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包头第八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00)
【摘要】目的:分析行修补术的颅骨缺损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适当的术前护理与术后护理。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愈合出院,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针对行修补术的颅骨缺损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颅骨缺损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23-01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例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21-66岁。其中1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7例脑内血肿,余者2例为急性硬膜外血肿。所有患者均行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颅骨缺损部位分别为额颞部11例、额部4例、颞顶部3例、颞枕部2例,缺损面积为3×3cm-10×12cm。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安全护理
颅骨缺损患者由于脑组织失去了骨性屏障的保护,增加了脑组织受到伤害的机率,因此手术前要加强头部保护,不得任意抓挠、摩擦缺损部位;外出戴有沿的帽子,不去人群密集处;改变体位要缓慢进行,不得过于剧烈,以防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日常活动如转头、低头等,强度不得过大,防止脑组织移位。
2.1.2心理护理
颅骨缺损不仅会对颅腔内正常的生理平衡产生破坏,还会对患者的形象及心理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易引起患者出现恐慌、悲观、失望、抑郁等心理,并担心手术预后。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颅骨缺损修补的作用及效果,简单介绍手术环境及手术过程,使患者了解到该项技术目前已非常成熟,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如有条件可邀请手术成功且情绪平稳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手术治疗的经验及体会,以对其它患者产生正面影响,增强其手术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1.3术区备皮
由于毛发及手术后瘫痕易存污垢,所以行颅脑手术前3天要剪短头发,每日清洗头部,患者协助洗头注意用湿毛巾轻轻擦洗手术区域,力度适中,不得擦出水泡或擦破皮肤;皮肤准备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术区皮肤检查,保证其对手术无禁忌。
2.1.4骨窗的观察与护理
骨窗的张力大小是颅内压力高低的直接体现,其对是否可以手术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加强骨窗的观察与护理,观察骨窗张力;骨窗张力低,提示手术及术后可良好恢复,张力高则不宜做手术。通常可根据触摸嘴唇感、鼻头感、额头感判断张力高低,如触摸感张力高,再与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相结合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
患者清醒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标准执行。术后4-6h患者完全清醒,此时需适当抬高床头,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局部肿胀;观察创口周围头皮是否存在肿胀、压痛等现象,要求患者取平卧位卧床4-5d,以防止头皮下积液。每日两次口腔护理;间隔2h翻身拍背一次;加强尿管护理及外阴护理,每日用吠喃西林棉球进行尿道口消毒,定时放尿,观察、记录尿量。做好环境护理,保持病室清洁,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半小时;减少探视。
2.2.2术手刀口及颅腔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刀口渗血及疼痛情况,敷料要保持清洁、干燥,如出现浸湿、脱落等现象要及时更换处理。术后颅腔引流管接引流袋,间隔2h挤压一次引流管,引流管不得受压、扭曲、折叠等,且要低于引流管出口,保证引流通畅,防止逆流感染。引流袋需每日更换,更换时夹闭引流管,以免气体进入导致颅内积气。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引流量等,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拔除颅腔引流管后要观察是否漏出脑脊液等。
2.2.3术后心理护理
尽管多数患者经过颅骨修补术后,颅骨缺损综合征症状均有所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精神症状会有所加重,不配合治疗,甚至出现自伤行为。此时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增加巡视次数,以防止患者出现意外事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通过开导、鼓励树立其治疗信心,与家属共同配合,促进患者康复。
2.2.4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要加强头部保护,拆线3周方能洗头,不得抓破头部皮肤,防止感染。未达骨性愈合前要注意局部保护,外出可戴帽子,避免头顶重物,避免碰撞头部。日常生活避免过度用脑,保证睡眠及规律作息,饮食营养全面,尽量长时间暴露头部。
3讨论
颅脑修补术是神经外科常见手术之一,缺损直径大于3cm,由于失去骨骼屏障保护导致脑组织易受伤害,并对患者的个人形象产生影响。因此术前、术后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焦虑情绪及恐惧心理;术后要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本组20例患者经过适当的临床护理,均愈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志宏,许海雄.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海南医学,2013,15(8):31-321
[2]韩文朝,申五一.现代创伤诊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32.
[3]邱炳辉,漆松涛,方陆雄,等.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3(7):48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