对所观察班级中师生课堂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使用具有对象性与选择性,这种对象性与选择性会使教师与大约23.81%的学生之间比较容易产生误解的或对抗的师生关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五个方面的努力来改善师生之间误解、对抗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理解与可交流的师生关系,即:1.让“爱的非言语”贯穿课堂始终;2.加强教师对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3.提高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师生沟通的技巧;4.增强教师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氛围的契合度;5.把握非言语行为的“度”。
周鹏生[2]2003年在《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言语行为的涵义有广狭之分,同样,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也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既有教师个体自身的动作或姿态,还有借助依附于身体的物体等单元而发出的动作或姿态;狭义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仅指教师借助个体身体态势符号发出的动作或姿态,主要有头势、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研究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它促进了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深化和完善了教学交往研究;推进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量化研究;实践上,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素养观念;有助于课堂教学整体改革;有益于教师职前和职后的教育培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是在人类非言语行为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人类对非言语行为的关注虽然很早就开始了,但真正开展非言语行为的研究还是近代的事。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逐渐和具体的职业联系起来,教师职业也不例外。国外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语言学研究氛围的影响,教师行为研究很少考虑非言语行为。8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才逐渐认识到非言语行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重点介绍引进国外着述的基础上,开展非言语行为研究。我国学者研究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主要采取叁种方式,即:直接照搬人类学、心理学的有关非言语行为研究成果;借鉴教师以外其他职业非言语行为研究结论;开展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职业特色研究。应该肯定,人们在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还具有前瞻性。如人们公认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原则有师生共意原则、善意尊重原则、协调一致原则、程度控制原则、最优搭配原则和自我意识原则等。人们认识到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进的,此外还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训练方法。但是总的说来,前人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经验性的、笼统的,采用的是定性的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一般都是宏观的描述,缺乏微观的分析;总是从理想状态分析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而忽视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实际状态。因此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实际状态的量化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探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有一个研究工具,而研制量化工具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本研究中研制的量化工具是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观察表。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观察表编制是有其理论与实践依据的。根据人类学、广义语言学、组织行为学和教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是可观察和可分解的,其功能具有确定性的和多重性;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具有多维性。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可按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各种类型在不同阶段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是可分解和可训练的,而且训练成效是显着的;师生言语相互作用分析系统的成功使用为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微观分析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观察表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表现形式,一个是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功能。每个维度的确定都遵循如下的程序:提出维度—→试观察—→修订维度—→再观察—→确定维度。时间作为一个参考维度,是和这两个维度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对第一个维度,经过叁次调整,确定的项目有象征性动作、说明性动作、表露性动作、工具性动作、适应性动作、调节性动作和距离性动作等七项;对第二个维度,经过两次调整,确定的项目有支持修饰言语行为、代替言语行为、表达用言语难以表示的情感或态度、适应生理和心理需要、调控组织言语教学等五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观察表的主体是具有两个维度的观察表,附加的部分有对新授课的教学环节等情况的记录。观察者运用编制<WP=5>出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时,要严格按要求记录,如以每5秒一次或每分钟10—12次的速度连续进行记录,等等。经过对20节新授课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记录结果表明,所编制的观察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等级评价表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运用所编制的观察表评价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在主观程度上低,而在准确程度上要高。编制出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观察表后,不仅可以通过一节课对科任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对许多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分析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来。根据不同维度各项目所占比例来分析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观察表的使用有一定的条件,如观察者至少在叁名或叁名以上,而且是受过培训的有经验的教师;等等。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观察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研究,也可用于在职教师和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观察表的编制只是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的一部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将呈现出如下趋势: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和学生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结合起来;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和其言语行为研究结合起来;研究设计课型从单一的新授课转向多样
苑玲玉[3]2016年在《对外汉语实习教师课堂体态语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以普林斯顿北京汉语暑期项目(PIB)实习教师为具体研究对象来探究对外汉语实习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特点及其问题的论文。体态语不仅在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最新的认知科学研究也表明体态语研究将逐渐成为开发第二语言和第叁语言教学的另外认知途径(张舒杰,2011)。因此,在第二或第叁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其体态语的使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同时,对外汉语事业方兴未艾,实习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也势必成为主力军,那么如何培养对外汉语实习教师的体态语也必将成为师资培训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办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了解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并将其作为理论基础。其次,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的基础上,根据体态语与教学过程的关系以及周鹏生(2003)《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量化研究》中教师非语言行为的观察表,分别选取了11位实习教师在前后两个时期(第一周和第五周)的课堂教学视频,从教师角度出发,以3分钟为一个单位对22个课堂录像进行观察记录,再结合excel软件对在1100分钟内记录的6958个体态语进行分析,结合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一步探究对外汉语实习教师课堂体态语特点,同时运用SPSS软件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就结果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本研究发现对外汉语实习教师有以下几个特点:1.实习教师适应心理生理需要的动作多;2.辅助修饰和替代语言的体态语在体态语使用过程占最大比例;3.女性实习教师的课堂体态语与男性实习教师相比在统计学上确实具有显着差异,前者普遍多于后者;4.教学对象不同(年级和是否为华裔)对实习教师课堂体态语的影响并不大,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差异;5.实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的使用没有侧重点,缺乏策略性;6.有些体态语对课堂教学有一些负面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特提出以下建议:对于对外汉语实习教师:1.应该注重体态语的作用,培养有效使用体态语的意识;2.培养反思能力,在反思中成长;3.发型、服饰适度规范,尽量避免不适当的体态语干扰课堂教学。对于指导教师:1.应该重视体态语方面的点拨以及岗前培训;2.关注实习教师体态语。
梁龙芳[4]2014年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在幼儿园具体的活动情景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特点,以交流、传授知识为目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起着加强和配合言语、实现反馈、传达感情的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情况看,还有许多教师对它的运用只是处于不自觉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它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问题,从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非言语行为入手,以两位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幼儿园区域活动为情境来实施个案研究,为初任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提供借鉴。研究通过实地观察、教师访谈等获得两位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非言语行为的多种资料,经过对资料的分析归纳,形成本文,以期反映出真实教育实践中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非言语行为的现状。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分为说明性非言语行为、象征性非言语行为、表露性非言语行为、无关性非言语行为、工具性非言语行为、距离性非言语行为这六类。研究从这六个维度分析,对比两位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统计数据和活动案例,得出这两位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非言语行为的异同点是:1、在区域活动中,两位教师以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为着眼点,非言语行为以说明性非言语行为为主,便于幼儿接受知识。但两位教师因教学经历的差异,对说明性非言语行为的介入时机把握不同;2、在区域活中,两位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较为注重情感交流,对表露性非言语运用的不同导致幼儿回应存在差异;3、在区域活中,两位教师对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灵活,但“度”的掌控不同;4、在区域活中,两位教师非言语行为存在“表演”单一化的问题。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合访谈结果,研究寻找出影响幼儿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经历、教学观念、个性特征以及区域活动的内容。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初任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非言语行为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1、让“爱的非言语行为”贯穿于区域活动始终;2、提高初任幼儿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师幼沟通的技巧;3、加强初任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的自我控制能力;4、初任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运用非言语行为要把握“度”的问题;5、非言语行为由“表演单一化”到“表演丰富、真实”的转变。
汪天骐[5]2017年在《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的行为通常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在沟通交流中主要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而非言语行为通常则起到对言语行为进行补充说明和辅助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信息传递的形式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其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教师生动的语言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交流的平台和桥梁,而适宜的非言语行为则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教育者们也逐渐认识到了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中适宜的非言语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下习得知识,更能塑造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实际的中学课堂当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其非言语行为往往是随意的无意识行为,同时,对于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研究也相对匮乏,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和背景下,针对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了。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非言语行为的文献资料,明确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内涵、类型及功能。从表现类型和功能两个维度确定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观察量表,以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现状,针对非言语行为不同的表现类型和功能做深入分析和探究,并进一步比较了公开课与日常课、文理科等课程类型的差异。结合学生感知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情况,发现教师在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中存在无意识的非言语行为、过度使用的非言语行为、与教学意图不符的非言语行为等。在此基础上,对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优化策略提出相应建议,如学习非言语行为知识、增强非言语行为运用意识、评价与反思自身非言语行为等。
李婷婷[6]2013年在《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调整,教师在课堂中的实践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课程与知识的载体——教师教学语言是考察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与之相对应的非言语行为同样作为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也正在被广泛使用与日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重视身体动作、手势、面部表情和姿态等一些无声的语言,他们组织教学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来实现,但是这些有声语言所起的作用代替不了那些非语言行为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对于数学学科的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更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体现。所以,本文旨在研究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运用非语言行为的现状,找出其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策略。本文研究对象选取的是齐齐哈尔市、郴州市和沈阳市南北方不同地区某小学的数学授课教师及该班学生,通过使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着手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非言语行为的现状和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对非言语行为的认知程度以及在课堂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来改善小学数学教师非语言行为在课堂中的运用情况。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论述了研究的必要性,提出问题缘起、研究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提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调查对象。第二部分叙述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包括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理论架构以及通过教师在不同课堂上的实际教学案例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形式、特征、功能以及和言语行为的关系。第叁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不同地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实施现状做了调查,分析了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调查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情况,二是教师和学生对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认知意识和运用接受度。第四部分根据调查结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数学教师专业品质、非言语行为实践积累和培训以及客观因素给予改善条件叁方面入手提出了改进小学数学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的有效策略。
叶晓敏[7]2018年在《初级汉语课堂非言语行为及其对师生亲疏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非言语行为,有关其在汉语课堂的应用研究也在逐渐增多。本文以国内两所高校的汉语课堂为调查地点,对课堂非言语行为与师生情感的亲疏关系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此次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思路,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概括介绍了非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汉语课堂中的意义,包括辅助言语教学、调控课堂教学和表达情感态度叁个方面。第叁章为课堂观察记录,笔者采用录制教学视频的方式,对汉语教师和留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非言语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发现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中比例最大的为象征性动作。第四章为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问卷收集了汉语教师和留学生对于彼此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态度,统计结果显示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确会对师生亲疏关系产生影响,且学生较之教师更容易受情感关系影响,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学习态度。访谈结果显示,阻碍师生情感发展的因素既有个人的也有文化的。第五章将课堂非言语行为对师生亲疏关系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讨论:目光及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时空行为、类语言行为以及外表行为。最后,本文对汉语教师和留学生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崔灿[8]2011年在《小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而语言则是维系这一活动顺利进行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理论领域中,一提到语言,大多关注于有声语言,往往忽视伴随着有声语言的手势、身体动作、姿态及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这些非言语行为不但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和深化,而且起着有声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小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现状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大连市某小学某班的各科授课教师及该班学生,通过使现场观察法和访谈法,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展开调查。论述了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现状,找出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教师运用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共分了六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本论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找到本研究的出发点,然后再对非言语行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第叁部分阐述了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提出了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即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同时也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过程。第五部分对小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现状两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运用了一定的非言语行为;与此同时,在对非言语行为的认识和运用上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单一化、体调性动作运用的副作用、过度运用非言语行为及非言语行为的各部分配合不协调四个方面。第六部分针对调查结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改进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有效策略。
石特[9]2018年在《新手—熟手幼儿教师师幼互动中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非言语行为是幼儿教师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易被直接察觉的、内隐的行为,没有表现为直接的互动行为或互动言语,而是借助个体身体态符号发出的动作或姿态,包括教师体态语、教师情绪行为、教师倾听等方面,它是潜移默化地、间接地对师幼关系以及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行为。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已逐渐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视野。但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对教师非言语行为尤其是对教师体态语进行经验的总结及对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中的教师体态语的实证研究。其次,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也较少。为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研究者选择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访谈,深度分析非言语行为的不同所导致的师幼互动质量的差异,从而唤起教师对师幼互动中非言语行为的重视,并提出提高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在师幼互动中非言语行为质量的建议或策略。本研究选取聊城市W幼儿园大班年龄组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各一名,针对其在非言语行为的体态语、情绪行为和倾听进行比较和分析。笔者在自然情景下采用非参与性观察法,直接观察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在同课异构下的语言教学活动,共收集10个语言教学活动视频样本。同时,对周鹏生编制的《教师非言语行为观察表》进行修订,形成《幼儿园教师体态语观察表》;对缪芙蓉编制的《中学教师课堂情绪行为观察表》进行修订,形成《幼儿园教师情绪行为观察表》以及采用了E.Pehkonen和Mai ja Ahtee的五水平八子类的教师倾听模型形成《幼儿园教师倾听观察表》,再以观察表为研究工具,对活动样本进行逐一观察记录和数据统计分析。笔者同时还对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进行2次访谈和数次课后访谈,对访谈形成的文字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确保在观念和行为层面都能得到翔实的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共得出以下结论:(1)熟手教师使用体态语的数量高于新手教师,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在象征性动作、说明性动作、距离性动作和体调性动作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2)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在体态语的功能类型的比较中,在代替言语行为以及表达难以用语言表示的情感或态度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3)熟手教师使用情绪行为的数量高于新手教师,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在眉部表情、嘴部表情、手部表情和空间距离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新手教师表现出更多的负向情绪行为,熟手教师表现出更多的正向情绪行为(4)熟手教师使用倾听的数量高于新手教师。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在阐述评价性倾听和阐述解释性倾听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综合来看,熟手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非言语行为要多于新手教师,且更具有丰富性和适宜性。(5)基于质性分析,发现新手幼儿教师和熟手幼儿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质量影响其师幼互动的质量。基于此,笔者综合各方面因素后重点从意识、观念、技巧、师幼互动质量和和师资质量五个维度提出建议和策略,一是转变和强化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意识,二是树立自然、适度、适宜的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观念,叁是掌握非言语行为的针对性技巧,四和五则是从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出发,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师幼互动质量以及提升学前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质量的相关启示。
吴玉华[10]2018年在《中职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课堂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教师课堂的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然而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但能够通过表情、眼神、手势等非言语行为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情感以及其他信息,还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关于研究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功能方面的文章不胜枚举,但是真正将非言语行为放入实际的课堂当中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这正是本研究进行的动力。本研究将重庆市某中职学校50名教师,每人两节课总共100节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研究工具,对中职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利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从中了解到教师对于非言语行为普遍存在认识不足,使用非言语行为的意识不够的现象。通过问卷也了解到学生十分关注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而且许多学生表明教师课堂中的非言语行为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之后,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相应的课堂观察量表,确定观察的维度,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进行相应的记录,并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从整理中了解到在中职教师课堂当中,象征性动作和工具性动作使用频率较高。由于非言语行为有积极与消极的含义,笔者又从应用效果的角度出发,编制相应量表进行观察记录,发现中职教师课堂上积极的非言语行为使用频率要高于消极的非言语行为,并将其与学生听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应用效果与学生听课情况存在较大关联,消极的非言语行为使用频率越高,学生听课的情况就越差。针对以上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笔者发现中职教师存在意识缺失、对非言语行为重要性认识不足,配合不协调以及单一化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更新理念学习经验;利用微信公众号;正确理解积极与消极的非言语行为;对非言语行为进行训练模仿等相应的策略,并从中选择了操作性较强的微格教学策略进行实施,策略实施过后,探讨出现的变化与分析出现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对师生亲疏关系的影响研究[D]. 徐文闻.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2].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量化研究[D]. 周鹏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03
[3]. 对外汉语实习教师课堂体态语初探[D]. 苑玲玉. 中央民族大学. 2016
[4].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梁龙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D]. 汪天骐. 北京工业大学. 2017
[6].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研究[D]. 李婷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13
[7]. 初级汉语课堂非言语行为及其对师生亲疏关系的影响研究[D]. 叶晓敏. 安徽大学. 2018
[8]. 小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 崔灿.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9]. 新手—熟手幼儿教师师幼互动中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石特.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10]. 中职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 吴玉华. 重庆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