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论文_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病毒,母婴,免疫球蛋白,相关性,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论文文献综述

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1](2019)在《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果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抗乙肝病毒(HBV)的免疫效果与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 HBV转基因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磷酸缓冲液(PBS)组及联合组4组,每组10只。4组分别予补肾解毒方、PD-L1单克隆抗体、PBS溶液及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单克隆抗体,持续给药2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脾脏组织γ干扰素(IFN-γ)水平、CD8~+T淋巴细胞的PD-1表达情况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PBS组(P<0.05);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0.05)。当效靶比为100∶1、50∶1时,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PD-L1抗体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BS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效靶比为25∶1时,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时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起到恢复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补肾解毒方能有效发挥对HBV感染时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抗体更具明显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9期)

陈少华[2](2019)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其对不同HBV-DNA载量的孕妇对母婴传播阻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94例资料,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50例和B组44例,其中干A组孕妇实施孕期干预阻断(于孕妇孕期28周后每隔4周注射HBIG,连续注射3次),B组孕妇孕期内未实施干预阻断;比较两组孕妇在分娩后6 h给予新生儿注射HBIG,并按照0、1、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随访新生儿12月,检测其乙肝标志物水平(HBs Ag、,HBsAb)阳性率的差异;另根据孕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载量的不同将其分为C组28例和D组66例,比较C组和D组HBV母婴传播HBsAg阻断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孕妇婴儿12月月龄时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高于B组(P<0.05);D组孕妇母婴传播阻断率高于C组(P<0.05)。结论:采用联合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但其阻断效果与母体HBV-DNA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凤娥[3](2019)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78例。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将其分成观察组(HBIG+乙肝疫苗)与对照组(乙肝疫苗),各39例。比较两组母婴传播指标、新生儿出生时的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阻断传播失败率、宫内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性别、身长、体重、头围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应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加强新生儿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型肝炎传播,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15期)

钟祺,刘桃英,刘晓静[4](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不同年龄段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的相关性及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对策。方法:抽取2015年3—5月期间健康儿童HBV血清学标志物216例资料(健康组),分析其不同年龄段儿童HBsAb阳性率与HBsAg阳性率的相关性;另抽取2007年—2016年期间收治的确诊为乙肝患儿67例资料(感染组),分析其患儿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和疫苗接种史情况、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对策。结果:216例健康组儿童中,随着其年龄增长,HBsAb阳性率下降,HBsAg阳性率上升;不同年龄段儿童HBsAb阳性率与HBsAg阳性率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呈负相关(P<0.05);而感染组67例乙肝患儿中,经家庭成员HBV血清学标志物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7.31%患儿家庭成员无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者,48.89%患儿的父亲和/或母亲等家庭成员为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者,13.33%患儿家庭成员的HBV感染史不详;36.84%患儿有乙肝疫苗接种史,其发病时间与末次疫苗接种时间间隔<1年占23.81%,>1~5年的占28.57%,>5年的占47.62%,其中父亲和/或母亲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的22例患儿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者的12例,其发病与末次疫苗接种时间间隔<1年的占41.67%,>1~5年的占16.67%,>5年的占41.67%。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有效预防HBV感染的重要措施,相关部门应加强免疫预防管理力度,重视适龄儿童的整体接种率,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儿童HBV感染。(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9年05期)

谭楚生,赵玉芹,程慧健,郭世成,廖征[5](2019)在《江西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感染模式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江西省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HBV感染模式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HepB)接种率。方法选取2018年1-11月在江西省2个县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检测孕产妇血清HBsAg、抗HBsAg抗体(HBsAb)、HBV e抗原(HBeAg)、抗HBeAg抗体(HBeAb)和抗HBV核心抗原抗体(HBcAb),调查新生儿首剂HepB(HepB1)、HepB1及时(HepB1t)、HepB全程(HepB1-3)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接种率。结果共纳入1 427对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孕产妇HBV感染模式有11种,其中小叁阳(HBsAg+HBeAb+HBcAb)孕产妇占60.76%,大叁阳(HBsAg+HBeAg+HBcAb)孕产妇占13.74%。新生儿出生后HepB1、HepB1t、HepB1+HBIG、HepB1-3接种率分别为99.86%、99.09%、99.65%、99.16%;新生儿HepB1未及时接种原因主要是早产/低出生体重(46.15%,6/13)。结论江西省HBsAg阳性孕产妇以传染性较强的HBV感染模式为主,新生儿HepB1t接种率高。需加强育龄妇女HBV感染重点人群的管理,规范早产/低体重儿的HepB接种。(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9年03期)

于淼,卢志明,路超,沈亚娟,成士清[6](2019)在《KIR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免疫应答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基因多态性研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无应答者和强应答者的多态性表现。方法 180例标本包括80例对HBV疫苗无应答者(无应答组)和100例强应答者(强应答组)。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方法研究KIR基因的多态性,分析KIR基因多态性与HBV疫苗抗体产生或清除的关联性。结果无应答组KIR2DS2和KIR2DS3基因的阳性率较强应答组降低(P=0.037,0.032),而KIR2DL5基因的阳性率增高(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B/B在无应答组的频率比强应答组增高(P=0.007,0.024)。结论抑制性基因KIR2DL5可能导致机体对疫苗的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状态是决定HBV疫苗抗体产生或清除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2期)

钟祺,刘桃英,刘晓静[7](2018)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对策。方法:抽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芦溪县15岁以下儿童185例资料,统计其儿童免疫接种史与有关可疑因素,以及多方面对免疫接种的效果,分析其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对策。结果:185例15岁以下儿童中,HBsAg阳性者162例(占87.57%),>8~17月龄儿童所占比例为最高,>5~9岁儿童则占比较低;而HBsAb阳性者14例(占7.57%),其中小于8月龄0例,而18月龄~2岁者5例;而162例HBsAg阳性儿童中,39例家庭成员无乙型肝炎阳性者(24.07%),105例父亲和/或母亲乙型肝炎阳性者(64.81%),18例家庭成员HBV感染史不详(11.11%)。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有效预防HBV感染的重要措施,相关部门应加强免疫预防管理力度,重视15岁以下儿童的整体接种率。(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8年11期)

李志泽[8](2018)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产科产前筛查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但肝功能正常的164例产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纳入研究,按照产妇及新生儿是否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用,对照组单用乙肝疫苗,比较2组新生儿HBs Ag阳性、抗-HBs阳性以及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6个月、12个月HBs Ag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抗-HBs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12个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效果优于单用乙肝疫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8年29期)

李甜,覃英,胡渝[9](2018)在《乙型肝炎疫苗突破性感染与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途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血液制品输注传播等。我国约有携带者约有HBV携带者9 30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18%,是HBV感染高流行区~([1-2])。接种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是阻断HBV传播的常用方法。然而,疫苗接种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可诱发病毒变异。因此,监测乙肝疫苗突破性感染患者病毒变异株,对制定免疫预防、治疗策略和研发新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8年14期)

刘晓霞,杨安华,王晓琼,任坤岭,刘中芹[10](2018)在《10μg和5μg乙型肝炎疫苗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10μg与5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以山东省寿光市5个街道2005-2015年住院分娩的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所生儿童(2-12岁)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分析5μg和10μg HepB与HBIG联合免疫后的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及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696人,其中5μg组245人、10μg组451人。Hep B与HBIG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19人,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为2.73%,其中5μg组、10μg组分别为4.49%、1.77%(χ~2=5.98,P=0.014)。HBVe抗原(HBe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的阻断失败率以5μg组(20.00%)显着高于10μg组(5.22%)(χ~2=6.85,P=0.009)。结论 10μg HepB的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优于5μg HepB。(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8年04期)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其对不同HBV-DNA载量的孕妇对母婴传播阻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94例资料,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50例和B组44例,其中干A组孕妇实施孕期干预阻断(于孕妇孕期28周后每隔4周注射HBIG,连续注射3次),B组孕妇孕期内未实施干预阻断;比较两组孕妇在分娩后6 h给予新生儿注射HBIG,并按照0、1、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随访新生儿12月,检测其乙肝标志物水平(HBs Ag、,HBsAb)阳性率的差异;另根据孕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载量的不同将其分为C组28例和D组66例,比较C组和D组HBV母婴传播HBsAg阻断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孕妇婴儿12月月龄时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高于B组(P<0.05);D组孕妇母婴传播阻断率高于C组(P<0.05)。结论:采用联合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但其阻断效果与母体HBV-DNA水平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论文参考文献

[1].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果与机制研究[J].河北中医.2019

[2].陈少华.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9

[3].李凤娥.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9

[4].钟祺,刘桃英,刘晓静.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不同年龄段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的相关性及其对策[J].抗感染药学.2019

[5].谭楚生,赵玉芹,程慧健,郭世成,廖征.江西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感染模式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调查[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9

[6].于淼,卢志明,路超,沈亚娟,成士清.KIR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免疫应答的关联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7].钟祺,刘桃英,刘晓静.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对策[J].抗感染药学.2018

[8].李志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

[9].李甜,覃英,胡渝.乙型肝炎疫苗突破性感染与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关系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8

[10].刘晓霞,杨安华,王晓琼,任坤岭,刘中芹.10μg和5μg乙型肝炎疫苗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8

论文知识图

一5.FoxP3mRNA荧光定量扩增曲线(指数关...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示意图药品专利附表 2006年公开的中国药品发明专...药品专利附表 2006年公开的中国药品发明专...药品专利附表 2006年公开的中国药品发明专...药品专利附表 2006年公开的中国药品发明专...

标签:;  ;  ;  ;  ;  ;  ;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论文_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