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保护性建设草场补播试验研究

内蒙古保护性建设草场补播试验研究

一、内蒙古保护性建设 牧草补播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彩黎干[1](2021)在《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临我国草地生态恢复保护、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及优质饲草料资源短缺的局势,我国草牧业发展必须生态与效益统筹兼顾。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支持下,以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10余项重大草原生态建设政策陆续制定实施,以生态改善为基础的人工草地建设项目陆续推广,草地畜牧业逐渐从“生态唯一”的保护方式向“生态优先、生产发展”观念转变,人工草地建设必将成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和贯彻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能够在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草畜系统生产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促进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可持续、推动西北地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分布、规模、生产力、模式特征及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测度分析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的比较效益;选取祁连县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生态协同性及可持续性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优化路径,为西北草牧业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依据,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工草地发展较为缓慢,面积占全国可利用草地总面积比重小,近年来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广西、青海等荒漠化、石漠化及草地退化严重区,发挥着巨大效益,同时也面临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以及“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等问题。(2)以西北地区为例,草地资源不足制约西北草牧业综合发展,而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促进草牧业发展、推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经济可推广性,净收益达2019元/hm2,具有低成本及高收益率的比较优势。(3)以祁连县野牛沟乡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例,短期来看,放牧型人工草地缓解了当前饲草资源短缺现状,遏制了草地生态与经济收入的劣化趋势;长期来看,随着牧区生产规模的增加,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态生产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4)开放禁牧政策和组织牧户合作经营管理有助于实现生态生产的协同及可持续发展,建议人工草地放牧时间增加1个月,增强24%暖季天然草场的生产力,冷季购进12.6×106 kg可食牧草,建议畜种结构为羊数量284只、牛数量44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草地保护并增加草地建设的投入,积极采取轮牧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科学转变禁牧、退牧等保护草地的措施,将用于草原生态奖补资金适当向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方面转移。(2)科学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重视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和区域草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问题,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放牧管理、经营决策等战略问题。(3)开发推广应用草畜系统智慧动态支持决策系统,并匹配适应性放牧管理策略,建立家畜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协同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评定草地封育、禁牧年限;鼓励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设计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及原则;发展西北草牧业优势精品产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降低牧户对扩畜增收的依赖度,实现草牧业经济生态共赢。

王德成,尤泳,贺长彬[2](2020)在《草地修复与改良机械化技术态势》文中提出为了向我国草原生态恢复和机械化改良技术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在阐述草原退化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草原机械化改良技术现状进行了概述、总结和分析。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破土切根、疏松、施肥、补播和毒杂草去除等方式为主的机械化改良技术体系,并相继研发了系列专用改良作业机具,但在机械化改良效果的长期跟踪、机具-土壤-植被界面系统耦合、机械化作业和耕作部件实现对土层适度扰动的模式及关键因素等基础性研究不足。开展草原土壤-根系复合土层结构基础特性、耕作部件与退化草原土层界面耦合关系、多系统契合的智能化草原改良机械装备、多界面融合的草原机具-土壤-植被系统以及机械化改良试验示范与长期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昂,王扬,薛建国,任婷婷,魏存争,田秋英,白文明,白永飞,黄建辉,姜勇,程玉臣,孙海莲,徐柱文,赵玉金,韩兴国[3](2019)在《北方风沙区生态修复的科学原理、工程实践和恢复效果》文中指出北方风沙区位于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其在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一系列生态保育工程的支持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北方风沙区土地沙化成因及退化土地空间分布研究,集成了北方风沙区重点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北麓地区、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蒙辽交界的科尔沁沙地为重点研究区域,进行了高效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地恢复和管理、沙化草地治理等相关工程技术的示范,开展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跟踪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估,确定生态恢复技术和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指标,明确不同集成技术与模式在北方风沙区的适用区域和范围,为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生态系统管理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建立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决策依据,为生态修复产业提供技术指南,为相关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数据支撑。

路战远,程玉臣,王玉芬,张向前,王建国,赵小庆,任永峰,张德健[4](2019)在《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文章以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例,阐述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点、保护性耕作发展历史和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情况;总结了农牧交错区高秆穴播作物模式、矮秆条播作物模式、块根块茎类少耕带作模式和草原改良模式等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阐明了农牧交错区在保护性耕作发展中与农业区划结合不够、农艺技术创新滞后、机械装备专用性和可靠性低、杂草发生及危害严重等突出问题;对今后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定位、发展趋势、内涵界定、装备选择和长效机制建立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趋势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于双[5](2019)在《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本研究以深翻耕+补播(S)、浅翻耕+补播(Q)、免耕+补播(M)和封育(F)4个恢复措施及传统放牧草地(CK)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0-40 cm 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和全氮在土壤剖面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有机碳及氮素组分的变化,分析了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各处理草地0-40 cm土层机械稳定性及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优势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WR025)较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DR0.25)显着降低。0-40cm各土层土壤干筛DR025、MWD、GMD及10-30cm土层WR0.25均以浅翻耕草地最高。随土层加深,各处理草地<0.25 mm机械稳定性及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率降低,土壤结构趋于稳定。(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0-2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以浅翻耕处理草地最高,分别为9.93-14.90 g/kg和0.17-0.22 g/kg。0-40cm土壤碳氮储量以浅翻耕处理草地最高,分别为47.72和1.09 t/hm2。(3)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0-10cm土层均以放牧草地最高,变化范围为0.99-2.41g/kg;在10-40cm土层均以浅翻耕草地最高,深翻耕、免耕草地次之,封育和放牧草地较低。团聚体全氮含量在0-40cm 土层无规律性变化。各处理草地0-40cm各土层均以<0.05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的贡献率最大。(4)0-40cm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均以翻耕草地较低,免耕、封育和放牧草地较高;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20cm土层以免耕草地较高;微生物量碳在0-30cm土层均封育草地最高,30-40cm土层以深翻耕草地最高。(5)0-40cm 土层,微生物量氮以浅翻耕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变化范围为73.19-47.57mh/kg;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以放牧草地最高;碱解氮含量以深翻耕草地最高。就本研究所做处理,浅翻耕+补播可促进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形成,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浅翻耕处理草地较免耕、深翻耕和封育措施更有利于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的积累。

胡军,逄诗超,李海亮[6](2014)在《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采用传统的草原改耕地、过度放牧等耕作方式,致使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的土壤大面积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传统耕作模式和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农牧交互区中农业区和草原区适合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未来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王振华[7](2014)在《气流分配式牧草播种机关键部件优化与试验》文中提出牧草种子特殊的生长特性和物理特性,以及草地土壤状况有别于大田作物土壤状况,国内现有播种机对牧草种子播种适应性较差。针对这一问题,论文根据牧草种子播种工艺流程,对气流分配式牧草播种机的总体布局、功能结构、电子监测系统和关键部件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并进行了不同牧草种子的播种试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牧草种子主要物理特性的系统分析,设计了一种中央外槽轮装置集中向分配器供料的排种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种子类型,精确控制排种量,克服了传统独立式外槽轮排种器播牧草种子时,稳定性差、堵塞、架空等问题。2)设计了单体仿形多连杆开沟镇压机构,应用Adams分析软件,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以及仿真模拟,设计出与机架铰接的平行四连杆-拉簧结构,保证了开沟器在不平整地面保持最佳入土角,提升了开沟器作业质量;开沟深度由开沟器弹簧来精确控制,每组开沟器都有独立的安全拉簧,通过对开沟器弹簧的设计,得出选用材料为油淬火碳素弹簧钢丝B类,钢丝直径d=8mm,圈数n=241/4圈,中径D=41.7mm。3)为了保证均匀一致的破茬深度,设计了装有独立安全大压簧的波纹圆盘破茬器,通过对破茬器压力弹簧的设计,得出选用材料油淬火碳素弹簧钢丝B类,钢丝直径d=15mm,圈数n=14圈,中径D=60mm;通过磨损试验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对不同材料常用波纹圆盘破茬刀进行组织性能分析和耐磨性评价,结果显示,65Mn钢在磨损过程中发生形变诱导相变,而被加工硬化,提高其耐磨性。4)利用Ansys软件对整机机架进行有限元分析,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进行了结构优化,提高了整机强度和刚度。5)完成了播种机测控系统的设计,对风机转速、工作速度、播种面积等参数的采集分析,实现对播种机工作状态的监控。6)完成了气流分配式牧草播种机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开沟深度和宽度测定结果全部合格;浅松深度稳定性测定结果全部合格;浅松层膨松度为63%;滑移率为3.7%;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为:苜蓿3.41%,披碱草6.04%;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分别为:苜蓿1.6%,披碱草3.77%;苜蓿破碎率0.92%,披碱草破碎率1.61%,以上数据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曹洁,赵士杰[8](2013)在《高平原干草原天然草场恢复生产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正镶白旗草场类型复杂,沙化退化严重,亟待恢复草原生态,选择该地具有代表性的高平原干草原草场,通过建立试验对比田,探讨和研究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恢复天然草原生产力。通过对传统耕作种植牧草与保护性耕作补播牧草的效益分析表明,1hm2干草产量可增加21%,植被覆盖率增加20%~30%。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减少地表雨水径流和蒸发,增加土壤雨水渗透,增强牧草的抗旱性,提高了干旱地区牧业生产能力,为该地可持续发展以及恢复生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徐玮[9](2012)在《草原保护与改良技术与装备融合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天然草原退化的现状及主要原因,论述了草原保护与改良的技术措施,分析了草原保护与改良技术与装备融合的内容及效果,并提出了进一步融合的有效途径。

徐玮[10](2012)在《草原保护与改良技术与装备融合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天然草原退化的现状及主要原因,论述了草原保护与改良的技术措施,分析了草原保护与改良技术与装备融合的内容及效果,并提出了进一步融合的有效途径。

二、内蒙古保护性建设 牧草补播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保护性建设 牧草补播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研究
        1.2.2 草畜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1.2.3 草畜系统管理仿真模拟研究
        1.2.4 草畜系统生产优化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生态经济理论
        1.6.2 系统理论
        1.6.3 外部性理论
    1.7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工草地
        2.1.2 放牧型人工草地
        2.1.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
    2.2 人工草地发展措施
        2.2.1 重大工程项目
        2.2.2 主要政策措施
        2.2.3 主要法规
    2.3 人工草地发展成效
        2.3.1 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2 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3 典型放牧型人工草地的模式特征
    2.4 放牧型人工草地面临的问题
        2.4.1 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
        2.4.2 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
        2.4.3 “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3.1.2 研究方法
    3.2 放牧型人工草地成本收益分析
        3.2.1 典型草地成本构成分析
        3.2.2 典型草地收益构成分析
    3.3 草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3.4.1 经济效益分析
        3.4.2 社会效益分析
        3.4.3 生态效益分析
        3.4.4 综合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调研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1.3 模型框架
    4.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4.2.1 模型说明
        4.2.2 草地产草量-家畜体重模块
        4.2.3 家畜生产管理模块
        4.2.4 牧户经营收入模块
    4.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结果
        4.3.1 基准情景
        4.3.2 未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情景
        4.3.3 模型有效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优化路径
    5.1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情景设置
    5.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政策管理优化
        5.2.1 开放禁牧政策情景
        5.2.2 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情景
        5.2.3 组合政策管理情景
    5.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决策优化
        5.3.1 饲草季节性平衡
        5.3.2 畜种结构调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牧户调查问卷
附录B 仿真模型程序
致谢
作者简历

(2)草地修复与改良机械化技术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草原退化现状及成因
2 退化草原机械化改良技术现状
    2.1 退化草原改良技术概况
    2.2 退化草原机械化改良技术工艺及机具现状
    2.3 草原机械化改良基础理论及机具关键部件研究现状
        (1)土壤-根系复合体结构基础特性理论研究体系
        (2)耕作部件与退化草原土层界面耦合理论研究体系
3 问题与展望
    (1)开展土壤-根系复合结构基础特性研究
    (2)开展耕作部件与退化草原土层界面耦合关系系统研究
    (3)开展退化草原机械化改良试验示范与长期效果评估研究
    (4)开展多系统契合的智能化草原改良机械装备研究
    (5)开展多界面融合的草原机具-土壤-植被系统研究
4 结束语

(3)北方风沙区生态修复的科学原理、工程实践和恢复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北方风沙区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基础
2 北方风沙区可持续治理的工程技术实践和恢复效果
    2.1 优质牧草补播技术改良及其示范成效
    2.2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的优化改良
    2.3 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专用肥研发和应用技术
    2.4 运用生态工程方法加速风沙瘠薄地区生态系统恢复
    2.5 草牧产业协调提升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3 在北方风沙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学技术途径

(4)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区域概况及生态环境特点
    1.1 农牧交错区区域概况
    1.2 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点
        1.2.1 干旱缺水,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2.2 水土流失严重
        1.2.3 天然草地退化严重
2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历史与现状
    2.1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阶段
    2.2 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3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
    3.1 秸秆留茬覆盖技术及成效
    3.2 免少耕播种技术及成效
    3.3 深松技术及成效
    3.4 轮作休耕技术及成效
    3.5 杂草防控技术及成效
    3.6 农艺配套技术及成效
4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模式
    4.1 高秆穴播作物模式
    4.2 矮秆条播作物模式
    4.3 块根块茎类少耕带作模式
    4.4 草原改良模式
5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5.1 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制定与农业区划结合不够
    5.2 保护性耕作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5.3 机具的专用性和可靠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5.4 病虫草害加重限制了保护性耕作进一步推广
6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趋势与建议
    6.1 关于保护性耕作的定位
    6.2 能否成为主体耕作技术
    6.3 关于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涵与外延
    6.4 关于装备问题
    6.5 关于经费投入问题
    6.6 关于长效机制问题

(5)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土壤结构研究现状
        1.2.2 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研究现状
        1.2.3 土壤全氮及其氮组分研究现状
        1.2.4 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与氮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特征
        1.3.2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1.3.3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组分特征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3 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2.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结构的变化特征
        3.1.1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干筛团聚体的变化
        3.1.2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
        3.1.3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重量平均直径MWD与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
        3.1.4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变化
    3.2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3.2.1 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剖面分布特征
        3.2.2 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
        3.2.3 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
        3.2.4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
        3.2.5 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对全土有机碳的贡献
        3.2.6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各剖面干筛组分团聚体全氮的变化
        3.2.7 不同粒级团聚体全氮对土壤全氮的贡献
    3.3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组分特征
        3.3.1 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
        3.3.2 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土壤氮组分的特征
    3.4 不同恢复措施荒漠草原土壤颗粒组成与碳氮组分的相关系数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4.2 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的影响
    4.3 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黑龙江西部农牧交错区传统耕作模式分析
    2.1 试验区简介
    2.2 耕作方式的对比
3 农牧交错区农业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
    3.1 大垄双行玉米滴灌技术
    3.2 抗旱免耕精量坐水播种一体化技术
    3.3 高留茬春季灭茬播种技术
4 农牧交错区草原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
    4.1 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
    4.2 农牧交错区禁牧养草和草原改良
5 黑龙江西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机具发展建议
    (1) 加强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制和开发
    (2) 从单纯的土壤耕作机具向综合可持续方向发展
    (3) 加强免耕播种机滤水效率的研究工作
    (4) 加强田间杂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6 结论

(7)气流分配式牧草播种机关键部件优化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正文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我国草地机械化应用现状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工作基础、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排种装置关键部件设计
    2.1 常见牧草种子形态
    2.2 牧草种子物理特性
    2.3 排种装置关键部件的设计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沟装置的优化
    3.1 开沟机构设计及优化
    3.2 开沟器弹簧设计
    3.3 开沟装置结构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破茬机构关键部件的设计和优化
    4.1 破茬机构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4.2 破茬器压力弹簧的分析与设计
    4.3 波纹圆盘破茬刀的耐磨性试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机参数分析与机架设计及优化
    5.1 整机基本参数分析
    5.2 机架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播种机测控系统设计及分析
    6.1 测控系统的分析
    6.2 测控系统在PIC单片机控制下的工作过程
    6.3 系统程序设计
    6.4 电路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牧草播种机试验
    7.1 试验内容
    7.2 性能试验
    7.3 监测系统的检测试验
    7.4 田间生产试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草原保护与改良技术与装备融合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草原退化现状及主要原因
    1.1退化现状
    1.2退化原因
2草原保护与改良的技术措施
    2.1牧草补播
    2.2疏松植被
    2.3施肥
    2.4灌溉
3草原保护与改良技术与装备的融合
4草原保护与改良技术与装备融合的有效途径
    4.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 促进了草原保护与改良技术与装备的融合
    4.2技术与装备在示范园区建设中能够得到良好融合
    4.3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 使技术与装备融合得更加紧密
    4.4行业机构需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 互相支持配合
5结束语

四、内蒙古保护性建设 牧草补播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D]. 彩黎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草地修复与改良机械化技术态势[J]. 王德成,尤泳,贺长彬. 林业和草原机械, 2020(01)
  • [3]北方风沙区生态修复的科学原理、工程实践和恢复效果[J]. 李昂,王扬,薛建国,任婷婷,魏存争,田秋英,白文明,白永飞,黄建辉,姜勇,程玉臣,孙海莲,徐柱文,赵玉金,韩兴国. 生态学报, 2019(20)
  • [4]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J]. 路战远,程玉臣,王玉芬,张向前,王建国,赵小庆,任永峰,张德健. 北方农业学报, 2019(03)
  • [5]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的影响[D]. 于双. 宁夏大学, 2019(02)
  • [6]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J]. 胡军,逄诗超,李海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4(06)
  • [7]气流分配式牧草播种机关键部件优化与试验[D]. 王振华.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8]高平原干草原天然草场恢复生产力研究[J]. 曹洁,赵士杰. 农机化研究, 2013(03)
  • [9]草原保护与改良技术与装备融合的思考[J]. 徐玮.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2(05)
  • [10]草原保护与改良技术与装备融合的思考[A]. 徐玮. 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2012

标签:;  ;  ;  ;  ;  

内蒙古保护性建设草场补播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