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变异论文-屈孟锦

抗原变异论文-屈孟锦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原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抗原变异

抗原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屈孟锦[1](2019)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9N2亚型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不但给养殖业造成惨重的损失,也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由于免疫压力和禽流感病毒自身容易变异的特点,导致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最终造成免疫失败,因此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2009年分离到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与之前的分离株相比抗原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本研究选取了2009年的分离株A/chicken/Shanghai/441/2009(H9N2)(简称SH441),构建HA的表达质粒pCAGGS-H9N1,免疫Balb/c小鼠,3次免疫后肌肉注射SH441全病毒,选择HI抗体效价最高的小鼠加强免疫,取脾细胞制备杂交瘤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筛选,获得20株能够稳定分泌抗H9亚型H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HI实验发现有15株单抗具有HI活性,其中4E7和10G8的效价最高,可以达到2~(10),而4B7的效价最低,为2~4。细胞微量中和实验发现,除3C8和8F11外的18株单抗具有中和活性,其中3F7中和效价最高,可以达到2~7。具有中和活性和血凝抑制活性的单抗并不完全一致,表明本研究获得了作用位点在血凝抑制氨基酸位点以外的中和相关氨基酸位点的单抗。Western blot实验发现,有14株单抗的作用位点是线性构象,有6株单抗的作用位点是空间构象。单抗亚类鉴定结果显示,20株单抗都是κ亚类,除8F11属于IgM外,其余19株单抗都属于IgG亚类。单抗作用区域检测结果显示20株单抗的作用位点都位于H9亚型HA1区域。为了探究近年来我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情况,本研究根据分离时间和地点选取了18株在1998-2015年间分离到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别与制备的单抗进行了HI和IFA检测,结果显示2009年以前的6株分离株与本研究获得的单抗的反应性较差,其中F株与所有单抗均没有HI活性,仅与12株单抗IFA呈现阳性且荧光较弱。HI和IFA发现9株相对广谱的单抗均可以与2009-2015年的分离株发生反应,而其余的单抗与不同的毒株反应表现出差异性。这些实验结果与之前报道的H9N2亚型禽流感抗原变异趋势一致,表明本研究获得的单抗可以用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研究。为了探究SH441与F株抗原差异的分子机制,SH441毒株与F株的HA1区域分段替换构建真核表达质粒,通过瞬时表达质粒和IFA发现,SH441毒株与F株抗原差异是HA基因第120-240氨基酸之间差异造成的。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这一区域共有7个氨基酸不同,分别是第127、145、168、180、181、216和234位的氨基酸。运用反向遗传技术拯救F株与SH441毒株这7个位点的突变病毒,并将这些拯救病毒与制备的单抗进行了HI和IFA检测,结果表明HA基因第168位和234位氨基酸变异会造成SH441与F株的抗原差异。总之,本研究中筛选到20株抗H9亚型H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初步运用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的研究中,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分析和抗原图谱的绘制提供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郑丽荣,苏海龙,张英,石火英[2](2019)在《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A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virus A)。禽流感至今仍无法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是其表面蛋白极易发生变异。而基因的变异往往会引起病毒的抗原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毒株。文章从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方式,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宿主免疫状态的关系,以及变异后流感病毒受体结合发生改变等方面归纳了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机制和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9年07期)

郑丽荣[3](2019)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疫苗抗体选择压的鸡体内连续传代后的抗原变异和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在威斯康辛州的火鸡鸡体内分离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以来,该病毒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为控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中国内地已广泛实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疫苗接种计划。虽然这项免疫计划有效地减少了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群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它并未阻止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播。为了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演化,早前本实验室已经在鸡胚中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连续传代,另外也对混合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SPF鸡体内连续传代进行了相关研究,观察到传代病毒在抗原性和致病性等方面的变化。为了减少混合病毒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探究病毒在每只鸡个体内传代后的变异情况,在本试验中我们选择在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的鸡体中进行一对一单传的传代模式,即以A/Chicken/Shanghai/F/98(H9N2,F/98)禽流感病毒为研究对象,将F/98株病毒在有和没有同源疫苗抗体选择压力下的SPF鸡体内连续一对一传代,通过HI试验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分析所得的传代病毒的抗原漂移、遗传进化及其病毒毒力的变化情况,为禽流感的疫苗防治工作提供新的理论基础。1.F/98株分别在有和没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的鸡体内的连续传代及其抗原性和鸡胚感染力分析将6只21日龄的SPF鸡分为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传代组(V)和无疫苗抗体选择压传代组(N)两组,每组各叁只。V组建立叁个独立传代系列V1、V2和V3,用F/98株油乳剂灭活疫苗分别经肌肉和皮下注射免疫,免疫后待血清中的抗体滴度HI值为24时,进行感染实验;N组建立叁个独立传代系列N1、N2和N3,直接进行感染实验。所有V组和N组的第一代传代系列均用同一批次收集的F/98株的病毒尿囊液,将病毒按照106 EID50/0.2mL的剂量分别对SPF鸡进行感染,感染途径为滴鼻、点眼和灌喉。感染后3d分别取各个传代系列实验鸡的肺和气管,分别制备四抗PBS的组织研磨液,并置于-70℃冻存备用,此为第一代有和没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下传代的组织均浆液。接着取6只21日龄的SPF鸡,按上述同样方法分组,以此方法类推,共进行到第9代次的传代系列。取第5代次和第9代次的肺和气管的组织匀浆液分别接种10日龄鸡胚,分离获得在有和没有疫苗抗体选择压的鸡中传代的病毒尿囊液;将分离收集的病毒尿囊液与母本病毒F/98株的阳性多抗血清进行HI实验。结果显示,与母本病毒F/98株的HI效价相比,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第5代次肺组织分离的传代病毒(简称V5L)、无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第5代次肺组织分离的传代病毒(简称N5L)、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第5代次气管分离的传代病毒(简称V5T)和无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第5代次气管分离的传代病毒(简称N5T)的HI均没有明显差异;然而,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第9代次肺组织分离的传代病毒(简称V9L)和无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第9代次肺组织分离的传代病毒(简称N9L)的HI效价下降了 8倍。同时,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第9代次气管分离的传代病毒(简称V9T)和无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第9代次气管分离的传代病毒(简称N9T)的HI效价下降了 16倍。这些结果表明,经过5个代次的传代后,相比母本病毒F/98株,传代病毒的抗原性基本没有变异;而经过9个代次的传代后,与母本病毒F/98株相比,传代病毒抗原性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第9代次的传代病毒在有和没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的适应性不仅包括抗原性变化,而且还表现出对鸡胚感染力和致死力的变化。V9L和V9T病毒的EID50是母本病毒F/98株的1.77倍,二者无明显差异;而N9L和N9T病毒的EID50分别是母本病毒F/98株的25.4倍和17.7倍,传代病毒的鸡胚感染力显着提高。此外,与F/98株相比,V9L和V9T病毒丧失了致死鸡胚的能力,而N9L和N9T病毒的ELD50仅提高了 0.77倍,与母本病毒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没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的传代病毒对鸡胚的感染力相比母本病毒有了显着提高,而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下的传代病毒对鸡胚的感染力相比母本病毒变化不大,但丧失了致死鸡胚的能力。2.F/98株病毒的第9代次传代病毒的基因分析将第9代次的优势传代病毒与亲本病毒F/98株相比,除了病毒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各基因片段的部分氨基酸也发生了变化。与母本病毒相比,V9L病毒共计发生了 13个氨基酸突变,其中 PB2 基因 5 个(T296K,A322E,R327K,H366Q,Y369S)、PB1 基因 2个(T251V,A669G)、HA 基因 2 个(K131R,A198V)、NP 基因 1 个(A100R)、NA基因1个(C385T)、M基因2个(P154A,A246Q);V9T病毒共计发生了 11个氨基酸突变,其中 PB2 基因 4 个(A322E,R327K,H366Q,Y369S)、PA 基因 1 个(S148H)、HA 基因 2 个(A198V,Q234L)、NP 基因 1 个(G45T)、NA 基因 1 个(C385T)、M基因2个(P154A,A246Q);N9L病毒共计发生了 20个氨基酸突变,其中PB2基因6个(T138A,T296K,I298Q,R327K,Y369S,E526R)、PB1 基因 1 个(T348A)、PA基因 4 个(S148H,L336M,K544M,S640K)、HA 基因 2 个(N167G,N285S)、NP基因 3 个(G52A,D65L,L187G)、M 基因 2 个(H23I,T331A)、NS 基因 2 个(S81L,H85S);N9T病毒共计发生了 18个氨基酸突变,其中PB2基因5个(T296K,I298Q,R327K,Y369S,E526R)、PB1 基因 1 个(T348A)、PA 基因 2 个(S148H,L336M)、HA 基因 3 个(A198V,Q234L,N285S)、NP 基因 4 个(G52A,S65L,L187G,G419V)、M基因1个(H23I)、NS基因2个(S81L,H85S);此外,V9L和V9T病毒的NA蛋白在67-76位缺失10个氨基酸(A67-76)。这些结果显示,抗体选择压使病毒的NA蛋白发生67-76位氨基酸缺失;抗体选择压下的传代病毒氨基酸突变数量明显少于没有抗体选择压下的传代病毒氨基酸突变数量;肺组织分离到的传代病毒氨基酸突变数量略多于相同传代条件下气管中分离到的传代病毒氨基酸突变数量。综上所述,在有和没有疫苗抗体选择压下连续传代9代次,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F/98株的抗原性都发生了变异;抗体选择压使F/98株失去致死鸡胚能力,NA蛋白发生67-76位氨基酸缺失,使F/98株基因组突变数显着少于无抗体选择压下传代的病毒。这些结果表明,疫苗抗体选择压力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进化及其一些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4-01)

黄艳艳,李悦,张琳,王进圣,吴福杰[4](2018)在《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演化和抗原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H9N2亚型禽流感持续在我国鸡群中广泛流行,为了明确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一肉鸡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演化和抗原变异情况,对6株H9N2亚型病毒分离株进行了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并分别使用病毒分离株和疫苗株抗原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比较免疫鸡血清的抗体效价差异。结果如下:NCBI Blastn分析表明,与各分离株基因同源性最高的序列分别来源于山东、河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和日本等地的分离株,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传播范围广,基因重排活跃。各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的8个基因片段分别与禽流感病毒欧亚分支的A/duck/HongKong/Y280亚系、A/quail/HongKong/G1/97亚系以及A/chicken/Shanghai/F/98亚系进化关系密切。从病毒基因型上来分析,6株病毒均隶属于2010年以来在国内鸡群中广泛流行的G57基因型。与耐药性相关的氨基酸位点分析表明,病毒M2蛋白存在S31N变异,表明病毒对离子通道蛋白抑制剂耐药。对1 000份疫苗免疫鸡血清进行血凝抑制抗体效价的检测,发现H9N2亚型禽流感分离株抗原与疫苗用标准抗原相比,所测得的血凝抑制抗体滴度平均低1~2log2,表明二者HA抗原性略有差异。总之,2017年在该肉鸡场流行的这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仍然为G57基因型,分离株的HA抗原反应性与疫苗株略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佳,吴宇伦[5](2018)在《基于机器学习预测H1亚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会导致接种疫苗的失效,H1亚型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的典型代表,研究机器学习在H1亚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中的应用可实现利用决策树模型快速预测病毒的抗原性转变,进一步可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影响H1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从而为疫苗的推荐选择及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8年09期)

谭志颖[6](2018)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和病毒宿主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DNA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基因和蛋白质序列得到积累,许多研究者开始基于这些海量的基因和蛋白序列进行探索,挖掘它们的价值,这使得生物信息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也逐渐出现在生物信息学中。深度学习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机器学习方法,它已经在图像处理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生物信息学中,深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应用。本文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预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以及病毒的宿主,主要工作介绍如下:1)流感病毒抗原变异预测。流感病毒由于突变速率高而经常改变其抗原,这会导致免疫逃逸与疫苗效率降低甚至失效。快速确定其抗原性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抗原变异病毒。本文基于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蛋白序列建立了一个稀疏自动编码器(SAE)模型来预测人类流感A(H3N2)病毒的抗原变异。该模型在五折交叉验证中的准确率达到了 95%,对比逻辑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以及SVM都有更好的结果。对模型的分析表明,隐藏层中大多数对抗原变异贡献较大的节点是由多个氨基酸位点一起决定的,而且参与这些重要节点的氨基酸位点,如189、145和156,也被证实对该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起到决定性作用。2)病毒宿主预测。病毒对地球的生态平衡、物种的进化和人类的生命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病毒的多样性,目前人类对于病毒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大多数以人类为宿主的病毒都是在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之后才开始被重视。快速的找到未知病毒的宿主有助于了解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更好的预防病毒的潜在威胁。本文基于病毒的基因序列提出了 HDeep深度学习模型来预测病毒的五种宿主(古生菌、细菌、真菌、植物以及动物),同时对比了随机森林、K近邻等模型都展现出了更好的预测效果。此外在五分类的预测结果中,对于预测宿主为古生菌和细菌的病毒使用CRISPR spacer等方法继续预测其特定的宿主;对于预测宿主为动物的病毒则建立动物病毒的HDeep模型预测其宿主是否为脊椎动物;对于预测宿主为脊椎动物的病毒建立脊椎动物病毒的HDeep模型预测其宿主是否为人。通过这种方式快速的确定未知病毒是否可以感染人,从而有针对性对病毒进行预防和控制。综上,对于流感病毒抗原变异预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快速识别流感抗原变异病毒,而且通过分析SAE模型可以理解抗原变异背后的分子机制;对于病毒宿主预测的研究有利于快速的确定未知病毒的宿主,为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因此,本工作的完成不仅是对于深度学习在生物学问题中应用的探索,而且得到的成果有助于病毒的防控,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09)

庞妍,卓永,扎西央宗[7](2017)在《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与表面抗原变异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及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慢性HBV感染者已达3.5亿[1]。目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手段,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NA]类药物是HBV慢性感染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2-3]。(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7年14期)

蓝海云,戴峻英,姚昕,周诚[8](2016)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试剂检测表面抗原变异株》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构建表达野生及变异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评价国产和进口HBV表面抗原诊断试剂。方法收集14个乙肝表面抗原检测试剂盒,包括6个进口试剂和8个主要的国产试剂。表达4种突变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原G144A、Q129R/M133T、T118K/P120Q和G145R。利用不同adw、adr、ay叁个野生型国家参考品和变异表面抗原对14个检测试剂进行评价。结果对于野生型表面抗原,国产试剂和进口试剂基本无差异。血清型adr和adw,国产试剂均可以检测到0.1IU/ml,血清型ay,国产试剂均可以检测到0.2IU/ml。对于突变型抗原Q129R/M133T,国产试剂检测灵敏度与进口试剂差距大于20倍。针对T118K/P120Q,国产试剂ED5漏检,进口试剂检测灵敏度高于国产试剂;对于G145R进口试剂盒国产试剂检测灵敏度基本一致。进口试剂酶联免疫法对于突变型抗原的检测灵敏度高于进口的发光试剂。结论国产表面抗原试剂对于野生型抗原的检测达到了进口试剂的水平,但是对于某些突变还需进一步提高检测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病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顾家英[9](2016)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株单抗的制备及其在抗原变异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966年在威斯康星洲的火鸡体内首次发现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病毒广泛在亚洲国家的家禽中流行,不但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控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禽流感疫苗被广泛的应用,然而有专家推测疫苗抗体选择压也会加速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导致免疫失败,甚至引发新型禽流感的流行。本实验室前期以1998年分离株A/chicken/Shanghai/F/98 (H9N2, Ck/SH/F/98,简称F株)为研究对象,使Ck/SH/F/98株在有疫苗抗体压力的SPF鸡胚中连续传代,获得抗原显着变异的病毒mF50,序列分析显示其HA基因有4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分别是K131R, S145N、G181E和A198V。为研究疫苗抗体选择压导致抗原变异的分子机制,本论文用抗原变异病毒mF50免疫BALB/c小鼠,成功制备出16株针对mF50病毒血凝素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通过PCR和点突变,分别构建含有抗原变异病毒HA基因的4个氨基酸突变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转染和ELISA方法,研究抗原变异病毒HA基因的氨基酸变异与抗原变异的关系,以分析引起抗原变异的关键氨基酸,为控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1、抗原变异病毒mF5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mF50病毒经10日龄SPF鸡胚增殖,3天后收集尿囊液,经差速离心后获得纯化的mF50病毒,将纯化的病毒作为免疫原,免疫8周龄的BALB/c雌性小鼠,加强免疫后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纯化病毒包被板子,通过ELISA的方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初筛。阳性细胞进行叁次亚克隆,筛选到的阳性杂交瘤细胞用BALB/c小鼠进行制腹水。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获得16株针对mF50病毒血凝素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4F1、3D6、6C6、2H6、4B11、4E9、1D5、3G1、5A4、3C5、4H8、6D1、3D5、 1D3、5B9、2C4。所获的单克隆抗体与母本病毒mF50的HI效价在26-29, ELISA效价在105-107,与H9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的特异性血凝抑制(HI)反应,与H5亚型禽流感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新城疫病毒无任何交叉反应。2、单克隆抗体在抗原变异上的初步应用本实验室前期分析抗原变异的传代病毒的序列发现,其HA基因上有4个氨基酸的突变,分别是K131R、S145N.G181E和A198V。为探讨HA的4个氨基酸突变在抗原变异中的作用,本论文通过Rr-PCR,基因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构建了含有K131R、S145N.G181E和A198V单突变的HA(称为rFHA131、rFHA145、rFHA181、rFHA198)、含有K131R、S145N.G181E和A198V四个突变的HA(称为rFHA131-145-181-198)、含有K131R、G181和A198V叁个突变的HA(称为rFHA131-181-198)、含有G181E和A198V两个突变的HA(称为rFHA181-198).含有S145N和G181E两个突变的HA(称为rFHA145-181)以及不含突变的F株的HA(称为rFHA)。将这些HA插入pCAGGS真核表达载体中;将以上质粒分别转染到293T细胞中以表达HA蛋白;然后以表达的HA蛋白为抗原,本论文获得的单克隆抗体为抗体,进行ELISA检测;以筛选针对HA突变的单克隆抗体,分析决定抗原变异的氨基酸位点。结果显示大部分单抗是针对除四个突变以外的其他抗原位点的,而单抗3G1与所有含有198V突变的HA蛋白都有强反应性,与其它突变及F株的HA蛋白不反应,证明单抗3G1可能是针对HA 198位的:同样,单抗5B9与所有含有181E突变的HA蛋白都有强反应性,与其它突变及F株的HA蛋白不反应,证明单抗5B9可能是针对HA181E位的,推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中G181E和A198V位点的氨基酸替换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5-01)

范钦[10](2016)在《Ⅲ型iVDPVs在宁夏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的分子进化和抗原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计划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进入尾声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脊灰灭活疫苗(IPV)代替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中国在国家常规免疫活动中将逐步引入IPV,同时也将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停止使用OPV。因此,免疫缺陷患者长期连续向外环境排出免疫缺陷相关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将越来越引起重视,因为在消灭脊灰野病毒以及停用OPV之后,长期排出的iVDPVs将成为自然界中循环的脊灰病毒的唯一来源。本研究中,我们报道了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名2.5岁的患有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儿,从该患儿发病到病死期间连续收集了12份粪便标本,分离得到12株Ⅲ型iVDPVs毒株(命名为CHN15017-1-CHN15017-12),同时该名患者经诊断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对这些iVDPV经过噬斑纯化后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VP1编码区,12株iVDPVs与Ⅲ型Sabin株相比存在2-3.4%的核苷酸差异,且遗传学上相关,说明这些iVDPVs之间存在着非常相似的进化关系。进一步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这些iVDPVs同源性非常高,且均为Ⅲ型和Ⅰ型疫苗重组株,重组位点位于2C编码区的同一位置,与Ⅲ型脊灰病毒神经毒力和温度敏感性表型密切相关的两个关键位点(在5'非编码区的U472C和在VP1编码区的T2493C)均已发生回复突变。温度敏感实验表明,在12株iVDPVs中,第一份和第二份粪便标本分离的2株iVDPVs毒株(CHN15017-1, CHN15017-2)仍然保留着部分的Ⅲ型Sabin株温度敏感表型,即只能在36℃下繁殖,而在39.5℃高温不能繁殖。而从随后采集的1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的10株iVDPVs毒株(CHN15017-3-CHN15017-12)已经完全失去了Ⅲ型Sabin株温度敏感表型。该12株iVDPVs与亲代的Sabin株相比共享19个氨基酸差异,其中氨基酸变异位点K1419R仅在最后分离的10株iVDPVs中被发现,推测该位点可能是引起该Ⅲ型iVDPVs温度敏感性表型变化的潜在关键位点。基于全长VP1编码区采用贝叶斯蒙特卡罗马尔可夫链法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12株iVDPVs的平均进化速率约为2.79x 10-2个/年/核苷酸,因此估算出该名患者的服苗日期大约在2009年10月4日左右。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免疫缺陷患儿长期持续地向外环境排出高滴度的Ⅲ型iVDPVs,具有失去了温度敏感表型,高度变异的特征,将对全球脊灰消灭计划构成了巨大地潜在风险。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对长期进化的iVDPVs的基因结构、温度敏感性以及抗原变异性质等方面,拓展了全球非常有限的关于iVDPV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长期复制过程中种群的动态改变和进化路径的知识。同时,本研究将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全球脊灰消除后期疫苗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6-04-01)

抗原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A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virus A)。禽流感至今仍无法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是其表面蛋白极易发生变异。而基因的变异往往会引起病毒的抗原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毒株。文章从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方式,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宿主免疫状态的关系,以及变异后流感病毒受体结合发生改变等方面归纳了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机制和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原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屈孟锦.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2].郑丽荣,苏海龙,张英,石火英.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9

[3].郑丽荣.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疫苗抗体选择压的鸡体内连续传代后的抗原变异和基因分析[D].扬州大学.2019

[4].黄艳艳,李悦,张琳,王进圣,吴福杰.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演化和抗原变异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8

[5].王佳,吴宇伦.基于机器学习预测H1亚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研究[J].信息通信.2018

[6].谭志颖.基于深度学习的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和病毒宿主预测[D].湖南大学.2018

[7].庞妍,卓永,扎西央宗.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与表面抗原变异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

[8].蓝海云,戴峻英,姚昕,周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试剂检测表面抗原变异株[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6

[9].顾家英.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株单抗的制备及其在抗原变异机制研究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6

[10].范钦.Ⅲ型iVDPVs在宁夏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的分子进化和抗原变异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

标签:;  ;  ;  

抗原变异论文-屈孟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