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体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同位素,化合物,生物,准噶尔盆地,标志,义县,双峰。
单体烃论文文献综述
包建平,倪春华,朱翠山,詹兆文,蒋兴超[1](2019)在《黔北坳陷高演化烃源岩中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黔北坳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和黔南坳陷虎47井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常用的甾、萜烷的分布与组成呈现明显趋同现象,因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和实用性。虎47井原油中叁环萜烷系列和孕甾烷系列丰富,但C_(27-35)藿烷系列和C_(27-29)甾烷系列的丰度极低,显示生油窗晚期的产物特征。绝大多数烃源岩中nC_(16-28)正构烷烃系列呈现以nC_(20)或nC_(21)为低谷的前、后2个峰群的分布模式,但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则十分接近,它们的δ~(13)C值介于-28‰~-31‰之间,呈负偏态变化,即随碳数增加其δ~(13)C值变小,且这一特征不受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的影响,表明高演化烃源岩中特殊的正构烷烃系列分布模式是客观地球化学现象。虎47井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也呈负偏态变化,但其δ~(13)C值较高演化烃源岩中的轻约3‰,这可能与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关。因此,在利用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开展油源对比时,所用样品的成熟度应该匹配。(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李二庭,靳军,陈俊,王明,米巨磊[2](2019)在《生物降解稠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热解技术对采自准噶尔盆地风城地区6个重度生物降解稠油进行沥青质热解实验。通过分析沥青质热解产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探索其在降解稠油油源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沥青质热解产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易受热解温度的影响,指示母质沉积水体环境的参数Pr/Ph比值随热解温度升高逐渐增大,在较高的温度下,高碳数、高环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易裂解生成低碳数、低环数的化合物,导致C_(20)叁环萜烷/C_(30)藿烷和孕甾烷/αααC_(29)R甾烷两个参数的比值随热解温度升高逐渐增大,表明利用沥青质热解产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进行降解稠油油源判识易出现偏差。而沥青质热解产物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随热解温度升高并没有明显的变化,6个降解稠油沥青质热解产物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水平分布,与来自风城组烃源岩的典型原油基本相似,说明沥青质热解产物中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可用于重度降解稠油油源分析。另外,通过对比稠油与其沥青质热解产物中单体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可用于研究多油源以及后期混入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潘安阳,秦建中,姚素平,腾格尔,申宝剑[3](2017)在《单体烃类包裹体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近年来发展的烃类包裹体研究新方法,综合分析了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与油气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特征,其中海西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占优势,单体烃类包裹体激光剥蚀在线成分分析表明,早期原油(黄色荧光包裹体)具有饱和烃色谱呈双峰型、芳烃含量较高的特征,属于成熟度相对较低的中质原油;而晚期原油(蓝色荧光包裹体)具有饱和烃呈单主峰型、芳烃含量较低的特征,属成熟中晚期轻质原油。结合研究区原油的来源或烃源岩沉积环境、成烃生物、成熟度、运移距离和成藏过程及时间,推测早期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下奥陶统优质烃源岩,晚期原油主要来自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7年05期)
李凯[4](2017)在《裂解粗汽油C5和C9单体烃组分的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乙烯装置规模的迅速扩大,乙烯的产能不断增长,其副产物裂解C5和C9馏分资源日趋丰富。充分利用好裂解C5和C9馏分资源对于有效利用副产品,降低乙烯生产成本,同时获得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提高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独山子天利实业总公司开工建成裂解C5和C9馏分生产装置,用于裂解C5和C9馏分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乙烯裂解C5和C9馏分主要用于橡胶和石油树脂的生产。其中裂解C5馏分中的苯乙烯、异戊二烯、异丁烯和间戊二烯等单体烃是合成橡胶及C5石油树脂的原料。裂解C9馏分中含有不少双环戊二烯、茚、茚满等组分,这些单体烃也是宝贵的化工品原料。因裂解生产装置或使用原料的不同会导致馏分中单体烃的含量也会有很大变化,对橡胶和石油树脂的加工过程、产品种类和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了解裂解C5和C9馏分的详细单体烃组成对于优化加工过程、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扩大产业链发展有重要作用。裂解C5和C9馏分虽然属于汽油馏分,但是该样品中含有大量的烯烃甚至二烯烃组分,目前没有分析标准或方法对其能进行单体烃测定。本文针对裂解C5和C9馏分中的单体烃的组成进行研究,考察了HP-1等6根色谱柱对于裂解C5和C9馏分的分离能力,通过优化色谱参数使其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根据色谱参数对色谱仪和阀系统进行简单的改造,最后进行定性定量、重复性、回收率、检出限及可行性的考察。实验选出HP-1作为裂解C5馏分的预分离色谱柱,分析柱为Al_2O_3/KCl和PONA色谱柱;HP-88作为裂解C9馏分的预分离色谱柱,两根分析柱均为PONA色谱柱。串联两台色谱仪使其具有独立的控温功能以满足分析柱的温度控制要求。设计十通阀系统,充分利用前后进样口,实现一台仪器满足裂解C5和C9馏分两种样品的分析。通过质谱、加入已知组分等方法,确定了36种裂解C5馏分单体烃色谱出峰顺序,验证了数据的重复性和检出限,方法重复性大于95%,最低检出限为0.01%。研究柱色谱制备技术,以获取较纯的裂解C9芳烃和非芳烃馏分;通过质谱、标准物加入法,提纯馏分反证等方法,确定了43种裂解C9馏分单体烃色谱出峰顺序;以此方法验证了天利实业6个典型样品,方法重复性大于95%,最低检出限为0.03%。(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李艳[5](2016)在《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沉积有机质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叁段沉积时期不仅动植物极其繁盛,而且火山活动也剧烈频繁,因此是研究早白垩世陆相古气候环境变化、生物演化的重要地区。古生物学家在该地层中相继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构成着名的的热河生物群。长期以来,义县组叁段沉积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是包括沉积学、火山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方面。本博士论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分析技术(包括GC、GC-MS和GC-IR-MS分析),对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叁段四合屯剖面的沉积有机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以及单体烃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剖面变化等,探讨了沉积有机质对火山活动的响应以及热河生物群发育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特征。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叁段四合屯剖面有机质丰度(TOC)在0.05%~5.65%之间,变化较大,且剖面下部富含化石层段的TOC含量明显高于上部。样品可溶有机质族组成分布特征及甾藿烷成熟度参数表明义县组叁段沉积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所受成岩改造作用的影响较小。伽马蜡烷的普遍检出以及低的姥植比(Pr/Ph<0.8)表明当时的湖泊为强还原且具一定盐度分层的沉积水体。2、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在剖面上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其中剖面下部和上部以高碳数正构烷烃(nC_(27)、nC_(29)、nC_(31))为主峰的双峰群分布为主,而在剖面中部主要是以nC23为主峰的单峰群分布,表明剖面下部和上部有机母质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中部以水生植物来源为主。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剖面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在剖面底部时极为偏轻而向上至中部则呈逐渐正偏趋势,并在352.5 cm处达最大正偏值(-26‰),但该正偏之后转而回归负偏。根据高等植物叶蜡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恢复重建的古大气CO2碳同位素组成在-10‰~-3‰之间,反映了频繁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造成大气CO2浓度变化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显着偏移效应并引起气候环境的相应变化。3、各主峰碳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C23主要来自水生植物;nC_(27)可能具多源性,而nC_(29)与nC_(31)高碳数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所计算中碳数与高碳数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差值(ΔδDmid-long)在-28.8~85.0‰之间,指示热河生物群发育时期气候环境波动显着,呈现由干旱逐渐变为温湿再回归干旱的阶段性循环变化特征,与正构烷烃主峰碳、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变化一致,特别是与沉积学、古植物学等证据的一致性,表明ΔδDmid-long是反映古气候环境信息的有效指标。4、义县组叁段样品中检出的甾类化合物以规则甾烷为主,重排甾烷和C_(30)4-甲基甾烷仅在剖面上个别样品中有检出。剖面上规则甾烷的“V”字型或反“L”型分布,主要反映了水生藻类、陆源植物混合输入的特点。重排甾烷仅在剖面中部检出,很可能指示了样品中粘土矿物组成的差异。仅在剖面上部检出C_(30) 4-甲基甾烷,表明该时期的沉积和气候环境很可能有利于某种特殊淡水藻类或/和细菌的生存。5、义县组叁段样品中检出的藿烷类化合物主要有C_(27)-C_(31)藿烷、C_(30) 8,14-断藿烷和C24 17,21-断藿烷。C_(30)藿烷的碳同位素组成在-53.3‰~-37.6‰之间,指示存在不同类型细菌的输入。其中剖面下部明显贫13C的C_(30)藿烷(-53.3‰~-50.3‰)可能主要来源于甲烷菌;而剖面上部明显富13C的C_(30)藿烷(-43.7‰~-37.6‰)可能来自于甲烷菌和其它自养微生物的混合输入。C_(30) 8,14-断藿烷在样品中普遍检出,而C24 17,21-断藿烷仅在剖面下部和中部个别样品中检出,该差异表明二者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或成因机制。结合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证据,C_(30) 8,14-断藿烷可能来自于含有藿烷类化合物的细菌;而C24 17,21-断藿烷的来源相对复杂,很可能与火山灰沉积和大量脊椎动物残余有关,或者来自某种富13C的特殊细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6-05-01)
李艳,宋之光,曹新星,王丽[6](2015)在《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物源及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西部白垩系义县组叁段沉积于火山活动频繁时期,是富含热河生物化石群的重要层段。本文拟对义县组叁段四合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包括总有机碳(TOC)丰度、饱和烃的组成与分布以及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结果显示剖面下部(161.5 cm以下)富含化石层段的TOC含量明显高于上部,表明剖面下部生物的发育与生产力较高。饱和烃的组成分布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剖面底部和上部以高碳数正构烷烃占优势,中部以中等碳数正构烷烃占优势。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38.6‰~–26.0‰之间,自下而上逐渐呈正偏的趋势。剖面上正构烷烃主峰碳及碳同位素组成的规律性变化可能与古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伽马蜡烷的普遍检出以及低的姥植比(Pr/Ph<0.8)表明当时沉积环境为强还原且具一定盐度分层的水体,沉积有机质得到较好保存。此外,根据高等植物叶蜡烷烃碳同位素组成重建的古大气CO_2碳同位素组成在–10‰~–3‰之间,自下而上呈逐渐正偏后又回归的特点,反映了频繁的火山喷发活动造成大气CO_2浓度变化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偏移效应。(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5年06期)
王丽,曹新星,李艳,尹琴,宋之光[7](2015)在《松辽盆地湖相烃源岩中生物标志物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松科一井嫩江组一和二段(K2n1和K2n2)岩芯样品进行了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和单体烃分子碳同位素分析,结合其他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沉积环境与母质生物之间的关系。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在–35.7‰~–28.7‰之间变化,显示了各链长正构烷烃具有不同的母质生源。其中,中链正构烷烃(MCA)碳同位素明显贫13C,偏轻达5‰,可能与其先体母质部分地利用了有机质降解的贫13C的CO2有关。嫩江组藿烷碳同位素(δ13Chopane)处于–32.00‰~–68.65‰之间,在嫩一段下部的δ13Chopane偏轻达到–68.65‰,表明该时期存在甲烷营养菌。在嫩一段δ13CGa较重、δ13Chopane显着偏轻的层段与水体分层、间歇性透光带缺氧相对应,反映了该时期的化跃层界面较浅,缺氧层上升到了透光带,这种极端的水体环境有利于沉积有机质的保存,造成了该层段高TOC、高HI的富有机质烃源岩的形成;而在嫩二段伽马蜡烷缺失、δ13Chopane较重时,则反映了水体的化跃层界面较深,环境相对较为氧化,有机质保存条件变差,导致了该段TOC和HI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水体化跃层界面的深浅不仅控制了湖泊沉积有机质的丰度,还影响了水体中微生物的发育,在化跃层较浅的层段,嗜甲烷菌、化学自养菌发育,而在化跃层较深的层段,水体中以化学自养菌为主。另外,δ13CGa和δ13C4-甲基甾烷与水体盐度呈正相关关系,水体盐度越高,其碳同位素值越重。(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5年04期)
柏志明,佟亮,窦东霞,李亮[8](2015)在《液蜡分离单体烃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化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单体烃是化工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研究单体烃的分离工艺对实现单体烃高效益生产、改善产品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5年04期)
陈仲宇,刘明,冯志平[9](2015)在《单体烃碳同位素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稳定碳同位素比质谱仪对毛场-马王庙地区及岳口低凸起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样品正构烷烃系列的前期处理,优化并确定分析条件,建立了原油、烃源岩、天然气等的碳、氢、氧、氮同位素分析方法。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建立,填补了江汉油田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空白,完善了地球化学研究的测试技术,对江汉盆地油源对比的研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保忠,周世新,欧文佳,李靖,柳少鹏[10](2014)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准噶尔盆地腹部3个凹陷和隆起区不同储层中13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应用GC-MS,GC-IRMS和GC-TC-IRMS技术先后开展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分析.首先通过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参数将侏罗系原油和二迭系原油明显区分开,进一步通过饱和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将准噶尔盆地不同储层原油划分为两种类型及它们的过渡型:以侏罗系与二迭系乌尔禾组为代表的陆相淡水型和以石炭系与二迭系风城组为代表的咸水湖相型及两者的混合型,并对油藏在破坏和后期充注再成藏的过程中混合原油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做了讨论.原油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对不同水环境和古纬度反应敏感,其明显的分馏效应在石炭系、二迭系和侏罗系原油中有很好的表现,据此可以对不同时期古环境进行很好的区分.(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单体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热解技术对采自准噶尔盆地风城地区6个重度生物降解稠油进行沥青质热解实验。通过分析沥青质热解产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探索其在降解稠油油源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沥青质热解产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易受热解温度的影响,指示母质沉积水体环境的参数Pr/Ph比值随热解温度升高逐渐增大,在较高的温度下,高碳数、高环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易裂解生成低碳数、低环数的化合物,导致C_(20)叁环萜烷/C_(30)藿烷和孕甾烷/αααC_(29)R甾烷两个参数的比值随热解温度升高逐渐增大,表明利用沥青质热解产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进行降解稠油油源判识易出现偏差。而沥青质热解产物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随热解温度升高并没有明显的变化,6个降解稠油沥青质热解产物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水平分布,与来自风城组烃源岩的典型原油基本相似,说明沥青质热解产物中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可用于重度降解稠油油源分析。另外,通过对比稠油与其沥青质热解产物中单体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可用于研究多油源以及后期混入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体烃论文参考文献
[1].包建平,倪春华,朱翠山,詹兆文,蒋兴超.黔北坳陷高演化烃源岩中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J].石油实验地质.2019
[2].李二庭,靳军,陈俊,王明,米巨磊.生物降解稠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研究[J].地球化学.2019
[3].潘安阳,秦建中,姚素平,腾格尔,申宝剑.单体烃类包裹体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7
[4].李凯.裂解粗汽油C5和C9单体烃组分的测试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5].李艳.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沉积有机质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
[6].李艳,宋之光,曹新星,王丽.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物源及环境意义[J].地球化学.2015
[7].王丽,曹新星,李艳,尹琴,宋之光.松辽盆地湖相烃源岩中生物标志物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J].地球化学.2015
[8].柏志明,佟亮,窦东霞,李亮.液蜡分离单体烃工艺的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
[9].陈仲宇,刘明,冯志平.单体烃碳同位素的技术开发与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5
[10].王保忠,周世新,欧文佳,李靖,柳少鹏.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