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原则论文-周文婕

转喻原则论文-周文婕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喻原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目的语读者,概念转喻,翻译策略,中医文化

转喻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婕[1](2019)在《中医转喻的英译原则与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典籍是我国古代医药成就的集中体现,为后世医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文献行文古奥,其理玄密。其中大量使用的隐喻、转喻等修辞手段不但至善至美,而且灵活多样[1]。基于"取象比类"的概念隐喻体系在中医药语言中无处不在,概念隐喻在中医学理论中发挥着重大作用[2, 3]。中医翻译研究者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和原则 [4-6],转喻研究则一直处于隐喻研究的光环之下,中医转喻翻译的研究十分罕见。尽管如此,相关研究表明,转(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得乎[2](2016)在《分身现象的越界转喻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文词“Doppelg?nger”,指面貌特征逼肖的人,中文勉强可译作“分身”。分身是世界文学艺术中一个常见主题,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替身》(Двойник,1846)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双生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1991),再到中国艺术家岳敏君笔下的笑脸人像系列,均可得见。不消说分身或替身,已不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历史人学学名着《马丁·盖尔归来》(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1983)就详尽地分析过十六世纪法国一桩着名的冒名顶替案。冒名顶替或人格摹仿作为一种常见社会现象,使得分身从文学艺术领域上升至一般人类精神现象高度。本文拟从比较文学主题学角度切入,从世界文学中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四种小说(帕慕克《白色城堡》、陀思妥耶夫斯基《替身》、卢梭《新爱洛伊丝》、歌德《威廉麦斯特的学习生涯》),采用典型的现象学研究办法,搁置迄今为止对分身现象常见的病理学偏见,着重从一般人类精神现象入手,通过分析其中的转喻机制,探讨分身现象对于人类主体性形成过程的重要意义。从现象学角度看,本文的重要突破点,在于将主体性研究从意识领域转移到无意识领域。从文学角度看,本文尝试提出形态修辞学(morphologic rhetoric)为研究一般文学作品中的无意识现象进行方法论实践。最后,从比较文学角度看,本文是在主题学范围内进行实验,并探索将主题研究推向现象研究,使一般文学研究与社会科学有价值可通约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12-01)

范月梅[3](2014)在《“吃食堂”的转喻观及其映射的语言经济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由"吃食堂"中"食堂"宾语语义类型的不同划分入手,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角度对宾语进行了分析,并将语法转喻和语言经济原则相联系,对"吃食堂"类结构进行了分析解释。(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4年23期)

白倩倩[4](2013)在《突显原则在转喻翻译中的应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突显原则作为研究转喻翻译的理论基础,指出转喻翻译的相关过程及策略。传统修辞学研究把转喻看成是一种辞格,是指使用某事物的名称替换相邻近事物名称,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语言装饰。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试图解释语言形式的认知动因,其理论可以概括为叁种观点:体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现象,是相同的理想认知模型中的一个双向识解的过程,是同一认知域内概念映射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转喻是具有认知特点的,那么转喻的翻译也应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谈。转喻的运用使文章内容简洁生动,翻译的过程中同样要保持这样的效果与作用,便于传达同样的效果给目的语读者。转喻的翻译过程同样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关系,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还涉及文化和心理等因素,这些因素导致翻译过程充满了变数。根据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以突显原则为理论基础研究转喻翻译是可行的。转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由于其精确性与简洁性,使其在英汉两语中都十分常见,对转喻翻译做出研究不仅对促进两国交流十分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知识能力。(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松崎,刘亮[5](2011)在《概念转喻与象似性原则的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转喻与象似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显性象似性和隐性象似性的划分,详细探讨两类象似性的密切关系以及显性象似性内在的两种情况,揭示了转喻和转喻机制的隐性象似性基础,以期为外语界对转喻和象似性关系的深入研究作出微薄贡献。(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1年18期)

喻小悦[6](2010)在《基于转喻思维的地名命名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喻思维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人们认识事物和了解世界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英汉地名命名入手,分析人们在地名命名方面所体现的转喻思维及其这种转喻思维的认知语用目的和作用,认为突显原则和经济原则是地名转喻命名和转喻用法中主要的认知机制。(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0年11期)

毛继光,陈晓烨[7](2010)在《转喻与言语交际中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是用最突显、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事物来代替与之相关或由该事物联想到的另一事物。省力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经济性"是人类行为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为了满足交际的"经济性",人们通常选择简单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来转指与之相关联的、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事物。这正是转喻工作机制的核心思想。转喻与人类心理认知机制的紧密联系使其反映和实现人类思维的"经济性"需要。(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倪健新,李妍[8](2009)在《从言语行为转喻的角度看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谐的人际交流与会话离不开礼貌原则。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言语行为转喻角度,探讨会话交流中礼貌原则是如何实现的,作者认为,正是借助于转喻,才使得会话中说话者与听话者在遵循礼貌原则的情况下,达成相互理解。(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9年36期)

崔丽娟,陈建生[9](2007)在《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和认知运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认知运作模式及其认知理据等的解读,说明转喻作为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是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在同一ICM或认知域内运作,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其认知的基本原则是邻近性相对突显性和可及性原则。它可以在多种转喻生成关系的同一ICM中运作,其目标义在概念上是突显的。通过分析汉语熟语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幕后认知,认为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转喻性和隐喻性习语表达方式的工作机制和解释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理据。(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李瑛[10](2005)在《转喻喻体优先选择原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喻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的修辞学阶段到现代的认知语言学阶段。传统观认为,转喻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畴,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替代关系,即“X代表Y”,而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观认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X加Y”,即喻体内涵大于本体。然而,当人们从认知的角度审视世界的时候,就会对喻体的选择产生困惑和疑问: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该物体的一部分作为喻体,而不选择另一部分呢?文章就这一问题———转喻喻体的优先选择原则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一原则主要表现为认知、交际和动机冲突叁个方面。通过对转喻喻体的优先选择原则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认知机制,并加深对语言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转喻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文词“Doppelg?nger”,指面貌特征逼肖的人,中文勉强可译作“分身”。分身是世界文学艺术中一个常见主题,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替身》(Двойник,1846)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双生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1991),再到中国艺术家岳敏君笔下的笑脸人像系列,均可得见。不消说分身或替身,已不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历史人学学名着《马丁·盖尔归来》(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1983)就详尽地分析过十六世纪法国一桩着名的冒名顶替案。冒名顶替或人格摹仿作为一种常见社会现象,使得分身从文学艺术领域上升至一般人类精神现象高度。本文拟从比较文学主题学角度切入,从世界文学中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四种小说(帕慕克《白色城堡》、陀思妥耶夫斯基《替身》、卢梭《新爱洛伊丝》、歌德《威廉麦斯特的学习生涯》),采用典型的现象学研究办法,搁置迄今为止对分身现象常见的病理学偏见,着重从一般人类精神现象入手,通过分析其中的转喻机制,探讨分身现象对于人类主体性形成过程的重要意义。从现象学角度看,本文的重要突破点,在于将主体性研究从意识领域转移到无意识领域。从文学角度看,本文尝试提出形态修辞学(morphologic rhetoric)为研究一般文学作品中的无意识现象进行方法论实践。最后,从比较文学角度看,本文是在主题学范围内进行实验,并探索将主题研究推向现象研究,使一般文学研究与社会科学有价值可通约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喻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1].周文婕.中医转喻的英译原则与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李得乎.分身现象的越界转喻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

[3].范月梅.“吃食堂”的转喻观及其映射的语言经济原则[J].学周刊.2014

[4].白倩倩.突显原则在转喻翻译中的应用与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5].李松崎,刘亮.概念转喻与象似性原则的关系探究[J].语文学刊.2011

[6].喻小悦.基于转喻思维的地名命名原则[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

[7].毛继光,陈晓烨.转喻与言语交际中语言的经济性原则[J].长沙大学学报.2010

[8].倪健新,李妍.从言语行为转喻的角度看会话中的礼貌原则[J].文教资料.2009

[9].崔丽娟,陈建生.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和认知运作机制[J].怀化学院学报.2007

[10].李瑛.转喻喻体优先选择原则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标签:;  ;  ;  ;  

转喻原则论文-周文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