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论文-杨瑞梅,杨松涛,王承宇,高玉伟,单虎

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论文-杨瑞梅,杨松涛,王承宇,高玉伟,单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狂犬病毒,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G蛋白,中和活性

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论文文献综述

杨瑞梅,杨松涛,王承宇,高玉伟,单虎[1](2011)在《狂犬病人源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融合蛋白的构建及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表达人源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scdsFv),检测其生物活性,以获得对狂犬病病毒有特异结合能力及中和活性的scdsFv蛋白。【方法】从GenBank上获得RV单抗SO57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序列,在VH44和VL100位各突变一个氨基酸为半胱氨酸,用linker连接形成scdsFv,人工合成此序列,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2b(+),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目的蛋白,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并进行SDS-PAGE、Westernblot鉴定。ELISA法和鼠脑组织抹片方法检测scdsFv对RV的特异结合活性;硫氰酸盐洗脱法测定scdsFv蛋白对RV的相对亲和力指数;分别用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和小鼠体内中和试验测定scdsFv的体外和体内中和活性。【结果】成功获得RV人源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序列,大肠杆菌中表达得到scdsFv蛋白;分子量约为30.0kDa,Western blot表明此蛋白能与抗His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scdsFv能与RVVero疫苗特异结合,且结合力随抗原浓度降低而降低;scdsFv能与鼠脑组织中的RV结合。FAVN法测得scdsFv的中和效价为41IU/mL;小鼠体内中和试验表明scdsFv能保护55.6%鼠耐过强毒攻击。【结论】获得的scdsFv,具有良好的RV结合活性和体内外中和活性,有可能被用于暴露后狂犬病的预防。(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李黄金,陈伟,赵林,柴伟佳,唐伟[2](2010)在《二硫键稳定的抗氯霉素单链抗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一种食品残留检测用二硫键稳定的抗氯霉素单链抗体(sdsFvCAP)。以抗氯霉素抗体可变区基因为模板,通过引物突变PCR在轻链和重链的可变区分别引入一个半胱氨酸定点突变,以重迭延伸PCR组装成sdsFvCAP。在大肠杆菌系统强启动子T7驱动下,sdsFvCAP基因不能单独表达,而通过同义突变降低其5'端序列GC含量则可实现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β-环糊精分子伴侣系统复性可获得亲和力与母本抗体相似的sdsFvCAP。所构建的sdsFvCAP具有取代单克隆抗体用于氯霉素残留检测的潜力。(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0年21期)

凌媛,徐静,许丽锋,崔文禹,李媛媛[3](2009)在《二硫键稳定的抗TNF-α单链抗体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二硫键稳定的抗TNF-α单链抗体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表达和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利用SWISS-PROT软件分析抗TNF-α单链抗体(scFv)的结构,并结合二硫键稳定的单链抗体(ds-scFv)的突变位点设计原则,确定其突变位点,采用PCR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二硫键稳定的抗TNF-α单链抗体的表达质粒pGEX-4T-1-ds-scFv,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采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对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可溶性纯化,并进行抗原结合活性、相对稳定性及细胞毒中和活性检测。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ds-scFv经菌落PCR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抗TNF-α的ds-scFv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6.6%,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的目的蛋白纯度可达94.4%;经ELISA及Western blot验证,ds-scFv与TNF-α抗原的结合活性与scFv相近;相对稳定性优于scFv;在同样的抗体浓度下,scFv和ds-scFv的细胞毒中和活性略低于亲本鼠单抗,ds-scFv略高于scFv。结论已成功构建了二硫键稳定的抗TNF-α单链抗体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有活性的目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09年08期)

佟敬山[4](2008)在《抗HIV-1 gp41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及其重组导向毒素的表达及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已有的抗HIV-1gp41单链抗体(41)基因进行定点突变获得抗HIV-1gp41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d41)基因,同时通过PCR方法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SEA′)基因,并将SEA′基因插入d41基因上游构建成重组导向毒素(sd41)基因。将d41和sd41基因分别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pET-d41和pET-sd41原核表达质粒。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d41和sd41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表达的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Ni-NTA亲和层析的方法对包涵体成功地进行了纯化,并利用尿素梯度透析法对纯化蛋白复性。通过与亲本抗体比较,表明抗HIV-1gp41二硫键稳定的单链抗体(d41)及以其为弹头的重组导向毒素(sd41)抗原亲和性略有下降,但稳定性有明显提高。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抗HIV制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佟敬山,李昌,金宁一,于源华,刘玉生[5](2008)在《二硫键稳定的抗HIV-1 gp41单链抗体的构建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二硫键稳定的抗HIV-1 gp41单链抗体(dsFv)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和鉴定。方法采用PCR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含二硫键稳定的抗HIV-1 gp41单链抗体突变基因质粒pUC57-d41,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定向插入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用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和复性,并进行抗原结合活性及相对稳定性检测。结果重组载体pET-d41经酶切鉴定,证实构建正确。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8000,与理论预期值完全相符。目的蛋白最高表达量可占菌体总蛋白的45.48%。经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并复性后,蛋白纯度达95%以上,抗HIV-1 gp41 dsFv具有抗原结合活性,稳定性优于scFv。结论已成功构建了二硫键稳定的抗HIV-1 gp41单链抗体(dsFv)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王建丽,郑玉玲,王保莉,郭霭光,马茹[6](2006)在《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融合PE38免疫毒素的构建及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B3dsscFv)融合PE38原核表达载体,实现其高效表达,并对初步纯化后的复性产物的稳定性、对肿瘤细胞的结合和杀伤活性进行测定。方法重迭PCR连接B3抗体的VH和VL片段,并将PCR产物克隆至pET22b表达载体(B3dsscFv-pET22b)。测序正确的PE38基因片段经酶切连接至B3dsscFv-pET22b,构建B3dsscFv-PE38-pET22b表达载体。IPTG诱导转化菌,将表达的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后用阳离子柱Q-Sepharose进行了初步纯化,ELISA测定此融合蛋白中单链抗体的结合活性及其在37℃的稳定性,并采用MTT法检测其对B3抗原表面阳性细胞HT-29的杀伤作用。结果双酶切鉴定表明成功地构建了B3dsscFv-PE38-pET表达载体,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占总蛋白量的45%左右。复性后的B3dsscFv-PE38保持单链抗体的结合活性,并且对结肠癌HT-29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最大杀伤率可达96%。该蛋白在37℃孵育16h后,仍能保持大部分活性。结论所获B3dsscFv-PE38免疫毒素具备导向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双重功能和良好的稳定性,为其研制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提供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王建丽[7](2005)在《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B3(ds-scFv)靶向超抗原SEA的制备及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抗原(supperantigen SAg)的概念由White 等于1989 年首先提出,它是由一组细菌或病毒编码的蛋白分子可不需要抗原提呈细胞(APC)处理,以完整的蛋白质分子形式直接与APC 膜上的MHCⅡ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外侧结合,导致带有特异性Vβ节段T 细胞大量活化增殖,其活化的T 细胞数是普通抗原数千倍乃至数万倍。由于它产生的杀伤性很强的细胞毒T 细胞(CTL)对肿瘤极其强大的杀伤作用,因此,超抗原作为强大的T 细胞激活剂,有可能成为新一代抗肿瘤免疫分子,给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近年来,超抗原理论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新的热点。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A SE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物,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细菌性超抗原。但是,SEA 激活的T 细胞所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毒性,并且只能对MHCII+的肿瘤分子进行杀伤。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抗体对超抗原进行靶向,减少其副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利用超抗原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单链抗体的稳定性,改善导向效果,本研究在B3 单链抗体(来源于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对应的单抗)中引入了一对链间二硫键构建了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B3ds-scFv,通过重迭PCR 连接B3 抗体的VH 和VL 片段,并将PCR 产物克隆至pET22b表达载体(B3ds-scFv-pET22b);将测序正确的SEA 基因片段经酶切连接亚克隆至B3ds-scFv-pET22b 表达载体,重组表达载体经酶切鉴定两片段连接正确;转化BL21(DE3)后经IPTG 诱导表达,将表达的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并用阳离子柱SP-Sepharose 将复性产物进行了初步纯化,ELISA 测定此融合蛋白中抗体部分的结合活性以及其在37℃的稳定性,并采用MTS 法检测其对B3 抗原表面阳性细胞HT-29 的杀伤作用。经鉴定,重迭PCR 扩增得到了B3ds-scFv 抗体基因,并通过酶切连接成功融合了B3ds-scFv 和SEA(D227A)两段基因,成功构建了B3ds-scFv-SEA(D227A)-pET表达载体,诱导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占总蛋白量的33%左右;复性后的B3ds-scFv-SEA(D227A)保持了良好的抗原结合活性,并可成功杀伤人结肠癌细胞;在37℃及不同的温度下孵育一定时间后,经ELISA 测定,37℃孵育一周蛋白仍能保持活性基本不变。本研究首次成功构建了B3ds-scFv-SEA(D227A)重组毒素,此蛋白具备了导向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双重功能,并且通过链间二硫键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整个融合蛋白的稳定性,为其发展为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5-06-01)

付勇,刘彦仿,赵君,杨守京,孙志伟[8](2004)在《二硫键稳定的人源化抗肝癌单链抗体与人嗜酸性细胞神经毒素重组免疫毒素融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构建二硫键稳定的人源化抗肝癌单链抗体 (hdsFv)与人嗜酸性细胞神经毒素 (hEDN)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 ,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 :利用RCR的方法扩增hEDN基因 ,克隆入含抗肝癌hdsFv基因的TIH原核表达载体 ,转化大肠杆菌BL2 1(DE3)plyS后 ,以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表达产物用SDS -PAGE及Westen -blot分析及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了抗肝癌hdsFv -hEDN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 ;SDS -PAGE和Westen -blot分析显示 ,诱导表达产物出现一条Mr约为 4 5 .0KD的新生蛋白带 ,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的 2 2 % ,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 :抗肝癌hdsFv -hEDN重组免疫毒素融合基因的成功构建及表达 ,为其进一步进行肝癌的导向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赵君,孙志伟,刘彦仿,俞炜源[9](2003)在《二硫键稳定的抗肝癌单链抗体-PE38融合基因的构建、表达与功能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高特异性有杀伤活性的新型抗肝癌免疫毒素。方法:应用适当的酶切位点,将二硫键稳定的人源化抗肝癌单链抗体(dsFv)基因及PE38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TIG中。诱导表达上清经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用MTT比色法检测纯化表达产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目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物的M,为66 000,表达 量占菌体总可溶性蛋白量的21%。细胞毒实验表明,抗肝癌免疫毒素对肝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而对正常肝细胞无损伤。结论:抗肝癌dsFv与PE38融合基因的成功构建及表达,为其作为抗肝癌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孙志伟,俞炜源,吕国华,吴涛,林建波[10](2001)在《二硫键稳定的抗肝癌人源化单链抗体-突变体人论着TNFα融合基因在CHO(dhf)细胞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提高抗肝癌靶向人肿瘤坏死因子 (hScFv2 5 hTNFα)的稳定性和杀伤活性 ,构建二硫键稳定的抗肝癌人源化单链抗体 突变体人TNFα融合基因 (ds ScFv hTNFα) ,并在CHO细胞中表达。方法 :常规构建ds ScFv hTNFα融合基因 ,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dhfr1) ,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 (CHO dhfr ) ,甲氨蝶呤 (MTX)高压筛选高表达细胞株 ,免疫荧光染色和MTT法检测重组蛋白的抗体和突变体hTNFα的双重活性。结果 :目的基因在CHO(dhfr )中获得了表达 ,表达产物具有抗体和突变体hTNFα的双重活性 ,且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达到 4℃放置 4个月活性无明显下降。结论 :抗肝癌人源化ds ScFv hTNFα融合基因在CHO细胞中获得功能性表达 ,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期刊2001年04期)

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构建一种食品残留检测用二硫键稳定的抗氯霉素单链抗体(sdsFvCAP)。以抗氯霉素抗体可变区基因为模板,通过引物突变PCR在轻链和重链的可变区分别引入一个半胱氨酸定点突变,以重迭延伸PCR组装成sdsFvCAP。在大肠杆菌系统强启动子T7驱动下,sdsFvCAP基因不能单独表达,而通过同义突变降低其5'端序列GC含量则可实现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β-环糊精分子伴侣系统复性可获得亲和力与母本抗体相似的sdsFvCAP。所构建的sdsFvCAP具有取代单克隆抗体用于氯霉素残留检测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杨瑞梅,杨松涛,王承宇,高玉伟,单虎.狂犬病人源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融合蛋白的构建及活性检测[J].微生物学报.2011

[2].李黄金,陈伟,赵林,柴伟佳,唐伟.二硫键稳定的抗氯霉素单链抗体的构建[J].食品科学.2010

[3].凌媛,徐静,许丽锋,崔文禹,李媛媛.二硫键稳定的抗TNF-α单链抗体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鉴定[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

[4].佟敬山.抗HIV-1gp41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及其重组导向毒素的表达及活性测定[D].长春理工大学.2008

[5].佟敬山,李昌,金宁一,于源华,刘玉生.二硫键稳定的抗HIV-1gp41单链抗体的构建及原核表达[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

[6].王建丽,郑玉玲,王保莉,郭霭光,马茹.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融合PE38免疫毒素的构建及活性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6

[7].王建丽.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B3(ds-scFv)靶向超抗原SEA的制备及活性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8].付勇,刘彦仿,赵君,杨守京,孙志伟.二硫键稳定的人源化抗肝癌单链抗体与人嗜酸性细胞神经毒素重组免疫毒素融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

[9].赵君,孙志伟,刘彦仿,俞炜源.二硫键稳定的抗肝癌单链抗体-PE38融合基因的构建、表达与功能检测[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

[10].孙志伟,俞炜源,吕国华,吴涛,林建波.二硫键稳定的抗肝癌人源化单链抗体-突变体人论着TNFα融合基因在CHO(dhf)细胞中的表达[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1

标签:;  ;  ;  ;  

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论文-杨瑞梅,杨松涛,王承宇,高玉伟,单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