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喜(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黄疸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治疗的88例黄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都应用中医辨证采用纯中药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苦黄注射液或茵栀黄注射液等降黄药物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等保肝药物治疗,两组都治疗一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在降黄效果和其他辅助检查指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两组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讨论中医辨证治疗黄疸效果好,疗效确切,并且痛苦低价格低廉,可以广泛应用。
【关键词】黄疸中医方法疗效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
中医认为黄疸多因饮食不洁,伤及脾胃,湿热毒邪内蕴,肝郁气滞血瘀,胆汁不得外泄而周身发黄。湿邪阻隔中焦,脾胃升降失调,病位在肝脾。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其中以目黄为本病的重要特点,因病因病机的不同可分为阳黄,急黄和阴黄三种。目前治疗黄疸多数应用茵栀黄等中成药和保肝药物配合应用,效果一般,我科采用中医辨证纯中药治疗黄疸发现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近两年治疗的黄疸患者共88例随机分成两组:男性52例,女性36例。治疗组44例,对照组44例。两组资料经过X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症状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并且伴有呕恶、纳差、腹胀、倦怠、身重、舌质红苔黄、脉数等。②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l7.1umol/L,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阳性,直接胆红素≥3.5umol/L,ALT、AKP、R-GT都可增高,只要具有①和②前三项的一项,即可确诊为黄疸。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以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为治疗原则,采用中医辨证把黄疸分为阳黄、急黄和阴黄三类分型论治。
1.3.1.1阳黄证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为身目俱黄,小便黄,色泽鲜明如橘色,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头身困重,乏力,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法:清热健脾利湿,佐以利胆通腹。方药:以茵陈蒿汤加减,水煎服早晚分两次。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猪苓28g,泽泻9g,板蓝根18g,五味子25g,甘草9g。热重者加连翘、大青叶、虎杖;湿重者加茯苓、白术、车前子;右胁疼痛甚者加郁金、川楝子、佛手;脘闷腹胀加陈皮、藿香、佩兰、厚朴、枳壳;纳呆无食欲加炒麦芽、鸡内金。
1.3.1.2急黄证为湿热加时邪疫毒,热入营血,内陷心包所致,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起色如金,并伴有壮热神昏,吐血尿血,皮下紫斑,或有腹水,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脉弦大或洪大。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水煎服早晚分两次。水牛角9g,黄连15g,栀子15g,升麻12g,茵陈18g,生地黄20g,玄参10g,石斛9g,丹皮10g。若热毒炽盛宜多加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黄柏、生大黄等。
1.3.1.3阴黄证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喜温,神疲肢冷,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滑,脉濡缓或沉迟。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利胆,补气养血。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水煎服早晚分两次。茵陈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12g,桂枝9g,白术12g,半枝莲25g,白花蛇舌草25g,虎杖18g,板蓝根18g,连翘15g,郁金15g,五味子18g,甘草8g。伴有神倦乏力者加党参、黄芪,伴有水肿者加车前子。伴有血虚者加当归、地黄、阿胶。
1.3.2对照组应用茵栀黄注射液或者苦黄注射液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等药物治疗。
1.4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皮肤、巩膜黄染及体征消失,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血清总胆红素降至l7umol/L以下。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皮肤、巩膜黄染及体征有好转,血清胆红素下降至17~25.5umol/L。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皮肤、巩膜黄染及体症好转,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25.6~34umol/L。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体征,血清胆红素无变化,甚至恶化。
1.5统计学方法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
2结果
两组都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比对照组在降黄效果和其他辅助检查指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两组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3讨论
中医药治疗黄疸有其效果好费药低的优势,希望广大同仁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分出阳黄、急黄和阴黄,分型论治。阳黄和阴黄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治疗大法为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并应依湿从热化、寒化的不同,分别施以清热利湿和温中化湿之法;急黄则应在清热利湿基础上,合用解毒凉血开窍之法;黄疸久病应注意扶助正气,各证均可适当配伍化瘀之品。同时要注意清热应护阳,不可过用苦寒;温阳应护阴,不可过用辛燥。
一般来说,阳黄预后良好,唯急黄邪入心营,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至于阴黄,若阳气渐复,黄疸减退,则预后较好;若阴黄久治不愈,化热伤阴动血,黄疸加深,转变为鼓胀重症则预后不良;急黄病死率高,若出现肝肾阳气衰竭之侯,预后极差。
参考文献
[1]王咏梅.祛黄灵口服液治疗黄疸236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05,26(10):1076-1076.
[2]鲁改丽,王晓平.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2):1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