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P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研究

移动IP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研究

王先勇[1]2003年在《移动IP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它能够提供不同的服务,同时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服务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获取;但其缺点是不能支持主机的移动性,不能满足人们对移动性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对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融合持乐观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移动IP协议由于其技术优势将有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首先对移动IP技术的产生及目前的研究状态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详细地分析了移动IPv4与移动IPv6协议——功能实体、工作机制及控制报文,并对比描述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深入地分析了移动IP协议在安全方面所面临的威胁与对策,并从控制移动IP路有机制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移动IP协议扩展方法,对协议中的叁个控制报文进行了扩展,引入了新的扩展项,使之即可已提供强的认证服务,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协议效率和扩展性。

张利国[2]2008年在《移动IP技术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其应用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互联网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并能够提供各式各样众多的服务,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服务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获取。但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不断提升或发展,其缺点就逐渐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不能支持主机的移动性,不能满足人们对移动性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对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融合持乐观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移动IP协议应运而生了,由于其技术优势将有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移动IPv4协议和移动IPv6协议的工作机制以及安全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移动IP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利用混合加密方式实现的移动IP控制报文的扩展方案。在新的扩展方案中对移动IP中的叁个主要的控制报文进行了扩展,并设计了较为安全合理的安全扩展项,使之既可以提供健壮的认证服务,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协议效率和扩展性。论文中详细说明了新方案的报文处理过程,并对新方案的安全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将新方案与其他两个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整体效率和安全性方面新方案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孙阳[3]2010年在《异构无线网络融合中的多目标优化与移动IP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异构无线网络融合领域的相关技术问题逐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针对当前流行的各种无线接入技术,本文详细分析了其网络特点与发展现状,指出网络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总结了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具体模式。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有效整合各网络的资源,而实现协调管理、优化配置。本文总结了异构无线资源管理的各种方式,并从用户侧的网络选择方面探讨了异构无线资源的优化问题。通过对未来移动多模终端协议架构的分析,同时考虑到下一代移动通信业务的多样化特点,设计了一种多模终端网络选择功能模块结构。该结构的作用在于实时分析用户的业务需求,并感知当前网络的具体环境,从而动态调整最佳接入网络的选择。本文给出了该结构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基于此流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异构无线网络选择算法。该算法利用模糊多目标决策理论分析网络选择的具体问题,并采用AHP算法建立模型求解。与传统的网络选择算法不同的是,本算法强调了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网络需求,对用户的业务应用进行了细化分析,并引入到模型中。通过仿真,证明了该算法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网络选择,有利于无线资源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另外,由于动态的网络选择需要终端频繁地在网络间进行切换,因此,切换技术在下一代网络的发展中至关重要。针对未来网络全IP化的趋势,以及基于网络层的移动性管理方案,本文对移动IP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详细分析了移动IPv4、移动IPv6的实现原理与工作机制,并利用NS-2网络模拟软件仿真实现了移动节点在网络间移动的切换过程。同时,针对移动IPv4及移动IPv6技术在切换方面的不足,分析了其改进方案HMIPv6、FMIPv6以及二者的结合技术FHMIPv6的切换过程,仿真验证了其改进效果。仿真结果说明,FHMIPv6技术能够为终端实现灵活的网络切换提供一定的技术保证。

宋俊珂[4]2009年在《基于MPLS的移动IP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PLS支持移动IP技术是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国际化标准组织己经开始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国际电信联盟通信标准组织(ITU-T)的Y.MIPoMPLS草案提出将移动IP网络仿真成移动主机来处理,但处理过程尚不够详细。本文通过对MPLS、移动IP技术以及MPLS支持移动IP草案的研究,提出了基于Y.MIPoMPLS框架的MPLS支持移动IPv4和MPLS支持移动IPv6具体实现方案,改进了移动节点区域注册问题,实现了MPLS域内的LSP隧道直连,并提供在移动路由器转交时移动路由器前一外地代理向新外地代理转发数据包的机制;提出了基于MPLS的移动IP路由优化方案,改善了通信节点和移动节点在建立通信时的叁角路由问题;本文还对MPLS支持VPN进行了探讨,并做了详细描述。本文在NS-2平台上对所提出的基于MPLS的移动IP技术方案进行了仿真,通过对现有的MIP模块进行扩展以增加对移动路由器的支持,并对现有的MPLS模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对移动IP注册消息进行区分处理,增加了MRoMPLS仿真模块将移动IP移动代理的功能融入MPLS节点;最后通过实验仿真对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了验证,并做了性能分析。

吴延顺[5]2011年在《移动IP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移动IP技术作为一种移动通信技术与IP网络结合的新型技术,其在现代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而逐渐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对于移动IP技术的应用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弊端和矛盾尚未完全解决,这是阻碍我国现代通信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出发,对于移动IP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的研究。

王洋[6]2014年在《3G移动通信系统移动IP技术切换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当前网络环境的发展现状,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够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随时使用网络资源,IETF工作组制定的移动IP技术就这样应运而生了。移动IP技术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以任何形式进入无线网络。但是目前的移动IP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移动节点随着用户移动到不同网络的过程中,不同网络间的连接以及配置等信息都会发生一些改变,只有解决了移动切换的问题,才能实现稳定平滑且快速的网络漫游过程。在进入4G时代后,移动IP技术应用的范围则更加被扩大,结合互联网络使用将会产生无法计算的效益。本文介绍移动IP的工作原理、目前网络切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了发展移动IP切换对整个市场产生的风险,以及应对风险的措施。研究了切换过程中的切换性能问题,分别对移动IPv4和移动IPv6的切换机制进行了设计,并对比了两种技术存在的差异,着重强调了移动IPv6的优势。接着从几个方面针对移动IP的安全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攻击者可能的进攻方式以及提出了阻止非法攻击的方案。然后分析了移动IP技术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讨论了IPv6技术在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中的应用前景。对移动IP技术进行企业间接效益分析以及经济影响分析。本文详细地设计了两种机制的切换过程,讨论了切换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切换技术的发展、移动IP的建设和运营给企业带来的间接效益,及其对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切换方式将变得非常重要。

胡青[7]2011年在《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MIP-AI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人类从事海上活动以来,海上船舶安全航行一直是航海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海上航行安全保障技术发生了重要变化,无线电语音通信、雷达/ARPA导航、GNSS卫星导航、卫星通信、船舶自动识别系统、GMDSS系统等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系统中,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是本世纪新兴的航行安全系统,自应用实施以来对船舶的避碰和安全航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基于VHF通信频段和SOTDMA通信协议的AIS系统存在两个关键缺陷:一是系统容量的限制,二是VHF通信系统9.6kbps的传输带宽限制,无法适应目前沿海和内河船舶越来越多的信息传输需求,特别是未来e-Navigation战略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公网GPRS/CDMA/3G通信系统移动IP技术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弥补通用AIS系统的不足,特别对内河和沿海小型船舶的自动识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基于公网GPRS/CDMA/3G移动IP通信系统的MIP-AIS (Mobile IP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技术模型。研究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自动识别模型,设计了S-C (Ship-Center)、S-CA (Ship-Center Assisting)和S-S(Ship-Ship)叁种识别模型,系统的解决了公网MIP-AIS中船舶在不同情况下对其识别范围内的其他船舶进行自动识别的方法。定义了公网MIP-AIS系统功能,分析了S-C识别模型、S-CA识别模型和S-S识别模型的适用特征。理论分析表明,S-C识别模型虽然实现简单,但对船舶识别中心负载压力过大,通信带宽要求很高,不适合海量终端同时在线服务,而S-CA识别模型和S-S识别模型的组合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2)叁种自动识别搜索算法,分别是基于中心辅助的自动识别搜索算法(CAAISA, Center Assisting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earch Algorithm)、基于最优过渡识别节点辅助的自动识别搜索算法(ISAISA, base on Interim SI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earch Algorithm)和迁移过程中船舶自动识别节点自组织搜索算法(SOAISA, Self Organizatio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earch Algorithm)可使公网MIP-AIS系统在不同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和获取其识别范围内的其他船舶。详细设计了叁种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的关键函数、算法执行过程和适用的船舶分布拓扑结构,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叁种算法的执行效率。研究表明,该叁种算法在公网MIP-AIS系统各个阶段的配合使用,有效提高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识别中心的服务效率。(3)公网MIP-AIS系统下信息交换技术。首先按照ISO/OSI七层架构设计体系,设计了公网MIP-AIS系统信息交换协议和船载终端设备上的MINI移动IP协议栈技术。设计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载终端设备初次入网阶段、掉线重新识别阶段和平稳迁移阶段中工作状态迁移过程及对应的信息交换协议。研究了公网MIP-AIS终端设备技术架构,给出了MINI移动IP协议栈状态迁移实现过程和优化方法,使其更适合低端公网MIP-AIS船载终端设备的应用,有效保障了公网MIP-AIS系统的信息交换实时性,并大大提高了船载终端设备的性价比。(4)基于PID控制算法的事务分配调度算法。针对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海量事务处理分配调度难题,提出了基于PID控制算法的事务分配调度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了事务类型的处理复杂度和不同处理终端的熟练程度,有效平衡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识别中心各协作终端海量事务处理负载,并有效提高了事务处理效率。(5)开发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识别中心平台和公网MIP-AIS船载终端设备,实际应用证明了本研究提出公网MIP-AIS系统能够有效弥补通用AIS系统的不足,实现船舶之间自动识别。

罗远军[8]2001年在《移动IP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Internet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并行分布处理和移动计 算。作为Internet移动计算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IETF的移动IP 协议~[2]提供了主机透明移动的网络层解决方案,允许移动主机在网际 之间进行无缝漫游,这是未来个人通信的重要特点之一。移动IP技 术是通过代理节点对发往移动主机的数据包进行代理接收并转发的 功能操作,来保证漫游移动主机的网络通信。 本论文深入地研究了移动IP技术的系统原理和实现技术,通过 分析典型实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IP项目~([8][9])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MIP系统~[11],对两者的具体性能进行比较,总结了一般移动IP系统 的软件构造和开发技术细节,明确了移动IP系统开发策略选择的重 要性。接着,在网络模拟环境中,进行了移动IP技术的基本功能的 实验测试和验证。然后,讨论了移动IP技术中的路由效率和代理性 能提高的问题,并阐述了设立通信代理CA进行路由优化,和实行代 理扩展来提升代理服务性能的思想。最后,从技术的前瞻性考虑,简 要地介绍了下一代Internet协议IPv6对主机移动性的支持,并对 比描述了移动IPv4和移动IPv6的联系和区别。

李金成[9]2004年在《移动IP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IP技术是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ramework,因特网工程任务组)为了使传统的TCP/IP网络支持移动性而提出的一种IP层解决方案。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SN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根据IETF工程小组的网间漫游的基本协议框架于2002年春实现了商用化的移动IP产品。本论文是在移动IP协议及已经成功开发的移动IP产品的基础上,针对移动IP软件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并且对移动IP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论文首先介绍了移动IP协议的基本原理、组成实体和它的工作机制。然后分析了捷通通信公司已经实现的移动IP漫游软件的大体框架,以便我们从宏观上对移动IP协议及其软件实现建立一个整体上的轮廓。 移动IP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越Internet访问数据资源的方法。安全问题是移动IP技术发展的核心和瓶颈。接下来,论文第一次系统的从物理安全策略、移动终端身份安全、移动IP各实体间的多层认证、用户数据传输安全四个角度论述了移动IP技术的安全策略。为了严格保证移动用户身份的安全,论文首次提出了“家网注册”的概念并被应用到实际的产品实现之中。论文还分析了移动IP协议提出的各个实体间认证方案的不足,提出了—种新的基于可信第叁方的移动IP系统的多层认证方案。 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论文讨论了如何将移动IP漫游软件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予以实现。论文首先分析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实现移动IP软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下来讨论了实现移动IP漫游软件中的主机软件的模块框架。并对软件实现的关键点:MARP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对移动IP软件中家代理和移动终端之间的认证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从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在IPv6协议上实现终端的移动是未来的趋势。于是在论文的最后,对IPv6的新特点,以及移动IPv6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结合移动IP系统提出了从移动IPv4到移动IPv6的过渡策略。

符刚, 杨波[10]2004年在《引入移动IP技术的WLAN安全漫游解决方案》文中认为给出了一种将移动IP技术融入无线局域网的方案,该方案基于IEEE802.11协议,采用了专为移动网络设计的Diameter Mobile IP应用协议来实现认证、授权和计费管理,在实现了跨不同管理区域的漫游功能的同时,提供了相互认证以及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同时尽量少影响现有的IEEE802.11系统。

参考文献:

[1]. 移动IP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研究[D]. 王先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2]. 移动IP技术的安全性研究[D]. 张利国. 昆明理工大学. 2008

[3].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中的多目标优化与移动IP技术的研究[D]. 孙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4]. 基于MPLS的移动IP技术研究[D]. 宋俊珂. 河南理工大学. 2009

[5]. 移动IP技术的应用研究[J]. 吴延顺.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1

[6]. 3G移动通信系统移动IP技术切换机制的研究[D]. 王洋. 吉林大学. 2014

[7]. 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MIP-AI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胡青.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8]. 移动IP技术的研究[D]. 罗远军. 广西大学. 2001

[9]. 移动IP技术应用研究[D]. 李金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10]. 引入移动IP技术的WLAN安全漫游解决方案[J]. 符刚, 杨波. 计算机工程. 2004

标签:;  ;  ;  ;  ;  ;  ;  ;  ;  ;  ;  

移动IP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