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诠释学论文-彭启福

哲学诠释学论文-彭启福

导读:本文包含了哲学诠释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话辩证法,哲学诠释学,实践哲学,伽达默尔

哲学诠释学论文文献综述

彭启福[1](2019)在《实践哲学模式下的对话辩证法之重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辩证法必须在诠释学中被恢复",这是伽达默尔的基本信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对话辩证法"(亦称"问答辩证法")。与其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诠释学相一致,伽达默尔的"对话辩证法"并非一种理论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而是一种实践哲学模式下的辩证法。其对话辩证法的直接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柏拉图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以及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的基本结构乃是一种文本阅读式的(理解者内在反思性的)、跨时空的历时性问答,如何保障诠释学对话的平等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模式下的对话辩证法还包含一种明确的伦理学导向:促进人类生活中的"善"。为此,它以诠释学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普遍性知识和规范与具体应用之间张力问题的解题思路:诉诸理解的应用性和实践智慧,通过文本理解者在特殊情境下的居间调停,实现普遍性知识和规范的"教化"和"拓新"的辩证统一。(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程恭让[2](2019)在《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现代人间佛教及佛教传统再发明》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人间佛教从一开始就有改革传统佛教积弊,适应现代社会文化需要的价值追求,因此很多人一直以来都习惯从传统佛教的对立面的角度来理解现代人间佛教。事实上,这样的理解角度对于人间佛教未必公允,也很难揭示人间佛教的根本实质及其价值意义。借助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所揭橥的哲学诠释学的"前见"思想及其为"传统""正名"的哲学洞见,可以对20世纪以来现代人间佛教关于"传统"问题的真实态度和基本理念作出对照性的澄清和说明。可以认为,现代人间佛教关于传统理解的旨趣,正是在于突破古今封滞、打消新旧对立、化解传统与现代争执、实现传统与现代无间的智慧。现代人间佛教的这种"传统"智慧,不仅可以与现代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见地相互对读,也可为消解西方哲学诠释学语境下传统与现代、理性与前见、主观与客观、特殊与普遍种种固有的内在紧张性,提供来自佛教思维的启迪。(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傅永军[3](2019)在《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实践困境——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伦理学的反思性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被称为"本原伦理学",它关注人类整体伦理生活的形而上根据,似乎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及个体行动的道德根据等伦理论题不以为意。然而,由此得出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完全不关注伦理行动者的个体实践,或者直接断定伽达默尔拒绝将伦理意涵赋予"孤独的个体存在",不仅失之于简单粗暴,亦缺乏一种对伽达默尔伦理思想进行辩证综合考量的复杂性思维以及对之进行更为细致理解的理智耐心。至少我们在伽达默尔的短文《科学与公众》中看到了一种例外。在这篇短文中,伽达默尔通过分析技术化时代科学的话语霸权及其控制效应,揭示了现代权力格局下学者自主性研究缺失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学者个体行动的伦理困境。伽达默尔将这种伦理困境归咎于现代规范伦理学,指责规范伦理学用普遍规则规训个体行动,在行动理由问题上饰智矜愚,不了解活生生的日常经验作为行动理由更具有原初的本根性。为此,伽达默尔要求接榫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与诠释学以拔丁抽楔,走出规范伦理学迷津,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伦理困境。(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9年06期)

苏志磊[4](2019)在《理解与阅读:阅读推广的哲学诠释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不是一种复制行为,而是一种创造性行为。文章基于哲学诠释学的理解观,对以"理解"为核心的阅读推广活动展开探讨。从前理解、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意识等哲学诠释学概念入手,分析"理解"视角下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影响要素和结构层次,认为阅读推广应在效果历史意识下,打破权威性解释,建构文献作品多角度的意义,通过视域融合达到对作品真理内容的历史性理解。(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图书馆》期刊2019年10期)

陈进国[5](2019)在《略论徐梵澄的精神哲学与儒家诠释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徐梵澄先生是当代中国的学术大家和思想大家,他关于中国精神哲学的整全性理解,贯彻的方法就是经典的互诠、互证以及相互的转义,并有效地融入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文化的忧患意识。徐先生所持重的儒家诠释学,试图提升儒家之精神性和神圣性的维度,为重建中国儒家的"永恒生命"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徐先生以儒家的生命哲学为安身立命之所(圣门),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儒家"。(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宝峰[6](2019)在《“创造的诠释学”与未来中国哲学的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的诠释学是傅伟勋创立的中国哲学诠释学奠基理论。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该理论包括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或曰创谓)等五个层次,分别涉及原思想家或原典的文献考证、语言分析、注疏历史、批判继承、创造发展等渐次升高的内容;五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依文解义、依义解文以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轨辩证程序"加以理解。接着创造的诠释学讲,须继承其辩证开放的学术视野,发展其继往开来的学术态度,解决其缺失经学主体内容、未能确立文本的核心地位等学理问题,以期通过范式转换,建立起融贯古今中西学术、兼具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的学理合法的中国哲学。(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叶格正,韩振华[7](2019)在《用亚里士多德解释中国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卫方济儒家经典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首位将儒家"四书"全译为西文的耶稣会士,卫方济在解读儒家思想时潜在运用的是阿威罗伊、经院哲学以降的亚里士多德阐释学框架。客观上,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与中国的新儒学(理学)思想在卫方济那里构成了多层级的文本交织样态。吊诡的是,卫方济、沃尔夫等人依据"(自然)理性""哲学"原则接纳了非基督教的儒学思想,但1750年之后的欧洲,"理性"和"哲学"却成为拒斥、贬低儒学和中国思想的壁垒和屏障。(本文来源于《汉籍与汉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颖[8](2019)在《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自信》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诠释学实现了理解活动的本体论转向。根据哲学诠释学对理解目的、理解前提、理解效果的揭示,文化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目的是构建安身立命的意义系统;文化发展是基于不同文化主体的对话和视域融合过程,旨在达成一种创造性理解的实践智慧。由此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于意义世界的建构,五千多年积淀的实践智慧,时空上多元、开放的文化视野,乐观向上的民族学习精神,使其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一直具有创造性,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重新登场世界舞台的真正实力和基础。以哲学诠释学的视角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加强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宏健[9](2019)在《存在论与诠释学视域下的技术哲学——海德格尔论技术的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期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规定可以看成一种"技术存在论",技术被理解为形而上学的本质。相反,早期海德格尔则试图营造一种"技术诠释学"。与学界将两者对立的通常做法不同,笔者建议,将两者看作两种互相关联、互相统一的技术哲学。而要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必须回溯到早期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techne[技艺]概念的阐释中,突出技艺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和解蔽方式的意义,突出技艺与明智的区分和联系及其中蕴含着的诠释学原理。(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何翠[10](2019)在《论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不仅完成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创立了哲学诠释学,而且还赋予诠释学独立的地位,认为诠释学不仅是哲学,更是实践哲学。从80年代国内开始关注、引介西方诠释学至今,已经有40余年,尤其对诠释学理论层面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对自伽达默尔后期提出的作为实践哲学的研究目前还相当匮乏。然而诠释学更重要的研究价值应在于指向生活世界,帮助人类构建美好的未来,而不是局限于重温过去的诠释学理论并对其进行重复性的研究,因此对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围绕对伽达默尔实践诠释学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的简要概述,以及梳理其诠释学如何重新确定诠释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分析在科技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是如何通过重建具有普遍价值的伦理学以及对人主体地位的恢复而给生活世界产生影响的。实践理性,作为实践诠释学的核心内容,在帮助人类思考以及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诠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相结合,不仅是对实践哲学传统的恢复,而且大大推动了诠释学的新发展,甚至对于今后的哲学探索也具有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哲学诠释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人间佛教从一开始就有改革传统佛教积弊,适应现代社会文化需要的价值追求,因此很多人一直以来都习惯从传统佛教的对立面的角度来理解现代人间佛教。事实上,这样的理解角度对于人间佛教未必公允,也很难揭示人间佛教的根本实质及其价值意义。借助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所揭橥的哲学诠释学的"前见"思想及其为"传统""正名"的哲学洞见,可以对20世纪以来现代人间佛教关于"传统"问题的真实态度和基本理念作出对照性的澄清和说明。可以认为,现代人间佛教关于传统理解的旨趣,正是在于突破古今封滞、打消新旧对立、化解传统与现代争执、实现传统与现代无间的智慧。现代人间佛教的这种"传统"智慧,不仅可以与现代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见地相互对读,也可为消解西方哲学诠释学语境下传统与现代、理性与前见、主观与客观、特殊与普遍种种固有的内在紧张性,提供来自佛教思维的启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哲学诠释学论文参考文献

[1].彭启福.实践哲学模式下的对话辩证法之重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再探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9

[2].程恭让.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现代人间佛教及佛教传统再发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傅永军.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实践困境——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伦理学的反思性讨论[J].道德与文明.2019

[4].苏志磊.理解与阅读:阅读推广的哲学诠释学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9

[5].陈进国.略论徐梵澄的精神哲学与儒家诠释学[J].世界宗教研究.2019

[6].王宝峰.“创造的诠释学”与未来中国哲学的创造[J].周易研究.2019

[7].叶格正,韩振华.用亚里士多德解释中国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卫方济儒家经典翻译[J].汉籍与汉学.2019

[8].李颖.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自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

[9].王宏健.存在论与诠释学视域下的技术哲学——海德格尔论技术的本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10].何翠.论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哲学诠释学论文-彭启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