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电极论文_赵宇洋,万东瑜,姚健,吴学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电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极,电场,测量,多相,层析,电容,电磁。

多电极论文文献综述

赵宇洋,万东瑜,姚健,吴学礼[1](2019)在《多电极血液流速仪励磁系统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对人体血液流量测量及流速分布的监测,基于多电极电磁测量设计了血液流速仪,通过测量皮肤表面的感应电动势,实现对动、静脉血液流速的测量。首先,模仿人体肢体结构,包括皮肤、脂肪、骨骼、肌肉、动脉和静脉的尺寸和相对位置,建立COMSOL仿真模型。然后,以赫姆霍兹线圈、C型铁芯线圈为基础,仿真研究了多种励磁结构和励磁方式在肢体测量截面处激励的电磁感应强度分布,提出了励磁线圈的优化设计方案,最后,对不同结构、不同激励方式的励磁系统进行了优化对比。结果表明,两对正交布置并且采用同向激励电流的赫姆霍兹线圈磁场呈中心对称,磁场强度和均匀性均优于其他励磁系统,能够有效增强感应电动势数值,更适用于非轴对称流的多电极电磁测量。研究结果验证了励磁系统优化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其均匀性对于提高速度重构精度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坤,赵永福,李功权,王郑封,黄帅[2](2019)在《转换控制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转换控制多电极射频消融(RFA)在肝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转换控制多电极RFA治疗的21例肝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1~85岁,中位年龄5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在超声引导下根据术前模拟将多电极射频针穿刺至肿瘤边界,确认肿瘤边界均在射频针消融范围内后进行肿瘤消融。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增强CT/MRI评价消融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进展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共计26个病灶,术后1个月复查共有4个肿瘤边缘残留,完全消融率达85%。其中直径<3 cm病灶完全消融率100%(5/5),直径≥3 cm病灶为81%(17/21)。术后轻度皮肤灼伤2例,一过性肌红蛋白尿及术后急性肾损伤1例,梗阻性黄疸1例,均对症治愈。随访时间14(4~22)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4例。结论转换控制多电极RFA系统通过提前布针构建针阵可将肿瘤完全含括在消融范围内,有效避免再次穿刺布针时的信号干扰及可能的穿刺针道转移,消融效果好,对于直径较大且不宜手术切除肝肿瘤时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徐子健[3](2019)在《基于多电极激励模式的电容耦合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视化和非侵入等特点,是目前电学层析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电容耦合电阻层析成像技术(CCERT)将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与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C4D)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非接触式测量,该技术能有效避免因传感器电极与被测液体直接接触而带来的电化学腐蚀、电极极化等问题。现有的CCERT系统采用的是单电极激励模式,在其他电学层析成像领域,多电极激励模式已被证实可以提高激励信号的强度、增加独立检测电信号的个数,进而提高系统性能。因此多电极激励模式在CCERT系统中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研究其在CCERT系统上的表现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针对该问题,首次对基于多电极激励模式的CCERT系统进行了研究,成功实现了系统样机的在线运行,并利用系统样机进行数据采集实验,对多电极激励模式在图像重建和空隙率测量中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仿真研究了基于多电极激励模式的CCERT系统,证实了其可行性。然后,将多电极激励模式应用到CCERT系统中,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硬件电路调试和上/下位机软件编写,成功实现了系统样机的在线运行。(2)对系统样机的数据采集速度、数据重复性和图像重建结果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与单电极激励模式相比,数据采集速度达到了要求,数据重复性和一致性都有较大提高,其中二电极激励方案具有更好的成像效果,为该技术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3)利用该系统样机,使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了空隙率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多电极激励模式在层流的空隙率测量中有较大优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丽莎[4](2019)在《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主—辅多电极构建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产量和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逐渐凸显。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氧化法、生物法、电动修复法等。其中,电动修复(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简称EKR)以其投资少、易于操作和环境友好、二次污染小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位修复中[1]。然而,在电动修复的实际场地修复的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修复效率低,能量消耗大等问题。本研究在对聚苯胺/无纺布(PANI/NF)复合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制备了聚苯胺辅助电极并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中。探究了主-辅多电极体系在修复铬污染土壤中的有效性,对其迁移行为和去除机理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能耗和修复效率对基于聚苯胺辅助电极的主-辅多电极体系进行了优化。本论文通过对合成的PANI/NF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红外表征及其在铬水溶液中的吸附特性,揭示了 PANI/NF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六价铬的去除机理。通过对常规电动修复与基于聚苯胺辅助电极的主-辅多电极电动修复过程中反应器内土壤的电流、pH、电导率及修复效果的研究,分析辅助电极在多电极体系中的作用及其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多种配置方式的辅助电极电动修复实验的能耗和修复效率对比,对主-辅多电极体系的电动修复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聚苯胺成功负载到载体材料无纺布的表面。在pH为6的水溶液中,Cr(Ⅵ)实现了 82%的最大去除率,是一种重金属铬的良好吸附材料。此外,聚苯胺/无纺布复合材料对Cr(Ⅵ)去除能力受pH值的影响较大,当pH值为2时,去除率最高且随着pH的升高,溶液中Cr(Ⅵ)的去除效果逐渐降低。研究还表明,在阴极和阳极均配置有聚苯胺辅助电极的实验条件下(EK2),Cr(Ⅵ)的去除率可达60%,比传统的电动修复(EK1)高出近20%;初始电流可达62mA左右,比传统的电动修复高出5倍多。在主-辅多电极体系优化实验中,辅助电极位于阴极侧时(EK4),对Cr(Ⅵ)的去除率为58%,与EK2的修复效率相当,但却实现了更小的能量消耗(115kW·h/g)。聚苯胺/无纺布复合材料对铬的处理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电极体系中Cr(Ⅵ)的去除机理是外加电场作用下的电迁移和PANI吸附的协同作用。PANI辅助电极的作用不仅仅是Cr(Ⅵ)吸附剂,也是Cr(Ⅵ)向阳极迁移过程中的加速剂。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强化电解过程的同时,拦截和吸附通过的部分重金属离子。此外,实验数据表明,阳极附近的土壤酸性环境更有利于PANI辅助电极的吸附过程。当辅助电极配置在阴极侧时,其运行能耗最低。(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3)

范大勇,姚佳烽[5](2019)在《基于多电容传感法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内高浓度粒子迁移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浓度密集粒子下对血细胞进行检测与处理可以形成具有特异性的靶向血细胞,对生物和医疗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开发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的电极分布于5个菱形横截面,每个横截面嵌入12个均匀分布的电极。利用该微流控芯片的特殊结构,采用多电容传感法,在大量高浓度粒子中测量了标准聚苯乙烯颗粒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密度0.3 vol%~1.5 vol%的情况下,粒子迁移率随浓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而在中密度1.5 vol%~3.0 vol%的情况下,粒子迁移率增加较少,而在足够密集浓度大于3.0 vol%的情况下,由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无论浓度如何变化,粒子迁移率几乎保持恒定。(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万东瑜[6](2019)在《多电极电磁血液测量系统仿真及速度重构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体的体积流量是生产生活中需要实时进行检测和控制的常见参数之一,而电磁流量计是一种可以用于测量导电流体的体积流量感应式仪表。流体体积流量中的人体血液流量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全球致死性的疾病里心血管疾病占很大一部分,所以本文的重点是研究一种可靠、易于使用、低成本、无创的血流速测量方法。多电极电磁流量计测量技术对粘度、温度、电导率、压力损失和流体速度剖面的对称性都不敏感,并能够实现无创性测量,因此可以实现哺乳动物肢体血管内血液流速的测量。本文基于多电极电磁流量计对多相流的测量方法,实现了人体上肢动静脉血液流速分布的在线测量。多电极电磁血液测量系统通过分布在皮肤上的多个电极测量血液流动的感应电动势,利用速度重构算法计算肢体内动静脉的血流速度分布情况。本文建立COMSOL仿真模型模拟人体肢体结构,利用权函数验证了多电极电磁测量系统理论的可行性。对人体肢体动静脉血液测量的特殊情况,如动静脉位置的特异性、血栓的形成,进行了仿真试验。同时对励磁系统进行优化,以赫姆霍兹线圈、C型线圈为基础,对比不同设计方案对仿真重构的精度影响,提出励磁线圈的优化设计方案;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COMSOL建模仿真,求取区域权函数,利用MATLAB进行血液速度重构研究。对比6种励磁系统方案的优缺点,结合实际测量需要,实现了励磁系统的优化。最后针对高分辨率的区域划分方式,对速度重构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数据处理中的5种矩阵求逆算法,最终确定先进行数据的互相关算法除噪后再进行分块矩阵求逆运算的方法是最适合多电极电磁血液测量系统的。(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福彬[7](2019)在《多电极集成式石英力敏谐振器集群敏感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英谐振器在力作用下具有显着的力敏效应,可以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应用于现代数字式测控领域。但由于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频率漂移,以及石英晶体谐振器力灵敏度偏低,使这类谐振器在力(或应力)检测控制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了进一步提高石英谐振器的力频敏感特性、拓宽石英谐振器的应用领域,本文打破传统石英晶片上单对电极构成的谐振器的设计方法,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电极集成式石英力敏谐振器集群。根据压电晶体理论及石英各向异性特点,在研究石英压电特性、振动特性、弹性波传播特性、电极质量效应、晶片内的应力分布等与谐振器谐振频率关系的基础上,对同一石英基片上的谐振器集群的力频敏感机理、频率稳定性、温度频率特性以及应用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后期的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首先,根据晶体振动的能陷理论,推导了石英晶体厚度剪切振动能量的近似分布方程,得到了能量分布曲线,为同一圆形晶片上设计多个独立谐振器集群并消除相邻谐振器的谐振频率互锁效应提供了设计依据;其次,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方法构建了石英晶体谐振器集群的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石英晶体谐振器集群的能陷效应和寄生振动干扰进行直观的分析,以此指导谐振器集群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结构参数的石英谐振器集群,测试了石英晶体谐振器集群的阻抗特性、电气参数、频率稳定性、以及温度频率特性,设计出性能优良的石英谐振器集群。在大气环境条件下,频率稳定特性达到10-10数量级,频温特性可以用叁次曲线描述并且一致性较好。通过弹性力学方法理论推导和计算了石英晶体薄圆片受径向力作用时片内各点的应力分布,对圆盘式石英谐振器集群力频敏感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谐振器工作时,力敏特性差异较为明显,圆盘式石英谐振器集群力敏特性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电极谐振器,石英谐振器集群中单个谐振器的力灵敏度系数最高可达1672 Hz/N。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谐振器集群信号的处理与融合。根据共模抑制原理,将谐振器集群输出频率信号作差频处理,以此抑制温度等因素的干扰,再将差频信号迭加以提高石英晶体谐振器集群整体力敏特性,经过石英谐振器集群的谐振器之间差频并且迭加求和,谐振器集群整体力灵敏度系数达到7333 Hz/N。为石英谐振器集群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石英谐振器集群研制了一种数字式倾角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样机,测试了它们的工作性能,经过后期完善可以应用于飞行器、舰船、塔架等军民姿态测控领域。(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3-01)

姚佳烽,姜祝鹏,赵桐,王昊,陈柏[8](2019)在《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内细胞介电泳运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内不同细胞在介电泳力下的运动特征,对外部形态相同而内部组蛋白不同的两种细胞进行了分离。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在流道的5个正方形横截面嵌入电极阵列,每个横截面的一组对边嵌入8根电极,此结构扩大了微流道的尺寸,可以实现细胞在介电泳力的作用下高流量分离。为了研究微流控芯片内细胞运动特征,首先通过电场数值分析,对一个横截面内多电极电场分布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最佳电极组合方式,使得电场分布均匀,且介电泳力最大。之后,通过实验分析了在不同频率、多电极复杂电场下,外部形态相同而内部组蛋白不同的人肺部成纤维细胞MRC-5的运动特点。通过对介电泳力的波谱进行分析,得到了野生型(WT)和组蛋白-GFP型(GFP-HT)两种细胞的分离频率为f=30 kHz。最后,在两个入口处通入不同比例的蔗糖(Sucrose)溶液与两种细胞混合液,计算了细胞的分离率。当两个入口的流量比为12∶1时,两种细胞的分离率可以达到93.5%。本研究提出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分离细胞的方法为细胞的高流量快速分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赵宇洋,姚健,万东瑜,吴学礼[9](2019)在《多电极电磁流量计肢体血液流速分布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人体血液流速分布的非侵入式测量,对重大心血管疾病进行预判,将多电极电磁流量计应用于人体肢体血液速度剖面测量,将传统Shercliff权函数改进为区域权函数,模仿人体肢体结构建立COMSOL仿真模型,将测量截面划分为不同区域,通过多对电极获取不同位置的弦端电压,确定肢体截面上不同测量区域的权函数,进而计算各测量区域的局部轴向平均速度。针对动脉、静脉所在位置范围内进行不同区域划分并进行血液流速分布测量,仿真验证了多电极电磁测量系统对动脉、静脉血管中互为逆向流动的速度信息测量的可行性。叁维有限元仿真和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测量方法能够实现肢体测量截面处不同方向的流速测量,并且具有较高的速度分布重构精度,对于人体血液流速测量和血流变异常监测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吴向上[10](2019)在《多电极水下电场定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被誉为海洋的世纪,随着海洋探索研究的不断深入,水下定位技术作为重要的科研方向深受各国学者重视。水下电场定位可以在视觉无效、水体昏暗浑浊、机械背景噪声较大等复杂水文情况下应用,具有隐蔽性好、系统硬件设备简单等优势,是一种新颖的水下定位技术。本文针对多电极水下电场定位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包括水下电场定位理论分析、多电极水下电场定位算法研究以及多电极水下电场定位实验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叁个方面。首先本文对水下定位技术的科研意义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水下电场定位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说明。从理论分析出发,研究了二维和叁维场景下水下电场定位的有关理论,针对不同的定位场景建立了不同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对应的定位方法,对多电极水下电场定位技术激励信号波形和频率的选取进行了探讨分析。针对二维多电极水下定位场景,本文提出了基于余弦相似性度量的LUT算法,并对算法在不同电极配置下定位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采用分区索引和多步搜索操作对算法进行了计算优化,定位速度相对于初始算法提高了近19倍。针对叁维多电极水下定位场景,采用了线性参数与非线性参数分离方法,引入子空间扫描算法有效降低了叁维水下目标定位问题的复杂性。利用多步搜索操作有效提高定位速度,并对不同电极配置情况下算法定位性能进行了研究。将进化规划和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势结合,形成混合粒子群算法用于叁维定位,混合算法有效的提高了定位速度,在准确性和收敛速度方面有很强的竞争力。本文最后对多电极水下电场定位实验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搭建进行了介绍,在实验室环境下开展了二维水下电场定位相关测试验证工作,测试结果有效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与二维LUT算法应用于水下电场定位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9-01-07)

多电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转换控制多电极射频消融(RFA)在肝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转换控制多电极RFA治疗的21例肝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1~85岁,中位年龄5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在超声引导下根据术前模拟将多电极射频针穿刺至肿瘤边界,确认肿瘤边界均在射频针消融范围内后进行肿瘤消融。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增强CT/MRI评价消融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进展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共计26个病灶,术后1个月复查共有4个肿瘤边缘残留,完全消融率达85%。其中直径<3 cm病灶完全消融率100%(5/5),直径≥3 cm病灶为81%(17/21)。术后轻度皮肤灼伤2例,一过性肌红蛋白尿及术后急性肾损伤1例,梗阻性黄疸1例,均对症治愈。随访时间14(4~22)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4例。结论转换控制多电极RFA系统通过提前布针构建针阵可将肿瘤完全含括在消融范围内,有效避免再次穿刺布针时的信号干扰及可能的穿刺针道转移,消融效果好,对于直径较大且不宜手术切除肝肿瘤时更具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电极论文参考文献

[1].赵宇洋,万东瑜,姚健,吴学礼.多电极血液流速仪励磁系统优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9

[2].赵坤,赵永福,李功权,王郑封,黄帅.转换控制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的疗效评价[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9

[3].徐子健.基于多电极激励模式的电容耦合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9

[4].王丽莎.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主—辅多电极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范大勇,姚佳烽.基于多电容传感法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内高浓度粒子迁移检测[J].传感技术学报.2019

[6].万东瑜.多电极电磁血液测量系统仿真及速度重构算法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

[7].陈福彬.多电极集成式石英力敏谐振器集群敏感机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8].姚佳烽,姜祝鹏,赵桐,王昊,陈柏.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内细胞介电泳运动分析[J].分析化学.2019

[9].赵宇洋,姚健,万东瑜,吴学礼.多电极电磁流量计肢体血液流速分布测量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9

[10].吴向上.多电极水下电场定位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实验和模拟得到的一维光栅TOLEDs光谱...平板和不同周期光栅器件的反射光谱环形电极探针结构图视网膜上视觉假体示意图四种阳极材料上细菌的种属组成及相对...多电极阵列系统,由德国Multic...

标签:;  ;  ;  ;  ;  ;  ;  

多电极论文_赵宇洋,万东瑜,姚健,吴学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