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关系论文_甄真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伦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伦,关系,荀子,社会形态,现代性,道德教育,汉代。

人伦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甄真[1](2018)在《人伦关系之道德教育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教育离不开"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体是"人",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道德教育的目的还是"人",因此,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离不开"人"或者说"人伦关系"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8年29期)

于建嵘[2](2018)在《城镇化对农村家庭人伦关系带来哪些冲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农村家庭人伦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放宽城镇落户条件,真正保护进城务工经商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从源头上避免农村留守群体的产生,维护农村家庭正常的人伦关系。(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8年28期)

刘杰[3](2018)在《拨开悲观与虚无的面纱——由《繁花》的人伦关系探讨金宇澄创伤叙事的文化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宇澄新作《繁花》在鲜活的市民生活图景背后,充满了悲观和虚无的情绪。本文试从《繁花》的人伦关系入手,拨开悲观与虚无的精神面纱,揭示作者在创伤叙事背后的历史文化诉求。中国社会的人伦关系主要是指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建立而来的"五伦",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之间的关系。由于时代的日新月异,夫妇关系可以扩大为超出婚姻束缚的两性关系。笔者在阅读中发现,《繁花》中涉及的人伦关系如两性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均存在问题,因而希望从人伦关系入手分析作者在创伤叙事背后,隐含的文化批判和人生希冀。(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08期)

詹莹莹[4](2017)在《天道与人伦关系之辨——以宋儒对“生生之德”的释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儒围绕天道与人伦的关系展开过诸多讨论,从张载、二程和朱熹等人对《易传》做出的极富思想性的解释中可窥一二。本文试图分析宋儒关于"生生之德"的义理阐释,尤其是对以气论生、以仁论生、以心论仁等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并基于此,把握孝悌忠信等伦常观念与天道性命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天地生意与仁道伦常相贯通的理论依据。概而言之,北宋儒生强调"生生"所蕴含的宇宙生成之动态观念,并以人顺天性而成论之,进而通过人具有体察"天地之心"一说构建天道与人伦的关联。朱熹则从"心之德"和"爱之理"论述仁心,强调"生生之德"不仅包含了对天道性命的体认,也在于关乎人伦的道德实践。(本文来源于《中国儒学》期刊2017年00期)

范忠信[5](2017)在《传统中国人伦关系中的民事关系基本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中国的民商事习惯,表面上以即为散漫的方式存在,但实际上是一个有着内在体系的整体。作为传统社会对基本人际关系的调整或安排,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秩序构成的指导性或强制性规范,虽随时代变迁而代有变化,但其内在价值准则和外在规范内容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转变。这些直接厘定或调整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民间规范,将其视为民间法或习惯法大致也是可以的。(本文来源于《法治社会与社会司法——第二届法治战略论坛摘要集》期刊2017-11-28)

甘阳,张祥龙,吴飞[6](2017)在《家与人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二○一七年,生活·读书·新知叁联书店先后出版了《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以及《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并就两书分别召开了座谈研讨会。两本书都触及了中西间的文明比较以及通过中国人伦传统,对西方现代性传统进行反思,以解决当下人们普遍面对的人伦与道德的困境。本文是甘阳邀约两书作者张祥龙、吴飞做进一步深度对谈,体现了叁位学者对时代问题的思考与回应。(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7年11期)

陈光连[7](2017)在《荀子思想中“分”与“群”之人伦关系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从天人之分出发,当这种分的自我意识转向人与人所构成的人群时,便体现为对人我、贵贱、亲疏的辨别与区分,这是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本质特征的更高体现,即"有辨"和"能辨"。"分"在群体之中是礼的普遍精神在自己身上的投射,是扬弃个人欲望而实现礼的客观普遍精神的过程,在社会人伦之间展现为各种辨别或差异的形式。荀子所谓君、臣、父、子等处于群体关系中的每个个体要各行其行,正其分位,修己立德,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要谨分伦理秩序,谨守伦理本位。贯穿于"名分"、"分工"、"分职"之中并将叁者联结起来的实际是秩序等级之分,荀子所言作为"人能群"的内在本质性规定的分,实际上是以分位等级之分为其核心要义,这样"分"便成为群存在的必要方式。(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21期)

冷兰兰[8](2016)在《中国古代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79年即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在京师洛阳白虎观亲自主持召开了“讲议五经异同”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表面上是由于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执不下,但实际上却是当时政治、文化等矛盾复杂而剧烈引起的。在意识形态领域,今古文经学、谶纬神学叁者为争夺各自的统治地位,斗争日益激烈,引起许多的社会问题,对东汉政权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在国家治理方面,许多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已跟不上社会进步的进程,急需补充完备,并通过国家的正式文件确定下来,以为后世则。因此,在此时召开的白虎观会议大有深意,其目的有叁:一是通过宣传君权神授的天赋性来论证东汉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二是通过引谶论经,间接地将经学与谶纬神学结合成为统治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叁纲六纪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论证依据;叁是通过“正名”以明确位份,进而“正实”,从而规范社会生活,形成了自上而下推行的忠孝原则,将意识形态落实到制度层面,进而形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实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大一统。《白虎通》作为此次会议的总结性文件,进而整理形成的一部着作,却不是个别人、个别派别的思想观点,而是由皇帝亲率群臣研讨后得出的决议,完完全全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尽管打着讨论五经异同的旗号,解决的却是政治统治的纲领性问题,紧紧抓住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这一核心问题,制定了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确立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直接地服务于封建专政统治。正是这样,《白虎通》在此后漫长的封建岁月中拥有了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处理国家各类问题的礼法根据。尽管在其产生后的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岁月里一直有很高的地位,可是重视程度却都不高,关于《白虎通》的研究成果相较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其他领域数量稀少,或是在较大部头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政治史、伦理史或断代哲学史中小篇幅出现,或是就《白虎通》思想中丰富的内容,择其一二或一面,形成了一两部专着,或是论及白虎观会议的时代背景、政治目的、 《白虎通义》的理论体系、神学特征、历史地位、作用、影响等形成数十篇论文。但是由于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近代对《白虎通》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局限性,甚至具有一种政治立场的导向性,如“唯政治思维”的倾向,学术研究往往与政治立场、阶级分析紧密挂钩。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对《白虎通》的研究大多表现出那种“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时代气息。尽管文革后唯政治倾向逐渐淡化,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却始终没有放松,对宗教神学依旧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不能客观的看待和分析儒学理想与现实的背离、动机与效果的分裂及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等问题,造成了评价缺少客观性,研究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其中对于《白虎通》伦理思想的研究尤其缺少全面深入客观的系统研究。由于《白虎通》是一部维护封建统治的着作,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施政指导思想,导致社会上对它的研究缺少积极性。但是,《白虎通》所体现出的人伦关系的编织以及社会秩序的构建依然具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对现代社会秩序观以及社会秩序的构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选择将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作为研究《白虎通》伦理思想的切入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白虎通》的形成及权威的确立,本身表明了思想、观念与社会的互动之间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抛去封建礼教的愚昧、蒙蔽以及尊卑观念的变相压迫等糟粕部分,《白虎通》中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证、规范及践行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基于此,本文以古代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为角度,从《白虎通》的基础研究出发,条分缕析,用五章内容,对其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构建的过程进行了梳理论证,进而全面的呈现《白虎通》的伦理思想。第一章首先通过对《白虎通》成书的背景分析,挖掘《白虎通》的理论渊源,进而确定《白虎通》的思想性质既是国家典章又是社会礼典,是封建社会核心价值的整合与凝练,并由此展开相关辨析;第二章是通过分析先秦至汉宗法血缘思想的演变过程,认为宗法血缘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氏族血缘阶段、泛血缘阶段和拟宗法阶段,通过拟宗法化,将社会统治秩序中最重要的君臣关系比拟为父子关系,实现了父权与王权的对接,使王权具有了父权的天赋性。天子与“天”的对接,使君权神授思想落地,并使其伴随着父子血缘思想融合到人们的日常认识当中,更容易被民众所接受。可以说,明确将拟宗法化作为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构建的范式,为封建统治的性质、方式确立了前提,并最终确立了君权、神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以及道德主体之间的关系;第叁章在确立了拟宗法化为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构建的范式这一前提下,对正名与忠孝原则进行研究。“深察名号”是《白虎通》全文最为显着的论述手法,几乎是贯穿全文的一种思维方式,《白虎通》中将“正名”作为论证封建政治统治制度及礼仪文化等的切入口,甚至是一种依据,是《白虎通》阐述封建道德责任、道德义务时的重要思想方法,通过“正名”的过程确立不同人伦群体的道德位份,进而实现“正实”的目的。而忠孝原则是拟宗法化统治的当然衍生物,由于拟宗法化是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构建的范式,这就要求在这种范式下必须要遵循父子关系中的基本“孝道”,然而君臣关系只是拟父子关系,进而将“孝”引申为“忠”,开始自上而下的实行孝治,将忠孝原则当做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构建的基本道德原则在全社会进行推行;第四章是对汉代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构建的规范体系一一叁纲六纪的道德特征及具体规范进行阐发。尽管忠孝原则的论述已经对叁纲六纪的关系有了整体的表述,但却不能体现出叁纲六纪自身的独特特征,因此本章从每一种人伦关系的具体规范特征出发展开探讨,认为君臣关系最主要表现为“尊”和“义”,“尊”是极权统治的象征,而“义”却是封建统治的理性妥协,以期实现君臣以义合;父子关系表现为“亲”和“敬”,所谓“亲”是出自血脉亲情的自然情感带来的一系列表现,如互养与互隐等,而“敬”则是封建社会礼仪制度带来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父家长对子女支配权的单向性;夫妇关系以“利”和“从”来概括,所谓“利”是化解夫妇非血缘却能夫妇一体且相隐的根本原因,这种“利”带来的是夫妇之间相对的平等,但是在夫妇二人之间,依然是男尊女卑、妇人依尊而服从其丈夫。最后则是以恩义关系概括了诸舅、师长、朋友之间的关系特征及具体行为规范;第五章着眼于《白虎通》全书论证的逻辑和依据,对生态五行在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构建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认为生态五行正是全书道德逻辑所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叁个方面,一是生态五行是“天人合一”生态神学的理论基础,一是生态五行是五行相生相胜的逻辑演绎,这种演绎表现在五行的运转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致性,以及五行的特性与人们身体德性的天赋一致性;一是生态五行是政教合一的价值认同,具体体现在生态五行是礼制规范制定的理论支撑,也是政治统治秩序的思维方式。最后则是对《白虎通》历史地位、理论贡献、理论缺陷、消极影响及现代启示进行一个总的论述,争取对《白虎通》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的来说,本文较为系统的对《白虎通》伦理思想进行了研究,能够清晰的呈现我国古代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基本面貌,其中的一些思考角度、表述方法以及基本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通过研究,期望《白虎通义》中所提倡的个人道德约束、社会交往中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生态伦理的一些观念等能为当代社会有益的汲取,并从其构建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过程中获取建设当代和谐社会更多的思想源泉,对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李会娜[9](2016)在《论古代戏曲中人伦关系的缝合与撕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剧作家往往会为了表达的需要,根据预先设定的主题,借助于某种机缘,将具有人伦关系的若干人物角色巧妙地缝合在一起,而后又利用形形色色的干扰事件,运用特定的或独创的一些叙事手段制造矛盾冲突,将此种关系撕裂。在人伦关系聚散离合的演绎过程中,强化戏剧效果,表达创作主旨,从而更深入地揭示社会现象及社会心理。剧作家对戏曲作品中人伦关系缝合与撕裂的艺术构思,首先来自于传统人伦社会、封建家庭以及君主国家等社会形态的自然启迪,这样的启迪直接影响了剧作家对于以市井风情、爱情婚恋、家国政治为题材的戏剧作品的情节安排。其次,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剧作家在创作之初已有了明确的创作主旨,或为上化下刺,维护政治稳定;或为引导民众,共建良好社会风俗;或为曲尽人情,颂扬人间情感。因此,剧作家基于主旨表达需求的不同,往往使人伦关系的缝合与撕裂在具体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演绎形态。此外,戏曲作品的传奇性与观赏性是剧作家在创作以人伦关系的缝合与撕裂为手段组织情节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而,剧作家往往有意识地以“缝合”与“撕裂”的手法去叙述人伦关系中衍生出来的种种故事,带动人物情感生活的曲折多变,并利用这种曲折变化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与冲击力,以此来满足观赏者的欣赏需求与欣赏期待。(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6-05-03)

商增涛[10](2015)在《伦理复兴视域下的人伦关系理论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伦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基本的伦理关系,人伦思想支撑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五伦"是人伦关系的范型和原初形态,它既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参透儒家思想的密匙甚至是不二法门,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且贯穿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始终。随着时代的变迁,伦理传统的嬗变和伦理观念的不断涤荡,人伦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抽象为"五伦""叁纲""天理人欲"和"第六伦"四个具体的理论形态,是人伦思想具体理论形态的呈现方式。对人伦关系诸理论形态的研究能为实现伦理复兴提供可借鉴的伦理道德资源。(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5年04期)

人伦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农村家庭人伦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放宽城镇落户条件,真正保护进城务工经商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从源头上避免农村留守群体的产生,维护农村家庭正常的人伦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伦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甄真.人伦关系之道德教育本质[J].才智.2018

[2].于建嵘.城镇化对农村家庭人伦关系带来哪些冲击[J].人民论坛.2018

[3].刘杰.拨开悲观与虚无的面纱——由《繁花》的人伦关系探讨金宇澄创伤叙事的文化诉求[J].名作欣赏.2018

[4].詹莹莹.天道与人伦关系之辨——以宋儒对“生生之德”的释义为例[J].中国儒学.2017

[5].范忠信.传统中国人伦关系中的民事关系基本格局[C].法治社会与社会司法——第二届法治战略论坛摘要集.2017

[6].甘阳,张祥龙,吴飞.家与人伦关系[J].读书.2017

[7].陈光连.荀子思想中“分”与“群”之人伦关系辨析[J].文教资料.2017

[8].冷兰兰.中国古代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6

[9].李会娜.论古代戏曲中人伦关系的缝合与撕裂[D].集美大学.2016

[10].商增涛.伦理复兴视域下的人伦关系理论形态研究[J].原道.2015

论文知识图

:秦汉瓦当中的文字符号,自《中国...:印章的综合艺术,自《中国篆刻艺...一人伦关系(制作者:辛剑)克己复礼与道法自然-《庄子》(清光绪刊本)克己复礼与道法自然-《抱朴子》(明嘉靖四十...《李尔王》-《李尔王》剧照

标签:;  ;  ;  ;  ;  ;  ;  

人伦关系论文_甄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