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应增[1]2004年在《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感知觉变异的结果——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之叁》文中认为感觉和知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的感性认识 ,它们保存了人的未经加工的原初经验 ,这为表现无限丰富的人类情感提供了可能。但艺术语言的产生并不是对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简单复写 ,艺术语言的产生往往是感觉、知觉变异 (包括错觉、联觉 )的结果。当人们用语词去描摹人的感知觉的细微变化时 ,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发生变化 ,语词由概念转化为形象———为了在语言层面上与感知觉获得的信息保持符号编码的一致性 ,语词也必须是形象化的 ,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由于概念语词的形象化 ,语义突破原有语词概念内涵的限制 ,产生了新义、歧义、附加义
翟应增[2]2004年在《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艺术语言的产生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情感、想象、联想、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现象在艺术语言的产生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切艺术符号传递的都是人的情感,艺术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性的语言符号,传递的也必然是人的感情。作为一种以符号化的方式传递人类情感的语言,艺术语言是以“象”传情。“象”就是语象,是用以表情的语言单位,是“心象”与一定的语言物质材料(语音或文字)结合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语言形式,是语言表象。语象具有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系统结构。语象是一种表象化的语言符号。 在艺术语言的产生过程中,有一种“移情”现象。“移情”就是把人的情感移置于物,使物也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与情趣。当发话主体情感外溢,把情感投射于外物,借助于语言符号,从而赋予人的情感经验以感性的形式,语词挣脱语言符号的线性束缚,语词由概念转为表象,理智之链回到直觉的原初状态,主体此时的“情语”,就是艺术语言。变异修辞中的拟人、移就、转品等,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按联想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四类。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联想都具有构形作用。在艺术语言的产生过程中,想象、联想都是对语言进行编码加工的过程,语言是以语象的形式表征的。联想的方式不同,语言的编码和加工也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想象对语言的编码过程,就是使情感符号化,主体对语词的提取加工,是把概念还原为语象。主体通过分解、改造、重组、变形、典型提取等方式创造新语象,这个新语象的所指与旧语象的所指完全不同。艺术语言的产生,又是主体创造想象的结果。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感觉和知觉都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的感性认识,它们保存了人的未经加工过的原初的经验,这为表现无限丰富的人类情感提供了可能。但艺术语言的产生并不是对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简单复写,由于情感的参与、想象联想的作用、主体审美心态的关照,艺术语言的产生往往是感觉、知觉变异的结果。当人们用语词去描幕人的感知觉的细微变化时,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发生变化,语词由概念转化为形象—为了在语言层面上与感知觉获得的信息保持符号编码的一致性,语词内蕴也必须是具体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由于概念语词的形象化,语义突破原有语词概念内涌的限制,产生了新义、歧义、附加义。结合变异修辞中的移就、夸张、通感等语言现象,分析了艺术语言产生时,感觉(包括通感联觉)、知觉 (包括错觉)的作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艺术语言的思维具有自己的特点:艺术语言思维的根本目的是在“意”而不在“言”,即“言”只是表现“意”的形式材料和手段而己。“立象”的过程是一个构形的过程,是发话主体通过对语言符号的再创造,使语词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象”,从而使主体要表达的意念、情感通过“象”这一感性媒介客观化、形式化的过程;由于“象”的作用,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发生了转移,语言符号由推论性的普通语言符号转变为表象性的艺术语言符号。艺术语言的思维过程,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心象思维,气自象”是一种“心灵化的表象”,它是渗透了主体认知、情感、心绪、审美体验等的表象。潜意识中的心象思维明晰化、语词化,就成为意象思维。其次,艺术语言的思维是一种直觉性的思维。第叁,艺术语言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 本文根据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美学、文艺心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对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基础做了系统的分析与梳理,在分析艺术语言的表情单位—语象、移情现象、想象联想的作用、感知觉变异、艺术语言产生时的思维方式和特点时,不乏创新和独见,是对艺术语言学的有关理论的阐发和补充。
吴平[3]2006年在《艺术语言的审美特性和指义性的语符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艺术语言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高扬和敞亮的标志,它的产生和创造既是语言发展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追求美的天性与气质在语言互动行为中的充分流露,更是语言学家心灵升华的体现和情感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充满诗性的美学语言,艺术语言是具有审美意象和审美价值的言语符号,蕴涵了美学指义信息的审美特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也是它区别于科学语言的最根本的特征。 发话者根据语境的需要,运用形象思维和情感逻辑,使用背离常规语法的变异手法,塑造人物艺术形象,表现主体的思想情感,生成陌生化的语言符号,激活接受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传递多层审美体验信息,让接受者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本文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美学、修辞学、心理学、文艺学、接受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艺术语言符号为本位,立足于修辞学的立场,从生成和接受两大维度,系统地研究了艺术语言符号的审美特性和指义性的言语实现策略。 第一部分引论,对本文使用的术语“符号”和“艺术语言”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明确的定位,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肯定艺术语言是深层修辞,它的艺术性是形式与意义、内容叁方面完美、高度的叁维辩证统一,同时对艺术语言在符号形式和符号意义上分别表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和指义性及其二者的关系作了综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原则、方法、基本思路及语料来源。 第二部分结合语言学、符号学、美学和文艺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发话主体的运思生成的视角,对艺术语言在符号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叁种审美特性作了分析,并把自我指陈性、曲指复义性和逼真虚指性分别与语言形式主义、语言晦涩和语言空无等非艺术语言现象作了区分探讨。 第叁部分运用心理学和阐释美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审美接受者或者说解构阐释者的角度,分析了接受者的心理特点,并对艺术语言在符号内容上呈现出来的多层审美指义信息系统作了结合语境具体功能的分析。 第四部分通过收集阅读和分析研究大量的艺术语言材料,分别从语音、语法、语义、语体、标点、汉字等各个语言要素的角度,对审美特性和指义性辩证统一的艺术语言符号的最终实现,作了具体的例证分析和审美评判。 第五部分结语,在前几部分论述的基础上,对论文研究的收获和优点进行概要的总结,并指出本文的有待完善之处。
马传经[4]2009年在《浅论中国架上绘画的当代性》文中研究表明艺术的历史往往被描述为各种样式不断涌现而又不断更替的过程。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架上绘画尽管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如同这个国家从政治体制到经济模式,从社会形态到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巨大变迁一样,它所经历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就像是历史浓缩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艺术的“现实”主要是有艺术的各种“历史”同时重现而构成的。对来自西方的异质文化的接受和对自身文化传统的重新发现交织在一起,催生出极为多样化的艺术观念与表现语言,由此构成中国架上绘画令人迷幻的视觉景象。如何在当前多元文化维度上确立中国当代架上绘画的价值理想,建构中国架上绘画独特的当代品格,是新世纪以来摆在中国艺术家面前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当代艺术家中那些自身具有超越意识,既重艺术语言体系的锤炼与建设,又重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既具有强烈的异质性、精神性,又具有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既要明确并追索当代文化的主体精神,又要对当今架上绘画的艺术现实进行策略性把握的画家的重要性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具有这些精神品格的画家的个案分析,是非常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本文通过对朝戈和丁方这两个当代极具代表性艺术家的比较研究,来试图揭示架上绘画的当代性,并希望因此能使从事架上绘画相关的艺术工作者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朝戈和丁方,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画家,他们对我绘画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我受益匪浅。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他们二人艺术风格的阐述,能同样指引一批喜欢艺术、热爱架上绘画的年轻人,给他们的创作以启迪。
翟应增[5]2004年在《艺术语言产生时思维的心象性和意象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心理学角度 ,探讨了艺术语言产生时的心理过程 ,认为 :艺术语言的思维是心象性思维 ,心象思维明晰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艺术语言思维的根本目的是在“意”而不在“言” ,即“言” ,只是表现“意”的形式材料和手段而已。艺术语言的思维过程 ,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 ,即心象思维 ,“心象”是一种“心灵化的表象” ,它是渗透了主体认知、情感、心绪、审美体验等的表象。潜意识中的心象思维明晰化、语词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
毛思潮[6]2012年在《试论朝戈的心理分析绘画》文中研究指明朝戈是中国当代画坛心理分析绘画的开创者和倡导者,朝戈的绘画艺术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在汲取其他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知识和思想的前提下,开创性的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在中国画坛上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力,并且享誉中外。本文从朝戈心理分析绘画产生的根源以及特点为论述基础,同时与其他同类型画家对比,总结出朝戈的艺术观点和他对于中国画坛、艺术界、的影响,比较全面的剖析了朝戈及其心理分析绘画艺术。
汤燕妮[7]2015年在《视觉语言的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件视觉艺术作品包含了叁个层面:视觉语言,艺术主题,艺术意蕴。而视觉语言对于一件作品的重要性,就像是一个人的着装仪态,就像一篇文章的题目和开头[1]。只有视觉语言引人入胜,才有可能使得观者研究作品的主题和意蕴。研究表明,我们在认知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是先从感觉到感知再到事物的表象的,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作品的表象就是视觉语言,那感觉、感知有什么区别呢?感觉是指当我们接触到一个客观事物的开始一段时间对这个客观事物的直接的感受,这是一个感应的阶段。感知是指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有组织的进行认知的阶段。可见在观者感受到视觉艺术的同时,视觉心理已经发生。本次论文所研究的视觉语言的范畴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手工艺品等多种视觉艺术形式,但并不是对每种视觉形式进行逐一的研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可以从整个时期的视觉语言所围绕的中心点进行研究。如原始时期和古代时期的视觉语言形式的总体特点呈现出表象化,缺乏逻辑思维的特点,这些特点和人们当时所处于的生存状况和智力发展水平有关系。还因为人们渴望征服自然,繁衍后人,所以产生了图腾以及母神像。这些时代特点会逐一映射在那一时期的各种艺术品上,呈现出比较统一的艺术语言。自现代艺术开始艺术家们主张背弃古典传统,张扬艺术家主体的个性,创造个性语言,并且热衷于多样探索,大多艺术家不满足于一生仅从事一种艺术风格的探索,而是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甚至艺术理念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与实验。本文通过对视觉语言发展趋势的阶段性研究,以时间的先后脉络来研究每个时期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视觉语言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特点,从以图腾、巫术为中心的原始时期到如今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视觉语言在每个时期都具有相似的特点,在每个时期视觉语言共同特点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支撑点。也正因为这个支撑点,在一个时期内的艺术作品才会围绕这个支撑点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每个时期的支撑点就是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从时间脉络上找出视觉语言的发展趋势,以推出在当代艺术的今天,视觉语言的支撑点,并对该论点进行论证和举例说明。
杨雅亭[8]2013年在《朝戈绘画艺术浅析》文中研究表明被誉为“中国心理分析绘画艺术的开创者”——朝戈,是一位有着执着信念与追求的艺术家,他以独到的艺术见解,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古埃及艺术、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前期艺术、上世纪30年代艺术,以及家乡古朴的蒙古草原石人艺术,均是朝戈内心向往的最具人类感情的艺术。朝戈的绘画历程伴随着他对绘画到底是什么的深层追问,这也正是一个学者型画家使命感的体现。他的艺术观可以称之为“社会心理学”型的,他要做的是让绘画“与人的心理生活、心理活动及最深刻的社会存在”发生联系。在研究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时,朝戈特别迷恋文艺复兴早期的波提切利和北欧画家丢勒等人的绘画风格,在许多肖像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物的理解分析,以有节制的色彩和清晰的轮廓线刻画人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塑造人物的社会身份。他的艺术追求促使他不断尝试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并将古老的坦培拉技法运用到画面中。本文以朝戈的绘画作品为主线分析了朝戈各个时期油画作品的风格以及其成因,解析了朝戈独特的视角,含蓄而隽永的绘画语言,最终联系到当代部分画家对朝戈绘画思想的借鉴,以及个人在研究朝戈作品观念之后的体会。
布和[9]2015年在《对油画风景绘画性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在当今的油画风景创作中,随着数码科技的普及,以前的外出写生、速写记录素材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被拍照收集素材的方法所代替,而照片的局限性正在逐渐扼杀绘画创作中画家对自然的感受能力,画面中的图像化代替了绘画创作中的绘画性。本文从图像和图像学、图像化与绘画性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图像化与绘画性的区别,论证绘画性是情感自然地流露。以朝戈老师的“心理分析绘画”和妥木斯先生的艺术态度,解析价值论美学对当代画家追求的当代目标的影响。归根到底,坚持对景写生才能培养创作中对景物和情感的敏锐性捕捉能力,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因为绘画的语言代表自我的存在,这已经在马蒂斯对自己的绘画语言的分析中得到证实。最后笔者结合自己在学习绘画过程中的实践认识和在进行油画风景创作中的对于绘画本身的思考、创作中自觉追求与自然对话的感悟,证明对绘画性研究的意义是深远和必须的。
郝旭琴[10]2018年在《城市夜景中的雕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发展平台下,城市夜晚生活繁荣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城市的功能空间和景观空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昼夜有别的空间类型。活跃的城市夜晚已经成为体现社会经济开放程度和繁荣程度的当代城市所具备的特征之一,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时间段。城市雕塑作为一种以艺术欣赏和教化功能为首要作用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城市环境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和关键内容。但是,当城市雕塑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愈来愈旺盛,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的同时,城市夜景中的雕塑却与雕塑昼景设计出现脱节,没有很好的形成一个良好而又完整的雕塑景观元素。针对城市夜景发展的这一重要现象,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对城市夜景中的雕塑进行分析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以上述背景为切入点,在对城市夜景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城市夜景中的雕塑景观构成要素、发展趋势以及城市雕塑设计与夜景的关联性,并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城市夜景中的雕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其次,选取国内外两位艺术家在城市夜景雕塑设计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总结,(1)中国雕塑家吕品昌的景观雕塑作品,(2)美国艺术家Janet Echelman的渔网雕塑系列,分别对作品主题、设计理念、艺术表达方式以及作品所取得成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可为我国城市夜景中的雕塑设计提供的借鉴经验。再次,分析城市雕塑昼景设计与夜景设计的关系,全面剖析了夜景中雕塑的主要表达语言,即光在城市夜景雕塑设计中的艺术性运用、光与雕塑的融合性表达分析。结合优秀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以夜景—雕塑—人叁者的关系为主要依据,进一步对雕塑的主要服务对象(受众群体)的特征行为、视觉心理以及对雕塑夜景的审美接受与认可度等进行充分解读,提出了受众群体对城市夜景中雕塑设计的需求层次:安全性需求、舒适性需求、审美需求、互动需求和艺术价值需求,并得出城市夜景中雕塑的设计策略:(1)注重传统文化和本土人文与雕塑夜景设计的结合;(2)挖掘夜景中雕塑功能性和艺术性的有效营造;(3)突显夜景中雕塑艺术性和公众性的有机融合;(4)把控夜景中雕塑设计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最后,基于上述设计体系,以张掖市“文津公园”主题雕塑为应用案列,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实践分析。本文以当今城市夜景中的雕塑设计方法、需求层次和设计策略为研究核心,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望对未来城市夜景中的雕塑设计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感知觉变异的结果——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之叁[J]. 翟应增.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D]. 翟应增.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3]. 艺术语言的审美特性和指义性的语符实现[D]. 吴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4]. 浅论中国架上绘画的当代性[D]. 马传经. 浙江师范大学. 2009
[5]. 艺术语言产生时思维的心象性和意象性[J]. 翟应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试论朝戈的心理分析绘画[D]. 毛思潮. 山西大学. 2012
[7]. 视觉语言的发展趋势研究[D]. 汤燕妮. 大连工业大学. 2015
[8]. 朝戈绘画艺术浅析[D]. 杨雅亭. 云南艺术学院. 2013
[9]. 对油画风景绘画性的研究与实践[D]. 布和.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10]. 城市夜景中的雕塑设计研究[D]. 郝旭琴. 西安理工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