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论文_朱英芝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叶,葫芦,病毒,小西,罗汉果,序列,寄主。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朱英芝[1](2012)在《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及转基因罗汉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为马铃薯Y病毒科Y病毒属的成员之一,是葫芦科作物重要的病原病毒之一。ZYMV单独或与其他病毒一起侵染罗汉果,引起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病毒病。为了明确罗汉果ZYMV (ZYMV-LHG)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和侵染源,本研究开展了罗汉果全生育期田间病毒病发生情况监测,并对罗汉果田块内和周边植物进行广泛的病毒血清学检测;对来自不同罗汉果种植区的侵染罗汉果的ZYMV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以明确ZYMV-LHG在分子水平上的分化程度;同时,对罗汉果抗病毒转基因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本研究于2006年5月、7月和9月分别对广西桂林的永福和广西柳州的融安两地的7个罗汉果果园进行了罗汉果全生育期田间病毒病发病率调查。在生长前期,宿根苗已全部发病,但组培苗均未见发病;生长中期,有宿根苗的果园的病毒病发病率已经达到100%,田间长势相对较弱,与其邻近的果园发病率也远远高于周围无宿根苗的果园。生长后期,所有罗汉果果园都能看到发病罗汉果植株,发病率从0.8%到100%不等。用提纯的ZYMV-LHG病毒粒子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效价1:16000的抗血清。用ZYMV-LHG抗血清对罗汉果果园及周围植物进行带毒率检测,在46科96属的114种植物中,发现分别属于葫芦科、苋科、豆科、菊科、禾本科、蓼科、锦葵科、鸭跖草科和茜草科共9个科的部分植物呈阳性反应,植物阳性检出率与田间罗汉果的病情发展趋势一致,表明ZYMV-LHG有较广泛的自然寄主范围。对罗汉果种子传播ZYMV-LHG的效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ZYMV不能够通过罗汉果种子进行传播或者其传播的概率很低。为了解ZYMV-LHG的进化规律,对从桂林的永福、龙胜和兴安叁个县的15个果园采集的表现典型花叶病症状罗汉果的ZYMV-LHG的不同分离物进行了基因序列分析。以病叶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的方法获得17条来源于独立样品ZYMV-LHG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1%-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4%-100%。利用Dnasp进行分析,发现ZYMV-LHG CP基因的5’端具有较高的多样性,Tajima's D统计值为0.44664,表明ZYMV-LHG核苷酸序列的进化为平衡选择,没有群体扩张的倾向。此外,这17条序列的蚜传保守DAG基序均未发生改变,暗示它们均可以通过蚜虫传播。线性抗原表位预测显示,在ZYMV-LHG的CP的N端,线性抗原表位发生较多变化,17个分离物可以分为6种不同的抗原类型,其中Ⅰ型最多,包括了6、7、8、9、12、N10-1和N10-4共7个分离物。用基于距离的邻近法(neighbor joining, NJ)构建系统进化树和用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Bayesia MCMC)对ZYMV-LHG的最近共同祖先出现时间进行了估计。世界各地已报道的ZYMV的各种株系的最近共同祖先的出现时间为736年(95%HPD,256-1357年),核酸替代率为1.7×104替代/每位点/每年(95%HPD,0.723-3.11×10-4替代/每位点/每年)。MCC树分析表明,,而本研究获得的ZYMV-LHG分离物主要归于两个基因簇群,并且没有明显的杂和其他来源的病毒,ZYMV-LHG在进化上处于比较保守的位置。本研究比较了罗汉果子叶、罗汉果实生苗叶盘和罗汉果组培苗叶盘叁种外植体的再生频率,发现罗汉果子叶具有再生能力强,再生效率高的特点,最适合作为罗汉果转化体系的外植体,以罗汉果子叶为外植体,60mg/L的卡那霉素(km)浓度为筛选压力。本研究所构建的罗汉果遗传转化系统,为今后罗汉果基因工程抗病毒育种奠定了初步基础。选择ZYMV的NIb和CP最保守的区域并分析它们的二级结构后,确定并获得了转基因用RNAi所需的目的片段。以pBI121为载体,构建分别携带ZYMV的NIb和CP的RNAi片段的双元表达载体pBI121ZYMVCPRNAi和pBI121ZYMVNIbRNAi。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把ZYMV的CP、NIb基因导入到罗汉果中,共获得了258棵转基因罗汉果植株,其中转pBI121ZYMVCPRNAi的转基因苗有139棵,转pBI121ZYMVNIbRNAi的转基因苗有119棵。(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2-06-01)

朱英芝,陈保善,蒙姣荣[2](2011)在《罗汉果种子传播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virus,ZYMV)是否能通过罗汉果种子传播。本研究通过取ZYMV阳性的罹病罗汉果植株种子700粒,400粒直接播种于防虫网室中,300粒经表面消毒处理后播种于MS培养基上。最终获得213棵罗汉果实生苗。对所获得实生苗进行生物学鉴定及ZYMV特异性RT-PCR检测,均未检测到ZYMV阳性植株。结果表明ZYMV不能经罗汉果种子传播,或其传播率很低。(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1年06期)

朱英芝,韩英,蒙姣荣,廖咏梅,邹承武[3](2011)在《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抗血清的制备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分离自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LHG)在西葫芦上繁殖,利用差速离心法与PEG沉淀法相结合提纯病毒粒子,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成功制备出效价为1∶10 240的抗血清。分别用健康西葫芦叶片总蛋白及健康西葫芦叶片汁液吸附处理抗血清,比较2种处理后抗血清背景反应,以健康西葫芦汁液吸附法较佳。用间接ELISA对罗汉果果园及附近共46个科114种植物进行检测,其中9个科25种植物有阳性反应,以葫芦科、苋科、豆科、锦葵科等阳性率较高。田间病毒病发病率调查表明,宿根苗发病率比组培苗高,发病时间更早,是田间罗汉果病毒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之一。(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朱英芝,韦茂春,邹承武,蒙姣荣,陈保善[4](2011)在《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物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为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是葫芦科作物的重要病原之一。之前的研究发现,ZYMV是罗汉果最主要的病原病毒。本研究于2009年在广西的永福、龙胜、兴安共3个县采集罗汉果花叶病标本,每个县采集5个样本。用RT-PCR扩增ZYMV CP片段并测序,从15个样本中共获得17条ZYMV CP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序列比对显示,这些病毒分离物的核(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8)

刘卫荣,向本春,韩盛[5](2008)在《新疆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疆石河子地区采集具有黄化、花叶和疱斑等症状的多种葫芦科作物,分别提取总RNA,利用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其中来自黄瓜、甜瓜和丝瓜的模板RNA上可以得到1185bp片段。将扩增得到的片段克隆到pMD18-T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含有1185个核苷酸,包含完整CP基因。与ZYMV Florida分离物、California、韩国KR-PA分离物、新加坡S及中国北京CH-BJ等GenBank报道的7个不同地域、不同种寄主植物上的分离物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的结果显示:ZYMV新疆分离物的CP基因核苷酸与其它11种ZYMV分离物的同源性高达99.4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8.48%;新疆5个来源于不同寄主植物的ZYMV,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性,同源性高达97%,而与北京CH-BJ,Reunion和Singapore分离物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说明ZYMV地域的相关性要大于寄主上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任艳玲[6](2008)在《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的抗血清制备及其田间寄主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为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是广西着名特产,具有重要的医疗和保健价值。长期以来,罗汉果一直受着病毒病的危害。本研究对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ZYMV-LHG)进行了分离、繁殖、提纯、体外性质研究、抗血清的制备,并用抗血清检测田间植物的带毒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用西葫芦可以从罗汉果病叶中分离到ZYMV-LHG,ZYMV-LHG在西葫芦上表现明脉、黄化、蕨叶症状;ZYMV-LHG的钝化温度为55℃,稀释限点为10~(-3),体外保毒期为6 d;自繁殖ZYMV-LHG的西葫芦病叶上提纯病毒;利用提纯的病毒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血清,所获抗血清的效价为1∶16000;利用该抗血清检测罗汉果果园附近的作物及杂草,发现11科的14种植物表现阳性,其中包括葫芦科(Cucurbitaceae)的丝瓜(Luffa cylindrica)、南瓜(Cucurbita moschata)、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茄科(Solanaceae)的辣椒(Capsicum annuum)、豆科(Leguminosae)的四季豆(Amphicarpaea edgeworthii)和杂草中堇菜科(Violaceae)的堇菜(Viola verecunda)、马鞭草科(Verbenaceae)的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Ayllum)、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的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菊科(Compositae)的野茼蒿(Crossocephalumcrepidioides)、蓼科(Polygonaceae)的齿果酸模(Rumex dentatus)、苋科(Amaranthaceae)的莲子草(Alternanther sessilis)、车前草科(Plantaginaceae)的车前(Plantago asiatica)和酢浆草科(Oxalidaceae)的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温室测定化学药剂对罗汉果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先喷施化学药剂后摩擦接种病毒的处理中,以1.45%叁氮唑核苷·烷醇·锌防治效果最好,其防效为58.99%,而5%二(辛基胺乙基)甘氨酸盐的防效最差,其防效为27.19%。在先摩擦接种病毒再喷施化学药剂的处理中,1.45%叁氮唑核苷·烷醇·锌、5%盐酸吗啉胍和20%盐酸吗啉胍·乙铜的防效较好,其防效分别为52.82%、50.23%、47.17%,而5%二(辛基胺乙基)甘氨酸盐的防效最差,其防效为22.07%。但整体来说,化学药剂对罗汉果病毒病防治效果不是太理想。(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8-06-01)

甘晓静,廖咏梅,黎起秦,陈保善[7](2005)在《侵染罗汉果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及其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是我国特有的葫芦科药用植物,长期以来,一直受着花叶病的危害。对罗汉果花叶病病原病毒进行鉴定,发现是由两个马铃薯Y组成员病毒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YMV)及番木瓜环斑病(本文来源于《2005年中南、西南植物病理学会和中国菌物学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06-30)

陈洁云,柴立红,陈集双,洪健[8](2003)在《侵染南瓜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秋在杭州一株表现典型黄化花叶的南瓜(Cucuribita moschata)上分离获得一株线状病毒HZ00s1.该病毒分离物在葫芦科作物(Cucuribitaceae)上引起系统症状.经寄主反应测定、病毒形态学和寄主组织病变观察,初步确定该病毒为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对ZYMV杭州分离物(HZ00s1)的外壳蛋白序列及3’端非编码区进行了克隆及序列测定,并与ZYMV Conneticut分离物、Florida分离物、California分离物以及WMV2 Tonga分离物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HZ00s1分离物与其它3种ZYMV分离物CP基因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3%~94%,而与WMV2 Tonga分离物的同源性仅为67%,来自美国的3种ZYMV分离物之间的同源性高达95%~99%.HZ00s1分离物与其它3个ZYMV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5%~98%之间.因此确定在杭州地区葫芦科作物上有ZYMV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3年05期)

赵荣乐,郑光宇[9](2003)在《桃蚜可高效率地传播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新疆株》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桃蚜传播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新疆株的规律 ,结果表明 ,无毒蚜虫能够获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 30s,获毒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取食时间为 70s以上时 ,获毒率达10 0 % ;带毒蚜虫传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 0 .2 5h ,当取食时间超过最短传毒时间时 ,传毒率随取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 ,取食时间达 2h以上时 ,传毒率达 10 0 % ;带毒蚜虫能够传毒的最少头数为 1头 ,传毒率随单株植物带毒蚜虫数目的增加而升高 ,单株虫量达 15头以上时 ,传毒率达 10 0 % .说明桃蚜可以高效率地传播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新疆株(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陈洁云,陈集双,洪健[10](2003)在《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分离物的3′末端序列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来自中国大陆 9个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 (ZYMV)分离物的基因组 3′末端核苷酸序列及所推导的外壳蛋白 (CP)氨基酸序列以及 3′末端非编码区 (UTR)序列 ,并与其它地区所报道的 1 6个ZMYV分离物进行了同源性比较。ZYMVCP基因核苷酸序列具有一定的寄主相关性和地域相关性 ,但总体上其关联程度不明显 ;同时 ,CP氨基酸序列的寄主适应性程度明显高于地域相关性。 2 5个ZYMV分离物的CP氨基酸序列根据其变异程度分为 2个区 :N端约 41个氨基酸为高度变异区 ,CP核心区和C端氨基酸序列为保守区。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ZYMV作为单链RNA病毒通过与寄主相互作用而表现寄主适应性变异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virus,ZYMV)是否能通过罗汉果种子传播。本研究通过取ZYMV阳性的罹病罗汉果植株种子700粒,400粒直接播种于防虫网室中,300粒经表面消毒处理后播种于MS培养基上。最终获得213棵罗汉果实生苗。对所获得实生苗进行生物学鉴定及ZYMV特异性RT-PCR检测,均未检测到ZYMV阳性植株。结果表明ZYMV不能经罗汉果种子传播,或其传播率很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朱英芝.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及转基因罗汉果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2

[2].朱英芝,陈保善,蒙姣荣.罗汉果种子传播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检测[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1

[3].朱英芝,韩英,蒙姣荣,廖咏梅,邹承武.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抗血清的制备和应用[J].热带作物学报.2011

[4].朱英芝,韦茂春,邹承武,蒙姣荣,陈保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物进化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5].刘卫荣,向本春,韩盛.新疆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与序列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8

[6].任艳玲.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的抗血清制备及其田间寄主检测[D].广西大学.2008

[7].甘晓静,廖咏梅,黎起秦,陈保善.侵染罗汉果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及其结构分析[C].2005年中南、西南植物病理学会和中国菌物学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8].陈洁云,柴立红,陈集双,洪健.侵染南瓜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

[9].赵荣乐,郑光宇.桃蚜可高效率地传播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新疆株[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0].陈洁云,陈集双,洪健.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分离物的3′末端序列多态性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分离物的提纯病毒粒子25个ZYMV分离物CP氨基酸核心区及C端序...桃蚜获毒时间t1与接种西葫芦植株发病率...桃蚜传毒时间t2与供试西葫芦植株发病率...ZYMV CP基因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植株发病率Y与单株接虫头数N的关系

标签:;  ;  ;  ;  ;  ;  ;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论文_朱英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