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适合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群,适合,寄主,抗药性,雌性,棉蚜,近交。
种群适合度论文文献综述
党志红,安静杰,高占林,彭建红,潘文亮[1](2019)在《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抗药性与种群适合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利用棉蚜抗性种群的适合度代价,指导田间棉蚜种群抗药性治理,笔者采用浸渍法测定并明确了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差异,并组建了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期明确河北省抗性棉蚜种群的适合度变化。结果表明,邯郸棉蚜种群对丁硫克百威(RI=80.5)、氰戊菊酯(RI=28.6)和阿维菌素(RI=108.7)的抗性明显高于保定和沧州地区棉蚜种群。从各地区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来看,邯郸棉蚜种群净繁殖率(37.9±2.51)和相对适合度(0.78)明显低于室内敏感种群,而保定和沧州棉蚜均与敏感种群没有显着性差异。结合已有棉蚜抗性种群适合度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河北省邯郸棉蚜种群适合度下降可能与其对丁硫克百威或阿维菌素的高抗性有关。因而,针对邯郸棉蚜种群抗药性治理,应暂停使用丁硫克百威和阿维菌素,轮换使用抗性风险较低的吡虫啉、噻虫胺等杀虫剂品种。(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3期)
潘洪生,修春丽,陆宴辉[2](2018)在《植物花有助于绿盲蝽种群适合度的提高》一文中研究指出绿盲蝽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棉花、果树、茶树等农作物,成虫具有明显趋好花期植物取食并产卵的习性。2009—2016年连续8年的小区试验发现,苗期的艾蒿、野艾蒿、葎草、寒麻、极香罗勒、藿香、薄荷和荆芥上绿盲蝽若虫密度极低,部分年份一些植物上绿盲蝽若虫数量为零或趋近于零,但进入花期后若虫密度均显着提高。在室内,绿盲蝽若虫在藿香、薄荷嫩头(代表苗期)上不能存活,寒麻、极香罗勒和荆芥嫩头上若虫存活率低于25%,艾蒿、野艾蒿、葎草嫩头上的存活率为60%~70%,而取食同种植物花(代表花期)的若虫存活率同样显着提高。检测表明,6种植物花中单宁类和黄酮类次生物质的含量低于嫩头,其余2种植物的变化趋势相反;8种植物花中糖类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同种植物的嫩头。进一步试验表明,利用植物嫩头饲养绿盲蝽若虫时,补充糖液将显着提高每种植物上若虫的存活率。上述结果表明,含糖高的植物花显着提高了绿盲蝽若虫在不同植物上的适合度,有效扩大了自身的寄主植物范围。(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刘瑞莹,肖子衿,贺静澜,万贵钧,潘卫东[3](2018)在《迁飞性害虫褐飞虱对地磁强度变化的种群适合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地球生物时刻处于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GMF)环境影响下,迁飞昆虫也不例外。迁飞昆虫多可进行跨纬度长距离迁飞,其迁出与迁入地间必然存在地磁强度差异,进而影响迁飞昆虫的种群适合度。本研究旨在明确迁飞性昆虫的磁生物学效应及其地磁环境适应性,服务于迁飞害虫发生的预测预报。【方法】利用直流电型亥姆霍兹线圈模拟迁飞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春季迁出地(广州:GMF 45μT)与迁入地(南京:GMF 50μT)地磁场环境,调查了迁出地和迁入地地磁场强度变化对其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与迁出地GMF 45μT下相比,迁入地GMF 50μT下褐飞虱卵历期略有缩短(0.50%),卵孵化率显着提高(6.11%),雌、雄若虫历期分别延长5.26%和2.37%,初羽化雌、雄成虫体重分别提高0.66%和9.56%,雌、雄成虫寿命分别缩短了35.34%和26.16%,雌成虫产卵量显着提高(30.13%),卵黄原蛋白基因Vg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259.25%);此外,迁入地GMF 50μT还显着缩短了褐飞虱F_1代卵历期(2.52%),并显着提高了F_1代卵的孵化率(10.83%)。【结论】结果说明,每年春季北迁过程中褐飞虱所处的地磁场强度增加有利于其种群适合度提高,进而对其迁飞种群发生有利,并加重其暴发危害风险。(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朱凤,王利华,张谷丰,潘磊,张月亮[4](2018)在《毒死蜱抗性灰飞虱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对适合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温度下毒死蜱抗性对灰飞虱种群的影响,采用生命表构建技术比较在15、20、24、27、30℃下毒死蜱抗性和敏感灰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繁殖力等种群生命参数,计算在5个温度下抗性灰飞虱的相对适合度。结果表明,抗性灰飞虱在24℃时的适合度最高,在15、20、27、30℃的适合度不同程度下降,尤其15、30℃的适合度下降幅度较大。若以24℃的相对适合度为1,在15、30℃的相对适合度仅为0.02、0.03。在相同温度下,与敏感品系相比,毒死蜱抗性对若虫死亡率、成虫寿命无显着影响,但若虫发育历期、成虫产卵前期、繁殖力等在某些温度下变化明显。尤其是繁殖力在20、24、27℃时低于敏感品系,15、30℃时高于敏感品系。与此一致,抗性品系在20、24、27℃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敏感品系的0.4、0.8、0.4倍;15、30℃时为1.5、1.3倍。说明毒死蜱抗性影响灰飞虱对温度的适应性。在较适宜的温度范围,毒死蜱抗性导致灰飞虱的相对适合度下降;但在不适温度条件下,其相对适合度提高。(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黄红兰,张露,贾黎明,梁跃龙,蔡军火[5](2018)在《毛红椿天然种群有性繁殖适合度及其繁殖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毛红椿4个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于2006—2016年调查毛红椿有性繁殖和自然更新的情况,分析其繁殖适合度系数和个体水平适合度.结果表明:九连山毛红椿各地理种群结实单株的初始数量较少(3~9株),经70余年的繁衍发育,现存结实单株的数量仅2~10株,且来源于原始单株或子1~2代.不同种群间有性繁殖差异显着,但结实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群落发育成熟,土壤种子库保存与种子萌发的失利,导致能正常生长发育成熟的林木数量近乎为0.毛红椿最佳性成熟年龄为40年,早期优势明显,适合度系数早期快速增长,为2.0~2.8,但急剧减少至0.3~0.5,之后较平稳减速至近乎于0;种群间个体有性繁殖适合度(0~14株·cm2)存在较显着差异,但均较低,甚至低至0;以现有繁殖率计算,有性繁殖与更新的适合度实测值均远低于预估值.总之,受有性繁殖遗传适合度低的影响,不同种群间有性繁殖与更新能力趋同衰退;个体有性繁殖适合度进一步降低且面临更高的投资风险,现有繁殖体系因此失衡并趋于恶化.建议开展繁殖交配、授粉结实及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同时人为干预林分环境,于结实期清理林地枯落物,在幼苗至幼树生长过渡期适当疏伐.(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彭露,邹明民,汪蕾,王清,储丽娜[6](2018)在《回交对小菜蛾近交种群适合度衰退的清除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近交种群的清除效应对深入探索昆虫近交衰退的遗传机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连续近交10代的基础上,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分析回交对小菜蛾近交衰退的清除效应,结果显示,回交1代即可显着提升近交小菜蛾卵的孵化率、成虫前期存活率与繁殖力,雌、雄成虫寿命也显着延长,回交小菜蛾的种群适合度达到杂交种群的水平。其中,回交小菜蛾的单雌产卵量甚至显着高于杂交种群。回交小菜蛾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也显着提高,与杂交种群相比无明显差异。同时,对种群数量的模拟发现,回交与杂交小菜蛾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均较一致,60 d时回交与杂交各代种群数量均达到108以上。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揭示小菜蛾近交衰退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贾媛媛[7](2017)在《大丰麋鹿种群适合度及其生境现状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86年,国家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努力下,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放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2016年在大丰麋鹿已增至3223头,其中野生麋鹿295头。麋鹿栖息地的退化和麋鹿种群的发展问题也日趋凸显。本研究分叁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包括第一、二章,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区概况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综合分析,包括第叁、四章,主要是对不同放养状态下麋鹿种群繁殖情况和麋鹿栖息地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第叁部分是综合讨论,包括第五章,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表明:大丰麋鹿保护区叁种放养状态下麋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繁殖率存在差异,且年均繁殖率:完全野生放养>半散养>人工圈养;近9年来叁种不同放养状态下麋鹿种群年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B/D):完全野生放养>半散养>人工圈养。经过成对样本检验发现,(1)出生率方面:人工圈养状态下麋鹿种群分别与半散养和完全野放相比,差异极其显着;而半散养与完全野放出生率相比,差异无显着意义;得出人工圈养麋鹿出生率不如半散养和完全野放麋鹿。(2)死亡率方面:半散养与人工圈养状态下麋鹿相比,差异显着;半散养与完全野放麋鹿相比,差异极其显着;而人工圈养与完全野放相比,差异无显着意义;得出相对于人工圈养和完全野放麋鹿,半散养状态下麋鹿死亡率更高。(3)繁殖率方面:人工圈养与半散养相比,差异显着;半散养与野生放养相比,差异无显着意义;人工圈养与完全野放相比,差异极其显着;得出人工圈养麋鹿繁殖率低于半散养和完全野生状态下的麋鹿种群。所以综合出生率、死亡率、年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B/D)及成对样本检验,得出完全野放更有利于麋鹿种群的繁衍。结合第一放养区内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特征等因素,得出第一放养区内狼尾草为绝对优势种,且为麋鹿主要食物来源。在麋鹿活动频繁的东区近水源草地,狼尾草普遍较低,平均高度只有12.2cm,而在东区林下,狼尾草平均高度为30cm;对比东区,西区近水源草地狼尾草均高16.6cm,而在西区林下,狼尾草均高为57.2cm,得出麋鹿在近水源草地活动频率高于林下,因为麋鹿的采食与践踏,造成活动频率高的地方(如:近水源草地)狼尾草高度明显低于麋鹿活动频率低的地方(如:林下)。对比麋鹿采食区和非采食区狼尾草的密度、盖度、高度和地上干重4个因子发现,非采食区狼尾草密度为13.3株/m2,盖度为94.8%,平均高度146.5cm,地上干重为2444g/m2,分别是采食区的1.99倍、3.75倍、9.04倍和10.06倍。根据成对样本检验结果,采食区与非采食区狼尾草的4个因子差异极其显着,因此得出麋鹿的过度采食和践踏直接影响麋鹿栖息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麋鹿种群和栖息地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麋鹿种群保护的具体措施,即:合理规划,轮牧放养;收割青贮,人工投喂;放归自然,重塑野性;联盟保护,疏散交流;利用资源,合理开发等,以此来促进麋鹿种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申苗苗[8](2017)在《陕西宁陕朱鹮(Nipponia nippon)再引入种群个体适合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鹮(Nipponia nippon)36年来的保护使得这一珍稀物种逐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主要表现在:野生种群数量从最初的7只增加到了近1100只,分布区向南部巴山、秦岭东段甚至秦岭以北不断扩大;笼养种群数量不断增长,1000余只人工繁育个体分别保存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的16个繁育中心及动物园中;足够的笼养种群为该物种再引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种源保障。截止2014年,中国和日本相继建立了 6个再引入种群,分别是陕西宁陕种群(2007-05-31)、铜川种群(2013-07-04)、千阳种群(2014-09-17);河南大别山种群(2013-04-17);浙江德清种群(2014-11-12)以及日本佐渡种群(2008-09-25),尤其是世界首个朱鹮再引入种群在陕西宁陕的建立为该物种的易地保护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本研究估算了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适合度参数(繁殖概率与存活率),根据个体的环志标识,详细记录了参加繁殖的成年雌性的比例、成年雌性的生产力(成功繁殖幼鸟的数量);同时调查了上一年出飞幼鸟而未参加繁殖个体的存活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8-2016年间共追踪调查宁陕再引入朱鹮种群繁殖巢30个,平均巢成功率为70.5%±0.370(n=30)。共产卵214枚,其中154枚孵化出雏鸟,平均孵化率达71.9%±0.883(n=30),112只雏鸟成功抚育到离巢出飞,离巢成功率为72.7%±0.465(n=30),单位雌性繁殖概率为58.6%±0.762(n=30),雌性繁殖概率年间差异不显着(Fisher's exact test,P=0.95)。(2)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单位雌性生产力为1.88±1.30(n=30),雌性生产力年间差异不显着(Fisher's exact test,P=0.35);雌性生产力与窝卵数呈显着的相关关系(Pearson,r= 0.881,P=0.02),即随着窝卵数的增加雌性生产力逐渐升高,繁殖配对数与雌性生产力也存在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earson,r= 0.812,P=0.008),所以影响窝卵数和繁殖配对数的因素同样会影响雌性生产力。(3)在C-J-S模型中确定φ(t)p(.)为最适模型,根据最适模型估算出宁陕再引入朱鹮种群成体年存活率为0.805(95%CI:0.556-0.837,n=51),与洋县野生种群的存活率相近,当年幼鸟的存活率较低(0.478,95%CI:0.548-0.771,n=22)。(4)估算存活率的同时,在软件Program MARK7.1中得到了 2008-2016年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再观察数量,种群数量的理论观测值年变化差异显着(Fisher's exact test,P=0.02)。(5)与铜川、千阳以及河南大别山再引入朱鹮种群繁殖适合度参数相比,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平均窝卵数(3.24±0.84,n=66)最高,平均孵化率(71.9%)、出飞率(72.7%)以及繁殖成功率(52.8%)均高于千阳种群的(平均孵化率、出飞率、繁殖成功率依次为55.6%、40.0%、22.2%),但却低于铜川种群的(平均孵化率80.0%、出飞率100%、繁殖成功率80.0%)以及大别山种群的(平均孵化率97.8%、出飞率88.2%、繁殖成功率87.5%)。(6)雌性繁殖概率与种群数量呈显着的线性关系(Pearson,r=0.319,P=0.03),每个成年雌性所产生的幼鸟数与该种群数量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earson,r=0.814,P=0.008),成体年存活率与种群数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r=0.905,P=0.001);当年幼鸟的存活率与种群数量也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r=0.695,P=0.038),由此说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数量随着雌性繁殖概率、雌性生产力、成体以及幼鸟存活率的增加而上升。(7)综上所述,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个体适合度参数(雌性繁殖概率、雌性生产力、存活率)均与该种群数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在该种群中可能存在影响其个体繁殖和存活的阿利效应。(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建,闫静,张庆玲,郑爱琴,强胜[9](2016)在《从亲和性及F_1的适合度评价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向不同种群野芥菜的基因漂移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向不同种群野芥菜(wild B.juncea)漂移的可能性,为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以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为父本,17个种群野芥菜为母本,研究人工授粉条件下的结实能力和抗性基因的传递频率及F_1在温室(套袋自交)和田间(开放授粉)的适合度;统计F_1后代的出苗率及抗性基因的传递频率。[结果]供试的野芥菜授2种转基因油菜花粉后每角饱粒数大于8粒;获得的F_1植株对相应除草剂都具有抗性;温室和田间种植后营养生长良好;温室条件下自交不结实;田间种植后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及每角饱粒数均显着低于各自的亲本野芥菜,单株有效角果35.42~147.00个,每角饱粒数0.19~0.78;绝大多数F_1的总适合度和各自的亲本野芥菜无显着差异。各F_1后代种子都有20%以上正常出苗,且有8.33%~77.78%的后代表达对相应除草剂的抗性。[结论]2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具有相似的向各种群野芥菜漂移的可能性。在我国释放转基因油菜务必防范向野芥菜的基因漂移。(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玲玲[10](2016)在《云南松种子延迟开放对其种群适合度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绝大多数植物的种子成熟后会立刻从树上脱落至地面,然而也有少数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宿存在植冠中不脱落,形成植冠种子库。本研究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植冠种子库典型的陆良和武定种群为实验材料,测定不同宿存时间种子的幼苗在不同生长时间(100天、300天)的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地上干重、地下干重、株高、根长以及地径等生理指标;以及运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的8对引物对云南省陆良县云南松90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探讨云南松种子宿存时间与幼苗生长势、遗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云南松植冠种子库对云南松种群适合度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松陆良种子宿存0年的萌发率为51.67%,显着高于宿存1年(45%)、宿存2年(36%)以及宿存3年(34%)。武定宿存0年种子萌发率为59%,显着高于宿存2年(44%)和宿存3年(35%)的(P<0.05)。种子宿存在植冠中,随着宿存时间的增加,种子的萌发率逐渐下降。(2)生长时间为100天时,宿存0年幼苗的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株高、地径、根长都比宿存时间长的种子幼苗生长势优。随着幼苗生长增加至300天时,宿存0年的种子幼苗生长势明显优于宿存1年、2年、3年的种子幼苗。宿存时间对幼苗的生长势产生了的负面影响,幼苗的生长势随着宿存时间和幼苗生长时间的增长,而表现出下降的趋势。(3)随着宿存时间的增加,幼苗的地下干重和根长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且不同宿存时间幼苗的地下干重、根长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抗旱和竞争能力减小,减弱。种子延迟开放最大负面影响是根部。(4)不同宿存时间同生群之间,宿存0年的同生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平均香农指数(0.767)、等位基因数(4)以及期望杂合度(0.415)都高于宿存1年和宿存2年的同生群。云南松陆良不同宿存年份的同生群之间遗传分化较小,云南松陆良种群主要的遗传变异在不同宿存年份的同生群内,其遗传变异约为100%,而不同宿存年份的同生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约为0%。在植冠中宿存时间不同的同生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比较高,种子在植冠中累计,遗传多样性没有积累。(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种群适合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绿盲蝽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棉花、果树、茶树等农作物,成虫具有明显趋好花期植物取食并产卵的习性。2009—2016年连续8年的小区试验发现,苗期的艾蒿、野艾蒿、葎草、寒麻、极香罗勒、藿香、薄荷和荆芥上绿盲蝽若虫密度极低,部分年份一些植物上绿盲蝽若虫数量为零或趋近于零,但进入花期后若虫密度均显着提高。在室内,绿盲蝽若虫在藿香、薄荷嫩头(代表苗期)上不能存活,寒麻、极香罗勒和荆芥嫩头上若虫存活率低于25%,艾蒿、野艾蒿、葎草嫩头上的存活率为60%~70%,而取食同种植物花(代表花期)的若虫存活率同样显着提高。检测表明,6种植物花中单宁类和黄酮类次生物质的含量低于嫩头,其余2种植物的变化趋势相反;8种植物花中糖类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同种植物的嫩头。进一步试验表明,利用植物嫩头饲养绿盲蝽若虫时,补充糖液将显着提高每种植物上若虫的存活率。上述结果表明,含糖高的植物花显着提高了绿盲蝽若虫在不同植物上的适合度,有效扩大了自身的寄主植物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适合度论文参考文献
[1].党志红,安静杰,高占林,彭建红,潘文亮.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抗药性与种群适合度[J].植物保护.2019
[2].潘洪生,修春丽,陆宴辉.植物花有助于绿盲蝽种群适合度的提高[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刘瑞莹,肖子衿,贺静澜,万贵钧,潘卫东.迁飞性害虫褐飞虱对地磁强度变化的种群适合度响应[J].昆虫学报.2018
[4].朱凤,王利华,张谷丰,潘磊,张月亮.毒死蜱抗性灰飞虱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对适合度[J].江苏农业科学.2018
[5].黄红兰,张露,贾黎明,梁跃龙,蔡军火.毛红椿天然种群有性繁殖适合度及其繁殖更新[J].应用生态学报.2018
[6].彭露,邹明民,汪蕾,王清,储丽娜.回交对小菜蛾近交种群适合度衰退的清除效应[J].环境昆虫学报.2018
[7].贾媛媛.大丰麋鹿种群适合度及其生境现状调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7
[8].申苗苗.陕西宁陕朱鹮(Nipponianippon)再引入种群个体适合度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9].王建,闫静,张庆玲,郑爱琴,强胜.从亲和性及F_1的适合度评价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向不同种群野芥菜的基因漂移风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6
[10].王玲玲.云南松种子延迟开放对其种群适合度影响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