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结构育种论文-赵久然,李春辉,宋伟,王元东,张如养

遗传结构育种论文-赵久然,李春辉,宋伟,王元东,张如养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结构育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自交系,X群,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育种论文文献综述

赵久然,李春辉,宋伟,王元东,张如养[1](2018)在《基于SNP芯片揭示中国玉米育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择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解析,为玉米育种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选用344份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时效性的玉米自交系,其中包括美国主要杂种优势群、由国内地方种质发展来的杂种优势群、由美国商业化杂交种选系发展来的杂种优势群以及近年来在中国玉米育种中应用的新种质。利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包含3 072个SNP位点的Maize SNP3072芯片对供试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揭示其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结果】在344份自交系中,3 072个SNP标记所检测到的基因多样性为0.028—0.646,平均为0.44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28—0.570,平均PIC值为0.344。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K=8时,△K值最大,即本研究所采用的自交系群体可以划分为8个类群,分别为旅大红骨群、黄改群(又称塘四平头群)、Iodent群、兰卡斯特群、P群、改良瑞德群、瑞德群和X群,其中前7个群已有报道且基本被育种家所公认,第8个群为近年来以X1132X等杂交种作为基础材料选育出的优新种质,命名为X群。比较8个类群,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19—0.512,遗传距离为0.229—0.514。AMOVA结果表明类群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38.6%,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占58.1%。PCA(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X群与黄改群、兰卡斯特群遗传关系较远,与Iodent群遗传关系较近。各类群平均基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类群改良年代的增加,类群平均基因多样性降低,其中X群种质平均基因多样性最高;进一步分析表明,美国种质类群(兰卡斯特群、瑞德群和Iodent群)和国内地方种质改良系(旅大红骨群和黄改群)核心材料多样性下降幅度较大,P群和改良瑞德群核心材料下降幅度较小,X群核心材料则没有下降趋势,说明X群核心材料仍然保留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未来还有很大的育种潜力可挖掘。【结论】近年来,以X1132X等杂交种所构建的基础材料选育而成的京724等系列优良自交系,区别于其他已知的7大类群,可以单独成群,称之为X群。该群与黄改群之间存在较远的遗传距离,从分子水平验证了"X群×黄改群"这种强杂优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成渤,许金霞,高勤学[2](2016)在《从组织结构和绩效考核入手 解决猪场遗传管理和育种人员缺乏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猪的育种工作刚刚起步,猪场的育种工作面临诸多管理难题,如生产与育种工作不能很好地协调,育种员缺乏,育种员缺乏晋升通道等,本文旨在通过猪场组织结构和绩效考核的调整,解决育种企业面临的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猪业》期刊2016年09期)

罗凯,卢会翔,吴正丹,吴雪莉,尹旺[3](2016)在《中国西南地区甘薯主要育种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甘薯育种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为甘薯亲本材料的保存和利用、甘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61个SSR分子标记、13个农艺性状和6个品质性状,对82份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甘薯育种亲本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NTSYS-pc 2.10数据处理软件,分别根据SSR分子标记数据、品质性状、农艺性状计算82份亲本材料的Nei72遗传距离矩阵。利用Mega 6.06数据处理软件,计算82份材料基于SSR分子标记、品质性状、农艺性状的平均遗传距离。利用NTSYS-pc 2.10软件,对供试材料基于SSR标记、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遗传距离矩阵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遗传距离矩阵,利用Mega6.06软件分别对82份亲本材料进行基于品质性状的类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聚类分析、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聚类分析和基于农艺性状的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根据SSR分子标记数据,利用STRUCTURE 2.4对82份供试材料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61对SSR引物共检测出405条多态性谱带,其中,每对引物获得1—17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6.64条多态性谱带。82份亲本材料基于SSR分子标记、品质性状、农艺性状的Nei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3499、0.2210和0.0270。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邻接法(NJ)聚类分析将82份材料聚为7个类群。基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均可将82份材料划分为一个较大的类群和叁个较小的类群,但基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差异较大。基于SSR分子标记、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均能将供试材料中来自不同地区的材料聚为同一类群,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供试材料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遗传距离矩阵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基于SSR标记、品质和农艺性状的遗传距离矩阵间的相关性很小(r=0.0158),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呈负相关(r=-0.0411)。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当K值等于3时,ΔK取得最大值,说明82份材料可以划分为3个亚群。其中53份(64.63%)供试材料的Q值大于或等于0.6,分属于3个亚群。29份材料(35.37%)划分为混合亚群。群体结构分析的亚群划分结果与SSR聚类分析结果有一定相似性。【结论】供试亲本材料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品质性状有一定差异,农艺性状差异较小。单独利用某一种标记或性状对亲本材料进行衡量都不全面,建议结合分子标记和多种表型性状,进行深入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陈晓勇[4](2013)在《我国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结构及其研究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动物遗传育种和动物繁殖两方面逐级介绍了其包含的内容和研究方向,从动物生产角度介绍了该学科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从学术交流和研究内容方面介绍了该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动态、趋势和进展。(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动物繁殖》期刊2013年02期)

王美荣,许勇,詹永乐,郭绍贵,任毅[5](2010)在《甜瓜育种亲本材料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的SSR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供试甜瓜育种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为育种工作提供有益信息,利用23对SSR引物对39份甜瓜育种材料(双亲、F1)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共检测到71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对引物产生等位变异数3.087个、Shannon-Weaver指数为0.893。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供试育种材料分为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两大类群。群体结构分析还阐明了各育种材料的遗传组成,84.62%的育种材料血缘相对比较单一,15.38%的育种材料拥有混合来源。研究结果为亲本选配、优良育种材料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0年S1期)

李镕[6](2010)在《大口黑鲈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及选育过程中遗传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自1983年从台湾引入广东以来,因其生长快,肉质鲜美等优点,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经过20多年的养殖,因缺乏定向选育,加上繁殖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亲本所需遵循的操作规程,已使大口黑鲈出现种质退化现象。为保证大口黑鲈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实验室已运用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开展大口黑鲈良种选育工作。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大口黑鲈不同家系早期形态性状差异比较、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以及选育过程中遗传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大口黑鲈选择育种和日常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大口黑鲈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的估计利用4月龄和6月龄大口黑鲈体重、体长和体高的数据,通过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对大口黑鲈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重、体长、体高的遗传参数以及育种值进行估计。结果如下:4、6月龄的体重遗传力分别为0.29±0.08、0.28±0.10,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31±0.08、0.26±0.1,6月龄的体高遗传力为0.29±0.10;这些性状的遗传力属于中度遗传力(P<0.01),表明在加性效应控制下,大口黑鲈的生长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可以获得较好的选择效果。4、6月龄的体重与体长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750±0.082、0.790±0.094,6月龄的体重与体高的遗传相关为0.820±0.081以及6月龄的体长与体高的遗传相关为0.99±0.001,这些性状之间均表现为高的正遗传相关性(P<0.01),说明在对体重进行选择的同时,其他形态学性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间接选择反应。利用育种值选择和表型值选择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个体选择的效率比较,结果表明,在每一生长阶段依据育种值选择的效率均高于表型值选择的效率。用综合育种值对大口黑鲈个体的评定和名次排列与单性状育种值的评定名次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但从不同评定方法的秩相关来看,在不同生长阶段下综合育种值方法与单个性状方法之间的相关度(0.976、0.980;0.990、0.983)均比单个性状方法之间的相关度(0.914;0.975)大,可见综合育种值对大口黑鲈遗传评定要比用单性状育种值更全面、更准确。2.大口黑鲈选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不同世代大口黑鲈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大口黑鲈第2~4代选育群体及对照组的南水群体共120个个体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获得2~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为2.54。第二代(F2)、第叁代(F3)、第四代(F4)及南水群体(CG)的平均PIC值分别为:0.423、0.419、0.386、0.366。与F2相比,F4的遗传多样性减少了8.76 %,但与CG相比,F4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大口黑鲈选育群体的遗传基础逐步趋向纯化,并且还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此外,尽管F2与F4的遗传距离(0.022)比F2与F3的(0.011)大,但是世代间的Fst值(0.006~0.009)均小于0.05且世代群体总遗传分化指数为0.013,表明选育群体已出现了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3.大口黑鲈不同家系早期形态性状差异的比较通过测定大口黑鲈17个家系后裔不同时期的生长资料,对全长、体长、头长、尾柄长、体高和尾柄高等6个形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对全长/体高和尾柄长/尾柄高之间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6月龄中,6个形态性状之间均呈高表型正相关,其值在0.565~0.990之间。全长对形态性状的贡献率分别为92.29%和86.40%,能作为大口黑鲈形态性状的选择标准,而全长/体高和尾柄长/尾柄高在体型的贡献率分别为65.94%、69.08%;34.06%、30.92%,均可作为大口黑鲈体型的选择标准。对大口黑鲈家系的全长、绝对增长率、生长指标和体型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系S07D07在这些指标中均表现最优,将作为今后大口黑鲈的重点选育系。(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期刊2010-04-20)

侯纯旺[7](2009)在《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栽培大豆起源地,是世界上保存大豆遗传资源数量最多的国家,已经收集保存了以地方品种为主的23000余份栽培大豆,但这些资源在大豆育种中利用率却较低。深入研究具有丰富变异的中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对于发掘新基因、明确中国栽培大豆的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等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134对SSR标记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371份大豆地方品种材料,通过STRUCTURE分类方法对其进行遗传归类,并在此基础上推测不同生态区大豆材料在分子水平上的结构特点及亲缘关系;同时为发掘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的优异基因位点和等位变异,采用TASSEL软件的GLM (general linear model)方法对百粒重、总蛋白质含量、干豆腐得率等13个性状与SSR标记进行了关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371份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的134个SSR位点中,共发现1217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变异数为9.08,最大达44(位于连锁群Ⅰ上的Sat 219),最小为2(A1上的GMES4571等);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556,最大值为0.815(G上的Sat 372),最小值为0.083(M上的GMES4149).2.在中国不同生态区地方品种群体遗传分化比较分析中,各生态区间分化程度从南到北较为逐渐减小。在6个栽培区中,长江中下游春作大豆品种生态区群体拥有最大的等位变异数(945个),中南多熟制春夏秋作大豆品种生态区群体有最高的特有等位变异数(81个)和最高的的遗传多样性指数(0.55),西南高原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群体有最大的单份材料载荷特有等位变异数(0.78个),华南热带四季大豆的栽培区有最大单份材料载荷等位变异数(24.62个)。进一步应用STRUCTURE软件将参试的地方品种分成由地理来源相近品种组成的9个类群(Q1-Q9)和1个由不同来源品种组成的混合类群(Q10)。其中Q3和Q6主要以黄淮海和北方的品种为主,其余以南方品种为主。Q3和Q6的分组间分化程度为0.2208,总体小于以南方材料为主的各亚群(除Q8外)间的分化程度。在九个亚群中,Q2拥有最高的等位变异数(805)、特有等位变异数(27)和遗传多样性指数(0.54),Q4有最大的单份材料载荷特有等位变异数(1.00)。综上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的栽培大豆有高的遗传多样性。3.在统计概率(P<0.01)支持下,134对SSR位点的8911种位点组合中不平衡成对位点比例占7.05%。根据共线性SSR位点组合的连锁不平衡结果计算发现中国大豆地方品种LD衰减距离为0.49cM,低于文自翔等(2008)利用60个SSR标记推测中国大豆地方品种和中国野生大豆的LD衰减距离(分别为1.02cM和12.26cM)。比较发现:(1)随着标记的密度的增加,中国大豆地方品种在20个连锁群的LD的衰减距离明显减小,但连锁不平衡的强度增强。(2)中国栽培大豆比野生大豆的LD的衰减距离小,但连锁不平衡强度明显减弱。4.在表型解释率r2>0.05和P<0.01条件下检测与13个农艺和加工品质性状关联的SSR标记位点,结果发现:(1)定到与农艺性状相关联的位点(次)累计位有60个(次);而与品质及加工性状关联的位点累计有36个(次)。(2)与一个性状有关联的SSR位点数从4-15个不等,其中与耐淹性有关联的位点数最少为4个,与干豆腐的有关联的标位点数最多为15个,平均每个性状为7.23个。(3)在13个性状中共发现44个关联位点,22个位点定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联性状。(4)96次关联位点中,有20次(20.8%)位点附近发现了至少一个前人定位到的QTL。5.以携带“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材料表型均值为对照,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进一步解析,估计了各等位变异的潜在表型效应增量(减量),并利用该信息估计位点增效(减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在栽培种质中检出的优异等位变异有同、有异、有互补性,发现多性状关联位点其等位变异在不同性状间各有其表型效应的方向和大小。等位变异在相关性状效应上方向、大小的异同解释了性状间正、负相关的遗传原因。研究鉴别出了一批与农艺品质性状关联的优异位点、等位变异及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其中包括最大增效的百粒重等位变异BE475343-196(+12.7g, N21175),叶长平均值的等位变异Satt665-A338(+4.3cm, N6141),干豆腐得率等位变异Sat_312-351(+17.69%, N24610),干豆乳得率等位变异Satt489-291(+10.44%, N22798.1),总蛋白质含量等位变异Sat_385-335(7.18%, N23590),油酸含量等位变异Satt239-221 (+16.30%, N23546)以及最大减效的开花期等位变异Sat_312-346(-18.4天,N24600)和全生育期的等位变异Sat_293-323(-23.1天,N04569)等。6.通过对各性状表型效应最大优异等位变异在30个左右代表性材料中分布情况的解析,揭示这些材料表型值差别的遗传原因,并发掘出一些携带最大而且最多优异等位变异的典型载体材料,包括含有控制株高7个位点中的六个较大增效等位变异的优异材料N23628和携带五个较大减效等位变异的N24598,携带7个位点中四个对百粒重有较大增效等位变异的N6141和携带5个位点中3个对全生育期有较大减效等位变异的N04569,在品质性状方面,分别发掘出携带四个对油酸和叁个湿豆腐得率具有增效等位变异的N23533和N23583。在此基础上又挖掘了与上述种质在13个大豆主要育种性状上存在至少一个互补增效(减效)等位变异的大量载体材料,结合这两类材料做了一些设计育种的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8-01)

王润辉,赵奋成,胡德活,吴惠姗,韦如萍[8](2008)在《杂交松叁个育种交配组遗传结构的SSR分子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择了叁个杂交松育种交配组进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叁个交配组在24个EST微卫星位点上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等指标属于中等水平,等位基因数目偏少;各交配组的父母本类群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类群内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少、平均亲缘关系较近;各交配组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和聚类分析也表明,各交配组中的父母本类群内的个体间遗传相似度较大,能聚成一大类;各交配组中的父母本类群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也较大并且较为相近,分别为0.65、0.64、0.67。(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白俊杰,Dijar,J.Lutz-Carrillo,全迎春,梁素娴,樊佳佳[9](2008)在《中国养殖加州鲈的遗传结构和分子辅助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6对微卫星位点对中国广东地区养殖的4个加州鲈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实验数据直接与国外原产地的野生群体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这4个养殖群体中,各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均为2.17(标准差SD±0.00),该结果明显低于野生群体(5.55±1.35);平均观测基因杂合度为0.37±0.03,而野生群体为0.51±0.15。这些养殖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异,说明近年来其有效群体数Ne减少了。等位基因比野生群体显着性减少,而杂合度的降低却不是那么明显,再结合有效群体数Ne的显着性降低,说明加州鲈养殖群体中近来已经出现了瓶颈效应。同时,本研究还对我国的加州鲈养殖群体的亚种分类地位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王润辉,赵奋成,胡德活,吴惠姗,韦如萍[10](2008)在《杂交松3个育种交配组遗传结构的SSR分子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个杂交松育种交配组进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个交配组在24个EST微卫星位点上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等指标属于中等水平,等位基因数目偏少;各交配组的父母本类群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类群内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少,平均亲缘关系较近;各交配组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和聚类分析也表明,各交配组中的父母本类群内的个体间遗传相似度较大,能聚成一大类;各交配组中的父母本类群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也较大并且较为相近,分别为0.65、0.64、0.67.(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遗传结构育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猪的育种工作刚刚起步,猪场的育种工作面临诸多管理难题,如生产与育种工作不能很好地协调,育种员缺乏,育种员缺乏晋升通道等,本文旨在通过猪场组织结构和绩效考核的调整,解决育种企业面临的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结构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1].赵久然,李春辉,宋伟,王元东,张如养.基于SNP芯片揭示中国玉米育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J].中国农业科学.2018

[2].李成渤,许金霞,高勤学.从组织结构和绩效考核入手解决猪场遗传管理和育种人员缺乏难题[J].中国猪业.2016

[3].罗凯,卢会翔,吴正丹,吴雪莉,尹旺.中国西南地区甘薯主要育种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6

[4].陈晓勇.我国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结构及其研究方向[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3

[5].王美荣,许勇,詹永乐,郭绍贵,任毅.甜瓜育种亲本材料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的SSR标记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0

[6].李镕.大口黑鲈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及选育过程中遗传结构分析[D].广东海洋大学.2010

[7].侯纯旺.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

[8].王润辉,赵奋成,胡德活,吴惠姗,韦如萍.杂交松叁个育种交配组遗传结构的SSR分子标记分析[C].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2008

[9].白俊杰,Dijar,J.Lutz-Carrillo,全迎春,梁素娴,樊佳佳.中国养殖加州鲈的遗传结构和分子辅助育种[C].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

[10].王润辉,赵奋成,胡德活,吴惠姗,韦如萍.杂交松3个育种交配组遗传结构的SSR分子标记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

标签:;  ;  ;  ;  

遗传结构育种论文-赵久然,李春辉,宋伟,王元东,张如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