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巨野县广播电视台
摘要:发现新闻是新闻工作的首要前提,因而发现新闻的能力通常被认为是记者编辑核心素质的体现,它对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现新闻首先要了解新闻事实的特征,掌握新闻发现的标准,及时发现新闻表达的素材。新闻发现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逐渐培养的。要想培养出出色的新闻发现力,除了要有坚忍的职业精神外,还要注重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深入了解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闻,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作品。
关键词:新闻发现;新闻敏感;核心素质;避险意识;职业精神
发现新闻是新闻记者采访写作的前提,如果一个记者缺乏发现新闻的敏锐度,即便他采访熟练,文笔出色,在新闻实践过程中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困扰。新闻发现力是许多年轻的新闻从业者最为缺乏的一种能力,笔者结合经典报道案例,谈谈如何发现新闻。
1新闻发现
1.1什么是新闻发现力
新闻发现力即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是新闻从业者必备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西方新闻界称之为“新闻鼻”或“新闻眼”。新闻工作者能否在复杂,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及时发现并敏锐辨别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就是靠新闻敏感。
1.2新闻事实的特征
记者只有掌握了新闻事实的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新闻事实的价值,从而发现新闻。
(1)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通常包括重要性、新鲜性、显要性、接近性、生动性五个构成要素。重要性是指事实的影响程度深、影响面广;越新鲜的事实,受众越感兴趣;主流媒体的走转改报道之所以受众欢迎,是因为它报道的内容接近老百姓的生活;新闻有别于其他材料,报道必须生动,否则,难以传播。
(2)新闻是可见可闻可感的事实,要想写出好作品,记者必须到现场去看去听去感知,实践证明,腿跑的越快得记者出的稿子越多,质量也很高。
1.3新闻发现的意义
(1)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每一个新闻事实,记者写时都有一个发现点,这个发现点必须和受众的兴趣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广泛传播。比如新华社发稿:《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报道的是“5・12”地震时,距离北川中学不足30千米的桑枣中学零伤亡的事件。桑枣中学的实验楼是20世纪80年代由非正规建筑队修建的,完工后由于质量较差,无人敢验收。针对这一情况,叶志平校长用了5年的时间,将22根承重柱由直径37公分的“三七”柱,加固为直径50公分的“五零”柱;将沉重的砖栏杆换成结实的钢管栏杆;将楼板缝中的水泥袋换成混凝土,从而加固了教学楼。又加上他平时注重安全教育,在地震中,不仅这个一直让他担心的危楼没有塌,而且全校2000多名师生没有死伤情况,这是很难得的。因此《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被广泛地在网上传播,在新浪网的被点击率达到3700万次。这篇报道之所以有如此好的传播效果,是因为记者的发现点――防灾与受众的关注点相契合(当时报道地震的新闻都是受灾新闻,展示给受众的都是伤痛,受众迫切需要防灾方面的新闻)。
(2)新闻发现的实质。新闻发现的实质是记者率先识别事实的传播价值。前文所述《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一文,记者初去采访时,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学校没有塌,她到桑枣中学去,是因为中科院的一个心理辅导机构正在那里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在闲聊中有人对她说,“你看那破楼,要不是我加固,早塌了”,进而记者了解到,这所学校一共8栋楼,最差的一个叫实验楼,盖时16个教室只用了17万块钱,地震时此楼上课学生有700名,情况极其危险,但是震中此楼居然没塌,学生也都跑下来了,没有一人伤亡。这里离伤亡最重的北川中学不足30千米,居然连危楼都没有塌,2000多名师生零伤亡,这不就是一个好新闻嘛――防灾新闻!记者很激动,马上找车回成都,在旅馆里连夜把稿子赶出来并上传新浪门户网站,第二天点击率就达到了3700万次,由此可见新闻发现力是媒体传播力的核心。
2新闻发现的标准
新闻发现的标准有三个:方针政策、受众需求以及新闻界的独立观察。
新闻发现的标准是不断演变的,最早的新闻发现全部按方针政策,有了方针政策就着手写方针政策涉及的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事物、新动向方面的稿子。改革开放后,受众需求成为新闻从业者发现新闻的重要标准。主要包括重大事件、监督报道、服务报道等。
有些报道既不是国家方针政策要报道的,也不是受众的热点,但它“普遍性存在”,这种“普遍性存在”的事实,绝对有新闻价值。中国青年报有一个专栏叫《冰点》,专门报道被冷落的热点,也就是应该被媒体重点报道而没被报道出来的重要事实。
3新闻发现的任务
新闻发现的任务有三个,即发现真相、发现价值、发现素材。业界经常讨论“从灵感发现到完成作品有多远的距离”,就是说有灵感不一定有作品,有的记者灵感很多,但作品少,问题就出在素材上。倘若记者想去报道一个事件,但不知道该怎么报道,找不到切入点或者它的采访成本高,支付不起这个成本,就很可能把这个选题废掉,所以记者要学会发现素材。拿《药价追踪》这篇报道来说,前些年药价虚高是个不争的事实,往往一个家庭有一个重病号,家庭的经济压力会很大,甚至于倾家荡产。《药价追踪》的作者想敲敲药价的“门”,解剖一下药价虚高背后的利益链。他没有找物价局,而是到了医院,说眼睛疼,医生看过之后说他眼睛有点发炎,给他开了瓶“环丙沙星滴眼液”,5毫升,15.1元。记者转身跑到批发站问,价钱是6.6元;最后他联系到厂家――江西萍乡制药厂,出厂价是3.8元。一瓶眼药水出厂价3.8元,在医院卖到15.1元,价钱翻了不止一番!这瓶眼药水就成了他《药价追踪》的最佳切口,把药价切了一刀,解读了药价虚高背后的问题。由此可见记者如果在采访的切入点――素材方面掌握好的话,稿子就会出很多。
4新闻发现力的培养
新闻发现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经过记者自身努力逐步培养的。培养新闻发现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丰富各类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记者要加强对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因为掌握的专业知识多了,采访时就能独具慧眼,及时识别新闻价值,写出更多的新闻作品。
(2)对社会充分了解。新闻记者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媒体每天的重要新闻和言论,吃透中央精神,从中找到发现新闻的“尺子”;同时还要到群众中去,摸清下情,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找到中央政策与群众的结合点。
(3)善于比较和积累。在看新闻报道时,要分析它为什么是新闻;和别的报道横比一下,它的价值在哪里。在实践中,记者接触到的事实,很可能只是常见的事件性新闻或正在发生的非事件性新闻,这些事实源源不断向外释放新闻线索,变动细微,如果将这些事实累加起来,就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从而拥有单个事实所不具备的新闻价值。因此就要求记者做一个有心人,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来逼近新闻事实的全貌。
(4)善于利用新媒体,及时获取新闻线索。当前,互联网的异军突起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新闻的传播。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记录者、传播者,记者不但要像普通受众那样,每天浏览互联网上论坛、微博、微信群的“原发信息”,还要认真甄别、核实,去伪存真,及时发现新闻线索,找到信息源。
(5)要有伟大的职业精神。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是记者为了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和实现职业理想所拥有并展示的一种敬业精神、勤业态度。记者是社会的守望者,他的职业精神比他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有些记者发现不了新闻,缺少的不是新闻敏感,而是伟大的职业精神,也就是工作责任感。因为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责任感。责任感强了,记者才会像潜水员一样长期活跃于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有写不完的题材觅不尽的“宝”,才能酷爱新闻工作,时时刻刻处于工作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记者不漏掉偶然出现的新闻线索。
参考文献:
[1]丁伯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60.
[2]蒋晓燕.记者如何发现新闻[J].青年记者,2013(2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