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性束注入装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等离子体,离子,装置,结构设计,粒子束,聚变,热电偶。
中性束注入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勇,魏会领,刘鹤,邹桂清,杨宪福[1](2018)在《HL-2M装置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研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展磁约束堆芯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正在建造的HL-2M装置拟建造3条5MW的中性束注入加热束线。简要概述了HL-2M装置NBI加热系统的总体规划,第1条5MW-NBI加热束线的设计,离子源调试实验,注入器核心部件的安装和测试结果。通过调试,目前单个离子源引出束流达到36A,加速电压75kV,离子束功率达到2.4MW,脉冲宽度3s。通过测试发现:注入器的4条离子束汇聚角误差小于±0.1°,残留离子偏转磁体的磁场测试值与模拟计算值偏差小于±5%,注入器静态真空值达到1.0×10~(-3)Pa。注入器采用大型非标低温泵,低温泵的抽速达到2.40×106L/s。第1条5MW-NBI加热束线的试装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束线能够满足HL-2M装置NBI加热的技术要求。(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8年10期)
赵宇安[2](2018)在《EAST装置中性束注入时快离子反常扩散与其对热输运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Tokamak)来说,中性束注入加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加热手段。对于未来的核聚变实验来说,例如ITER和核聚变原子能装置,中性束注入同样是一种基本的加热以及控制电流驱动和q剖面的手段。而在中性束加热的过程中,束产生的快离子会影响等离子体的约束效果,因此研究快离子对等离子体热输运的影响非常重要。本工作使用TRANSP数值模拟程序,对中性束注入到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EAST时的快离子输运现象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并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验诊断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qmin~2放电时为快离子反常输运而qmin~1放电时为新经典输运。利用数值本征值代码KAEC对两炮的Alfven本证进行了计算,发现当最小安全因子较高(qmin~2)时,在NBI加热中存在较多活跃的TAEs,因此可引起较为明显的快离子输运。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快离子扩散对等离子体热输运的影响,发现快离子扩散增加会导致NBI的加热效率降低,并且等离子体储能以及总加热功率也会发生明显的下降。最后推导了快离子扩散系数、电子温度与等离子体有效热输运系数的关系,发现快离子扩散和电子温度会对有效热输运系数产生相反的影响,且这个结果与实验数据分析结果一致。通过该研究,对EAST装置中性束注入的反常输运机制有深入理解,解释实验并为实验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5)
陶玲,谢远来,胡纯栋,许永建[3](2015)在《东方超环准稳态中性束注入装置束流限制器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束流限制器是中性束注入(NBI)装置中典型的高热流承载部件,用来吸收束通道上发散的多余能量,其稳定运行能力对实现高功率NBI系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结合东方超环准稳态NBI装置的运行要求,本文对该装置束流限制器结构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基于FLUENT软件对偏转系统入口处束流限制器初步结构进行了稳态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初步设计方案在给定工作条件下能较好满足东方超环准稳态NBI系统(4 MW,脉宽100s)的运行要求。本文研究为东方超环准稳态NBI装置其他典型部件的设计和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S2期)
中性束课题组[4](2014)在《HL-2A装置1MW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束注入是非常有效的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加热方式之一。为了在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上开展中性束注入加热相关物理实验,不断提高中性束加热技术水平,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于2007年初步建设完成了HL-2A装置1MW中性束注入系统~([1]),如图1。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四套大功率离子源~([2])。离子源是整套系统的核心部件,由等离子体发生器和加速器两部分组成,用于产生高能强流离子束。②中性束束线部件。主要包括真空室,中性化管道、离子束偏转磁体、离子吞食器、量热靶、刮削器、飘移管道、真空抽气~([3])及冷却管道等。③中(本文来源于《2013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年报》期刊2014-12-01)
杨宪福,姜韶风,魏会领,王贺,李立[5](2012)在《HL-2A装置中性束注入器高抽速钛泵及其实验运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性束注入等离子体加热过程中的高真空条件要求,借助于国际合作方式,我们为HL-2A装置中性束注入器设计了一种大吸附面积的高抽速钛泵系统。钛泵系统抽速设计值为30万L/s,由两台大泵和一台小泵组成,两台大钛泵分别置于注入器主真空室左右两侧,小钛泵置于注入器副真空室右侧。运行实验结果表明,钛泵完全满足HL-2A中性束注入实验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钛泵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运行结果,简要分析了HL-2A装置中性束加热系统高抽速钛泵的运行特点。(本文来源于《真空》期刊2012年01期)
肖龙江,罗家融,盛鹏,刘智民[6](2011)在《中性束注入装置数据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的管理中性束注入(NBI)装置的分布式采集系统采集的实验数据,需要设计一套数据发布系统,向物理研究人员提供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及时了解实验中装置的运行状态。该系统采用C/S模式进行设计,经测试与实验表明,整个系统稳定、有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与可扩展性。(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11年05期)
刘智民,刘玲,谢远来,胡纯栋[7](2010)在《聚变装置大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聚变装置的不断研究和发展,中性束注入加热技术因其加热效率最高、物理机制最清楚,成为对等离子体外部加热和维持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聚变装置中得到广泛地重视和发展。EAST超导托克马克大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装置的研制,是为了实现FAST研究稳态的先进托卡马克运行模式,为未来的聚变实验装置乃至商用聚变堆积累物理和工程技术基础的研究项目。本文介绍了中性束注入加热在聚变装置中的主要作用,提出了中性束注入加热技术在聚变能源产业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0-01-18)
张建国[8](2009)在《中性束注入装置真空压力分布研究及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束注入装置(Neutral Beam Injector,简称NBI)是能产生高能带电离子束并对其进行中性化形成高能中性粒子束用以加热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装置。NBI加热是在托卡马克上除了欧姆加热外的主要辅助加热中加热效率最高、物理机制最清楚的手段。NBI真空压力分布是影响中性束传输效率特别是再电离损失的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NBI真空压力分布研究结果可为NBI再电离损失研究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分析了先进性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简称EAST)中NBI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建立了EAST NBI的几何与物理模型,利用蒙特卡罗(M-C)方法建立NBI主真空室内分子运动及碰撞的数学模型,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实现对NBI主真空室内真空压力分布的模拟计算,得到了主真空室内叁段区域在进气过程中的气体分子叁维分布图和平均压力变化曲线。运用DIII-D装置中的NBI实验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模拟计算是可靠和有效的;2.设置主真空室第一段内的气体挡板和主真空室第叁段内的前端冷凝板位置分别为300mm、250mm,可使EAST NBI的主真空室在脉冲进气过程中维持相应的压力分布梯度。最后,对EAST NBI主真空室内的中性化室、偏转系统、低温抽气系统进行了结构设计,为NBI的建造提供工程指导。(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9-04-01)
于玲[9](2008)在《中性束注入装置温度测控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束注入(Neutral Beam Injection,简称NBI)是托卡马克装置的四种常用加热方法之一。它具有原理简单、注入功率高等优点,随着托卡马克装置研究的深入,它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加热手段。大量实验证明,中性束注入加热是迄今为止最成熟的辅助加热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性束注入装置。设计了中性束注入装置温度测量与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测量与控制设计方案的论证,测试系统类型的选择、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硬件组成及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等;讨论了热电偶和基于以太网的SENSORAY 2600系列智能数据采集模块的结构和原理,八选一模块电路的设计和调试,系统软件的编写;利用所建造的温度测控系统开展了相关测试实验,对中性束注入装置各部件所产生的温升进行监控,并藉此计算出各部件上的束功率沉积,最后对实验中存在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8-05-01)
王保华,陈长琦[10](2006)在《中性束注入(NBI)装置离子源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束注入(Neutral Beam Injection)是热核聚变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加热的主要方式之一。中性束注入束流功率的大小和束成分的比例直接依赖于离子源的性能。对有一定功率要求的中性束注入系统,离子源必须提供流强足够大、具有一定质子比且束流密度分布均匀的粒子束流。离子源具有很强的工艺性,其工作性能与其调试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在离子源投入系统运行之前,需要对其主要参数进行必要的测试。通过对离子源起弧的精细调节,利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我们分别得到了弧流对灯丝电流、头部脉冲进气及弧压的依赖关系,并得到了170A以上、脉宽为150ms的稳态弧流。为离子源性能调节和中性束注入托卡马克积累了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0-01)
中性束注入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Tokamak)来说,中性束注入加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加热手段。对于未来的核聚变实验来说,例如ITER和核聚变原子能装置,中性束注入同样是一种基本的加热以及控制电流驱动和q剖面的手段。而在中性束加热的过程中,束产生的快离子会影响等离子体的约束效果,因此研究快离子对等离子体热输运的影响非常重要。本工作使用TRANSP数值模拟程序,对中性束注入到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EAST时的快离子输运现象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并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验诊断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qmin~2放电时为快离子反常输运而qmin~1放电时为新经典输运。利用数值本征值代码KAEC对两炮的Alfven本证进行了计算,发现当最小安全因子较高(qmin~2)时,在NBI加热中存在较多活跃的TAEs,因此可引起较为明显的快离子输运。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快离子扩散对等离子体热输运的影响,发现快离子扩散增加会导致NBI的加热效率降低,并且等离子体储能以及总加热功率也会发生明显的下降。最后推导了快离子扩散系数、电子温度与等离子体有效热输运系数的关系,发现快离子扩散和电子温度会对有效热输运系数产生相反的影响,且这个结果与实验数据分析结果一致。通过该研究,对EAST装置中性束注入的反常输运机制有深入理解,解释实验并为实验提供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性束注入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1].曹建勇,魏会领,刘鹤,邹桂清,杨宪福.HL-2M装置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研制进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8
[2].赵宇安.EAST装置中性束注入时快离子反常扩散与其对热输运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3].陶玲,谢远来,胡纯栋,许永建.东方超环准稳态中性束注入装置束流限制器结构设计[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5
[4].中性束课题组.HL-2A装置1MW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研制[C].2013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年报.2014
[5].杨宪福,姜韶风,魏会领,王贺,李立.HL-2A装置中性束注入器高抽速钛泵及其实验运行分析[J].真空.2012
[6].肖龙江,罗家融,盛鹏,刘智民.中性束注入装置数据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11
[7].刘智民,刘玲,谢远来,胡纯栋.聚变装置大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技术的发展及应用[C].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2010
[8].张建国.中性束注入装置真空压力分布研究及结构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9
[9].于玲.中性束注入装置温度测控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0].王保华,陈长琦.中性束注入(NBI)装置离子源性能测试[C].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