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适应性学习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应性,学习者,理论,认知,贵州省,农业院校,概念。
适应性学习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黄培雯[1](2019)在《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下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现状,明确其影响因素。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构建学习适应性与教育环境、元认知能力之间作用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明确教育环境和元认知能力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途径及强度,进而为提高本科护生的学习适应性提供对策。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医学教育环境评价量表》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通过整群-定额抽样法选取国内叁所省属高等院校大一至大四年级符合纳入标准的518名护生发放问卷,运用SPSS19.0和AMOS22.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ANOVA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得分为(103.60± 13.252)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习适应性五个维度得分中,学习动机得分为(26.72±4.679)分,教学模式得分为(26.72±4.638)分,学习能力得分为(22.24 ± 3.777)分,学习态度得分为(14.89±3.487)分,环境因素得分为(13.03±2.907)分;经标准化计算后,各维度得分的高低次序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环境因素。(2)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在年龄、民族、生源地、年级、是否经历临床见习、学习任务难度、图书馆资源情况、专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科护生的学习适应性与教育环境、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均呈正相关(P<0.01),教育环境与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呈正相关(P<O.01)。(4)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F值为6.339,P<0.01,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6个,分别为护理专业认可度、学习任务难度、生源地、图书馆资源、年级、民族,其中护理专业认可度的贡献率最大,以上变量共解释护生学习适应性11.0%的变异度。(5)教育环境和元认知能力对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及作用强度如下:教育环境→学习适应性(β=0.37,P<0.001)、教育环境→元认知能力(β=0.52,P<0.001)、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β=0.63,P<0.001)。结论:(1)本科护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对教学模式的适应最好,有待加强学习动机和环境因素的适应。(2)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为:专业认可度、学习任务难度、生源地、图书馆资源、年级、民族。(3)教育环境可以直接或通过元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护生的学习适应性,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学习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15)
张琦,李晓莉,林逸雯[2](2019)在《基于认知失调理论探讨调剂生专业认同感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合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对专业调剂、专业认同感及学习适应性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对华中师范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叁所高校共4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在高认同感水平上,调剂生与非调剂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不显着,说明调剂生可以通过自我认知的调节,提高专业认同感,进而建立良好的学习适应性;(2)专业认同感可以很好地预测学习适应性,调剂没有显着影响学习认同感对和学习适应性关系的方向或强弱的改变。(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2期)
王珏[3](2017)在《基于前概念理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精准诊断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精准诊断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是实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基本前提,是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时期,如何提升适应性学习系统对学习者学习诊断的精准性,成为推动教育资源精准服务与教学精准干预研究的突破口。扎根智慧课堂环境构建及适应性学习系统开发的真实境脉,着眼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及素养发展的现实需求,锚定消解学习者学习“前概念”这一现实难题,本研究在大量实践经验及充实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综合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演绎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前概念理论”为支撑,力求探索可以切实提升适应性学习系统诊断精准性的有效策略与方法。首先,在适切的学习理论及认知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引入前概念理论,构建了基于前概念理论的学习者认知模型,旨在揭示学习者认知规律,解释前概念对学生学习认知的影响;其次,基于学习者认知模型,结合对适应性学习系统诊断行为的分析,构建了基于前概念理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精准诊断策略;然后,以初中物理“力与运动”为例,设计并实施了“力与运动”精准诊断策略应用实例;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及数据统计方法,验证了基于前概念理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精准诊断策略的积极作用。整个研究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一、构建了基于前概念理论的学习者认知模型基于对适应性学习系统、前概念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着眼当今适应性学习系统的诊断精准程度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现实矛盾,通过对适应性学习系统的诊断机制及提高诊断精准度原理的分析,在相关学习理论、认知诊断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前概念理论,从认知、能力等维度,构建了由科学概念、前概念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基于前概念理论的学习者认知模型,以求明晰前概念介入的学习者认知形成与发展规律,为适应性学习系统精准诊断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二、阐述了基于前概念理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精准诊断策略在基于前概念理论的学习者认知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学生模型构建,通过分析基于前概念的适应性学习系统诊断行为,提出了包括归因策略、学习阻碍预测策略及学习者潜在特征分析策略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精准诊断策略,为设计适应性学习系统,提高适应性学习系统学习诊断的精准性,提供了有力的策略支持。叁、设计了基于前概念理论的“力与运动”精准诊断策略实例以初中物理学科“力与运动”部分为例,以基于前概念理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精准诊断策略为指导,分析学习内容及学习者学习特征、构建“力与运动”诊断策略,阐释了基于前概念理论的“力与运动”精准诊断策略实例,为适应性学习系统精准诊断策略的验证提供实例与材料。四、验证了基于前概念理论的精准诊断策略实例的诊断效果基于“力与运动”精准诊断策略应用实例进行效果验证,采用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收集实例实施效果数据,使用SPSS等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对收集的实例实施效果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对系统诊断策略准确程度进行检验,证明了“力与运动”精准诊断策略实例的诊断效果。此外,通过与Q矩阵诊断、教师经验诊断等方法的诊断结果精准度进行对比与分析,也论证了基于前概念理论的精准诊断策略相较其他方法的精准度更高。证明了基于前概念理论的系统诊断策略对提高适应性学习系统学习诊断精准性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提高适应性学习系统的适应性、智能化及精准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9-01)
张苗[4](2017)在《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同一性理论为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解蔽与澄明提供了新的视角。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过程历经自我困惑、自我挣扎、自我回归,最终找寻到自我,达到自我意义上的适应;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通过专业认同、组织认同、学术共同体认同,最终实现个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优劣取决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状态,自我同一性形成得越好,其学习适应性也越好。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通过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认知、改进学习方法、寻求学业帮助、融入专业文化、做好生涯规划的能力等途径,优化他们的学习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薛正斌[5](2016)在《美国SLI理论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一些高校缺乏大学生课外学习支持,没有教师定期答疑制度,缺乏师生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大学生存在学习适应问题。借鉴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SLI理论,完善大学生学习指导组织机构、建立教师答疑制度、建立学生与学生交流平台、加强校园网络学习支持平台建设等,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培养其独立自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2016年06期)
杜静媚,何慧敏,谢文萍,林金城,郑杰[6](2016)在《听障儿童学习适应性与家庭支持的扎根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听障儿童这样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明确其学习适应性与家庭支持的动态关系已成为时代的诉求。文章基于扎根理论,对六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听障儿童学习适应性与家庭支持之间动态的、多层面的相互关系进行本土化的探索,从而建立二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支持影响着听障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方方面面,而听障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某些方面也对家庭支持存在反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特殊教育》期刊2016年20期)
李伟,吴丽姬,崔芸,黄志宏[7](2015)在《农业院校新生自主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对比分析——基于ERG激励理论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学新生自主学习适应量表调查问卷》对796名农业院校大学新生自主学习适应性进行了调查,从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教学模式和环境因素等五个模块的30个观测点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在五个模块的性别、学科类别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冯新骅,吴畏[8](2015)在《贵州省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适应性评价——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在教育测量应用中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专注于对初中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适应性评价。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等级反应模型以及收集自贵州省民族地区的测试卷和问卷数据引入了带有客观适应性和主观适应性新概念的模型来评价学生的潜在特质,即适应性。本文得到了各学生的适应性结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结论。最后给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谭凤娇[9](2014)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适应性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悄然诞生,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发现,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观点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当今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也成为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合所有知识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未对这方面进行阐述,而国内外研究较少,并缺少实证研究。因此,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适应性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还能为广大师生提供借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并结合化学学科,展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适应性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采用2×2的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A为教学方式:水平1为为传统教学方式(a1),水平2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式(a2);自变量B为教学内容:水平1为高一化学陈述性知识(b1),水平2为高一化学程序性知识(b2);因变量为学习效果,以化学成绩为衡量指标。实验以成都市中和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为被试,以自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教学设计》和自编《高一必修1单元测试卷》为研究材料,通过叁个月的对比教学实践,收集前后测化学成绩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采用传统化学教学设计比采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方更能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2)教学方式对知识类型有一定的适应性:建构主义教学方式适合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能显着提高程序性知识的化学成绩;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能显着提高陈述性知识的化学成绩。(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王珏[10](2013)在《基于前概念理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学习者诊断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适应性学习系统以其适应性,满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的特点,提供适应的、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过程及环境的良好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很多研究主要从技术学的角度来诠释“适应性”的意义,但受现有人工智能手段的制约,并且,即使完美的体现了这种“适应性”,就一定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吗,就一定能保证学习是有效的吗?现有研究证明,在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极易由于自身或外部的因素,出现偏差认知,学习者此时的概念状态处于前概念状态。当学习者具有前概念时,需要有效的手段来转变前概念,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在适应性学习系统中,在学习者认知过程中,其外部的因素即系统根据传统诊断提供的学习支持,是基于对学习者自身的诊断。那么,对学习者自身的诊断是否完备,就决定了系统能否实现适应性。但是,仅仅诊断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是不完备的,系统无法预测学习者在接触系统根据诊断提供的学习支持后,是怎样进行认知的,会出现哪些前概念。即使适应性系统诊断出了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是有错误的,也无法有效的进行纠正。笔者认为对学习者自身的诊断中,缺少一个重要的维度,即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的诊断和推测,或者说是需要考虑学习者是如何通过学习建构的认知结构,将“前概念”相关理论作为一种智化技术因素引入到适应性学习系统的设计因素里来。使适应性学习系统能够对于不同学生的前概念状态,做出不同的诊断结果,以实现适应性学习的完成。本研究首先根据前概念,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了理想状态下基于前概念理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理论模型。通过对两所学校421人次的主客观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任课教师、备课组长进行访谈,对初中生物理“力与运动”前概念状态及认知过程进行调查。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些结论。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于前概念理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理论模型;初中物理“力与运动”前概念及诊断方法;本系统学习者前概念诊断策略。(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适应性学习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结合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对专业调剂、专业认同感及学习适应性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对华中师范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叁所高校共4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在高认同感水平上,调剂生与非调剂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不显着,说明调剂生可以通过自我认知的调节,提高专业认同感,进而建立良好的学习适应性;(2)专业认同感可以很好地预测学习适应性,调剂没有显着影响学习认同感对和学习适应性关系的方向或强弱的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适应性学习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黄培雯.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下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D].延边大学.2019
[2].张琦,李晓莉,林逸雯.基于认知失调理论探讨调剂生专业认同感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J].现代交际.2019
[3].王珏.基于前概念理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精准诊断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4].张苗.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视角[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薛正斌.美国SLI理论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
[6].杜静媚,何慧敏,谢文萍,林金城,郑杰.听障儿童学习适应性与家庭支持的扎根理论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
[7].李伟,吴丽姬,崔芸,黄志宏.农业院校新生自主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对比分析——基于ERG激励理论角度[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5
[8].冯新骅,吴畏.贵州省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适应性评价——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在教育测量应用中的实证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
[9].谭凤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适应性研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0].王珏.基于前概念理论的适应性学习系统学习者诊断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