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株捕食线虫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

五株捕食线虫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

论文摘要

捕食线虫真菌是子囊菌门圆盘菌纲圆盘菌科圆盘菌属的无性阶段,其营养菌丝可以特化为各种精致的捕食器官(以下简称捕器)捕捉线虫。捕器的四种主要形式是三维菌网、粘球(有时伴有非收缩环)、粘性柱和收缩环。关于捕器的进化有多个假说,并联合多个核基因或在核基因组水平上有过研究,但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研究捕器的进化还未见报道,同时各种捕器产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也未进行过研究。本研究分别对产生三维菌网的弯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musiformis YMF 1.03753,产生粘球和非收缩环的长孢亚隔指孢Dactylellina leptospora YMF1.00042,产生粘性柱的柱捕亚隔指孢Dactylellina cionopagum YMF11.00569,产生收缩环的环捕德氏霉Drechslerellabrochopaga YMF 1.01829,不产捕器但亲缘关系极近的细孢隔指孢Dactylella tenuis YMF1.00469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补gap、注释和物理图谱绘制,对捕食线虫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揭示了捕器的进化。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五株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在184443-280699 bp之间,其中A.musiformis的最小,Dre.brochopag 的最大;Dre.brochopaga的内含子长度最长,185386bp,分布在68个内含子中,而A.musiformis的仅50个,内含子长度是影响基因组大小的主要因素;在蛋白编码基因的排列顺序上,除Dactylella tenuis的atp8位置不同外,其他四株菌的14个基因顺序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顺时针方向依次是:cox1,atp6,nad2,nad3,cox3,cob,nad4L,nad5,nad6,cox2,atp8,nad4,atp9,nad1;tRNA基因有共同的插入位点,分别是:cox1-rps3,nad3-cox3,nad4-atp9,rns-rnl,rnl-nad1,nad1-cox1,但在tRNA基因数量上显示出差异性;除A.musiformis外,nad4L基因与nad5基因有重叠序列,Dac.cionopaga和Dac.ptospora重叠部分序列为 ATGTACTTATTAA,Dactella tenuis 和Dre.brochopaga重叠部分序列为A。2.产生收缩环的Dre.brochopaga的atp9,cob,cox1,nad5,nad2蛋白编码基因与其他四株菌存在较大的差异。atp9和cob都在一区域处分别有14个和10个氨基酸缺失,cox1中在两个位点处分别有7个和20个氨基酸缺失,nad5也分别在两个位点处有49个和5个氨基酸缺失,而在nad2中有16个氨基酸的插入。为了验证这些差异在群体中是否存在和是否和捕器类型相关,在更多具不同捕器的菌株中比较了这些基因,仅发现nad2基因编码序列的差异来源于捕器的差异,推测该基因与收缩环捕捉线虫时细胞瞬间膨胀需要较多能量有关。3.联合14个蛋白编码基因,以子囊菌门中33种真菌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的结果显示,圆盘菌纲单独聚成一支,其中不产捕器的Dactylella tenuis位于基部,最早出现的分支是Dre.brochopaga,之后依次是产粘性柱的Dac.cionopagum,产生三维菌网的A.musiformis,而产生粘球的Dac.leptospora位于最末端,在捕器进化过程中是最晚出现的。该分析结果与核基因组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在捕器进化过程中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是协同进化的。4.通过对5株真菌的内含子数目的分析,发现了5株菌在nad4L,atp8,nad3,nad6,nad4和rps3内有相同数量的内含子,但A.musiformis在nad2内、Dac.Leptospor在cox2内、Dac.cionopaga在atp9内、Dactylella、tenuis在nad1内显示的与其他4株菌内含子数量上的差异性。在粘性捕器中,内含子数目有随着进化地位的提升而增加的趋势。特别是Dacrylella tenuis在nad1基因内不含有内含子,其他4株具有捕器的菌在该基因内有内含子,推测该内含子的出现与捕器的出现有一定关联性。可见内含子的出现与捕器的出现和进化密切相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捕食性真菌及进化起源
  •     1.1.1 捕食线虫真菌及捕食器官
  •       1.1.1.1 捕食线虫真菌
  •       1.1.1.2 捕食线虫真菌捕器
  •       1.1.1.3 用于本研究的捕食线虫真菌物种及菌株简介
  •     1.1.2 捕食器官的进化介绍
  •       1.1.2.1 捕食细胞的进化
  •       1.1.2.2 粘性捕器的进化
  •       1.1.2.3 捕食性的进化
  •     1.1.3 圆盘菌科真菌捕食性的起源
  •       1.1.3.1 子囊菌门捕食性的进化
  •       1.1.3.2 圆盘菌科真菌捕食性的起源
  •   1.2 线粒体基因组进化研究进展
  •     1.2.1 线粒体简介
  •     1.2.2 真菌线粒体基因组
  •     1.2.3 真菌线粒体基因组进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器材
  •     2.1.4 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剂的配制
  •     2.2.2 DNA提取
  •     2.2.3 测序及测序列分析
  •     2.2.4 设计引物补gap
  •     2.2.5 基因组注释
  •     2.2.6 全线粒体基因组圈图绘制
  •     2.2.7 系统发育分析
  •     2.2.8 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2.2.9 群体内验证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四株捕食线虫真菌线粒体基因组
  •     3.1.1 Dac.leptospora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信息
  •     3.1.2 Dactylella tenuis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信息
  •     3.1.3 Dac. cionopaga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信息
  •     3.1.4 Dre. brochopaga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信息
  •   3.2 五株菌线粒体基因组比较
  •     3.2.1 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比较
  •     3.2.2 线粒体14个编码蛋白基因比对
  •     3.2.3 系统发生学分析
  •     3.2.4 内含子数量及位点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邓楚

    导师: 余泽芬

    关键词: 捕食线虫真菌,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进化

    来源: 云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生物学

    单位: 云南大学

    分类号: Q933

    总页数: 99

    文件大小: 5880K

    下载量: 54

    相关论文文献

    • [1].作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8)
    • [2].非洲土著人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表明人类在7万年前险些灭绝[J]. 生物学教学 2008(10)
    • [3].新疆塔城松树沟遗址出土古代马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J]. 边疆考古研究 2019(02)
    • [4].食线虫真菌洛斯里被毛孢线粒体基因组的再分析[J]. 微生物学报 2019(02)
    • [5].肺形侧耳线粒体基因组多态性鉴定[J]. 菌物学报 2018(09)
    • [6].顶复门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05)
    • [7].鱼组织线粒体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改进[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3(02)
    • [8].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02)
    • [9].八种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与比较[J]. 生物技术通报 2011(10)
    • [10].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10(02)
    • [11].这种生物不会呼吸[J]. 百科知识 2020(17)
    • [12].首次发现“无氧生物”[J]. 科学24小时 2020(09)
    • [13].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起源、大小和基因排列进化[J]. 生物技术通讯 2010(05)
    • [14].褐斜鲽(Plagiopsetta glossa)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重排机制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 2018(01)
    • [15].哺乳动物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大理学院学报 2014(08)
    • [16].棉铃虫膨胀线粒体基因组的鉴定与分析[J]. 植物保护 2019(01)
    • [17].光滑异装蟹(Heteropanope glabra)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其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意义[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18].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变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1)
    • [19].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点和基因含量进化[J]. 生物学杂志 2011(01)
    • [20].蒙古狼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地位[J]. 生态学报 2010(06)
    • [21].双壳贝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比较[J]. 遗传 2009(11)
    • [22].基于美洲和中国大鲵转录组序列的线粒体基因组组装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7(04)
    • [23].三种斑野螟全线粒体基因组及螟蛾总科系统发育分析[J]. 应用昆虫学报 2017(01)
    • [24].木通红喀木虱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与序列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18(11)
    • [25].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物作图与应用[J]. 生命的化学 2010(03)
    • [26].吸虫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及系统发生分析[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2)
    • [27].仙湖植物园角苔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奖励[J]. 园林科技 2019(04)
    • [28].巨红蝽和Myrmoplasta mira的线粒体基因组及红蝽总科线粒体基因特有的重排(半翅目:异翅亚目:蝽次目)(英文)[J]. Entomotaxonomia 2019(02)
    • [29].甜瓜属线粒体基因组的父系遗传特性[J]. 园艺学报 2014(11)
    • [30].线粒体基因组4977bp异质性缺失与高原肺水肿易感性无关[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23)

    标签:;  ;  ;  ;  

    五株捕食线虫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