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下激光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上皮下激光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刘苏冰[1]2003年在《上皮下激光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分子激光的出现开辟了屈光手术的新纪元,Trokel等于1983首先开展准分子激光屈光角膜切削术(PRK),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使之成为治疗近视的主要方法,但手术后疼痛、角膜雾状混浊及近视回退等并发症,特别是对于高度近视的局限性,限制了手术的广泛应用;随后发展起来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克服了PRK手术的弱点,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预测性,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成为屈光手术的主流;其主要优点是术后几乎无不适,视力恢复迅速,无角膜混浊现象,但其手术的并发症如角膜瓣皱折,不全瓣,游离瓣,干眼症,弥漫性板层角膜炎,上皮内生等使眼科医生望而生畏,且该手术对角膜的厚度有严格的要求,一定要使角膜基底床厚度大于250um,否则有导致圆锥角膜的危险,这也限制了其适应症范围。为避免这些并发症,1999年,Massio Camellin医生提出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i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它先制作一个角膜上皮瓣,在激光切削角膜基质完成后再将上皮瓣复位,既克服了PRK术后疼痛不适,角膜混浊的缺点,又避免了LASIK手术角膜瓣的并发症,可以说兼顾了二者的优点,很快受到眼科医生的青睐,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皮下激光角)Iu肺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目的上皮下激光角膜磨镶术(LAsEK)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屈光不正的方法,其介于PRK和LAsIK手术之间,被认为具有PRK和LAsIK的优点而又避免了二者的不足,为对其在临床上的扩大应用提供依据,我们将该术式的方法及效果与同期进行的LAsIK手术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选择我中心行LAsEK手术的32例62眼与同时期进行的LAs1K手术的30例60眼进行对比研究。LAsEK组为超声测量角膜厚度不足500um,用LAs工K手术治疗角膜基底床不足250 um的病例,经患者同意行该手术治疗者;两组患者均采用Technolas2172(sauseh and Lo汕surgi。al)准分子激光机,使用相同程序,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对术后不同时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进行对比,并对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观察。结果:LAsEK组手术前等值球镜为一9 .20士3 .02D,手术后1周,1月,3月,6月等值球镜分别为0 .55士0 .64D,0 .25士0 .780,一0 .23士0.600和一0.28士o.38D,LAs工K组手术前等值球镜为一8 .40士4 .06D,手术后1周,1月,3月,6月等值球镜分别为0 .28士0 .8曦。,一0 .34土0 .530,一0 .30士0 .46D和一0 .32士o.40D,两组相比,手术前和手术后3月,6月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 .05);手术后1周,1月差异有显着性(P<0.05);裸眼视力LAsEK组手术后1周,1月,3月,6月分别为。.78士。.18,0 .86土0 .14,0 .90士0.15.和0.92士0.14,LAsxK组分别为0.93士0.12,0.9续士0.16,0.92士0.13,和。.92士。.20,两组相比,裸眼视力手术后1周,1月差异有显着性,手术后3月6月两组间无显着差异;术后6个月两组安全指数分别为1 .033和1 .042;有效指数为0.967和0.978,两组相比均无差异。LAsEK组手术后3天内有不同程度眼疼畏光流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上皮下激光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泪等症状,5天内上皮全部愈合,手术后1月,3月,6月角膜混浊(h dze)记分分别为0 .56士0 .52,0 .78士0 .42,0 .32士0 .24。 结论: 上皮下激光角膜磨镶术(LAsEK)具有与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相同的临床效果,其安全性,有效性相当,并避免了角膜瓣的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术后早期疼痛,视力恢复慢,部分患者出现角膜浑浊是其不足。

宋丽[2]2015年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近视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上皮的平均愈合时间为(3.49±1.6)d,术后随访15d、1个月、3个月,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9±0.16)、(0.98±0.1)、(1.12±0.28)。结论:临床上运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不仅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张立军[3]2010年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SBK术后角膜TGF-β、α-SMA的表达及创口愈合机制探讨目的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角膜成肌纤维细胞(MFB)特征性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β-SMA)的表达,探讨SBK后早期角膜细胞的增生活化情况以及角膜创面愈合的病理特点,并同PRK和传统LASIK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组织愈合机制及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方法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叁组,每组9只:A组,右眼行SB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B组,右眼行LASI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C组,右眼行PR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lm、3m取兔眼角膜,部分行光镜观察;另一部分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成肌纤维细胞骨架的特征性标志a-SMA的表达,并计数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结果SBK组术眼角膜瓣创口边缘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成肌纤维细胞数量增多,术后1周时创口周围(TGF-β)及α-SMA呈阳性表达,lm时表达量最高,3m时减弱。在上皮细胞增生数量、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TGF-β及α-SMA阳性表达量方面;SBK组均明显低于PRK组,但高于LASIK组。结论同传统LASIK手术相比,SBK手术的创面TGF-β和α-SMA表达增多,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但同PRK相比其术后生物力学性仍有差距。第二部分角膜板层刀SBK术后角膜创口愈合的扫描及透射电镜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角膜创面的光滑度、角膜瓣切割角度、角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胶原纤维的排列变化来探讨角膜板层刀SBK后在视觉质量、生物力学方面不同于传统LASIK的理论依据。方法扫描电镜:离体人眼球4只,应用机械角膜板层刀于2只眼行角膜板层刀SBK角膜瓣,2只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在体新西兰白兔6只,随机一眼行SBK角膜瓣,另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作为对照;角膜瓣制作完成后即取眼角膜固定,扫描电镜观察角膜基质创面的光滑度及角膜瓣的切割角度。透射电镜:新西兰白兔12只,其中9只随机于1只眼行SBK角膜瓣,另只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作为对照;双眼均行-4.00D的激光治疗,于术后1周、1m、3m各取2只兔眼角膜,行透射电镜观察;另3只兔作正常对照,于术后1周、1m、3m各取1只兔眼角膜,行透射电镜观察角膜细胞超微结构和角膜瓣边缘区胶原纤维的排列变化。结果SBK组人眼和兔眼术后角膜基质创面光滑度明显优于LASIK组,角膜瓣切割角度更陡、边缘更整齐。SBK组创面胶原排列方向发生变化,胶原纤维呈不规则网状排列,胶原纤维成角交联明显,较多成肌纤维细胞分布,角膜基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1m时为高峰;LASIK组的创面胶原排列方向和角膜基质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角膜瓣边缘区仅见不规则的胶原纤维,少许角膜细胞,偶见成肌纤维细胞。结论同传统LASIK手术相比,角膜板层刀SBK手术的角膜创面光滑度更高是其术后视觉质量更好的原因。SBK手术的创面、尤其是角膜瓣边缘角膜细胞及胶原纤维发生了更明显的损伤修复反应使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第叁部分SB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 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在治疗高度近视眼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SBK和LASIK 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大于-6.00D的近视眼患者95例(95眼),术中测量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及角膜瓣厚度并进行比较,术后1m、3m、6m、12m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后表面高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SB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8.2±11.6)μm, LASI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43.90±21.7)μm,2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3.321,P=0.000)。术后1m、3m、6m、12m,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SBK组分别占95.9%、93.9%、91.8%和91.8%,LASIK组分别占91.3%、93.5%、87.0%和84.8%;等值球镜度在±0.5D之间者SBK组分别占69.4%、73.5%、79.6%和83.7%,LASIK组分别占63.0%、67.4%、69.6%和67.4%(χ2=0.428,0.422,1.263,3.428;p=0.513,0.516,0.261,0.064)。SBK组1例出现轻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 LASIK组2例出现轻度屈光回退。SBK组BUT时间3m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6m恢复至术前水平。SBK组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323.3±20.6)μn,LASIK组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295.7±14.6)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0,P=0.038)。术后12m时角膜后表面高度值SBK组为(0.037±0.011)mm,LASIK组为(0.050±0.012)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42,P=0.390)。结论SBK组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LASIK组相同,SBK组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及12m时屈状态优于LASIK组,而治疗后保留的角膜基质更多,干眼恢复更快,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第四部分SBK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的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自愿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2组。接受SBK手术的患者71例(71只眼),接受常规LASIK患者67例(67只眼)。均取左眼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检测波阵面像差、对比敏感度、视觉质量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等,随诊时间为术前、术后1周、1m、3m、6m、12m。结果术前2组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SBK组整体高阶像差为0.416±0.067μm,LASIK组平均为0.614±0.098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22,P=0.001);SBK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6~12m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m时SBK组对比敏感度在明亮及昏暗状态下各频段均优于LASIK组,其中明亮状态下中、低频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昏暗状态下低、中、高频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K组的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5.8%,LASIK组为89.6%。结论和常规LASIK相比,SBK可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更快地恢复低、中、高频段的对比敏感度,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陆斌[4]2011年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5年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并分析LASEK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LASEK手术并且随访达5年以上的患者26例(52眼),对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裸眼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情况等进行总结比较。结果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恢复稍慢,但是在术后半年,所有病例裸眼视力均≥1.0。术后早期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5眼,但是经过治疗后均消退。结论 LASEK可以有效的治疗近视,但其视力恢复稍慢,术后容易出现Haze,对于不适宜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患者,LASEK仍然是首先的手术方式。

杨丽萍, 姜涛, 王春红[5]2009年在《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对比敏感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 ileusis,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远期对比敏感度的改变,并评价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LASEK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各30眼的临床资料,LASEK和LASIK均采用美国产BAUSCH&LOMB公司的TECHNOLS217c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3mo,对术后haze、屈光状态和对比敏感度进行分析比较。所有患者年龄分布在18~30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均≥0.8,所有病例均无其他任何影响对比敏感度的眼疾,亦无其它可能会影响对比敏感度的全身性疾病。结果:比较术后3mo时LASEK和LASIK两组的haze发生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的屈光度值,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可产生很好的远期疗效,手术安全性高。

罗航乐[6]2012年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临床并发症的系列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主要临床并发症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激素性高眼压及丝状角膜炎的发生发展情况,分析探讨其相关发病因素。2.研究上述临床并发症的防治办法,通过术前治疗必要的眼部相关病变,术中改进操作技术,术后合理使用药物,加强护理等综合措施减少、减轻LASEK术后临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研究方法1.2004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LASEK治疗近视患者345例669眼。按屈光度分为中度近视组-3.50~-5.75D120眼,高度近视组-6.00~-8.75D288眼,超高度近视组-9.00~-13.5D261眼。应用综合措施防治Haze,术中用日夜配戴的博士伦高亲水性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覆盖保护角膜上皮瓣,术毕频点激素眼液4次,术后使用激素类联合非甾体类抗炎眼液及降眼压药、抗生素眼液;随访半年以上,观察术后Haze的发生率及程度,分析相关原因。2.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LASEK治疗近视患者176例345眼,按术后使用激素分为0.5%氯替泼诺组84例165眼,0.1%氟美瞳组92例180眼,术后发生激素性高眼压时迅速合理使用药物降低眼压至理想目标,观察并分析比较两组间术后6个月内非接触眼压增高的发生率、Haze发生率及程度,探讨LASEK术后防治激素性高眼压及Haze的平衡措施。3.2004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接受LASEK患者按术前有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分为角膜接触镜组232眼,非角膜接触镜组437眼,比较两组术后丝状角膜炎发病率。同时与接受LASIK患者4021眼的术后发病情况比较,全面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丝状角膜炎的发生情况,发病后迅速、足量使用唯地息凝胶治疗,观察其疗效,分析该病变的临床特征,相关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1. LASEK术后6月时0.5级Haze发生率14.65%(98眼),无1级Haze。各组0.5级Haze发生率分别是中度近视组2.5%(3眼),高度近视组11.11%(32眼),超高度近视组24.14%(63眼),各组间有较明显差别。2. LASEK术后非接触眼压可较术前下降4~8mmHg,术后共24眼发生高眼压,其中22眼(91.67%)发生于术后3wk~3mo。0.5%氯替泼诺组与0.1%氟美瞳组术后6个月内非接触眼压增高发生率分别为3.64%(6眼)和10.00%(18眼),两者有显着差异(χ2=5.386,P=0.020);术后6月时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发生率分别为9.70%(16眼)和17.22%(31眼),两者有显着差异(χ2=4.143,P=0.042)。3.角膜接触镜组与非角膜接触镜组术后丝状角膜炎发病率分别为6.47%(15眼)和2.75%(12眼),两者有显着差异(χ2=5.413,P=0.020); LASEK术后丝状角膜炎发病率4.04%,高于LASIK术后发病率2.16%,两者有显着差异(χ2=8.477,P=0.004)。采用唯地息凝胶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丝状角膜炎的平均疗程1.21±0.52天,随访6月未见复发。结论:1. LASEK术后Haze的发生与术眼的屈光度成正比,与角膜上皮瓣的活性和完整性,术后紫外线照射等有关。术后采用激素类联合非甾体类抗炎眼液及降眼压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可减少、减轻Haze的发生,使LASEK技术更安全有效。2. LASEK术后激素性高眼压多发生于术后3wk-3mo,主要跟使用激素类滴眼液次数成正相关。当发生高眼压后应迅速采取降压治疗,并在维持稳定的正常眼压的基础上保持足够的联合用药抗炎强度,可在减轻术后不良反应的同时维持较好的视力效果。与传统激素滴眼液相比,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在保持了较强的抗炎活性同时,临床不良反应有所减轻,具有卓越的安全性,可作为LASEK术后激素类的首选药物。3.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丝状角膜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继发干眼及眼表炎症、术中角膜损伤、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及术后用药等。唯地息凝胶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丝状角膜炎,疗程短、效果显着。

肖梅, 郑卫国, 黄靓[7]2018年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近视患者80例(患眼128眼),根据术前等值球镜度分为中低度组(-0.50~-5.90 D,70眼)、高度组(-6.00~-9.90 D,38眼)、极高度组(-10.00~-13.00 D,20眼)。所有患者接受SBK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前与随访1年时等值球镜度,随访1年时裸眼视力,并统计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年时,3组患者等值球镜度优于术前(P<0.05)。随访1年时,中低度组裸眼视力≥1.0、≥0.5占比高于高度组、极高度组,高度组≥1.0、≥0.5占比高于极高度组(P<0.05);中低度组裸眼视力<0.5占比低于高度组、极高度组,高度组<0.5占比低于极高度组(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04.71±10.48)s,并发症主要有眩光或暗视力减退2眼、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3眼、激素性高眼压3眼。结论 SB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等值球镜度、裸眼视力,且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廉井财[8]1997年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文中指出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近视的新方法。它为角膜基质内消融,保持了上皮、前弹力层及整个角膜的正常解剖状态,因此术后无明显的上皮增生和上皮下混浊,矫正屈光范围大,预测性好,术后屈光回退小,视力恢复快,是目前手术矫正近视的最佳方法之一。本文就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发展史、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法、并发症、临床研究结果和优缺点等进行综述,使医生了解和掌握这种新技术,更好地为近视患者提供治疗。

刘淑娟[9]2018年在《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以下简称FORK)和个性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ORK)治疗角膜相对较厚(通常患者角膜厚度大于或等于500um)的近视和散光术后的临床疗效情况和视觉质量,及通过比较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角膜相对较厚(角膜厚度大于或等于500um)的近视散光患者和个性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角膜相对较薄(角膜厚度小于500um)近视散光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视觉质量,探讨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在矫正近视和散光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可行性,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6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306例(612眼),分为FORK组144例(288眼),ORK组102例(204眼),和LASEK组60例(120眼)。FORK组采用美国Intralasa FS激光系统制作角膜瓣,ORK组采用法国Moria M2角膜刀制作角膜瓣,LASEK采用体积分数20%酒精浸润15s后用角膜上皮铲分离角膜瓣,完成制瓣后叁组均在波前像差引导下采用德国ESIRIS第八代飞点扫描激光机切削角膜基质。研究一:对比FORK和ORK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暗室瞳孔直径、眼压、角膜厚度、Sim K差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彗差、球差,术后随访半年,比较FORK和ORK术后1天,术后10天,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Sim K差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彗差、球差的变化和并发症。研究二:对比FORK和LASEK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暗室瞳孔直径、眼压、角膜厚度、Sim K差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彗差、球差,术后随访半年,比较FORK和LASEK术后10天,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Sim K差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彗差、球差的变化和并发症。应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一:1.术前FORK组和ORK组年龄、等效球镜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暗室瞳孔直径、眼压、角膜厚度、Sim K差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裸眼视力:FORK组和ORK组的裸眼视力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裸眼视力均得到很好的提高,但FORK组有效性较ORK组高。3.术后等效球镜度:FORK组和ORK组的等效球镜度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ORK组稳定性较ORK组好;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等效球镜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4.术后Sim K差值:FORK组和ORK组Sim K差值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ORK组术后1天、10天、1月Sim K差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6月Sim K差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K组术后1天Sim K差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0天、1月、3月、6月Sim K差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术后波前像差:FORK组和ORK组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FORK组均比ORK组低;两组术后1天、10天、1月彗差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6月彗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球差在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二:1.术前FORK组和LASEK组年龄、等效球镜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暗室瞳孔直径、Sim K差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角膜厚度、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裸眼视力:FORK组和LASEK组的裸眼视力在术后10天、术后1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术后6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裸眼视力均得到很好的提高,但FORK组有效性较LASEK组高。3.术后等效球镜度:FORK组LASEK组的等效球镜度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ORK组稳定性较LASEK组好;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等效球镜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4.术后Sim K差值:FORK组和LASEK组Sim K差值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术后波前像差:FORK组和LASEK组彗差、球差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ORK组均比LASEK组低;LASEK组术后彗差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球差在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术中负压丢失:FORK组0例,ORK组1例。角膜瓣边缘出血:FORK组0例,ORK组2例,LASEK组0例。结膜下出血:FORK组2例,ORK组1例,LASEK组0例。术后角膜层间异物:FORK组2例,ORK组3例,LASEK组3例.术眼疼痛:FORK组0例,ORK组0例,LASEK组16例。干眼:FORK组1例,ORK组3例,LASEK组6例。Haze:FORK组1例,ORK组2例,LASEK组5例。夜间炫光:FORK组1例,ORK组2例,LASEK组3例。眼压升高:FORK组0例,ORK组0例,LASEK组2例。均未出现游离瓣、碎瓣、不完全瓣等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也未发现瓣移位、瓣愈合不良、感染等现象。结论研究一:1.FORK组和ORK组都能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但FORK有效性更高。2.FORK组和ORK组等效球镜度都能得到有效改善,但FORK组稳定性、可预测性更好。3.FORK组和ORK组Sim K差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4.FORK组和ORK组波前像差都较前增加,但FORK组相对增加较少,降低了患者干眼、夜间视力差、夜间炫光、光晕等的发生概率,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研究二:1.FORK组和LASEK组都能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但FORK有效性更高,并且视力恢复更快。2.FORK组和LASEK组等效球镜度都能得到有效改善,但FORK组稳定性、可预测性更好。3.FORK组和LASEK组Sim K差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4.FORK组和LASEK组波前像差都较前增加,但FORK组相对增加较少,降低了患者干眼、夜间视力差、夜间炫光、光晕等的发生概率,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就并发症而言,FORK组、ORK组和LASEK组都有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FORK组并发症发生率较ORK组和LASEK组低,有效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总体来说,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临床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好,有良好视觉质量的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手术方式.

李德全, 邬永娟, 罗毅[10]2013年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31例(62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进行治疗。结果:31例高度近视患者经过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后,上皮愈合的平均时间为(3.56±1.5)d,术后第1天0级疼痛的眼数为25,占40.32%;Ⅰ级疼痛的眼数为18,占29.03%;Ⅱ级疼痛的眼数为16,占25.81%;Ⅲ级疼痛的眼数为3,占4.84%。术后半月平均裸眼视力为0.80±0.15;一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3±0.2;叁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5±0.31。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着,安全性高,可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上皮下激光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D]. 刘苏冰. 郑州大学. 2003

[2].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观察[J]. 宋丽. 生物技术世界. 2015

[3]. 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张立军. 第二军医大学. 2010

[4].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5年临床疗效观察[J]. 陆斌.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1

[5]. 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对比敏感度的研究[J]. 杨丽萍, 姜涛, 王春红. 国际眼科杂志. 2009

[6].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临床并发症的系列研究[D]. 罗航乐. 南方医科大学. 2012

[7].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J]. 肖梅, 郑卫国, 黄靓.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8].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J]. 廉井财.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7

[9].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研究[D]. 刘淑娟. 广州医科大学. 2018

[10].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探讨[J]. 李德全, 邬永娟, 罗毅. 河北医学. 2013

标签:;  ;  ;  ;  ;  ;  

上皮下激光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