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弘[1]2003年在《1.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2.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磁共振波谱成像与弥散张力成像的研究》文中指出3D MRSI在脑内占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及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MRSI)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组织疾病研究的精确方法,3DMRSI更具有空间及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对于脑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本课题通过对3D MRS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及方法:采用GE1.5T Twinspeed磁共振扫描仪PRESS序列,对35例疑似脑内占位及肿瘤术后复发患者进行相关MR检查,对MRS结果对照分析,病例均经手术/立体定向活检或临床证实。 结果:35例患者中,肿瘤24例,诊断正确率为22/24,11例非肿瘤病变,诊断正确率为9/11,3D MRSI的诊断特异性为31/35。胶质瘤MRS表现为Cho升高,NAA降低,中央坏死区各代谢峰值降低,Lac升高,周围脑组织MRS异常,转移瘤MRS表现为Cho升高明显,NAA、Cr消失或明显降低,反映肿瘤代谢旺盛,而肿瘤旁脑组织MRS波形正常或有轻度改变,淋巴瘤MRS除具有Cho、Lac升高,NAA降低外,Lip峰的出现为其特征。脱髓鞘病变MRS表现为NAA的轻度降低以及Lac的出现,Lac有时可明显升高,而Cho及Cr变化不明显。放疗后坏死MRS表现为各代谢峰明显降低或消失,早期Cho下降幅度低于NAA、Cr,随时间延长下降幅度明显增加。脑脓肿MRS表现为Lac升高,而NAA消失,Cho在脓肿边缘可以出现。结论:3D MRSI作为无创性的诊断手段,对脑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病变范围的确定都有重要作用。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磁共振波谱成像与扩散张力成像的研究 目的:采用磁共振波谱(MRSI)及扩散张力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方法,与正常年龄对照,定量观察临床确诊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PG)区及皮质脊髓束(cortical spinal tract,CST)的代谢及水分子弥散运动变化,对比MRSI与DTI以及MRI在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8例确诊的ALS患者进行相关磁共振检查,包括~1H MRSI、T1WI、T2WI、FLAIR以及DTI,与12名年龄对照志愿者对照(12例行DTI、FLAIR,5例行MRSI检查),观察双侧中央前回及皮质脊髓束走行区域的信号改变,包括中央前回皮层下白质(subcortical white matter,SWM),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CS),侧脑室旁(peri ventricular,PV),内囊后肢的后1/3(post internal capsule,PIC),大脑脚的后3/5(cerebral peduncle,CP),以MRI上出现中央前回皮层T2WI低信号,CST走行区T2WI及FLAIR高信号为异常的指标,并测量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以及各向异性比(fractional anisotropy,FA),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对所有对象诊断结果进行判断。在工作站上选择与MRI相同的感兴趣区取大小相同体素,以N-乙酰门冬氨酸(N-aspart-acetyl,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ho),谷胺酸复合物(glutamine,glumate,Glx),肌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博士后出站报告(myo一inositl,。I)与肌酸(ereatine,Cr)的比值作为相对浓度,ALS与正常组之l’llJ进行分析。结果:MR丁结果显示,TZW工、FLA IR对ALS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无明显差异;DT工结果显示ALS患者的FA在SWM、CS、PV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p<0 .05),而MD则与正常组无明显的差别,ALS患者的总FA明显低于正常组,相差非常显着(p<0 .001)。MRSI结果显示在SWM、PV, ALS患者NAA/C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Glx/Cr在PI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ALS患者C卜。/Cr在PV区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由于MRSI对代谢成分具有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因而对ALS的特征性运动神经元损伤变性判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对于多数ALS患者,常规MRI检查缺乏特异性及敏感性。
苗延巍, 伍建林[2]2004年在《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氢质子波谱的表现》文中提出常规MRI序列,主要包括自旋回波序列(SE)的T1WI、T2WI以及钆贲替酸葡甲胺(Gd-DTPA)T1WI增强扫描,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往往是依据其典型部位、形态、周围水肿、强化形式等做出结论。但是,许多病变的常规MRI表现比较相似,难以确诊。弥散加
叶爱华[3]2009年在《3.0T磁共振多体素~1H-MRS和DWI对常见脑肿瘤特征分析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磁共振波谱成像(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MRS )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 DWI)技术的联合研究,探讨3.0T磁共振多体素~1H-MRS及DWI在常见颅内肿瘤特征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经病理证实的32例脑肿瘤患者(其中Ⅰ~Ⅱ级胶质瘤8例,Ⅲ~Ⅳ级胶质瘤8例,单发转移瘤7例,脑膜瘤9例),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及波谱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1、多体素波谱成像:通过~1H-MRS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感兴趣区各种代谢物的浓度,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区及正常参照区的NAA、Cho、Cr等浓度,并计算NAA/Cho、NAA/Cr和Cho/Cr的比值,对比肿瘤不同区域及不同级别、不同种类的肿瘤相应代谢物的浓度及NAA/Cho、NAA/Cr和Cho/Cr的比值,分析其在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以及不同种类肿瘤组织、不同级别肿瘤组织之间的差异,从而评价多体素~1H-MRS成像在常见颅内肿瘤特征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2、扩散加权成像:获得DWI图像及ADC图,观察不同感兴趣区ADC值的改变,并以对侧相应正常脑组织为参照,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区及正常参照区的ADC值,对比肿瘤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和种类的肿瘤相应部位ADC值,分析其在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不同级别、不同种类肿瘤组织之间的差异,从而评价扩散加权成像在常见颅内肿瘤特征分析的价值。3、对比~1H-MRS和DWI在各种肿瘤不同区域数值变化的特点,分析肿瘤实质区Cho/Cr比值和ADC值的相关性。结果:1、MRS:(1)颅内常见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代谢物浓度的差异:肿瘤组织中NAA、Cr信号不同程度降低或者消失, Cho信号不同程度升高,其代谢物比值NAA/Cho、NAA/Cr降低,Cho/Cr升高,与正常参照区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脑膜瘤各代谢物比值的特征:脑膜瘤肿瘤实质区的NAA/Cr、NAA/Cho比值明显低于高、低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而Cho/Cr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叁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瘤周区的NAA/Cr比值高于高、低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瘤周区的Cho/Cr比值低于高级别胶质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各代谢物比值差异:前者肿瘤实质区NAA/Cr、NAA/Cho比值低于后者,而Cho/Cr比值高于后者,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前者瘤周区Cho/Cr比值高于后者,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之间各代谢物比值差异: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NAA/Cr、NAA/Cho比值低于单发转移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肿瘤实质区的Cho/Cr比值无显着性差异,而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的Cho/Cr比值高于转移瘤,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DWI:(1)颅内常见肿瘤与正常脑组织ADC值的差异:高、低级别胶质瘤、单发转移瘤肿瘤实质区的ADC值均高于正常脑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肿瘤实质区的ADC值与正常脑组织无显着性差异。(2)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ADC值的差异:前者肿瘤实质区和瘤周区ADC值低于后者,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之间ADC值的差异:两者肿瘤实质区的ADC值无显着性差异,而前者瘤周水肿区的ADC值低于后者,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实质区Cho/Cr比值和ADC值的相关性分析:将各值进行x、y散点图计算,得到相关系数r=-0.674(P<0.05)。结论:多体素~1H-MRS能够对肿瘤不同区域及正常参照区同时进行波谱采集,对肿瘤的诊断、病变的范围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联合应用多体素~1H-MRS和DWI可以对颅内常见肿瘤进行定性分析及恶性程度评价,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更有帮助的信息,有助于引导活检、指导手术和制定放疗方案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杨涛[4]2014年在《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organization,WHO)统计表明其发病率呈现增高的趋势,并预测2030年全球癌症致死人数将达到1310万,所以,癌症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脑胶质瘤(brain glioma,BG)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是最常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半数。按照2007年WHO肿瘤分类、分级的国际标准,脑胶质瘤分类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肿瘤等等,以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脑胶质瘤分级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Ⅰ级为良性,Ⅲ~Ⅳ级为恶性,Ⅱ级为良、恶性交界性肿瘤。临床上,大多数胶质瘤患者的表现缺乏特异性。头疼、头晕是其多见表现,早期即可存在,往往被忽视;随着病程的延长,15%~95%患者出现突发性癫痫症状;当肿瘤的基本特征均已具备时,病情往往已属晚期,所以,胶质瘤及时早期的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但是,迄今为止,手术切除治疗仍然是临床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选择方式,胶质瘤的级别不一样,治疗手段迥然不同。患者的生存时间与肿瘤级别的高低密切相关: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5年生存期大约80%,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大大短于低级别胶质瘤,尤其是IV级肿瘤患者5年生存期常常不到5%,Ⅲ级胶质瘤介于Ⅰ~Ⅱ级与IV级之间,而且他们的临床病程与治疗计划差异极大,如:星形细胞瘤往往仅需要手术切除,外加局部放疗即可,无需化疗计划;还有如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由于其浸润性强,手术不易切干净,术后复发率较高,故需要放疗联合化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所以,脑胶质瘤及时准确诊断和分级是治疗的前提条件。随着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硬件进步和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新一代的成像技术和扫描序列层出不穷,MRI功能成像主要包括:①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②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 imaging,DTI),③灌注功能成像(perf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④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⑤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⑥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等等,以上所述磁共振功能成像结合了解剖、功能和影像叁方面的特点,对于探索肿瘤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的规律、药物的研究开发、现代医疗模态的形成以及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终极理想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故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目前,脑胶质瘤的检查仍然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技术,但是,迄今为止,任何一种单模态的磁共振检查技术都不足以完整地显示肿瘤的结构、功能及分子方面的信息,说明每种模态检查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故联合使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到达彼此优势互补、相互验证的目的,全面反映脑胶质瘤的结构、功能及分子信息等等,成为当代影像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利用MRI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DTI、1H-MRS叁种成像方法,通过分析脑胶质瘤平扫及增强的信号特征、肿瘤实性部分及瘤周水肿带的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 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elative fractional anisotropy,rFA)值以及1H-MRS显示主要代谢物质比值(Cho/Cr、NAA/Cr、NAA/Cho、MI/Cr)等参数,并初步探讨胶质瘤平扫及增强信号特征、rADC值、rFA值以及各代谢物比值对脑胶质瘤的诊断和分级的相关性,以期达到在尽可能地保护正常脑组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因此,MRI多模态平扫及增强扫描、DTI和1H-MRS提供的脑胶质瘤解剖结构信息、功能及分子方面的信息,对脑胶质瘤治疗方案的精确设计及预后评估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磁共振DTI和DTT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评价目的1.本课题在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基础之上,采用扩散张量成像方法,分析脑胶质瘤瘤体、瘤周水肿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等,并初步探讨rADC值、rFA值等的诊断价值,以及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2.分析DTT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并初步探讨DTT的诊断价值,和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3.旨在通过对脑胶质瘤瘤体及瘤周水肿的分析为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更多、更合理的解剖学及功能学诊断信息。方法1.搜集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资料完整的脑胶质瘤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未作放疗、化疗及其他抗肿瘤性治疗,经临床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胶质瘤,其中低级别胶质瘤21例(Ⅰ级4例,Ⅱ级17例),高级别胶质瘤51例(Ⅲ级20例,Ⅳ级31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2~67岁,平均年龄45岁。2.本组患者均使用美国GE Signa HD3.0T超导型MR扫描仪和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采用多序列、多方位、多参数成像;且符合磁共振检查安全原则,并签有知情同意书。3.本组患者均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基础上行DTI检查,DT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SE-EPI)序列成像,DTI行轴位扫描,参数为:扩散梯度场取15个不同方向。本课题着重测量肿瘤瘤体部分、瘤周水肿带与对侧脑白质区的比值得到相对FA(rFA)和相对ADC(rADC)的方法以减少误差。4.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使用连续示踪法,选取瘤周毗邻及对侧的纤维束为种子区,FA的阈值设置为0.18,脑白质纤维束评价标准,采用国内通行实用的标准分为叁种基本改变形式:移位、浸润和破坏。5.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及两组有序变量资料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6.手术切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4um厚度切片,经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级别根据2007年版WHO脑肿瘤国际分类及分级标准进行。结果1.分为高级别胶质瘤和低级别胶质瘤两组,低级别胶质瘤21例(Ⅰ级4例,Ⅱ级17例),高级别胶质瘤51例(Ⅲ级20例,Ⅳ级31例)。2.常规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均能显示病变的存在,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信号各有特征。3. FA图显示:纤维束改变,推移9例,信号未见降低;侵润41例,FA值降低,信号部分降低;破坏22例,信号明显降低。ADC图显示:瘤体45例呈稍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低信号,17例呈等信号或低信号,10例呈稍低信号;瘤周水肿66例呈高或稍高信号,6例未见明显水肿带呈等信号;28例坏死囊变区呈高信号。4.脑胶质瘤组间比较:高、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瘤体部分、瘤周水肿带的rFA值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瘤体部分、瘤周水肿带rADC值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脑胶质瘤组内比较:高、低级别肿瘤瘤体部分rFA值均小于同级别瘤周水肿带r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肿瘤瘤体部分rADC值均小于同级别瘤周水肿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常规MRI扫描结合DTI是脑胶质瘤诊断和分级的有效影像学技术。2.高、低级别胶质瘤组间肿瘤瘤体区、瘤周水肿带r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低级别胶质瘤中,同级别肿瘤瘤体部分rFA值小于同级别瘤周水肿带r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高、低级别胶质瘤组间肿瘤瘤体区、瘤周水肿带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肿瘤级别越高,rADC值越低,即呈负相关。4. DTT和FA图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了解功能区及其主要白质纤维束的位置,能直接观察白质纤维束形态上的改变,为脑胶质瘤治疗制定精确的方案、可最大范围、安全地切除肿瘤,降低术后致残率。第二部分磁共振1H-MRS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评价目的1.在前一组病人的基础上行1H-MRS扫描(除去5例未扫描或扫描不成功患者)。采用1H-MRS成像,对脑胶质瘤瘤体、瘤周水肿带及对侧同层面脑白质的Cho、NAA/Cho、NAA/Cr、Cho/Cr、MI/Cr数值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初步探讨各数值的诊断价值,以及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2.联合应用常规MRI扫描,从细胞或分子水平反映脑胶质瘤的微观物质代谢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提高1H-MRS对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的准确性和判断肿瘤对瘤周组织的侵袭性。3.旨在运用多种模态MRI技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准确诊断、科学治疗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方法1.搜集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资料完整的脑胶质瘤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纳入及剔除标准同前组。其中低级别胶质瘤20例(Ⅰ级4例,Ⅱ级16例),高级别胶质瘤47例(Ⅲ级18例,Ⅳ级29例)。其中男43例,女24例,年龄2~67岁,平均年龄44.6岁。2.本组患者均使用美国GE Signa HD3.0T超导型MR扫描仪和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安全性原则和医学伦理原则同前一组。3.本组患者均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基础上行1H-MRS扫描,1H-MRS检查应用单体素(SV)的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及化学位移选择饱和脉冲(CHESS)水抑制法。成像时间3'48",水抑制波长<98%,带宽<5。以轴位T2WI序列为基础,选择病变最大径线的层面为感兴趣区(VOI),获得SV的MRS。4.波谱分析应用机器自身软件进行相位和基线的校正,并计算各峰的峰下面积;根据化学位移确定各化合物对应的峰面积,以此估算该化合物的浓度;分析各化合物的峰值和比值。5.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各组实验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不同级别胶质瘤Cho、NAA/Cr、Cho/Cr、NAA/Cho、MI/Cr比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高、低级别胶质瘤组内Cho、NAA/Cr、Cho/Cr、NAA/Cho、MI/Cr比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高、低级别胶质瘤瘤体Lac峰、Lip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胶质瘤瘤体Cho/Cr比值与第一部分内容中测得的瘤体rADC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确定病理结果方法同前一组。结果1.分为高级别胶质瘤和低级别胶质瘤两组,低级别胶质瘤20例(Ⅰ级4例,Ⅱ级16例),高级别胶质瘤47例(Ⅲ级18例,Ⅳ级29例)。2. 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常规MRI检查均能显示病变的存在,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信号各有特征。3.胶质瘤1H-MRS特征:Cho峰有不同程度升高,级别越高,升高越明显;NAA峰明显下降,Cr峰相对稳定,MI峰升高;Cho/Cr比值升高,NAA/Cr、NAA/Cho比值下降,Lip峰只见于高级别胶质瘤,Lac峰高、低级别胶质瘤均可出现。4.组间比较: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瘤体区和对侧同层面脑白质区的Cho、Cho/Cr、NAA/Cr、NAA/Cho之间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瘤体区代谢物:Cho、NAA/Cr、Cho/Cr、NAA/Cho、MI/Cr比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的瘤体区和瘤周水肿带的Cho、Cho/Cr、NAA/Cr、NAA/Cho之间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内比较:Ⅰ~Ⅱ级胶质瘤瘤周水肿带与瘤体区的Cho、Cho/Cr、NAA/Cr、NAA/Cho之间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带与瘤体区的Cho、Cho/Cr、NAA/Cr、NAA/Cho之间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脑胶质瘤瘤体区NAA/Cr、NAA/Cho比值与病理级别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s分别为-0.429,-0.414;p<0.01),Cho/Cr比值与病理级别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0.741,p<0.01)。7.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均可见Lac峰,与脑胶质瘤病理级别无关。Lip峰只见于高级别脑胶质瘤中,Lip峰在鉴别高、低级别脑胶质瘤有意义。8.与第一部分内容进行相关性分析,胶质瘤瘤体部分、瘤周水肿Cho/Cr比值与rADC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739、-0.712,脑胶质瘤瘤体、瘤周水肿Cho/Cr比值与rADC值存在负相关。结论1.1H-MRS是诊断脑胶质瘤的有效补充技术。2.联合应用常规MRI扫描,1H-MRS能提高脑胶质瘤诊断的准确性。3.1H-MRS能较为准确的评价脑胶质瘤的分级,从细胞或分子水平反映脑胶质瘤的微观物质生化代谢信息。4.1H-MRS可以观察脑胶质瘤瘤体、瘤周水肿带的微观物质代谢,尤其是较早预测瘤周水肿带的侵袭情况。
褚相乐[5]2016年在《DTI和MRS在HIV/AIDS相关颅内结核中的初步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磁共振功能成像DTI及MRS技术定量指标对HIV/AIDS相关机会性感染颅内结核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国家CDC检测机构及临床证实的17例HIV/AIDS合并颅内结核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1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常规MRI、DTI、T1WI增强及多体素氢质子MRS序列扫描,观察记录形态学表现,经后处理测量病例组各病灶实质区、周围水肿区、正常区及对照组正常区ADC值、FA值、相对ADC值(rADC)、相对FA值(rFA)、NAA/Cho、NAA/Cr及Cho/Cr定量指标,对结核病灶实质区、水肿区、正常区及对照组相应正常区脑组织定量指标间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对病例组的41个病灶进行了DTI定量指标测量,16个病灶进行了MRS扫描,其实质区、水肿区及正常区各指标经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水肿区与正常区NAA/Cr(P=0.018)外,其余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实质区ADC=(1.078±0.224)×10-3mm2/s,FA=0.225±0.124,均低于水肿区。ROC分析rFA区分结核实质区及水肿区的效能最高。结核病灶实质区NAA/Cho、NAA/Cr分别为0.857±0.308、1.528±0.303,均低于后两者,Cho/Cr为1.914±0.530,高于其余两区域。对照组16例均执行既定扫描方案,经配对t检验,除Cho/Cr外,病例组正常区与对照组正常区比较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正常区NAA/Cho、NAA/Cr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定量DTI技术可以反映HIV/AIDS相关颅内结核所引起的脑结构微细改变,可较早预测脑组织损伤;而MRS指标能反映脑内结核的脑组织病理代谢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两者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麦筱莉[6]2005年在《多体素~1H-MRS和DWI对脑肿瘤及其周边区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多体素1H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探讨颅脑肿瘤实质区及其周边区1H-MRS代谢物改变特点和DWI中ADC值的变化特点,评价两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在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肿瘤边界的划定、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与方法:应用Philips Marconi Eclipse 1.5T超导型磁共振机,正常组20例行常规MR平扫和DWI。脑肿瘤患者35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其中胶质瘤16例(偏良性组9例;恶性组7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12例,均以对侧正常部位作为自身对照。所有受检者均先行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检查,然后行DWI和MRS检查,最后注射Gd-DTPA行MR增强扫描。DWI扫描梯度敏感因子b值取0s/mm2和1000s/mm2两个值,正常组测量脑组织各部位的信号值,计算平均ADC值;病变组测量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的肿瘤实质区、近侧瘤周区(强化周围的T2WI上呈高信号的10mm左右区域)、远侧瘤周区(距肿瘤边缘10mm~20mm左右水肿区域)、正常参照区等不同部位的信号值,计算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与直接从ADC图测量所得ADC值进行比较,由病变区与对侧参照区比较计算出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1H-MRS行MVS采集NAA、Cho、Cr、Lac、Lip、mI和Ala峰,分别计算胶质瘤、转移瘤和脑膜瘤3个不同区域NAA/Cho、NAA/nCr(正常以“n”表示)的平均值,各组肿瘤近侧瘤周区以及高级和低级胶质瘤的NAA/Cho、NAA/nCr、Cho/Cr、Cho/nCho的平均值,比较统计学差异,记录Lac、Lip、mI和Ala是否出现。结果:1、DWI检查示正常脑组织各部位ADC值间存在差异性,小脑的ADC值最低。病变组DWI检查示胶质瘤、脑膜瘤和转移瘤实质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26±0.19)×10-3mm2/s、(0.80±0.15)×10-3mm2/s和(1.21±0.23)×10-3mm2/s,脑膜瘤与胶质瘤、转移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的ADC值(1.12±0.21)×10-3mm2/s比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的ADC值(1.37±0.17)×10-3mm2/s低,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近侧瘤周区,叁者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7±0.23)×10-3mm2/s、(1.59±0.17)×10-3mm2/s和(1.65±0.18)×10-3 mm2/s,胶质瘤与另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远侧瘤周区,叁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域rADC值比较得到与ADC值类似的统计学结果。2、多体素1H-MRS检查示肿瘤实质区存在不同程度的NAA下降,Cho升高,NAA/Cho、NAA/Cr和Cho/Cr平均值与正常参照区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共出现17例Lac峰和7例Lip峰,其中2例Ⅳ级胶质瘤和3例转移瘤的Lip峰呈孤立、高耸状,4例高级别胶质瘤和5例转移瘤的Lac峰呈倒置双峰状;5例脑膜瘤和1例Ⅳ级胶质瘤出现Ala峰;mI出现于4例高级别胶质瘤和2例发生坏死囊变的转移瘤中。近侧瘤周区,胶质瘤、转移瘤和脑膜瘤的NAA/Cho值分别为0.83±0.21、1.18±0.20和1.27±0.27;NAA/Cr值分别为1.04±0.11、1.45±0.22和1.42±0.47;NAA/nCr值分别为0.94±0.14、1.24±0.20和1.24±0.40;Cho/NAA值分别为1.28±0.38、0.87±0.14和0.83±0.22;Cho/nCr值分别为1.16±0.20、1.08±0.21和1.00±0.25。胶质瘤、转移瘤和脑膜瘤肿瘤近侧瘤周区域的NAA/Cho、NAA/Cr、NAA/nCr、Cho/NAA值的差异均具显着性意义(P<0.05)。良、恶性胶质瘤间,NAA/Cho、NAA/nCr、Cho/Cr和Cho/nCho等代谢物比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NAA呈下降趋势,Cho呈上升趋势,并可出现异常增高的Lac和Lip峰,尤其是Lip仅出现于Ⅲ、Ⅳ级胶质瘤中。结论:多体素1H-MRS对脑肿瘤尤其是肿瘤近侧瘤周区域的评价有助于胶质瘤与脑转移瘤、脑膜瘤的鉴别诊断, ADC值对肿瘤边界的确定有一定价值,DWI和1H-MRS与MR增强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脑肿瘤的诊断,有助于确定病灶浸润范围、鉴别肿瘤边缘与血管源性水肿、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制订最佳手术治疗方案等。
刘勃爽[7]2011年在《假瘤型脱髓鞘病的核磁共振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中枢神经系统假瘤型脱髓鞘病的核磁共振表现,探讨开环征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以期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1.收集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颅内有占位性病灶,术后病理诊断不明确的10例患者,请我院病理科协作对其蜡块标本行砂罗铬华青髓鞘染色,结合病理结果,分析髓鞘脱失对假瘤型脱髓鞘病诊断的意义。2.将病理确诊的30例(其中1例为我院病人,29例为MEDLINE数据库检索所得)假瘤型脱髓鞘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将我院病理确诊的30例脑胶质瘤、30例脑脓肿、16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将病例组的MRI资料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作对照研究,从病灶的分布、数目、占位效应、水肿程度、强化效应等方面总结假瘤型脱髓鞘病的核磁共振特点,并请放射科专家对四组病人的核磁共振资料进行随机阅片,判断是否存在开环征及其开口方向,进而计算开环征对该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1.颅内有占位性病变,病理诊断不明确的10例患者,对其蜡块标本行砂罗铬华青髓鞘染色后结果如下:4例为基本正常脑组织,无髓鞘脱失;1例脱髓鞘性疾病、1例炎性肉芽肿、1例退行性变脑组织、1例寄生虫感染、1例淋巴瘤、1例鼻咽癌放疗后损伤脑组织,以上6例砂罗铬华青髓鞘染色显示有髓鞘脱失。2.在确诊的30例假瘤型脱髓鞘病组中:病灶在白质区的8例,在灰白质交界区的22例;单发病灶的19例,多发病灶的11例(其中两个病灶的3例,叁个病灶的5例,四个病灶的3例);轻度或无占位效应及水肿的22例,占位效应及水肿明显的8例;无明显强化效应的2例,有强化效应的28例;其中呈非闭合环形强化(开环征)的20例,占67%;呈闭合环形强化的2例,占7%;呈团块样强化的4例,占13%;呈锥形强化且与侧脑室方向垂直的1例,占3%;呈不均匀强化的1例,占3%;激素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或病灶缩小或强化效应减轻的20例。3.在假瘤型脱髓鞘病组、脑胶质瘤组、脑脓肿、脑淋巴瘤组中出现开环征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6例、2例、2例,病例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关于开环征出现的比例有显着差异,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出现开环征的病例中,开口方向朝向灰质、白质、侧脑室的病例数:病例组为17例(85%)、0例(0%)、3例(15%);对照组1为4例(66%)、1例(17%)、1例(17%);对照组2为1例(50%)、0例(0%)、1例(50%);对照组3为0例(0%)、1例(50%)、1例(50%)。5.开环征对假瘤型脱髓鞘病与脑胶质瘤、脑脓肿、脑淋巴瘤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病例组VS对照组1为66.67%、80.00%、76.92%、70.59%;病例组VS对照组2为66.67%、93.33%、90.91%、73.68%;病例组VS对照组3为66.67%、87.50%、90.91%、58.33%;病例组VS叁对照组为66.67%、86.84%、66.67%、86.84%。结论:1.髓鞘染色出现髓鞘脱失,不是确诊假瘤型脱髓鞘病的唯一依据,需结合其他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综合考虑。2.假瘤型脱髓鞘病的核磁共振特点:病灶多发生在皮质下白质及灰白质交界区;可单发或多发;病变的体积与占位效应、水肿程度明显不成比例;多有强化效应,非闭合的环形强化较常见;出现开环征的病灶,其开口方向多朝向大脑灰质;激素治疗后病灶可缩小或强化效应减轻。3.开环征在假瘤型脱髓鞘病组、脑胶质瘤组、脑脓肿组、脑淋巴瘤组核磁共振影像学资料中出现的比例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开环征对假瘤型脱髓鞘病与脑胶质瘤、脑脓肿、脑淋巴瘤鉴别诊断的特异度高,阳性预测值高,结合其开口方向多朝向灰质,为其与肿瘤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赵庆雪[8]2009年在《BOLD和DTI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为了探讨BOLD及DTI对于区分颅内肿瘤的边界的意义,明确颅内肿瘤与功能区及纤维束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7例颅内肿瘤的常规MRI、BOLD及DTI表现。结果表明:1.常规MRI检查可明确颅内肿瘤内部出血、囊变或坏死情况,但FA图对明确肿瘤各向异性弥散情况的变化明显优于常规MRI检查。2.颅内肿瘤无论胶质瘤或脑膜瘤,其实质区、囊变区、水肿区、水肿周围白质平均FA值相互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根据FA值区分肿瘤实质区、水肿区、水肿周围白质的边界。3. DEC图比FA图能获得更多的纤维束信息及各向异性弥散程度变化的信息。4. DTT图可直接观察颅内肿瘤对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损害情况。5. BOLD可清晰显示颅内肿瘤与功能区的关系,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因而,BOLD联合DTI分析可用来协助制定颅内肿瘤的手术方案以及明确术式,为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过丽芳[9]2011年在《颅内结核MRI特点及其抗结核治疗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约6%的结核病可侵及神经系统。而发生于脑膜或脑实质结核病变的确诊多有赖于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和脑脊液培养查找抗酸杆菌,但其培养过程相对缓慢及阳性率低,不能很好的帮助临床早期诊断该病。核磁共振检查(MRI)由于其自身优点,在颅内结核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旨在分析颅内结核的MRI影像表现,以期进一步准确理解颅内结核影像特点及其分型,从而有助于提高颅内结核的MRI诊断水平;通过测量脑实质结核与肺癌脑转移病灶的ADC值并结合MRI表现特点,探讨两者的鉴别要点;动态观察颅内结核病灶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演变过程,准确把握结核病灶的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在北京胸科医院确诊为颅内结核病例72例,并收集35例肺癌颅内转移性肿瘤作为对照组。MRI检查采用GE Signa HDxt 1.5 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及8NVHEAD NECK线圈,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T1WI增强及DWI扫描。观察指标包括颅内结核病灶的MRI表现特点;测量脑实质结核病灶及肺癌脑转移病灶的ADC值;抗结核治疗后2、4、6及9个月动态进行头颅MRI检查,病情迁延或较重者可延长观察时间,评价病灶及其周围水肿的吸收或进展状况。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颅内结核入选72例,单纯脑实质结核38例:均呈多发性广泛分布,大小约0.1cm~ 5.0cm不等, 47.9%病灶≤0.3cm,37.4%病灶为0.3cm~1cm,14.7%病灶≥1.0cm,根据病灶大小及MRI表现将其分为“粟粒型、多发结节型及结核瘤型”3种类型。其MRI信号特点根据病变中心物质成分不同而不同,T1增强扫描结核结节可呈较均一强化、壁环形强化而中心不强化,测得病灶中心ADC值均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结核性脑膜炎型24例:以脑基底池脑膜强化为主,部分合并脑膜结节;混合型10例:同时具有以上两型MRI表现特点。(2)35例肺癌脑转移病灶中心ADC值高于环形强化伴实性中心结核病灶中心,而低于环形强化伴液性中心结核病灶中心ADC值,壁及水肿ADC值均高于环形强化结核病灶,差异均有显着性。(3)动态MRI观察38例。①单纯脑实质结核≤0.3cm粟粒,3个月消失率46.8 %,6个月消失率78.6%,其中均匀强化粟粒3月内消失为73.5%;0.3cm~1cm结节3个月消失率32.0%,6个月消失率48.5%;病灶周围水肿在3及6个月消失率分别为57.9%、84.2%。②病灶出现“矛盾性发展或增大”,属于“类赫氏反应”,继续抗结核治疗,病灶可逐渐缩小。③结核性脑膜炎比单纯脑实质结核治疗效果差,4个月内尚未见脑膜病变完全吸收的病例。结论:“粟粒型、多发结节型及结核瘤型”3种分型,可以将脑实质结核的影像表现描述的较为完全客观; ADC值及MRI表现特点有助于与转移瘤的鉴别;动态MRI可以准确把握颅内结核的变化特点。
刘天柱[10]2011年在《应用磁化传递序列检测颅内肿瘤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磁化传递序列(magnetization transfer sequence)较常规序列扫描检测颅内肿瘤的优势及局限性,以期为今后对本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3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床确诊的不同类型颅内肿瘤患者8例进行MRI检查,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48.6岁,病程为3~15个月,平均8个月,均经病理证实,胶质瘤5例,垂体大腺瘤1例,脑膜瘤2例。患者均于静息状态下应用G E 1.5T Signa HDx Twinspeed磁共振扫描仪行T1WI、T2WI及DWI序列全脑扫描后,再应用优化MT序列行全脑扫描,并分别对病灶的面积及水肿带面积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优化MT序列扫描的图像显示患者肿瘤面积较常规T1WI序列扫描的患者肿瘤图像面积小254.00mm~2,较常规T2WI序列扫描的患者肿瘤图像面积小257.00mm2;优化MT序列扫描的患者肿瘤旁水肿带显示面积较常规T1WI序列扫描的患者水肿带图像面积小361.92mm~2,较常规T2WI序列扫描的患者水肿带面积小257.36mm2;统计分析表明,优化MT序列与T1WI、T2WI对同层面颅内肿瘤的面积测量及肿瘤瘤体周边水肿带的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通过对颅内肿瘤患者行头颅优化MT序列和常规T1WI、T2WI序列扫描比较并进行统计比较:(1)MT序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周边水肿带的显示,在临床上与常规的T1WI及T2WI序列相结合对图像进行分析,对于准确测量肿瘤的瘤体可提供一定帮助。(2)MT序列显示肿瘤图像的实质部分面积较常规T1WI、T2WI序列有所缩小,考虑是因为肿瘤周边水肿带受抑制而对肿瘤实质部分边界的显示更加明显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1.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2.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磁共振波谱成像与弥散张力成像的研究[D]. 印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3
[2].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氢质子波谱的表现[J]. 苗延巍, 伍建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4
[3]. 3.0T磁共振多体素~1H-MRS和DWI对常见脑肿瘤特征分析的价值[D]. 叶爱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09
[4]. 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研究[D]. 杨涛. 郑州大学. 2014
[5]. DTI和MRS在HIV/AIDS相关颅内结核中的初步应用[D]. 褚相乐.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6]. 多体素~1H-MRS和DWI对脑肿瘤及其周边区的临床研究[D]. 麦筱莉. 东南大学. 2005
[7]. 假瘤型脱髓鞘病的核磁共振特点研究[D]. 刘勃爽. 广西医科大学. 2011
[8]. BOLD和DTI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D]. 赵庆雪. 吉林大学. 2009
[9]. 颅内结核MRI特点及其抗结核治疗动态研究[D]. 过丽芳.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1
[10]. 应用磁化传递序列检测颅内肿瘤的研究[D]. 刘天柱. 汕头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