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论文_王会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寄生蜂,刺激素,形态,积温,生物防治,寄主,超微。

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论文文献综述

王会美[1](2004)在《红蜡蚧及红蜡蚧扁角跳小蜂部分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是研究了红蜡蚧的部分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部分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如下: 不同寄主植物对红蜡蚧的影响: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对红蜡蚧的影响是明显的,对红蜡蚧介壳特征以及若虫孵化量的影响主要是受本代寄主植物的影响,与上代红蜡蚧所取食的寄主植物无关,对红蜡蚧虫体特征的影响,既受到本代红蜡蚧取食的寄主植物的影响,又受到上代寄主植物的影响,不同的寄主植物对红蜡蚧的这种影响而造成的差异并不是非常稳定的。 选用寄生红蜡蚧的扁角跳小蜂属(Anicetus)6个种的14个形态特征和2个其它生物学特征(寄主种数和是否寄生软蚧)作为内群性状,以柯氏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clauseni)作为外群,运用PAUP(version 4.0b10)程序做了支序分析。所得到的支序树状图有如下参数:树长为L=28;一致性指数为CI=0.6786;稳定性指数为RI=0.4375。这6种寄生红蜡蚧的扁角跳小蜂,其亲缘关系可以表示为:(A.annulatus,((A.rubensi,(A.beneficus,A.rarisetus)),(A.howardi,A.ohgushii)))。 不同寄主植物上蜂的超微结构研究:不同寄主植物来源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雄外生殖器的产卵管的形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柑桔和枸骨上的蜂,其阳茎形状相似,均是基部明显比端部宽,生殖器的腹侧突的尖端齿状突差别比较大。触角上以及中足胫节末端和跗节上的感受器类型都一样,触角上具有6种感受器:毛形感受器,板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椎形感受器,柱形感受器和钟形感受器。中足胫节末端和跗节上有叁种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刺形感觉器和毛形感受器。不同的只是数目上的差别。 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在卵到蛹的发育过程中,发育起点温度为5.1℃,完成整个发育历程需要有效积温1000.0日度。在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各个虫态中,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最低,为3.52℃,蛹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9.8℃。蛹完成发育需要的有效积温最少,为163.9日度,幼虫完成发育需要的有效积温最多为476.2日度。 红蜡蚊扁角跳小蜂对不同形状的红蜡蛤以及不同寄主植物来源的红蜡蚊的产卵选择性:对不同形状的红蜡蛤的产卵选择性差异不明显,但对不同寄主植物来源的红蜡蛤的选择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对构骨红蜡蚊的选择明显多,总次数为23次,对构桔红蜡蚊的选择性明显少,总次数仅仅为3次。 不同寄主植物来源的以及不同地域的红蜡蚊扁角跳小蜂的酷酶同工酶的比较:电泳结果显示,不同的处理均未出现特征酶带,不同处理在酶带数、相对迁移率等方面差异基本不大,所不同的只是酶带颜色的深浅,因此可以判定亲缘关系是非常近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余虹,徐志宏[2](2003)在《红蜡蚧扁角跳小蜂产卵刺激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要介绍了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产卵行为、对不同寄主的产卵反应及其产卵刺激素的提取纯化和化学组成的研究概况 ,为进一步研究利用红蜡蚧扁角跳小蜂控制红蜡蚧的有效途径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03年04期)

王会美,徐志宏,张莉丽,余虹[3](2003)在《寄生红蜡蚧的扁角跳小蜂属6个种(膜翅目:跳小蜂科)的系统发育支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寄生红蜡蚧的扁角跳小蜂属 (Anicetus) 6个种的 14个形态特征和 2个其他特征 (寄主种数和是否寄生软蚧 )作为内群性状 ,以柯氏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clauseni)作为外群 ,运用PAUP (Version4 0b10 )程序做了支序分析。所得支序树状图有如下参数 :树长 =2 8;一致性指数 =0 6 786 ;稳定性指数 =0 4 375。 6种扁角跳小蜂中 ,亲缘关系表示为 :(A annulatus ,((A rubensi,(A beneficus,A rarisetus) ) ,(A howardi,A ohgushii) ) )。软蚧扁角跳小蜂 (A annulatus)与其他 5个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与传统分类学观点一致。(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03年03期)

张莉丽[4](2003)在《不同寄主植物来源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种下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红蜡蚧扁角跳小蜂Anicetus beneficus Ishii et Yasumatsu的澳洲品系和中国品系从形态学、生物学、生理生化方面进行了对比。 形态学研究表明,两个品系的雌成虫在体色、触角结构、前翅毛列等26个重要形态学特征上没有明显差异。仅在小盾片和体长上稍有差异,与Ishii et Yasumatsu,1954年的原始描述相比,澳洲品系形态特征完全符合,中国品系基本符合。 用柑桔、构骨、香樟、山茶的红蜡蚧为寄主,对两个品系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进行了生物学选择性试验,试验表明,以香樟红蜡蚧为寄主的中国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和以伞形树(Schefflera actinophylla)红蜡蚧为寄主的澳洲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对柑桔、构骨、香樟上的红蜡蚧没有明显的偏好。在刚羽化的红蜡蚧扃角跳小蜂中,澳洲品系明显比中国品系更活跃,一次跳跃或飞行距离更远。 2000年至2003年采集了澳洲和中国各寄主植物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对其羽化动态、寄生率、性比、寿命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调查,中国各寄主植物上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寄生率为2%左右,性比3.5左右,澳大利亚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寄生率为9.1%,性比2.25。并通过解剖研究了香樟和构骨上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在杭州的代数及历期。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在香樟红蜡蚧上的寄生率平均为2.0%,从同一地点采集的第一代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羽化期为4月1日~5月29日,羽化周期59天,第二代羽化期为9月18日~10月13日,羽化周期26天。可以估算香樟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第1代所需历期约为170天左右,第2代所需历期约为190天左右。卵、幼虫利蛹的历期有待进一步研究。 温度对于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发育的影响,31℃下,蜂羽化最早,而24℃下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羽化虫数最多,可以认为24℃为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发育最适温度。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虫态历期就越短。 试验证明,澳洲红蜡蚧扁角跳小蜂雌虫可以与中国红蜡蚧扁角跳小蜂雄虫交配,并且后代可育。 两个品系酯酶同功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品系的酶带迁移率大于澳洲品系的酶带迁移率,说明澳洲品系与中国品系含有不同分子量的酯酶同功酶蛋白。 试验表明,澳洲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和中国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属于同一个种,但是,两个品系在形态、行为和酯酶同功酶等方面都有差异,可以认为是同一种的不同地理种群。(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05-01)

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简要介绍了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产卵行为、对不同寄主的产卵反应及其产卵刺激素的提取纯化和化学组成的研究概况 ,为进一步研究利用红蜡蚧扁角跳小蜂控制红蜡蚧的有效途径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会美.红蜡蚧及红蜡蚧扁角跳小蜂部分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

[2].余虹,徐志宏.红蜡蚧扁角跳小蜂产卵刺激素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3

[3].王会美,徐志宏,张莉丽,余虹.寄生红蜡蚧的扁角跳小蜂属6个种(膜翅目:跳小蜂科)的系统发育支序分析[J].动物学研究.2003

[4].张莉丽.不同寄主植物来源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种下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6种寄生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亲缘...6种寄生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的亲缘...主要寄生性天敌昆虫对刺吸式害虫的自然...香林红蜡蚊扁角跳小蜂3龄幼虫(长图20香...主要寄生性天敌昆虫对刺吸式害虫的自...

标签:;  ;  ;  ;  ;  ;  ;  

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论文_王会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