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优化施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肥,水稻,土壤,产量,水平,烤烟,甘蓝。
优化施氮论文文献综述
李升东,韩伟,李宗新,王宗帅,李华伟[1](2019)在《优化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品种郑单958 (ZD958)和登海605 (DH605)为材料,研究农民传统施氮、专家施氮和优化施氮3种施氮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氮处理要优于农民传统施氮处理和专家施氮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等指标。其具体的施肥方法为:基肥26-11-11的复合肥300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75kg·hm~(-2),吐丝期追施尿素120kg·hm~(-2),总施氮量为169.0kg·hm~(-2)。可见初期少施基肥,然后于合适的生育期追加氮肥的科学施肥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还可以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对于减少肥料污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吴立鹏,张士荣,娄金华,魏立兴,孙泽强[2](2019)在《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碳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滨海盐碱地稻田土壤有机质较低、氮肥投入过量,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氮含量及水稻生长特征的影响。设秸秆还田与氮肥两因素,3个碳(秸秆还田)水平:C0:无秸秆还田; C1:秸秆还田4 500 kg/hm~2; C2:秸秆还田9 000 kg/hm~2; 2个氮水平:N1:255 kg/hm~2(优化施氮); N2:400 kg/hm~2(农民传统施氮)。结果表明,与C0、C1处理相比,C2处理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00. 46%,28. 06%;分蘖期时C2N2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而成熟期C1N1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秸秆还田与优化氮肥显着增加了DO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以C1N1最高,分蘖期与成熟期时,与未秸秆还田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着增加,且C1N1、C1N2处理含量最高;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与氮肥施用量255 kg/hm~2处理可有效增加水稻二次枝梗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及水稻产量,且高于其余处理。与农民传统施肥管理(C0N2)相比,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C1N1)处理水稻产量提高19. 02%,且显着提高滨海盐碱地稻田土壤碳氮含量。(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高悦,张爱平,杜章留,刘汝亮,洪瑜[3](2019)在《优化施氮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对宁夏灌区土壤条件和水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稻品种宁粳43号为材料,在宁夏灌区就施用氮肥和添加生物炭进行田间裂区试验,设计不施氮(N0,0kg·hm~(-2))、优化施氮(N1,240kg·hm~(-2))和常规施氮(N2,300kg·hm~(-2))3个氮肥水平以及4个生物炭水平(C0,0kg·hm~(-2);C1,4500kg·hm~(-2);C2,9000kg·hm~(-2);C3,13500kg·hm~(-2)),共12个处理。在水稻收获期利用土钻取样,测定土壤基本性质;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随机取植株样,分别对水稻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尖数等根系生长指标和根冠比、植株地上生物量等水稻生长指标进行测定;成熟期采用五点取样法对各处理水稻产量进行测定,以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条件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加氮肥无法改善土壤养分状况,而生物炭的添加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2)施用氮肥和添加生物炭均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且优化施氮水平与常规施氮处理间不存在显着差异;(3)优化施氮与常规施氮处理间水稻产量无显着性差异,而生物炭添加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其中优化施氮处理中,9000kg·hm~(-2)的生物炭添加水平增加了15.5%的理论产量。因此,生物炭的添加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水稻生长,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可配合施用生物炭对宁夏稻田进行氮肥减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郭康军,侯玉芳,王立为,高西宁,李鸣钰[4](2018)在《基于DNDC模型覆膜马铃薯N_2O减排增产的优化施氮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田苗期不覆膜和苗期覆膜处理下土壤N_2O减排和增产兼顾的最优施氮量,并验证DNDC模型对于马铃薯田土壤N_2O排放和产量预测的适用性,以沈阳市自然降水条件下的马铃薯田为研究对象,设计不施氮肥(0 kg·hm~(-2))、低氮(75 kg·hm~(-2))、中氮(150 kg·hm~(-2))和高氮(225 kg·hm~(-2))4种施氮水平,每种氮肥水平包括苗期不覆膜与苗期覆膜两种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N_2O气体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并运用DNDC模型进一步探究马铃薯田减排增产最优施氮量,结果对于促进马铃薯田温室气体减排和增产协调兼顾的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马铃薯田不覆膜处理下不同施氮水平N_2O排放状况,模型效率指数在0.72~0.94之间;在覆膜处理中,低、中、高施氮量模型效率指数较苗期不覆膜处理分别下降0.21、0.52和0.50,不施氮肥处理下,模型效率指数为负值,模型不能模拟N_2O排放;DNDC模型对于各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均有较准确的模拟效果。DNDC模型进一步表明,不覆膜状态下马铃薯田增产兼顾减排的施氮量为90~105 kg·hm~(-2);减排兼顾增产的施氮量为75~90 kg·hm~(-2)。由于DNDC模型对于覆膜处理下马铃薯田N_2O排放模拟效果不佳,通过大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苗期覆膜可以有效增产和减少土壤N_2O排放,综合马铃薯产量和土壤N_2O减排的环保施氮量可在75 kg·hm~(-2)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需低于150 kg·hm~(-2)。(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艳勤,刘刚,红梅,武岩,常菲[5](2019)在《优化施氮对河套灌区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套灌区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和通气法研究了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传统施肥(CON)、优化处理1(OPT1,减氮53.3%)、优化处理2(OPT2,减氮53.3%+硝化抑制剂))对河套灌区玉米农田氧化亚氮(N_2O-N)排放、氨挥发(NH_3-N)损失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量显着降低了土壤N_2O-N排放和NH_3-N挥发;相比于CON处理,OPT1处理的N_2O-N排放量和NH_3-N挥发量分别降低了45.2%和68.8%(p<0.05),但N_2O-N损失氮素比率增加了9.7%(p<0.05).施用硝化抑制剂可显着降低土壤N_2O-N排放,与OPT1处理相比,OPT2处理可降低34.6%(p<0.05)的N_2O-N排放和41.5%(p<0.05)的N_2O-N损失氮素比率,但NH_3-N挥发增加了47.5%(p<0.05).OPT1处理显着降低了玉米产量,降幅达22.1%(p<0.05),而OPT2处理相对于OPT1处理增产32.9%(p<0.05),与传统施肥处理无差异.因此,综合N_2O-N排放、NH_3-N挥发及玉米产量可知,OPT2是较为合理的施肥措施,值得在河套灌区推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符昌武,陆元,王祖富,方圆,戴凡植[6](2018)在《不同施氮量与优化烟叶结构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施氮量与优化烟叶结构耦合效应提高烤烟品质,以‘K326’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与优化烟叶结构耦合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优化烟叶结构耦合能够影响烤烟的生育期,有利于上部叶采收成熟度的提高,烤烟农艺性状主要与施氮量有关。烤烟的经济效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优化烟叶结构能提高烤烟的经济效益。施氮量和优化烟叶结构耦合能够促进烤烟各部位烟叶的化学成分更加协调。综合来看,以施氮量在112.5 kg/hm~2水平时进行优化烟叶结构的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9期)
符鲜,杨树青,刘德平[7](2017)在《盐渍化土壤优化磷配比下施氮水平对土壤水盐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盐渍化灌区基于优化磷配比下不同的施氮水平(N_0、N_1、N_2、N_3)对套作小麦/玉米土壤水盐及产量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优化磷配比下,套作小麦/玉米土壤含水率、盐分都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N_2P_2处理时土壤含水率、盐分最低;套作小麦/玉米的产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先增加后降低,并且N_2P_2处理下的小麦玉米产量最大,合理的氮磷配施(N_2P_2)可以提高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增加作物的产量。施氮水平与土壤含水率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土壤盐分的相关性为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产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对合理地制定施肥方案,调控土壤水盐含量,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减少环境污染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7年12期)
周琼,杨红云,杨珺,孙玉婷,杨文姬[8](2017)在《基于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水稻施氮水平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对水稻施氮水平进行准确分类预测,为水稻精准施肥和高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金优458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氮水平(从高至低折合纯氮用量分别为225、150、75和0 kg/ha),通过叶绿素测量仪SPAD-502获取水稻第6~9叶序叶片的SPAD值(即叶尖、叶中和叶枕的SPAD值),并分别应用网格搜索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对4个施氮水平下的水稻叶片SPAD值进行训练和预测分类。【结果】对于第7、8叶序、第7~9叶序及第6~8叶序叶片组合,粒子群算法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对水稻施氮水平的分类识别效果均优于网格搜索算法,其准确率均高于75.000%,对归一化处理后的第7、8叶序叶片组合识别率最高,达88.889%。【结论】基于粒子群算法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适用于水稻施氮水平分类预测,能满足农学研究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张凌一[9](2017)在《滴灌条件下玉米施氮制度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滴灌施肥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探寻合理的施氮模式,本试验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在滴灌施肥的条件下,研究了辽宁棕壤土区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次数对玉米形态指标、光合特性、养分及产量等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施氮模式,为实现玉米生产的优质、高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滴灌施肥技术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当施氮次数一定,施氮量为75~225 kg/hm2时,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提高的趋势,225 kg/hm2施氮处理株高比175kg/hm2、125kg/hm2、75 kg/hm2和CK处理平均增长11%、16.2%、23.9%和28.9%;225 kg/hm2施氮处理叶面积指数比 175 kg/hm2、125 kg/hm2、75 kg/hm2和CK处理平均增长3.3%、8.1%、12.5%和 17.1%。当施氮量一定时,1次施氮处理条件下的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在生育期大部分阶段均大于2次和3次施氮处理。在灌浆期之后施氮对株高几乎没有影响,在拔节期一次大量施氮能显着提高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而分期多次施氮能在玉米生育后期减缓叶片的衰老,促进果实的发育。(2)当施氮次数一定,施氮量为75~225 kg/hm2时,增加施氮量可以提高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胞间C02浓度。当施氮量一定时,1次施氮处理叶片光合能力在玉米生育前期处于较高水平,后期光合作用明显下降。在灌浆期,3次施氮处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是2次和1次施氮处理的1.01和1.03倍;在成熟期,3次施氮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保持着较高水平,分别是2次和1次施氮处理的1.13和1.40倍,3次施氮较1次施氮能有效地延缓光合能力在玉米生育后期的下降,增加玉米叶片高光合持续期。(3)从整个生育期来看,在施氮次数相同,施氮量为75~225 kg/hm2的情况下,玉米各生育期的干物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会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灌浆期后最为明显。当施氮量一定时,3次施氮处理在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明显高于2次和1次施氮处理,在灌浆期,3次施氮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比2次和1次施氮处理平均提高了4.3%和8.8%。施氮量对氮素积累量的影响要小于施氮次数,1次大量施氮只能在短期内提高玉米的氮素积累量,无法满足玉米生育后期对养分的需求,不利于整个生育期养分的吸收利用。(4)本试验研究得出,当施氮量在75~225 kg/hm2时,玉米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提高趋势。在相同的施氮量下,3次施氮处理产量比2次和1次施氮处理平均提高了5.4%和9.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同一施氮量下,3次施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要显着高于2次和1次施氮处理。(5)在本研究中,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当总施氮量一定时,3次施氮处理蛋白质含量比2次和1次施氮处理平均增加3.7%和2.5%;脂肪含量平均增加2.1%和2.1%;淀粉含量平均增加1.2%和1.6%。(6)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得到当施氮模式为T3N4和T3N3(施氮次数为3次,施氮量为175~225kg/hm2)时,主成分得分最高,在各处理中产量和品质均达到最优状态。(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戴丽,刘云飞,常书琴[10](2016)在《秋播甘蓝春丰2号优化施氮量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蔬菜生产中肥料施用量过大的问题,进行田间秋播春丰2号甘蓝优化施氮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各氮肥处理中,优化氮肥(尿素570 kg·hm~(-2))处理下的甘蓝产量显着高于无氮区,且与常规施氮区持平;随着施氮量的增高田间病害发生程度加重,以常规施氮区发病最为严重。综合考虑甘蓝产量、品质、经济效益和环境等因素,尿素570 kg·hm~(-2)是甘蓝最佳氮肥施用量。(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优化施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滨海盐碱地稻田土壤有机质较低、氮肥投入过量,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氮含量及水稻生长特征的影响。设秸秆还田与氮肥两因素,3个碳(秸秆还田)水平:C0:无秸秆还田; C1:秸秆还田4 500 kg/hm~2; C2:秸秆还田9 000 kg/hm~2; 2个氮水平:N1:255 kg/hm~2(优化施氮); N2:400 kg/hm~2(农民传统施氮)。结果表明,与C0、C1处理相比,C2处理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00. 46%,28. 06%;分蘖期时C2N2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而成熟期C1N1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秸秆还田与优化氮肥显着增加了DO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以C1N1最高,分蘖期与成熟期时,与未秸秆还田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着增加,且C1N1、C1N2处理含量最高;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与氮肥施用量255 kg/hm~2处理可有效增加水稻二次枝梗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及水稻产量,且高于其余处理。与农民传统施肥管理(C0N2)相比,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C1N1)处理水稻产量提高19. 02%,且显着提高滨海盐碱地稻田土壤碳氮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优化施氮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升东,韩伟,李宗新,王宗帅,李华伟.优化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吴立鹏,张士荣,娄金华,魏立兴,孙泽强.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碳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9
[3].高悦,张爱平,杜章留,刘汝亮,洪瑜.优化施氮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对宁夏灌区土壤条件和水稻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9
[4].郭康军,侯玉芳,王立为,高西宁,李鸣钰.基于DNDC模型覆膜马铃薯N_2O减排增产的优化施氮量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8
[5].李艳勤,刘刚,红梅,武岩,常菲.优化施氮对河套灌区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6].符昌武,陆元,王祖富,方圆,戴凡植.不同施氮量与优化烟叶结构耦合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
[7].符鲜,杨树青,刘德平.盐渍化土壤优化磷配比下施氮水平对土壤水盐及产量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7
[8].周琼,杨红云,杨珺,孙玉婷,杨文姬.基于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水稻施氮水平分类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7
[9].张凌一.滴灌条件下玉米施氮制度优化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10].戴丽,刘云飞,常书琴.秋播甘蓝春丰2号优化施氮量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