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解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雇工人,法律身分,社会身分,社会变迁
理解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高寿仙[1](2019)在《社会变迁与身分重组——以高桥芳郎对“雇工人”法律身分的理解为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早就存在雇佣劳动者,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及其与雇主的实际关系,在不同时代未必有多大差别。但直到唐代,雇佣劳动者在法律上都被作为良民对待。宋代随着富民阶层的兴起,统治理念和身分构成原理发生变化,创设了相对于雇主处于卑下地位的"雇佣人"身分,明代的"雇工人"身分即承此而来。万历"新题例"并未导致各类雇工身分地位的变化,只是适应士绅阶层的要求,将缙绅之家的义男由"以雇工人论"改为"比照奴婢律论"。清代受满洲奴仆制因素的影响,允许庶民保有奴婢,"雇工人"条例的修改则越来越强调"主仆名分",在将一部分原来属于"雇工人"范围的雇工排除出去的同时,又将另一部分原来不属于"雇工人"范围的雇工纳入进来。"雇工人"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等级,而只是一种单纯的法律身分。(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颜炼军[2](2019)在《现代“意义”的建构与变迁——对朱自清诗学的一种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从现代兴趣开场伸展到历史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文艺圈,"意义"成了一个特别的概念。后来以藏学研究着称的李安宅,在1934年出版了一本颇为独特的书,名为《意义学》,集中介绍了英国新批评派学者提出的语义学(semantics)理论。该书由英国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家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作序,李氏编撰此书,也缘于瑞恰慈的激发,瑞恰慈1930年前后曾在清华短期任教,其学说在以清华为中心的人文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朱自清,已任教清华数年,并于1931年到1932年间在欧洲(多数时间在英国)游学,对欧洲人(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6期)
王彦志[3](2018)在《内嵌自由主义的衰落、复兴与再生——理解晚近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建立的内嵌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法律秩序在1970年代陷入了困境,随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进一步侵蚀了内嵌自由主义。晚近新自由主义危机和西方民粹主义兴起的深层根源在于国际市场开放与国内社会稳定之间的严重失衡。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未来出路在于重建内嵌自由主义。然而,在新的深度一体化的全球政治经济语境中,仅仅复兴国际市场开放与国内社会稳定之间的传统内嵌自由主义妥协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再生内嵌自由主义,将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进一步内嵌于国际合作规制、跨国私人规制和传统道德信仰,这就是多重内嵌的古典自由主义与古典保守主义相得益彰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本文来源于《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期刊2018年00期)
臧雷振,张一凡[4](2019)在《理解中国治理机制变迁:基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学理再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程令中国的治理机制不断得到检验与充实,中国多元的治理形式和复杂的治理领域,亦为社会科学理论发展提供了详尽的研究资源。随着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理解中国政治运作过程、经济绩效稳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承载着历史趋势、政治文化及治理现实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成为探索中国治理发展轨迹及经验规律的重要线索。基于对改革开放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央地互动变迁历程的考察,从政治权力、财政权力、公共行政的维度,深入分析中央-地方间集权与分权的历史特征和动态平衡机理,通过对不同时期背景下的央地关系与国家权力结构演变进行阐释,进而从治理目标的实现和政体韧性的维持,概念化地提炼出治理纠偏(分权与集权的时机和边界)和制度包容(民主与集中的价值融合)两个框架来归纳中国治理机制的特点和规律性,并在剖析中国治理发展未来挑战的基础上,为理解中国的特色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积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郎晓波[5](2019)在《“撤村建居”社区的空间结构及其治理意涵——一个理解“乡—城”变迁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主导下的城镇化战略催生了大量"撤村建居"社区。"撤村建居"社区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的中间场域,是农民实现市民化转变的空间载体。当前,"撤村建居"社区建设中存在"人的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治理的城镇化滞后于空间城镇化"两个突出矛盾,原因在于没有系统考察社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治理转型与秩序重建的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空间是"乡—城"变迁过程中社区内各种社会关系变迁的产物和体现,既在纵向上反映了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总体性空间变迁,也在横向上从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叁个维度体现了"乡—城"变迁的动态变化。空间变化对社区治理的主体、单元、网络、范围和机制等均形成挑战和冲突。"撤村建居"社区应转向以空间为基础的现代治理模式,以此增强人、空间与治理的协调从而降低城镇化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孙光耀[6](2019)在《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读李志茗《晚清幕府:变动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制度的层次和结构也逐渐更为多元和复杂:"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联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正如诺思所言,"制度变迁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原(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9年03期)
邱磊[7](2019)在《“班级”变迁:从工业效率走向生命效率——人格化下的教育秩序与时代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班级原是"舶来品"如果从历史上追溯,抛开家庭教育不论,最早的公共教育,西方可以说到苏格拉底的"自由城邦式教育"——整天在城里转,逮谁就刨根问底地问,再相机而教;东方可以说到孔子的"门徒式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全面营养均衡,可以说,大到天地,小至吾心,都在这教学大纲内。但东西方的学生,都只有"拜于某某名下"之说,而没有严格的"班级"概念。一个人多少有了成就之后,他脑袋里会有"恩师"的印记,也可能惦念"母(本文来源于《班主任之友(小学版)》期刊2019年Z1期)
王宏伟[8](2019)在《媒介形态的变迁对行政管理提出的挑战——通过理解媒介发展寻找行政管理对媒介应用的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行政管理中,大到国家舆论及形象管理,小到企业形象管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主要的沟通渠道之一的媒介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不同的媒介形式,需要管理者掌握其媒介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实现更好的管理目标。本文通过对媒介形态发展变迁的历程的深入探讨,去解开对行政管理在不同阶段的挑战,以及在此之下探寻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现代营销(信息版)》期刊2019年02期)
邱磊[9](2019)在《“班级”变迁:从工业效率走向生命效率——人格化下的教育秩序与时代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班级原是"舶来品"如果从历史上追溯,抛开家庭教育不论,最早的公共教育,西方可以说到苏格拉底的"自由城邦式教育"——整天在城里转,逮谁就刨根问底地问,再相机而教;东方可以说到孔子的"门徒式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全面营养均衡,可以说,大到天地,小至吾心,都在这教学大纲内。但东西方的学生,都只有"拜于某某名下"之说,而没有严格的"班级"概念。一个人多少有了成就之后,他脑袋里会有(本文来源于《班主任之友(中学版)》期刊2019年Z1期)
刘红[10](2019)在《“国乐”“民族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并非作“历史变迁”理解的现象观察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自《民族音乐概论》于1964年出版以来,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并未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和思考。《民族音乐概论》成就、成熟之前的"民族音乐"情形如何?民族(或说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和学术范式是怎样的?具体而言,曾经以"国乐"作称而形成的"国乐观念""国乐行为"及"国乐教(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理解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从现代兴趣开场伸展到历史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文艺圈,"意义"成了一个特别的概念。后来以藏学研究着称的李安宅,在1934年出版了一本颇为独特的书,名为《意义学》,集中介绍了英国新批评派学者提出的语义学(semantics)理论。该书由英国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家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作序,李氏编撰此书,也缘于瑞恰慈的激发,瑞恰慈1930年前后曾在清华短期任教,其学说在以清华为中心的人文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朱自清,已任教清华数年,并于1931年到1932年间在欧洲(多数时间在英国)游学,对欧洲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解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高寿仙.社会变迁与身分重组——以高桥芳郎对“雇工人”法律身分的理解为线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颜炼军.现代“意义”的建构与变迁——对朱自清诗学的一种理解[J].文艺争鸣.2019
[3].王彦志.内嵌自由主义的衰落、复兴与再生——理解晚近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变迁[J].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8
[4].臧雷振,张一凡.理解中国治理机制变迁:基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学理再诠释[J].社会科学.2019
[5].郎晓波.“撤村建居”社区的空间结构及其治理意涵——一个理解“乡—城”变迁的新视角[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
[6].孙光耀.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读李志茗《晚清幕府:变动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J].书屋.2019
[7].邱磊.“班级”变迁:从工业效率走向生命效率——人格化下的教育秩序与时代理解[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9
[8].王宏伟.媒介形态的变迁对行政管理提出的挑战——通过理解媒介发展寻找行政管理对媒介应用的方式[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
[9].邱磊.“班级”变迁:从工业效率走向生命效率——人格化下的教育秩序与时代理解[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9
[10].刘红.“国乐”“民族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并非作“历史变迁”理解的现象观察与思考[J].音乐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