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字句论文-李园园

使字句论文-李园园

导读:本文包含了使字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使”字句,翻译学习者,语料库

使字句论文文献综述

李园园[1](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学习者“使”字句汉英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带有“使”、“让”、“令”、“叫”等表示“致使”义的句式合称为致使句(也称“使役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带有“使”的句式,称为“使”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最典型、最常用的致使句式,“使”字句因其高使用率,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自建专业译员汉英平行语料库和翻译学习者语料库,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究翻译学习者“使”字句汉英翻译情况、翻译学习者和专业译员在“使”字句英译策略上的异同之处,并探讨翻译学习者“使”字句不恰当翻译情况背后的原因。本研究的发现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在翻译学习者的“使”字句译文中,分析型致使结构和将“使”字句中的致使义省译的情况占据了较高的比例,而其他的“使”字句翻译策略比重较少,这可以表明翻译学习者“使”字句译文类型较为单调,译文多追求与原文的简单对应。第二,专业译员和翻译学习者在“使”字句的翻译方面存在异同。其中,相同之处在于:在“使”字句译文中,分析型致使结构和省译致使义的使用频率较高,两者都倾向于将“使”字句对译为分析型致使结构或将“使”字句中的致使义省略不译。不同之处在于:在将“使”字句对译为MAKE类分析型致使结构方面,二者差异较大。翻译学习者将“使”字句翻译为MAKE类分析型致使结构的比重近乎为专业译员的2倍,这可以表明翻译学习者在“使”字句的翻译中,存在过度使用形式对等翻译策略的情况。此外,在将“使”字句对译为词汇型致使结构方面,二者差异也较大。翻译学习者“使”字句译文中的词汇型致使结构比例仅为专业译员的1/10,这可以表明翻译学习者几乎不用词汇型致使结构来表达“使”字句中的致使义,也表明翻译学习者对词汇型致使结构的掌握有所欠缺。第叁,导致翻译学习者“使”字句译文不恰当的原因可能是语言的负迁移影响、回避策略的影响以及目标语言的输入不足等。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翻译学习与实践中,翻译学习者应该注重英汉语之间的区别,尽可能地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此外,学习者还需接触更多真实地道的目标语材料。最后,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训练学生的翻译思维转换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源语思维到译语思维的自动转化,从而提高翻译水平。(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董凯宁[2](2019)在《中亚留学生学汉语“让”、“使”字句辨析和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界对“让”和“使”字句的偏误研究可以追溯到李大忠的着作《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这本着作是我国国内最早对汉语语法偏误进行的研究,基本涵盖了留学生所出现的语法偏误项目。其中,他指出了“使”字句是留学生产生偏误较高的语法项目,并且搜集了来自8个国家的留学生偏误进行分析,将“使”字兼语句分成叁大偏误类型。学者们对“让”和“使”字句的偏误研究也做出了颇多贡献。总体来说,学界对于“让”和“使”字句的研究众多,但对其没有统一的认识,比如“让”具体有几种义项、“使”的词性是什么,这些都存在争议;其次,偏误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特殊性,偏误的类型是否有统一的划分?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作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将“让”和“使”字兼语句的句型简单概括为“N1+让/使+N2+V”,进一步分析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叁个角度对“让”和“使”字兼语句进行辨析,概括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此外,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本人对中亚留学生“让”和“使”字兼语句的掌握情况作出分析,中亚留学生对表致使义的“让”和“使”,表使令义和表允许(任凭)义的“让”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本人搜集了“让”和“使”字句的偏误,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进行分类,试图通过两种语言的比较以及其他方面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根据以上的研究,本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更好地帮助中亚留学生习得“让”和“使”字句,从而减少出现偏误的概率。(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5)

李园园[3](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习者“使”字句汉英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字句作为现代汉语最典型、最常用的致使句式,是汉英翻译中的难点之一。通过自建学习者翻译语料库和专业译员汉英平行语料库,对比研究发现,学习者和专业译员在"使"字句的翻译特征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差异较大。最后,根据自建专业译员语料库提出了一些常用的"使"字句翻译策略。旨在为学习者"使"字句的翻译策略拓展思路,提供一些借鉴,帮助其提高"使"字句翻译策略的准确性和地道性。(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聿良,杨露[4](2018)在《《经济学原理》汉译本中“使”字句的应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N. Gregory Mankiw所着《经济学原理》两个汉译本发现,梁小民译本中"使"字句的应用频率远远多于曹乾译本。类比语料分析发现,与梁译本相比,曹译本中采用了包括"使"字句在内的各种致使句及非致使句等多种表达方式,因此曹译本的用词更加丰富多样。平行语料分析发现,与曹译本相比,梁译本更倾向于将原文中的致使结构译成"使"字句,以保留与原文相同的结构。由此可知,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这就导致了两个译本中"使"字句在应用上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吴平,田兴斌[5](2018)在《汉语致使句的语义推衍:以“使”字句和“把”字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使"字句和"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表示致使语义的两个重要句式,二者具有一定的转换关系但又有不同。本文在形式化的事件语义理论框架下,对表示致使义的"使"字句和"把"字句进行了细致的事件结构分析及语义推衍。我们发现,表示致使义的"使"字句和"把"字句,不论句法上表现为单句、从单句向复句转化过程的中间阶段句式,还是复句,在语义上都呈现复合事件结构,其中"使"字句是两个子事件的合取,"把"字句则包含合取加嵌套的复杂事件结构。通过对比两类句式的事件语义结构我们还发现,有可能形成替换关系的是事件致使类的"使"字句和"把"字句,以及个体致使关系类"使"字句与客体指向"把"字句,且第二个原子事件表示完成。二者所表示的语义亦存在细微差异,前者的致事表原因,而后者的致事表外力。(本文来源于《逻辑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袁毅敏,楚军,王诚[6](2017)在《使动句与“使”字句致使意义之辨——基于“无介入致使”理论的认知实证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无介入致使"理论,使动句表达直接致使,"使"字句表达间接致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证明了这一论断。研究同时发现:"无介入致使"理论在分析汉语致使意义时存在局限,无法将直接和间接致使完全区分开来;同时,英汉兼语式致使结构对其中使事的要求不同:"使"字句要求使事必须为有生命的物体或者与人相关,而英语中则无此限制。该差异或与"使"的动词特征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杨大然[7](2017)在《事件句法视域下“把”字句与“使”字句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把"字句和"使"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致使结构,两类句式既存在区别,又存在一定联系,在某些条件下还能互换,这为我们认清两类句式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采用事件句法视角,深入探讨了"把"字句和"使"字句的谓词特征及其互换条件,并进一步分析了"把"字句与"使"字句的事件句法结构,特别是对"把"和"使"的结构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本研究为两类句式的语义和句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黄娴,张克亮,陈晓扣[8](2017)在《基于大规模汉英平行语料库的“使”字句英译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汉语中最典型、最常用的致使结构,"使"字句是汉英翻译中必然会碰到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组建大规模、高质量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随机抽取了1000个"使"字句句对,组建"使"字句专题语料库,进而分析、梳理和总结"使"字句及其译文的特点,提出"使"字句的具体翻译方法,帮助提高英语学习者"使"字句翻译的准确率和地道性。(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刘婧,李福印[9](2017)在《致使义视角下的“使”字句及其英语表达形式——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使"字句是现代汉语典型的致使句式,英语不存在一种单一句式与之完全对应,这给汉英对比研究留下极大探索空间。本文以Talmy的致使义理论为框架考察"使"字句的语义。研究发现:一、现代汉语致使元素"使"可对应英语中的迂回致使动词make,allow等,也可将致使义词化并入到另一词汇致使动词bend,distort等词中。二、"使"字句多以SVOC句式构建,但英语中可对应的句式有SV(O)C,SVOA,SVP,SV,SVO,SVO+INF.。叁、使因事件型是"使"字句最基本的致使义类型,遵循使因事件在前,受因事件在后的语言表征顺序。本文结合TED Speeches平行语料库验证了Talmy致使义理论对汉语"使"字句的适用性,解决了"使"字句和英语当中哪些句式对应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刘婧,李福印[10](2017)在《力动态视角下汉语“使”字句的语义构建——一项基于语料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Wolff提出的力动态模型,结合莫言14部小说中的200条语料探讨"使"字句的深层语义构建与表层表达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这一语义组成成分的原型和非原型构建进行阐释。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的表层元素"使"在深层语义上可以构建致使、使能、阻止叁类不同的语义元素;(2)深层语义构建的致使类、使能类和阻止类原型的主要特征为致使结果产生或未产生的确定性。这一调查旨在验证和发展Wolff对致使构式语义构建的研究,也为认知语言学面临的"同一形式多种用法"的挑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语言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使字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学界对“让”和“使”字句的偏误研究可以追溯到李大忠的着作《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这本着作是我国国内最早对汉语语法偏误进行的研究,基本涵盖了留学生所出现的语法偏误项目。其中,他指出了“使”字句是留学生产生偏误较高的语法项目,并且搜集了来自8个国家的留学生偏误进行分析,将“使”字兼语句分成叁大偏误类型。学者们对“让”和“使”字句的偏误研究也做出了颇多贡献。总体来说,学界对于“让”和“使”字句的研究众多,但对其没有统一的认识,比如“让”具体有几种义项、“使”的词性是什么,这些都存在争议;其次,偏误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特殊性,偏误的类型是否有统一的划分?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作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将“让”和“使”字兼语句的句型简单概括为“N1+让/使+N2+V”,进一步分析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叁个角度对“让”和“使”字兼语句进行辨析,概括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此外,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本人对中亚留学生“让”和“使”字兼语句的掌握情况作出分析,中亚留学生对表致使义的“让”和“使”,表使令义和表允许(任凭)义的“让”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本人搜集了“让”和“使”字句的偏误,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进行分类,试图通过两种语言的比较以及其他方面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根据以上的研究,本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更好地帮助中亚留学生习得“让”和“使”字句,从而减少出现偏误的概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使字句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园园.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学习者“使”字句汉英翻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董凯宁.中亚留学生学汉语“让”、“使”字句辨析和偏误分析[D].新疆大学.2019

[3].李园园.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习者“使”字句汉英翻译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8

[4].王聿良,杨露.《经济学原理》汉译本中“使”字句的应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吴平,田兴斌.汉语致使句的语义推衍:以“使”字句和“把”字句为例[J].逻辑学研究.2018

[6].袁毅敏,楚军,王诚.使动句与“使”字句致使意义之辨——基于“无介入致使”理论的认知实证新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

[7].杨大然.事件句法视域下“把”字句与“使”字句的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

[8].黄娴,张克亮,陈晓扣.基于大规模汉英平行语料库的“使”字句英译方法探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

[9].刘婧,李福印.致使义视角下的“使”字句及其英语表达形式——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调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

[10].刘婧,李福印.力动态视角下汉语“使”字句的语义构建——一项基于语料的调查[J].语言学研究.2017

标签:;  ;  ;  

使字句论文-李园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