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道淬火论文-纪思奇

滚道淬火论文-纪思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滚道淬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桨轴承,激光淬火,数值模拟,瞬态温度场

滚道淬火论文文献综述

纪思奇[1](2019)在《大型变桨轴承滚道激光表面淬火数值模拟及硬化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风电是国家的重要能源战略,大型变桨轴承作为风电机组的关键零部件,磨损及接触疲劳失效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整机的运行安全及可靠性。激光表面淬火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提高表面性能的手段已得到了工程应用,风电轴承滚道对于高质量激光表面强化有着重大需求,迫切需要对大型轴承分析其激光表面处理机理及工艺方法,掌握硬化层的表征及影响因素,推动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在兆瓦级大型风电轴承上的应用。本文以大型变桨轴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激光表面淬火数值仿真、试验及工艺效果研究,为激光表面淬火技术在大型风电轴承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工作有:(1)选取与变桨轴承相同材料的合理简化试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解决了边界条件、热源模型、材料参数等关键问题,实现了对激光淬火工艺瞬态温度场与热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激光表面处理后硬化层深度的表征及评估方法,揭示了温度场分布规律。(2)制备了42CrMo试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多组激光表面淬火工艺试验。通过将实验硬化层深与模拟所得硬化层深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建模及方法的可行性。测定了淬火后试件的表面粗糙度、金相组织及硬度等,进一步对激光淬火工艺效果进行了评估。(3)建立了2.2MW实际尺寸的大型变桨轴承滚道模型,对其滚道处进行激光淬火过程模拟,完成了激光表面淬火工艺的瞬态温度场数值计算。对于硬化层均匀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于硬化层深的影响规律,对于工艺参数的合理选取提供了理论参考。(4)结合工程需求,提出了基于有限元法的激光表面淬火工艺效果Kriging近似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均匀试验方法,建立了淬硬层深预测模型,通过与仿真结果比较,说明了近似模型的有效性,可用于代替复杂的有限元计算,并开发了便于工程人员使用的简易软件。(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期刊2019-06-25)

霍晓磊,史亚妮,李崇崇,朱占旗[2](2019)在《大尺寸叁排圆柱滚子转盘轴承滚道分面感应淬火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大尺寸叁排圆柱滚子转盘轴承的表面淬火要求、技术特点和目前使用感应器存在的问题,设计采用分面感应淬火方法,重新设计淬火感应器结构,优化淬火工艺参数。实际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分面感应淬火不仅可以确保各工作面淬火硬度、硬化层深度满足设计要求,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应力集中部位产生淬火裂纹。(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9年02期)

曹清,谢文[3](2019)在《轴承套圈内孔双锥滚道淬火感应器设计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圈是一个双锥滚道的轴承套圈,要求表面感应淬火,其是轮毂轴承单元产品加工的一道关键工序。现有技术条件感应器设计、制作简单,调试方法相对容易,但需要二次装夹,增加了人工劳动强度和自动化设备的自动上下料难度,着重介绍改进后的感应器及工艺方法。(本文来源于《金属加工(热加工)》期刊2019年02期)

霍晓磊,李崇崇,史亚妮,郭朝阳[4](2018)在《沟道位置不对称四点接触球轴承滚道表面淬火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四点接触球轴承滚道位置距两端面不对称性分析,讨论了此类型轴承的感应器结构的设计、工艺参数的选择、加热和冷却方法的制定。分析了该类型滚道表面感应淬火方法容易出现的缺陷,和提出避免措施。(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01期)

魏飞,贾俊豪[5](2017)在《圆弧滚道中频感应淬火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40CrNi2Mo钢弧形滚道进行了中频感应淬火工艺试验。研究了感应设备输出功率、滚道转速、滚道与感应器之间的间隙等工艺参数对滚道表面硬度和淬硬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输出功率为70%、旋转速度为33°/min、感应器与滚道之间的间隙为1.4 mm时,滚道表面硬度≥56 HRC,硬化层深度为4.5~5.5 mm,满足技术要求。(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期刊2017年01期)

魏飞,贾俊豪[6](2015)在《圆弧滚道中频感应淬火工艺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圆弧滚道表面的感应淬火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并优化,其中包括了感应器与滚道表面间隙的宽度和均匀性、设备输出功率和工件旋转速度的选择,及这些感应淬火工艺参数滚道表面硬度和硬化层深度及均匀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7-18)

徐强[7](2015)在《回转支承滚道无软带感应加热数值模拟及淬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转支承是某些工程机械回转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滚道淬火质量有很高的要求,一般要求其表面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滚道内部的材料仍保持原来的韧性组织。由于中频感应淬火具有加热速度快,效率高,无污染而被广泛应用于回转支承的表面感应淬火中。传统的滚道表面中频感应淬火机构虽然种类繁多,优点也各不相同,但始终无法解决感应淬火软带问题。本文在总结传统滚道表面淬火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无软带淬火机构,不但提高了淬火效率,而且消除了淬火软带。本文主要介绍了回转支承的结构特点,对现有的回转支承感应淬火设备及感应器进行分析,给出了它们的工作特点、适用类型及其主要优缺点等。在老式感应淬火机床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无软带淬火机床的机构简图,介绍了无软带淬火机床的一般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并对无软带淬火机床的感应器装置和工作平台运动参数进行分析,得到了感应器装置和工作平台移动的数学表达公式。以公司的某一型号的回转支承为原型,建立了回转支承滚道表面感应加热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给出了电磁-热耦合场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通过有限元分析ANSYS软件对中频感应加热淬火进行模拟,分别分析了在叁个不同等级的电流的情况下,回转支承内部的温度场分布,并获得了具体的加热时间,然后根据加热时间最终确定无软带淬火机构的工艺参数等。(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王汉东,余晓流,谈莉斌[8](2014)在《回转支承滚道淬火深度的电涡流检测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回转支承的承载能力与使用寿命,需要对其滚道表面进行高频淬火。回转支承属于重型零部件,成本较高,不适宜采用破坏性的切片式金相淬火深度检测方法,只能采用无损检测方法检测其滚道淬火深度。1.叁种无损检测方法目前金属材料热处理深度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有超声波、电涡流、励磁检测残磁量等几种。其中超声波检测人为误差较大,需要检测人员掌握超声波检(本文来源于《工程机械与维修》期刊2014年08期)

邹本辉,李巨章[9](2012)在《特大型转盘轴承滚道淬火时支点布置对淬火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特大型转盘轴承滚道淬火时,工件在中频感应淬火机床上出现爬行的现象,对套圈及淬火机床的主、从动轴进行了受力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工件爬行的原因,通过确定合适的主、从动轴的间距,可避免工件在淬火中出现爬行现象,保证淬火质量。(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2年10期)

端木培兰,王明礼,霍晓磊,孙小东,王云广[10](2010)在《盾构轴承滚道的中频淬火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盾构主轴轴承特殊的工作条件决定其必须具有极高的可靠性,轴承滚道中频淬火的硬度和硬化层深度是决定其是否具有高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使盾构主轴轴承滚道的中频淬火质量满足较高的技术要求,采用样圈进行了大量的中频淬火工艺试验,通过试验验证,给出了盾构主轴轴承滚道中频淬火工艺及工艺参数。(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0年12期)

滚道淬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大尺寸叁排圆柱滚子转盘轴承的表面淬火要求、技术特点和目前使用感应器存在的问题,设计采用分面感应淬火方法,重新设计淬火感应器结构,优化淬火工艺参数。实际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分面感应淬火不仅可以确保各工作面淬火硬度、硬化层深度满足设计要求,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应力集中部位产生淬火裂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滚道淬火论文参考文献

[1].纪思奇.大型变桨轴承滚道激光表面淬火数值模拟及硬化层性能研究[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9

[2].霍晓磊,史亚妮,李崇崇,朱占旗.大尺寸叁排圆柱滚子转盘轴承滚道分面感应淬火工艺[J].轴承.2019

[3].曹清,谢文.轴承套圈内孔双锥滚道淬火感应器设计改进[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9

[4].霍晓磊,李崇崇,史亚妮,郭朝阳.沟道位置不对称四点接触球轴承滚道表面淬火工艺研究[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8

[5].魏飞,贾俊豪.圆弧滚道中频感应淬火工艺[J].热处理.2017

[6].魏飞,贾俊豪.圆弧滚道中频感应淬火工艺参数研究[C].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2015

[7].徐强.回转支承滚道无软带感应加热数值模拟及淬火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8].王汉东,余晓流,谈莉斌.回转支承滚道淬火深度的电涡流检测装置[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4

[9].邹本辉,李巨章.特大型转盘轴承滚道淬火时支点布置对淬火效果的影响[J].轴承.2012

[10].端木培兰,王明礼,霍晓磊,孙小东,王云广.盾构轴承滚道的中频淬火工艺[J].轴承.2010

标签:;  ;  ;  ;  

滚道淬火论文-纪思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