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熵增论文-宋卫东,赵力

最小熵增论文-宋卫东,赵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最小熵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换热流体,温度匹配,温焓分析,最小熵增法

最小熵增论文文献综述

宋卫东,赵力[1](2011)在《基于温焓分析的最小熵增法在流体换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最小熵增工况,避免最大熵增的出现,提出基于温焓分析的最小熵增法。基于温焓关系推导出极值熵增工况需满足的表达式。拟合出换热流体的温焓关系。在一定对数平均温度的约束下,用C语言编程分别计算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冷凝段和R407C热泵循环冷凝段的换热工况。结果表明,换热器两端流体的换热温差在对数平均温差附近时,或者冷流体侧较接近等温,热流体出口较接近冷流体进口温度时熵增最小,换热流体两侧都接近等温时熵增最大;传热窄点处单位换热量熵增较小并且在较小范围内波动时系统单位换热量熵增会出现较大范围的波动。一般情形下,传热窄点处单位换热量熵增较小时,系统单位换热量熵增也较小。这种方法能有效的预测可用能损失最小时的运行工况,为换热器标准工况的制定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方法。(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14期)

孙勇军,王惠龄,何国庚[2](2006)在《基于最小熵增法编程确定非共沸混合工质组分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非共沸混合工质在蒸发器中沿程温度分布变化所导致传热不可逆熵增为目标函数,建立混合工质与冷媒水在蒸发器中的稳态换热模型;以换热温差最小值为基准,编程分析计算,得出二元混合工质R290/R600在不同组分比下的相对熵增,选取其中最小值对应组分比为最佳组分比。(本文来源于《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期刊2006年06期)

何君,赵竞全,袁修干[3](2006)在《飞机环境控制系统的最小熵增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应用于飞机环境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的新方法,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运用熵增原理进行系统综合优化设计,分析了主要组成部件(热交换器和涡轮冷却器)以及座舱温度舒适性要求指标对系统熵增的影响.以某型飞机环境控制系统为例,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仿真,获得了不同结构参数下,系统运行在最小熵增状态时的引气与供气参数优化匹配结果.研究表明,提出的最小熵增分析方法对未来复杂飞机环境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孙勇军,王惠龄,何国庚[4](2006)在《基于最小熵增法编程确定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最佳组分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非共沸混合工质在蒸发器中沿程温度分布变化所导致传热不可逆熵增为目标函数,建立混合工质与冷媒水在蒸发器中的稳态换热模型,以换热温差最小值为基准,编程分析计算得出二元混合工质R290/R600在不同组分比下的相对熵增,选取其中最小值对应组分比为最佳组分比。(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06年09期)

孙勇军[5](2006)在《最小熵增法R22替代工质组份比及循环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详细介绍了非共沸混合工质汽液平衡的特点,并阐述了非共沸混合工质互补原理、节能原理及非共沸混合工质换热过程中滑移特性。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提出在自然工质中选取具有与R22相近性能的丙烷作为替代工质的组元并结合替代混合工质热工性质的互补原理选取丁烷作为替代工质的另一组元。论文选取CSD状态方程计算混合工质的热力学参数并详细介绍了应用CSD方程所需的基本参数的来源。混合工质在换热过程中迁移特性是混合工质理论中极为重要而复杂的一部分。现有的各种理论模型及方法只适用于有限种类的混合工质或者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通过比较分析找出精度较高、形式较为简单的混合工质导热系数及粘度计算方法与公式。以非共沸混合工质在蒸发器中沿程温度分布变化所导致传热不可逆熵增为目标函数,建立混合工质与冷媒水在蒸发器中的稳态换热模型,以换热温差最小值为基准,分析计算得出二元混合工质R290/R600在不同组分比下的相对熵增,选取其中最小值对应组分比为最佳组分比。在制冷工况下分析比较了R22与所确定的新工质在单级制冷循环中的制冷系数,排气温度,质量制冷量以及压缩机功耗,混合工质具有替代R22的可能性,为R22的替代工质的选取与成分的确定提出了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05-01)

缪益平,纪昌明,李崇浩,刘丹[6](2006)在《水电能源系统最小熵增模型及其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热力学熵增表达式,阐述了水电能源系统电站的熵增一般表达式;根据“先蓄水后发电少弃水”的发电量最大调节规则,建立了改进的基于当前时段决策出流量的电站潜在水头、弃水最小熵增模型;最后归纳了水电能源系统的最小熵增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实例证明该模型对于水电站群的组合方式没有限制,适合求解大型的水电站群规划。(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杨本洛[7](2003)在《热力学理性重建与最大熵原理和最小熵增率原理的辩证统一——自然科学研究中“理性原则”的重新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分别表述了物质存在的两种极端形式,即质点和场,那么,热力学所描述的物质对象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复合体;大数粒子构造的物质集合。虽然,在人类认识的历史过程中,经典热力学和电磁场理论的构造,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时代得以完成的。也正因为这种认识的历史痕迹,人们至今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理性的意识,如何完全根据被描述的物质对象对理论物理进行一种更为严格和合理的分类。在这个意义上,热力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自然科学体系其他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又是密切相关的。(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期刊2003年07期)

常立家,岳丹婷,吴桂涛[8](2000)在《两相流滑动比的最小熵增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兹维工作的基础上 ,以最小熵增定理为基础 ,综合考虑了气液两相管内流动壁面摩擦和气芯携带两种情况 ,导出了两相流滑动比公式 ,同史密斯混合相 -单相并流模型的滑动比公式进行了比较 ,并以氟立昂R2 2为例 ,分别用上述两个公式计算出在不同夹带率下的滑动比随干度变化的结果 ,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简评 .(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赵文华,杨永全,吴持恭[9](1992)在《最小熵增原理在水力学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小熵增原理是非平衡热力学中的基本原理。本文将其应用到水力学问题中,分析了紊流边界层,明渠水流等问题的速度分布规律,得到了与前人一致的结果。从另一个方面阐明了水流运动的内在机理。(本文来源于《成都科技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6期)

史胜熙,周明德[10](1989)在《热力学中最小熵增原理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非平衡态热力学中最小熵增原理,分析了层流和湍流流动在接近热力学平衡定态时的特性。特别是在湍流流动中,舍弃了以往一些经验性的假设,指出流动处于局部机械平衡时可由最小熵增原理导出速度和温度分布。反之亦揭示了充分发展的湍流遵循最小熵增原理的这一机理。(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1989年01期)

最小熵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非共沸混合工质在蒸发器中沿程温度分布变化所导致传热不可逆熵增为目标函数,建立混合工质与冷媒水在蒸发器中的稳态换热模型;以换热温差最小值为基准,编程分析计算,得出二元混合工质R290/R600在不同组分比下的相对熵增,选取其中最小值对应组分比为最佳组分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小熵增论文参考文献

[1].宋卫东,赵力.基于温焓分析的最小熵增法在流体换热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11

[2].孙勇军,王惠龄,何国庚.基于最小熵增法编程确定非共沸混合工质组分比[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6

[3].何君,赵竞全,袁修干.飞机环境控制系统的最小熵增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

[4].孙勇军,王惠龄,何国庚.基于最小熵增法编程确定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最佳组分比[J].流体机械.2006

[5].孙勇军.最小熵增法R22替代工质组份比及循环性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6].缪益平,纪昌明,李崇浩,刘丹.水电能源系统最小熵增模型及其求解[J].水力发电学报.2006

[7].杨本洛.热力学理性重建与最大熵原理和最小熵增率原理的辩证统一——自然科学研究中“理性原则”的重新探讨[J].世界科学.2003

[8].常立家,岳丹婷,吴桂涛.两相流滑动比的最小熵增模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

[9].赵文华,杨永全,吴持恭.最小熵增原理在水力学计算中的应用[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92

[10].史胜熙,周明德.热力学中最小熵增原理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9

标签:;  ;  ;  ;  

最小熵增论文-宋卫东,赵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