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肌苷酸沉积规律及营养调控研究

鸡肉肌苷酸沉积规律及营养调控研究

王述柏[1]2004年在《鸡肉肌苷酸沉积规律及营养调控研究》文中提出肌苷酸(IMP)是畜、禽、鱼肉中的主要鲜味化合物,对肉品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了鸡肉IMP的测定方法、沉积规律、以及贮藏和加工方式、饲养条件对IMP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IMP含量对鸡肉鲜味强度的影响,旨在了解各种因素对鸡肉IMP含量的影响及机制,为从营养调控等途径改善鸡肉风味提供基础资料。 鸡肉肌苷酸及相关核苷酸测定方法研究 本试验研究了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IMP等6种核苷酸的分析条件及鸡肉中6种核苷酸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用0.05M 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和甲醇作为液相色谱流动相成分(v:v为92:8),用5%的PCA提取鸡肉IMP效果最好。 鸡肉肌苷酸沉积规律研究 本试验研究了北京油鸡、京星黄鸡100和AA鸡肌肉IMP随日龄增长的沉积规律。结果显示:随周龄增长鸡胸、腿肌IMP含量都呈升高趋势。AA鸡8和13周龄胸、腿肌IMP含量显着高于4周龄(P<0.01);京星黄鸡100 IMP含量的变化规律与AA鸡一致;北京油鸡随周龄增长胸肌和腿肌IMP含量增加最快,4、8和13周龄依次差异显着(P<0.05或0.01)。叁品种胸肌IMP含量都显着高于腿肌(P<0.01)。8和13周龄北京油鸡和京星黄鸡100胸肌IMP含量显着高于AA鸡(P<0.05)。IMP前体物水平及降解酶活性的不同是导致IMP水平差异的生理机制。 贮藏条件对鸡肉肌苷酸含量的影响 本试验研究了京星黄鸡100胸肉IMP含量在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鸡宰后2h肉中IMP含量达最高水平,鲜鸡肉在各种温度贮藏随时间延长IMP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室温下IMP分解最快,24h时含量仅为鲜肉的38.11%(P<0.01);4℃下自第2d开始显着下降(P<0.05),7d时含量为鲜肉的45.50%;鲜鸡肉-18℃冷冻贮藏IMP含量60d内与鲜肉无显着差异。加工鸡肉在室温贮藏24小时、4℃7天、-18℃90天IMP含量没有显着变化。IMP降解酶活性是贮藏过程中IMP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肉品加工方式对鸡肉肌苷酸含量的影响 本试验研究了加工方式对京星黄鸡100胸肉IM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加工后鸡肉IMP含量都极显着低于鲜肉(P<0.01);随加热时间延长,IMP含量下降。75℃加热鸡肉IMP含量显着高于95℃(P<0.05)。微波、121℃高压、180℃烤制和150℃油炸比较,微波加工鸡肉IMP含量最高,与其它方式差异极显着(P<0.01);油炸肉IMP含量显着高于烤肉(P<0.05);121℃高压鸡肉IMP含量极显着低于其它方式(P<0.01)。 不同品种鸡肌肉感官鲜味研究 本试验研究了AA鸡、京星黄鸡100和北京油鸡肉和汤的感官鲜味强度,以了解IMP水平对鸡肉鲜味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油鸡和京星黄鸡100肉和汤的鲜味强度、IMP含量显着高于AA鸡(P<0.05)。鸡肉游离氨基酸、干物质、脂肪含量及质地等在品种间有显着差异,但对鸡肉鲜味强度未产生明显影响。 饲养条件对鸡肉肌苷酸含量的影响 本试验研究了饲料成分、环境温度和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鸡肉I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500、1000mg/kg甜菜碱和9、18mg/kg维生素B_1可显着提高鸡胸肉IMP含量(p<0.05或0.01):30-34℃和9-13℃饲养20d鸡胸肉IMP含量显着高于20-24℃环境中的鸡(P<0.01);鸡采用户外林地散养和室内平养胸肉IMP含量显着高于笼养(P<0.05)。上述条件下,IMP前体物含量及分解速度、IMP降解酶活性的差异是导致IMP含量变化的生理机制。

常文环, 蔡辉益, 刘国华, 张姝, 闫海杰[2]2015年在《高品质鸡肉营养调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高品质鸡肉既要求安全环保、无残留,也要求低腹脂、高肌肉,因此研究肉鸡脂肪与肌肉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调控技术十分必要。文章分别从不同基因型肉鸡脂肪代谢的生化分子机制比较、肉鸡肌肉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对鸡肉肉质的调控及其作用机理、饲料添加剂对肉鸡肌肉肌苷酸沉积的调控及其作用机制、饲料添加剂对肉鸡肌内脂肪沉积的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对笔者所在团队近年来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

朱荣生, 王怀中, 林松, 王彦平, 呼红梅[3]2017年在《冷藏期间猪肌肉中肌苷酸沉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瘦肉型猪种及其杂交猪肌肉中肌苷酸及其代谢物在4℃冷藏条件下的降解沉积变化,本试验选择引进瘦肉型猪种及其杂交商品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其背最长肌肌苷酸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果表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猪及其叁元杂交猪背最长肌中肌苷酸、肌苷和次黄嘌呤的降解沉积规律一致。肌苷酸含量在冷藏第2 d达到最高值,比第1 d增加0.4%~15.32%,然后开始下降;冷藏至第4 d时,肌苷酸含量明显降低,比第2 d时降低23.81%~39.06%;冷藏至第5~6 d时,肌肉中肌苷酸含量持续下降,但降幅减缓,肌苷酸含量保持在1.0 mg/g左右。而肌肉中肌苷和次黄嘌呤含量则随冷藏时间延长呈增长趋势。

吴乐[4]2016年在《种母鸡及其肉仔鸡日粮添加外源肌苷酸对种鸡生产性能及子代肉鸡肌苷酸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AA鸡为研究对象,选择遗传背景相同、体重相近,产蛋率达到5%的20周龄健康AA种鸡864只,试验鸡随机分为2组(NIMP组:对照日粮和IMP组:0.5%肌苷酸(IMP)日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2只,试验期30天。母鸡产蛋率达到50%时人工受精,母鸡产蛋率达到高峰时收集种蛋,7天之内各组收集1850只种蛋,共收集3700只合格种蛋作孵化用。孵化结束后,依据母代分组情况,将各组孵化所得3000只1日龄仔鸡再分成4组,分别记为NN组(种母鸡对照日粮组的子代肉鸡对照日粮组),NI组(种母鸡对照日粮组的子代肉鸡0.5%肌苷酸日粮组),IN组(种母鸡0.5%肌苷酸日粮组的子代肉鸡对照日粮组)和Ⅱ组(种母鸡0.5%肌苷酸日粮组的子代肉鸡0.5%肌苷酸日粮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5只,试验期42天。研究种鸡及肉仔鸡日粮添加外源肌苷酸对种鸡生产性能、种蛋孵化性能及子代肉鸡肌苷酸代谢的影响。论文由3个试验组成,结果如下:试验一研究外源性肌苷酸对种母鸡生产性能、种蛋品质及子代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IMP组相比,IMP对种鸡生产性能有一定提高,产蛋率和合格蛋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 1.02%和0.41%,但差异不显着(P>0.05);IMP显着提升了种蛋蛋形指数(P<0.05),显着降低了蛋黄颜色(P<0.05),极显着降低了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P<0.01);IMP显着提高了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出雏率(P<0.05);与NN组相比,IMP对子代肉鸡1-42 d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IMP对各组胸肌率和腿肌率无显着影响(P>0.05);与NN组相比,Ⅱ组腹脂率显着升高(P<0.05),NI组腹脂率显着降低(P<0.05),IN组与Ⅱ组差异显着(P<0.05)。试验二研究种母鸡及肉仔鸡日粮添加外源肌苷酸对子代肉鸡肉品质、能量代谢和肌苷酸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N组相比,IMP对42 d子代肉鸡胸肌和腿肌肉色红度(a*)和黄度(b*)值有一定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Ⅱ组的胸肌亮度值(L*)显着降低(P<0.05);IN和NI组胸肌和腿肌45 min pH值显着升高(P<0.05),胸肌IN和NI组24 h pH值显着升高(P<0.05),腿肌24 h pH值显着升高(P<0.05);IMP对42 d子代肉鸡胸肌和腿肌糖原(MG)含量、丙酮酸激酶(PK)和己糖激酶(HK)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IN组和NI组胸肌乳酸(LD)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着降低(P<0.05);Ⅱ组、IN.组和NI组腿肌LD含量和LDH活性显着降低(P<0.05);IMP对21 d以及42 d胸肌和腿肌的肌苷酸沉积有一定的提高,与NN相比,Ⅱ、IN和NI组21 d胸肌分别提高15.57%、19.67%和1.66%,21 d腿肌分别提高0.48%、2.88%和1.44%;42 d胸肌分别提高10.50%、2.50%和11.50%,42 d腿肌分别提高0.83%、2.07%和9.54%,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叁研究种鸡及肉仔鸡日粮添加外源肌苷酸对子代肉鸡肌苷酸代谢酶活性及GPAT、ADS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N组相比,21 d胸肌和腿肌的ATP酶(ATPase)、肌酸激酶(CK)、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有一定提高,但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而碱性磷酸酶(AKP)和5'-核苷酸酶(5'-NT)活性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IMP显着提高42 d胸肌CK活性(P<0.05),显着降低Ⅱ组和NI组5'-NT活性(P<0.05);腿肌CK和5'-NT差异不显着(P>0.05);胸肌和腿肌ATPase和ADA活性有一定提高,AKP活性有一定降低,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21 d和42 d子代肉鸡胸肌和腿肌的GPAT基因表达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21 d子代肉鸡NI组胸肌和IN组腿肌的ADSL基因表达量显着增大(P<0.05),42 d子代肉鸡Ⅱ组和IN组胸肌ADSL基因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由此可见,种母鸡日粮添加肌苷酸可引起种蛋蛋黄颜色、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降低,从而提高种蛋孵化性能;外源肌苷酸可通过降低鸡肉亮度(L*)、提高45min和24 h pH值,提高42 d子代肉鸡CK活性,降低5'-NT活性,增加ADSL基因表达来增加子代肉鸡肌苷酸沉积量,从而改善子代肉鸡肉品质。

陈继兰[5]2004年在《鸡肉肌苷酸和肌内脂肪含量遗传规律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分子数量遗传学手段,对鸡肉风味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相关候选基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分析肌苷酸(IMP)的风味特性和不同贮藏条件下IMP含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IMP和肌内脂肪(IMF)等肉品风味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对IMP和IMF的选择效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在不同群体对相关候选基因AMPD1和A-FABP的基因型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如下: 感官试验结果表明,IMP的鲜味呈味作用显着,肉品IMP含量的差异会对肉品总体风味产生一定作用,作用大小与IMP和谷氨酸钠等其它风味物的协同作用有关。IMP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温度越高,贮藏时间越长,IMP测值越低;室温下屠宰后约2h鸡胸肉IMP含量达到最大值,12h后损失16%(P<0.01),24h后损失55%(P<0.01),4℃下12h与屠宰后1h相当,-15℃下约1个月开始显着下降(P<0.01);进行肉品鲜度比较时宜采用以IMP相关物校正的IMP校正值;处理液冷冻后测定的IMP含量不稳定。 IMP含量比较结果显示,北京油鸡IMP含量为AA鸡的1.06~1.30倍,胸肌IMP为腿肌的1.13~1.48倍,母鸡IMP有高于公鸡的趋势;北京油鸡与AA鸡IMF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胸肌IMF为腿肌的22%~36%,IMF含量无固定性别趋向,主要随增重速度而变,IMF随日龄逐渐增加。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IMP和IMF遗传力分别为0.23和0.10,IMP与IMF呈正遗传相关,IMP与体重呈负遗传相关,IMF与体重呈正遗传相关;IMP和IMF(双向选择)选择试验结果表明,IMP和IMF的实现遗传力高于估计值,实现遗传相关与估计值接近,表明可通过遗传选择提高鸡肉中IMP和IMF含量。 对IMP含量候选基因AMPD1的研究表明,在不同鸡品种中存在多态性,但PB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似与鸡的品质风味无关;该位点的变异对IMP等风味性状有一定影响,但在不同群体中表现不一致,因此该变异能否作为IMP含量的辅助选择标记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证实在北京油鸡群体中,A-FABP基因P4位点BB型IMF含量显着高于另两种基因型(P<0.05);IMF与腹脂率和鸡冠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遗传相关,而这叁个性状的基因型效应趋势也几乎一致,因此可以用该标记对IMF含量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本研究对IMP鲜度评定计算方法的改进对于准确评价不同条件下IMP的含量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实用价值;对重要肉品性状的遗传参数及选择效果的分析,对于制定有效的优质鸡育种选择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在不同选择群中证实,可以用A-FABP P4位点的变异对IMF进行标记辅助选择。本研究在畜禽肉品风味性状的遗传选择研究领域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常文环[6]2014年在《白羽肉鸡鸡肉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1不同基因型肉鸡脂肪代谢的生化分子机制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日龄AA肉鸡和庄河大骨鸡肝脏发育变化的蛋白质组图谱的差异,发现两个品种鸡的肝脏中有48个差异蛋白是关键节点蛋白质,其中,参与脂肪代谢的蛋白L-HABP、ACADL和ECI1为肉鸡肝脏代谢反应的关键蛋白。为以后改善肉质进行遗传改造提供了目标蛋白和基因。

潘正方, 高雪群, 丁美凤, 范金松[7]2009年在《营养调控提高鸡肉品质研究概述》文中提出肉鸡的品种、性别、饲养日龄、营养水平及饲养方式等,均对肉质产生影响。通过对宰杀后肌肉理化性状、风味物质含量变化规律及机理的研究证实,肉鸡上市前的营养调控,能使鸡肉更具有特殊

郑麦青[8]2007年在《鸡肌内脂肪和肌苷酸性状选择及其与繁殖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立的北京油鸡肌苷酸含量上选系和肌内脂肪含量双向选择系4个世代的选育记录资料,应用MTDFREML法,对鸡肌内脂肪(IMF)和肌苷酸(IMP)等肉品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分析IMP和IMF的遗传选择对各世代IMP、IMF、相关胴体性状及繁殖性状的影响以及IMF与IMP的相关选择反应,以进一步验证IMP和IMF选择方法的正确性,为开展肉鸡品质育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IMF和IMP的遗传力(h2)分别为0.24和0.12,属于中等偏低遗传力;在其它分析的性状中鸡冠率的h2最高,达到0.63;其次是腹脂率、胸肌率和90日龄体重,依次为0.54、0.52和0.40;腿肌率和43wk产蛋数具有中等水平h2,分别为0.27和0.26。IMP和IMF呈正遗传相关(rA=0.13),二者与体重呈正遗传相关(rA=0.14,0.28),与43wk产蛋数呈较低程度的遗传负相关(rA=-0.04,-0.09);IMF与胸肌率和腿肌率呈中等程度的遗传负相关(rA=-0.15),与腹脂率和鸡冠率呈中等程度的遗传正相关(rA=0.29,0.14);IMP与腹脂率呈中等程度的遗传负相关(rA=-0.28),与鸡冠率呈中等程度的遗传正相关(rA=0.21),与胸肌率和腿肌率无明显的遗传相关(rA=0.04,-0.05);90日龄体重与腹脂率和鸡冠率性状无明显的遗传相关(rA=-0.01,0.01); 90日龄体重和鸡冠率与43wk产蛋数呈中等程度的遗传正相关(rA=0.28,0.18)。IMP和IMF相关选择反应分析结果显示,IMP和IMF的实现遗传力(h2R=0.305,0.17)和实现遗传相关高于估计值(rA=0.23和0.38);在上选IMP时IMF含量虽同时得到提高,但不显着;双选IMF时IMP含量均降低,下选IMF比上选时IMP含量变化更大。G3世代各品系43wk产蛋数结果表明,通过对IMP和IMF的家系选择,各选择系的产蛋数得到增加,但IMP上选系和IMF下选系的增加幅度较大,分别增加了18.4%和12.6%;IMF上选系变化不明显(0.8%),考虑选择方法和选种时间等影响因素将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采用同胞家系选择法提高鸡肉中IMP和IMF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同时在同一个群体中进行IMP和IMF的正向选择,以改善鸡肉的口感和风味;上选IMF会增加鸡体的肥度,降低产蛋性能,提示我们在进行鸡肉品质风味选育时,应分别建立肉品和繁殖的专门化品系,然后进行杂交配套,以保证种鸡和商品鸡综合性能的提高。

顾荣, 唐修君, 樊艳凤, 葛庆联, 贾晓旭[9]2018年在《反复冻融对鸡肉肌苷酸含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反复冻融对鸡肉肌苷酸及相关核苷酸含量的影响,以42只70日龄黄羽肉鸡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屠宰后4 h以及反复冻融1、2、3、4、5和6次后测定胸肌肌苷酸(IMP)及相关核苷酸含量。结果显示:(1)IMP含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反复冻融1和4次后含量分别为屠宰4 h后新鲜鸡肉的70%和50%。(2)肌苷(HxR)和次黄嘌呤(Hx)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HxR含量反复冻融6次后最高,为屠宰4 h后新鲜鸡肉的2.1倍;Hx含量反复冻融5次后最高,为屠宰4 h后新鲜鸡肉的5.8倍。(3)单磷酸腺苷(AMP)和二磷酸腺苷(AD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AMP含量反复冻融1和4次后分别为屠宰4 h后新鲜鸡肉的55%和23%;而ADP含量反复冻融6次后仅为屠宰4 h后新鲜鸡肉的11%。

刘琛[10]2009年在《鸡肉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含量组织差异的生化和分子机理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胸肉和腿肉中肌苷酸(IMP)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反差关系为切入点,研究寻找与IMP和IMF沉积量及相关的化学成分和代谢调控酶以及相关候选基因在胸肉和腿肉中的表达差异,从生化代谢和mRNA表达水平初步阐明胸肌与腿肌风味差异的机理,为鸡肉品质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本试验以笼养和地面平养两种饲养方式,每种方式饲养公、母鸡各30只,测定北京油鸡胴体性能、胸肌和腿肌IMF和IMP含量、滴水损失和剪切力等肉品指标、肌纤维类型、胸肌和腿肌间IMF和IMP沉积相关酶活和候选基因mRNA表达量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胸肌主要以白肌纤维为主,而腿肌主要以红肌纤维为主,胸肌肌纤维密度、肉色b值和L值均显着高于腿肌(P<0.05),pHi和pHu值及肉色a值均显着低于腿肌(P<0.05)。2、胸肌和腿肌IMF和IMP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胸肌中IMF含量是腿肌的0.26-0.41倍,IMP是腿肌的1.39-1.57倍。酶活测定结果显示,胸肌和腿肌LPL、CK和ATP酶活差异极显着(P<0.01),腿肌中脂肪合成关键酶LPL和ATP合成关键酶CK的活性极显着高于胸肌(P<0.01),腿肌中决定IMF和IMP含量的关键酶ATPase的活性极显着低于胸肌(P<0.01)。基因mRNA表达结果显示,腿肌中ATP合成的CK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着高于胸肌(P<0.01),CKMM基因表达量与IM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腿肌中参与脂肪转运和利用的H-FABP和LPL基因和参与脂肪合成的HADH-β和ACAA2基因mRNA表达量均极显着高于胸肌(P<0.01);H-FABP、LPL、HADH-β和ACAA2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胸肌中参与IMP合成的ADSL基因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腿肌(P<0.01)。3、地面平养组胸、腿肌IMF含量和腹脂等脂肪性状极显着降低(P<0.01),胸肌中IMPc极显着升高(P<0.01),剪切力和滴水损失显着下降(P<0.05)。地面平养组中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LPL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笼养组,ATP合成基因CKMM的mRNA表达量极显着高于胸肌(P<0.01)。平养组胸肌白肌纤维比例极显着降低(P<0.01),腿肌也有相同趋势。综上所述,胸、腿肌中IMF和IMP含量的差异与其相关代谢酶活和候选基因分子表达差异有关。调节ATP生成和分解的酶活差异是形成胸、腿肌IMP和IMF含量的生化原因。同时,胸、腿肌间IMP和IMF相关候选基因mRNA表达量显着差异形成了胸、腿肌IMP和IMF沉积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鸡肉肌苷酸沉积规律及营养调控研究[D]. 王述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2]. 高品质鸡肉营养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常文环, 蔡辉益, 刘国华, 张姝, 闫海杰. 中国家禽. 2015

[3]. 冷藏期间猪肌肉中肌苷酸沉积规律研究[J]. 朱荣生, 王怀中, 林松, 王彦平, 呼红梅.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4]. 种母鸡及其肉仔鸡日粮添加外源肌苷酸对种鸡生产性能及子代肉鸡肌苷酸代谢的影响[D]. 吴乐. 南京农业大学. 2016

[5]. 鸡肉肌苷酸和肌内脂肪含量遗传规律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D]. 陈继兰.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6]. 白羽肉鸡鸡肉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常文环. 饲料与畜牧. 2014

[7]. 营养调控提高鸡肉品质研究概述[J]. 潘正方, 高雪群, 丁美凤, 范金松. 杭州农业与科技. 2009

[8]. 鸡肌内脂肪和肌苷酸性状选择及其与繁殖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D]. 郑麦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9]. 反复冻融对鸡肉肌苷酸含量的影响研究[J]. 顾荣, 唐修君, 樊艳凤, 葛庆联, 贾晓旭. 中国家禽. 2018

[10]. 鸡肉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含量组织差异的生化和分子机理初步研究[D]. 刘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标签:;  ;  ;  ;  

鸡肉肌苷酸沉积规律及营养调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