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替考拉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替考,浓度,霉素,药物,糖肽,病原菌,因素。
替考拉宁论文文献综述
胡萨萨,尤海生,金建霞,高春侠,王茂义[1](2019)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应用替考拉宁抗感染的剂量监测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替考拉宁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血浆谷浓度(Cmin)达标情况及影响浓度达标的因素,并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的角度评估当前替考拉宁剂量方案。方法监测111例经验性使用替考拉宁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血液肿瘤患者197份血浆谷浓度,根据前3 d的平均给药剂量分为2组,组1(MID=533.33 mg/d组,n=60)与组2(MID<533.33 mg/d组,n=51),比较2组患者用药3 d内及3 d后的Cmin和达标率,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min的因素,蒙特卡洛模拟常用剂量替考拉宁的目标获得概率。结果前3 d内,组1的Cmin高于组2[(10.46±5.27)mg/L vs.(6.23±3.57)mg/L,P=0.019],组1的达标率也高于组2(48.0%vs.10.0%,P=0.002),组1的Cmin在10~15 mg/L的范围内占比高于组2(28.0%vs.6.7%,P=0.033);用药3 d后,2组Cmin均低于10 mg/L,Cmin及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P=0.005)和肌酐清除率(P=0.022)是影响患者Cmin达标的危险因素。当MIC>1 mg/L时,需要给予至少600 mg 1次/d,的剂量方案。结论需提高负荷剂量的使用率,也应结合病原菌的MIC值优化用药剂量,同时积极进行药物浓度监测以提高浓度达标率。(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9年23期)
黄鹤,张伟,崔云亮[2](2019)在《替考拉宁治疗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替考拉宁不同维持剂量及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替考拉宁不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评价不同剂量替考拉宁在治疗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重症医学科替考拉宁治疗MRSA感染的患者140例。结果排除替考拉宁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因素,高剂量替考拉宁组比低剂量组有更佳预后(87.50%vs 45.00%;P<0.01)和更高的30天生存率,在多元分析中,匹兹堡菌血症评分≥4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同时,替考拉宁高剂量组与良好预后显着相关,其中替考拉宁MIC≥1.5 mg/L与预后OR为26.5[95%CI,5.4~140.0],MIC<1.5 mg/L的OR为5.5[95%CI,1.6~20.1]。根据倾向得分进行配对分析,高剂量替考拉宁组有更佳的预后(85.0%vs 42.5%;P<0.01)。结论排除替考拉宁MIC值因素,高剂量替考拉宁组比低剂量组治疗MRSA感染患者疗效更佳。(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刘晓翠,王超,张弋[3](2019)在《替考拉宁所致全身性损害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替考拉宁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文献分析,探讨其不良反应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2019年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PubMed数据库,对其报道替考拉宁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的47篇文献51例病例报道进行分析。结果:替考拉宁不良反应男性多于女性,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从输液2 min到19 d不等,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其次为皮肤损害等;1例患者安装起搏器,1例放弃治疗死亡,1例感染控制不佳死亡,3例红人综合征脱屑无好转,其余经停药和对症治疗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出现全身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性别、年龄组、过敏史、交叉过敏史、肾功能、用法用量等因素无关。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替考拉宁所致的不良反应,加强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识别教育,加强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吴毓婷,史天陆,马旖旎[4](2019)在《基于药物利用评价标准评价替考拉宁临床使用合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替考拉宁药物利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DUE)标准,同时进行回顾性应用分析,评价替考拉宁临床使用合理性,为替考拉宁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构建DUE标准基本框架,参考国内外替考拉宁最新临床应用指南及药品说明书,建立替考拉宁DUE标准,随机抽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例使用替考拉宁住院患者的出院病历,基于上述标准评估替考拉宁的使用情况。结果:通过回顾性DUE,发现替考拉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无适应证用药(20例,占10.0%)、未给予起始负荷量或起始负荷量不足(114例,占57.0%)、经验用药时间过长(55例,占27.5%)以及细菌培养率不达标(149例,占74.5%)等。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替考拉宁DUE标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基于该标准评价替考拉宁临床使用情况可发现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从而促进药物使用更加经济、合理和规范。(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9年11期)
武毅[5](2019)在《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治疗MRSA疗效及药物经济学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对耐甲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药学经济学。方法从我院选出治疗MRSA所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将患者分成两组,组一41例为替考拉宁组,采用替考拉宁药物进行治疗,组二39例为万古霉素组,采用万古霉素药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疗效及药物经济学进行比较。结果万古霉素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明显低于替考拉宁组(P <0.05),替考拉宁组在成本-效果比值上,显着低于万古霉素组(P <0.05)。结论对MRSA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药物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32期)
胡萨萨,魏双羽,宋红娟,董亚琳,尤海生[6](2019)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替考拉宁治疗恶性血液病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理地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及制定个体化的替考拉宁抗感染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该院血液病患者的病原菌分布、rhG-CSF及替考拉宁的使用情况,用HPLC法监测替考拉宁血浆谷质量浓度(C_(min));根据前3 d的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分为2组:MID=533.33 mg·d~(-1)组及MID<533.33 mg·d~(-1)组,比较2组替考拉宁的C_(min)值及C_(min)>10 mg·L~(-1)的概率。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G~+菌的占比为38.2%;有52.7%的患者发生了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仅有11.8%的患者能够在合理的时机使用rhG-CSF;给予负荷剂量替考拉宁的患者只占48.3%。MID=533.33 mg·d~(-1)组与MID<533.33 mg·d~(-1)组相比,MID=533.33 mg·d~(-1)组患者的替考拉宁C_(min)值在前3 d更高(10.32±5.13 mg·L~(-1)vs 5.46±4.65 mg·L~(-1),P=0.005),且患者C_(min)的达标率更高(56.3%vs 15.0%,P=0.014)。结论发生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需要在正确的时机应用rhG-CSF及给予负荷剂量的替考拉宁,以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并有效控制感染。(本文来源于《西北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红莲,张峻,卢珊珊[7](2019)在《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的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替考拉宁是继万古霉素后上市的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感染的新型糖肽类抗生素,研究已发现替考拉宁安全性较万古霉素高,尤其在肾毒性方面,所以未对其开展常规血药浓度监测。但近年来研究发现,替考拉宁临床应用个体差异较大,建议用药时行血药浓度监测。而国内替考拉宁的血药浓度监测研究较少,临床应用经验不足。本文从替考拉宁药代动力学特点、血药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血药浓度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综述,为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及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晨迪,杨昭毅,沈爱宗,张圣雨,苏丹[8](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及其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方法,为重症感染患者合理使用替考拉宁,制定个体化抗感染给药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重症患者替考拉宁血药浓度,以谷浓度为参考值分析浓度分布情况。结果替考拉宁在3.114~99.65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03X+0.004,r=0.9998。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均在98.26%~111.54%之间,定量下限为3.114μg/mL。共23例患者,46例次监测结果纳入研究;两次采血点的达标率分别为56.52%和47.83%。结论替考拉宁在实际临床中谷浓度达标率低,个体差异大,建议在必要时通过血药浓度监测,使其维持安全有效的血药浓度。(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钟海,孔凡创,周春晖,黄彦华,范耀华[9](2019)在《万古霉素联合替考拉宁治疗肝癌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万古霉素联合替考拉宁治疗肝癌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效果及对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5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治疗的肝癌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48例采取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5例给予万古霉素联合替考拉宁治疗的患者设为联合组。比较两组的细菌清除率、不同时段的血清AFP、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病原菌清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天的血清AF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的血清AF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7)。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4/45)低于对照组18.75%(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结论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的联合治疗,对肝癌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具有良好疗效,在不影响细菌清除率的同时,还能降低血清AFP水平,比万古霉素单纯运用的不良反应更少,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杨西建,刘志钰,朱兵峰,刘忠,张贵民[10](2019)在《替考拉宁的快速纯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开发高效的脱色工艺和精细纯化工艺,获得了高质量的替考拉宁,缩短了生产时间。通过对比活性炭和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脱色效果,开发聚酰胺解吸液(替考拉宁含量3.8 g/L)的脱色工艺。结果显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脱色效果更优。通过对比HP20SS、聚合物微球(UniPS 40-300)和色谱8号3种不同型号的色谱介质的分离效果,开发替考拉宁的精细纯化工艺。结果显示,选用色谱8号为色谱介质时效果最优,色谱条件如下:上样量16~20 g/L,洗脱溶剂为乙醇∶0.05%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pH 5.0),洗脱速度为1~2 BV/h;纯化所得产品平均纯度为99.9%,纯化收率≥90%。该工艺较目前国内企业普遍的8~10 d的生产周期缩短了50%以上,仅需4 d。(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替考拉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替考拉宁不同维持剂量及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替考拉宁不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评价不同剂量替考拉宁在治疗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重症医学科替考拉宁治疗MRSA感染的患者140例。结果排除替考拉宁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因素,高剂量替考拉宁组比低剂量组有更佳预后(87.50%vs 45.00%;P<0.01)和更高的30天生存率,在多元分析中,匹兹堡菌血症评分≥4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同时,替考拉宁高剂量组与良好预后显着相关,其中替考拉宁MIC≥1.5 mg/L与预后OR为26.5[95%CI,5.4~140.0],MIC<1.5 mg/L的OR为5.5[95%CI,1.6~20.1]。根据倾向得分进行配对分析,高剂量替考拉宁组有更佳的预后(85.0%vs 42.5%;P<0.01)。结论排除替考拉宁MIC值因素,高剂量替考拉宁组比低剂量组治疗MRSA感染患者疗效更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替考拉宁论文参考文献
[1].胡萨萨,尤海生,金建霞,高春侠,王茂义.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应用替考拉宁抗感染的剂量监测及优化[J].河北医药.2019
[2].黄鹤,张伟,崔云亮.替考拉宁治疗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3].刘晓翠,王超,张弋.替考拉宁所致全身性损害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4].吴毓婷,史天陆,马旖旎.基于药物利用评价标准评价替考拉宁临床使用合理性[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
[5].武毅.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治疗MRSA疗效及药物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6].胡萨萨,魏双羽,宋红娟,董亚琳,尤海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替考拉宁治疗恶性血液病的调查[J].西北药学杂志.2019
[7].李红莲,张峻,卢珊珊.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的研究概述[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
[8].晨迪,杨昭毅,沈爱宗,张圣雨,苏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及其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
[9].钟海,孔凡创,周春晖,黄彦华,范耀华.万古霉素联合替考拉宁治疗肝癌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10].杨西建,刘志钰,朱兵峰,刘忠,张贵民.替考拉宁的快速纯化工艺[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