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深力论文-张守茁,席镇,贾园,高宏

拉深力论文-张守茁,席镇,贾园,高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拉深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拉深力,胀形高度,关系,理论分析

拉深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守茁,席镇,贾园,高宏[1](2007)在《拉深力与拉深高度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方便对理论拉深力计算公式进行试验验证,使其更接进实际拉深力,在以往理论拉深力公式的基础上对凸缘拉深部分应力计算公式进行了改造,使凸缘半径的变化和工件的拉深高度联系起来,将拉深力P 变为拉深高度 H 的函数,得出了的拉深力 P 与行程 H 的关系式,同时重新推导了塑性成形过程中的摩擦力和板料的弯曲应力,并研究了它们对拉深力的影响。新拉深公式由拉深、摩擦、弯曲叁部分力组成。对新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修正了理论公式。修证的理论公式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叁届国际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鄂大辛,水野髙尔[2](2006)在《矩形盒拉深中的应力分析及拉深力的近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矩形盒拉深中凹模口流入方向应力的近似计算、数值计算和实际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尚未得到统一解的情况下,分割计算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并且指出,法兰直、曲边交界附近存在的流入方向剪切力是拉深力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非回转对称拉深载荷的计算中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关小军,马璟,周家娟,刘清津,张继祥[3](2004)在《植物粉-水基润滑剂对最大拉深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正交试验方法 ,对自主研制的植物粉 水基润滑剂中不同浓度的植物粉、增粘剂和乳化剂对最大拉深力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3种成分的不同浓度组合对最大拉深力影响明显不同 ,存在最优组合且植物粉影响最为显着 ;与无润滑条件相比 ,采用最优组合浓度的植物粉 水基润滑剂所对应的最大拉深力降低约 1 4 % ,制件表面质量也有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04年03期)

胡成武,罗文波,彭炎荣[4](2004)在《变薄拉深力的两种理论解及其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变形功法和滑移线法分别求解变薄拉深力 ,并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比结果表明 ,两者之间的差值不大 ,但变形功法计算过程却比滑移线法简便 ,在工程上更为适用。(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朱传祥,赵利群,熊志卿[5](2003)在《变薄拉深力的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变薄拉深时筒坯内外侧与凸、凹模接触面存在两个方向相反的摩擦力 ,其摩擦参量是力学计算和润滑剂选择的重要依据。按文献 [1]提出通过变薄拉深力和冲头顶推力确定两个摩擦因子的力学原理 ,设计出测试系统 ,其顶推力传感器设计巧妙 ,有独到之处。采用本测试系统确定的摩擦因子应用于文献 [2 ]变薄拉深力及凹模出口应力计算 ,与试验值吻合(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03年03期)

朱传祥,赵利群,熊志卿[6](2002)在《变薄拉深力的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变薄拉深时筒坯内外侧与凸、凹模接触面存在两个方向相反的摩擦力 ,其摩擦参量是力学计算和润滑剂选择的重要依据。文 [1]提出摩擦因子可以通过变薄拉深力和冲头顶推力确定。本文介绍了这两个力的测试方法及装置。以本测试系统确定的两力为基础计算的摩擦因子应用于文 [2 ]变薄拉深力及凹模出口应力计算中 ,计算与实验值相当吻合(本文来源于《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秦泗吉,杨莉[7](2001)在《锥形件拉深成形中的弯曲与反弯曲变形分析及拉深力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帽形弯曲成形 ,建立了弯曲与反弯曲的几何模型 ,分析了板坯多角弯曲时的弯曲和反弯曲现象 ,给出了产生反弯曲变形的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锥形件拉深成形中的弯曲与反弯曲问题 ,指出了在拉深初期并不产生反弯曲变形。计算拉深力时 ,应首先判断是否产生了反弯曲变形 ,然后再考虑反弯曲变形对成形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1年10期)

聂绍珉,金淼,王冬杰[8](2000)在《球形件防内皱临界拉深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实验方法研究了球形件及椭球形件拉深成形中内皱与拉深力间的关系,获得了球形件临界拉深力和合理压迫力曲线,并讨论了工件尺寸对拉深力函数计算精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吕冬,何丹农,丁柯,张永清,程惊雷[9](2000)在《杯形件拉深力的理论预测与正交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影响杯形件最大拉深力的主要工艺因素 .得出影响最大拉深力工艺参数的主要顺序为润滑油、凹模圆角半径、压边力、凸模圆角半径 .应用 Hill的板料各向异性理论导出了新的计算杯形件最大拉深力的理论公式 ,给出了最大拉深力随各相关因素变化的理论分析 .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10期)

吕冬,丁柯,何丹农,张永清,阮雪榆[10](200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拉深力智能化预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塑性力学理论、正交试验法及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精确计算杯形件拉深力的智能化预测系统。根据Hill的各向异性理论导出了新的计算杯形件拉深过程中拉深力变化的理论公式 ,并求出了最大拉深力。应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最大拉深力的影响。针对在应用BP网络时遇到的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把理论公式与试验数据结合在一起建立了智能化预测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拉深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矩形盒拉深中凹模口流入方向应力的近似计算、数值计算和实际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尚未得到统一解的情况下,分割计算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并且指出,法兰直、曲边交界附近存在的流入方向剪切力是拉深力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非回转对称拉深载荷的计算中非常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拉深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守茁,席镇,贾园,高宏.拉深力与拉深高度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C].第十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叁届国际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2].鄂大辛,水野髙尔.矩形盒拉深中的应力分析及拉深力的近似计算[J].塑性工程学报.2006

[3].关小军,马璟,周家娟,刘清津,张继祥.植物粉-水基润滑剂对最大拉深力的影响[J].锻压技术.2004

[4].胡成武,罗文波,彭炎荣.变薄拉深力的两种理论解及其比较[J].塑性工程学报.2004

[5].朱传祥,赵利群,熊志卿.变薄拉深力的测试[J].锻压技术.2003

[6].朱传祥,赵利群,熊志卿.变薄拉深力的测试[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2

[7].秦泗吉,杨莉.锥形件拉深成形中的弯曲与反弯曲变形分析及拉深力的计算[J].中国机械工程.2001

[8].聂绍珉,金淼,王冬杰.球形件防内皱临界拉深力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0

[9].吕冬,何丹农,丁柯,张永清,程惊雷.杯形件拉深力的理论预测与正交试验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

[10].吕冬,丁柯,何丹农,张永清,阮雪榆.基于神经网络的拉深力智能化预测系统[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0

标签:;  ;  ;  ;  

拉深力论文-张守茁,席镇,贾园,高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