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蛤的养殖技术之三——浅析广西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飞[1](2018)在《波纹巴非蛤生理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波纹巴非蛤是我国南方沿海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增,巴非蛤增养殖规模在我国福建、广东、海南沿海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南方潮下带泥质底栖贝类的主要养殖对象,发展前景广阔。然而,近几年由于苗种来源单一、短缺,养殖技术粗放,导致巴非蛤蛤苗运输成活率低,蛤苗底播成活率低,养殖单产下降。巴非蛤生理生态研究是开展底播增养殖的基础,虽然已有一些报道,但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着重对波纹巴非蛤的摄食生理生态、能量收支、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以及敌害对其的捕食作用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期望能充实波纹巴非蛤生物学理论,并为其增养殖技术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实验研究了不同悬浮颗粒条件下巴非蛤的摄食和能量收支响应,发现巴非蛤假粪阈值为17.00-19.80mg L-1;巴非蛤对无机颗粒的保留呈机械性筛选特性,保留效率与粒径大小相关;对有机颗粒的保留效率受粒径大小和浓度影响,随着浓度的增加巴非蛤倾向保留大粒径有机颗粒;在低浓度条件下(TPM<25 mg L-1),随颗粒浓度和有机物含量的增加,巴非蛤摄食率和生长余能(SFG)以递减的速率而增加,逐渐接近最大值,在高浓度条件下(TPM>25 mg L-1),清滤率和SFG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波纹巴非蛤对饵料条件变化响应敏感,通过调节颗粒的保留率、摄食行为(滤水率,假粪)和生理(吸收率,耗氧率)等优化能量摄入。2.通过研究环境因子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发现适宜巴非蛤摄食和生长的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18-32℃和25-30;海洋酸化胁迫下(pCO2>1500μatm)和低氧胁迫(溶解氧≤2 mg O2 L-1)下巴非蛤的摄食行为受到显着抑制,摄食率和SFG显着下降;巴非蛤摄食最适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温度28.42℃:,盐度29.29,溶解氧5.99mg L-1。结果表明,低盐及低温条件均不利于巴非蛤的摄食和生长,在海洋酸化以及低氧胁迫下,巴非蛤的摄食和生长机能受到抑制。3.波纹巴非蛤初始半致死低温(26dLILT50)和高温(8d UILT50)分别为6.76±0.10℃和33.49±0.022℃,基于心率的阿氏拐点温度(ABT)为35.64±0.77℃,为其急性致死温度;初始半致死低盐(27dLILS50)和高盐(40dUILS50)分别为17.90±0.40和42.06±0.42。巴非蛤对低氧的耐受性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增加而降低,温度为25℃时,巴非蛤半致死溶解氧浓度(288hLC50)为 0.72 mg O2 L-1,30℃时巴非蛤 96hLC50 和 120hLC50分别为0.49和0.64 mg O2 L-1。与其他热带亚热带双壳类相比,巴非蛤对低温、低盐和低氧的耐受性较弱,而相比于潮下带双壳类,巴非蛤则具有较强的耐热性。4.波纹巴非蛤潜泥能力随规格的增大而增强,波纹巴非蛤幼贝比成体对底质粒径的选择范围更广,能在含沙率高达80%的底质条件下完成埋栖过程,而成体在底质含砂率≥40%时潜泥行为显着受阻。幼贝(壳长5-20mm)潜泥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30℃,当温度<15℃或>34℃时,壳长小于5mm幼贝超过半数不能完成潜泥过程。底质的含水率和含沙率通过影响巴非蛤的埋栖深度来影响巴非蛤摄食和能量收支,在含水率≥40%或含沙率≤40%的泥质底质中,巴非蛤的埋栖深度分别显着大于其他底质条件,当巴非蛤埋栖深度为6.5cm时,清滤率和SFG最大,过浅或过深其清滤率和SFG均显着降低。这表明,波纹巴非蛤适宜栖息于泥沙质或泥质底质,同时其埋栖深度对巴非蛤摄食和生长有显着的影响。5.波纹巴非蛤耐干露能力随湿度增加而增强,15℃下巴非蛤耐干露能力最强,Lt50为131h干露超过6h,幼贝的潜泥行为会受显着影响,超过48h后幼贝全部死亡;干露时长超过24h成体恢复后的存活率会显着降低,超过48h,存活率低于50%;干露不超过24h不会影响成体潜泥表现,干露超过48h后恢复时成体的摄食和吸收功能显着受损,SFG为负值。干露胁迫下巴非蛤体内糖原含量显着降低,无氧代谢产物丙酮酸含量显着降低,足肌和外套膜琥珀酸含量在干露12h后显着升高,足肌乳酸在干露24h后显着升高;内脏团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活力分别在6h、12h和48h显着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在12h显着降低,超氧化物气化酶(SOD)活力在24h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干露对波纹巴非蛤的存活、潜泥行为、摄食和生长均有不利影响,其幼贝和成体的干露运输适宜温度分别为20-24℃和15℃,干露时间分别以不超过6h和24h为宜。6.波纹巴非蛤埋栖较浅,不能躲避远洋梭子蟹的捕食危害,其对巴非蛤的捕食强度受水温显着影响,水温≤15℃时,远洋梭子蟹基本不捕食巴非蛤,当水温≥20℃时,远洋梭子蟹对巴非蛤的捕食强度随温度上升而迅速增加,远洋梭子蟹对巴非蛤的捕食具有显着的选择性和昼夜差异,对稚贝和小规格成体的选择性和摄食率显着高于大规格成体。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底播波纹巴非蛤成活率的方法,即选择大规格的蛤苗在水温较低的秋、冬季进行底播。
刘泓泉[2](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研究说明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万宇[3](2013)在《江苏南通文蛤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贝类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源于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但市场并不能保证产业运行时刻都处在最佳轨道,因而只有尊重市场规律并对产业施以适当的前瞻调控措施才能确保产业的持续发展。而能否制定出有效的调控政策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全面且理性的认识贝类产业进而对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判。因此,对贝类产业进行结构研究,抓住其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贝类产业所覆盖的范围太广、涉及的品种过多,注定了将其研究透彻是一个宏伟的工程,绝非一次或者几次研究就能完成。因此,本文选择从局部范围内某一具体品种的产业,即在南通海洋渔业和全国文蛤(Meretrix meretrixLinnaeus)产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南通文蛤产业开始研究,为以后从点到面,完成我国贝类产业的结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文献考察的方式收集资料,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产业和企业层面梳理出南通文蛤产业的结构与特征,内容涉及产业的历史沿革、整体结构、行业协会、社会经济影响、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以及典型企业的发展过程、内部组织、生产规模、产品情况、目标市场、成本结构和成本-收益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产业的外部机遇与威胁以及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而运用SWOT分析提出各项调控措施。通过研究,本文初步总结出了南通文蛤产业的结构与特征:产业链相对完整,包括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休闲五个环节;在养殖规模方面,各企业相对均衡,并未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所有制构成方面,集体所有制形式虽只存在于如东养殖企业,但却在整个南通文蛤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企业数量方面,养殖企业最多,批发企业次之,加工企业最少;在就业人数方面,采捕环节最多、养殖环节次之、加工环节最少;在生产成本方面,养殖企业的人工费用所占比重最大,加工企业则是原料费用所占比重最大;在产品方面,鲜活品占统治地位,而加工品虽然目前较少,但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出口产品中加工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国内消费只有鲜活品。产业的未来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养殖规模不断缩小,大规模死亡事件频发,人工成本大幅上涨,价格持续低迷,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协会作用仍相对有限。。在初步把握了产业结构与特征后,本文对产业进行SWOT分析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SO战略包括开发文蛤加工产品和发展文蛤文化;WO战略包括施行限产措施,推行机械化生产以及加强科研攻关;ST战略包括保护滩涂,搭配销售和拓宽销售渠道;WT战略包括防治污染,改良滩涂,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建设完善的行业协会。
孙星[4](2012)在《养殖文蛤溶藻弧菌、颉颃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其颉颃物质的研究》文中认为文蛤的弧菌病害,是文蛤大量致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具有高传染性,迅速性,难控性等特点。使用抗生素将造成文蛤养殖场及其周边环境严重污染,同时可致使文蛤体内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从而不利于文蛤的健康养殖。根据文蛤健康养殖及环境友好的原则,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即从养殖生境中获取具有抑菌活性的土着微生物菌株用于防控文蛤病原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取得良好的文蛤病害防治效果。本文从文蛤养殖水体中筛选到一株假交替单胞菌(暂命名为SW-1),并对该菌进行了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生长特征研究、抑菌效果研究,以及抑菌活性物质研究,旨在为文蛤弧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从发病的文蛤中筛选到的菌株MP-1,根据细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系统发育树的特征,鉴定为弧茵属的溶藻弧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菌株MP-1在107到109cfu/ml浓度下,在15天内文蛤的存活个数为0,死亡率为100%,其发病症状与溶藻弧菌在文蛤上的典型症状相似,即可确定菌株MP-1为文蛤的致病菌之一。菌株MP-1的最佳生长条件为:100ml/250ml的装液量,30℃的温度,pH8.0和0.5mol/L的盐度;生长曲线显示此菌滞后期较短,而且对文中所选多数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从文蛤养殖场的水体中筛选到一株对病原溶藻弧菌MP-1有抑菌作用、且对文蛤正常生长无显着影响的菌株SW-1。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菌株SW-1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人工感染文蛤试验进一步证明该菌株SW-1的颉颃作用,菌株SW-1在109cfu/ml浓度的情况下,15天后,文蛤的存活率为100%;与致病溶藻弧菌同时感染文蛤时,文蛤的致死率仅为11%,较单独感染菌株MP-1的100%的致死率相比,文蛤成活率有显着提高,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防治文蛤致病菌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细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系统发育树的特征,鉴定菌株SW-1为假交替单胞菌属的杀鱼假交替单胞菌。菌株SW-1的最佳生长条件为:30ml/250ml的装液量,温度30℃,pH8.0和盐度0.5mol/L。菌株SW-1生长曲线与弧菌MP-1相比,具有滞后性,并且对试验中所选半数抗生素敏感。假交替单胞菌SW-1对试验中所选七种菌株均可以产生抑菌活性,抑菌圈大小范围在16-25mm之间;菌株SW-1在生物量最高时,其抑茵效果最强。诱导试验证明,菌株SW-1可以产生非诱导性抑菌物质对文蛤的致病弧菌MP-1产生的抑制作用。对其胞外产物进行热处理,酸碱处理以及蛋白酶K处理,结果表明热处理和蛋白酶K处理可使其活性部分失活,而且随着饱和硫酸铵沉淀粗蛋白类物质的重量增加,其抑菌作用也明显增强,表明菌株SW-1的胞外产物中含有具有抑菌成分的蛋白类物质。酸碱处理结果表明:胞外产物具有广泛的pH值适应范围,而且这部分物质经酸碱处理后,抑菌活性有增强的现象,说明菌株SW-1所产生的抑制溶藻弧菌生长的物质并非单一的蛋白类物质。利用饱和度为80%硫酸铵沉淀菌株SW-1的无菌上清培养液,得到对文蛤致病弧菌MP-1具有抑制作用的粗蛋白类物质,将粗蛋白类物质经10KDa的分子筛超滤后进行抑菌试验发现,大于10KDa的部分具有抑菌活性,随后粗蛋白类物质经SephadexG-75凝胶过滤层析洗脱得到三个特征吸收峰,其中第一、二个峰蛋白质含量较高,成分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对文蛤致病弧菌MP-1没有抑菌作用;具有抑菌活性的第三个峰的蛋白质含量为6.1mg/ml,经SDS-PAGE凝胶垂直电泳可得到相对单一条带,表明其纯度较高,根据Rf值测其分子量为52.6KDa。收集假交替单胞菌SW-1胞外产物,利用三倍的乙酸乙脂进行浸提,经减压旋转蒸发后得到的浸提膏,在24h时,其对文蛤的致病弧菌MP-1的抑菌率达到98%以上;经有机溶剂溶解,发现为极性较大的醇溶性物质,在290、330、410nm有吸收峰;可以产生多糖类物质,红外光谱图也表明其具有糖肽吸收峰,采取硅胶柱利用不同比例的二氯甲烷和甲醇进行洗脱,得到46馏分,利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分组合并其效果不佳,故采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峰来区分组分,根据在320nm和440nm测其吸光值不同,合并得到十个相对比较单一的组分,其中第二个组分和第六个组分具有抑菌活性,其抑菌率分别为83.5%和92.6%。将这两个组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第六个组分仍然为混合物,第二个组分相对单一,根据高效液相色谱一电喷雾质谱联用仪分析,得知菌株SW-1代谢产生的活性物质一种是分子量为701.5Da的溴代化合物。
张彬,黄婷,熊建华,谢达祥,韦嫔媛,彭金霞,陈晓汉[5](2012)在《养殖文蛤病害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文蛤是重要的海洋经济贝类,随着人工养殖的发展,暴发性死亡病害频繁发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分析,对养殖文蛤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等主要病害的病原体与致病症状、流行规律、组织病理学、检测与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等进行综合评述,并展望其研究应用前景。
张彬,黄婷,熊建华,陈晓汉,王大鹏,杨彦豪,谢达祥[6](2012)在《文蛤主要弧菌性病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文蛤是一种食药用价值极高的海洋经济贝类,但由于养殖规模的扩张和沿海滩涂环境的逐渐恶化,近年频繁发生暴发性死亡病害,损失严重,病害已成为文蛤养殖的重要限制因素。通过归纳分析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对副溶血弧菌、弗尼斯弧菌、溶藻弧菌等引起文蛤主要弧菌性病害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检测技术和防治方法等进行综合评述,为及时了解当前文蛤细菌性疾病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疾病提供参考。
朱丹[7](2011)在《文蛤胞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基因克隆与表达及重组蛋白活性的测定》文中指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在生物体中参与诸多生物事件,不但参与氧自由基的清除以及防御分子损伤和机体衰老,还参与信号传递和神经存活,是活性氧清除酶系中最重要的酶。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已有的SMART全长cDNA文库,克隆得到了文蛤Cu/Zn-SOD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 388bp, 5′UTR为50bp,3′UTR为876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62bp,编码153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约占59.85%,此外还有螺旋结构约占7.3%,延伸链约占32.85%。亚细胞定位时,未发现信号肽,和跨膜区,说明文蛤Cu/Zn-SOD不是分泌蛋白也不是膜蛋白,为胞质蛋白。高级结构分析发现,该基因的结构中心为8条反向平行的β折叠够成的β-桶,α螺旋较少,存在4个Cu原子结合位点(His46、His48、His63、Hisll9),4个Zn结合位点(His63、His71、His80、Asp83),Cu、Zn共同连接His63组成“咪唑桥”结构,该结构特征完全符合胞内Cu/Zn-SOD的结构特征。因此认为本研究得到的Cu/Zn-SOD为胞内Cu/Zn-SOD。通过几种贝类Cu/Zn-SOD的多序列比对,文蛤Cu/Zn-SOD与近江牡蛎等其他9种海洋贝类的Cu/Zn-SOD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是在Cu/Zn-SOD的进化树中,既有相同科的物种聚在一起的,也有相同科的物种不聚在一起的,该基因并不严格按照其所属物种的进化而进化,说明存在于这些物种中的Cu/Zn-SOD高度保守,不适于用作分类基因。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健康文蛤,通过real-time PCR进行定量检测,发现未受菌刺激的胞内Cu/Zn-SOD基因表达量最低,但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大,刺激6个小时的胞内Cu/Zn-SOD基因表达量达到最大,6个小时以后表达量开始下降,32个小时后表达量趋于稳定。这表明胞内Cu/Zn-SOD基因参与了鳗弧菌刺激后产生的过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消除过程。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的文蛤Cu/Zn-SOD蛋白质具有生物学活性,在10-30℃的温度之间,其生物学活性可保持在60%以上,90℃时完全失活;在pH值为7.4时,Cu/Zn-SOD基因的重组蛋白活性最高,pH值为12.2时才失去生物学活性,因此认为Cu/Zn-SOD是一种稳定的酶。
陈金凤[8](2010)在《氨氮对文蛤能量收支的影响及其毒理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文蛤(Meretrix Meretrix)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贝类,近年来大批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环境中氨氮等有害物质的积累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氨氮(NH3-Nt)胁迫对文蛤生存、生长、能量分配、氧化应激、细胞损伤等的影响,探讨了氨氮(NH3-Nt)胁迫对文蛤生物能量学的影响以及毒害作用的可能性机理。主要结果如下:氨氮(NH3-Nt)对文蛤的生存有显着影响,在水温24.5±0.5℃、盐度21.5、pH 8.0的条件下,氨氮(NH3-Nt)对文蛤(3.85~4.35cm) 96hLC50和SC分别为92.37mg.L-1和9.237 mg.L-1,其中分子氨(NH3-Nm)分别为4.18 mg.L-1和0.418 mg.L-1。不同浓度氨氮(NH3-Nt)(0,0.5,1.0,2.0,4.0,9.0,18.0,36.0mg.L-1)对文蛤(3.82~4.50cm)摄食、呼吸、排泄以及能量分配影响的试验结果显示:文蛤摄食率(IR)、同化效率(Abs)均随着氨氮(NH3-Nt)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当NH3-Nt≧4.0 mg.L-1时,IR和Abs均出现显着下降;氨氮(NH3-Nt)对文蛤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影响均呈现低浓度段逐渐上升、高浓度段逐渐抑制的趋势,OR和NR分别在NH3-Nt为9.0mg.L-1和4.0 mg.L-1时达到最大值,且当NH3-Nt达18.0mg.L-1时出现了负排氨。文蛤瞬时生长率和能量分配模式中的生长余力(SFG)综合显示,当NH3-Nt≦2.0 mg.L-1(或NH3-Nm≦0.090 mg.L-1)时,对文蛤的生长无显着影响,而当NH3-Nt≧4.0 mg.L-1(或NH3-Nm≦0.180 mg.L-1)时,会抑制文蛤的生长。长时间(21d)氨氮(NH3-Nt)(0,0.5,1.0,2.0,4.0,9.0,18.0mg.L-1)对文蛤(3.80~4.55cm)的毒理效应试验结果显示:在胁迫初期(3d),0.5~18.0mg.L-1氨氮(NH3-Nt)刺激均引起文蛤鳃组织T-AOC、T-SOD、CAT升高,随着NH3-Nt增加,文蛤鳃T-AOC、T-SOD、CAT先升高后降低,在NH3-Nt≧4.0 mg.L-1时取得最大值。在胁迫后期(21d),当NH3-Nt≧9.0 mg.L-1时,文蛤鳃组织T-AOC、T-SOD、CAT、GSH-PX和肝胰腺T-AOC、GSH-PX显着降低,表明长时间的高浓度氨氮(NH3-Nt)胁迫对机体抗氧化系统造成损伤。文蛤鳃和肝胰腺中CAT活性变化是氨氮刺激的敏感指标,且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合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损伤可以看出,文蛤鳃组织对氨氮(NH3-Nt)刺激较肝胰脏敏感。从胁迫第7天起,9.0~18.0mg.L-1氨氮(NH3-Nt)刺激显着降低了鳃GSH含量以及0.5~18.0mg.L-1氨氮(NH3-Nt)刺激肝胰腺GSSG含量显着增加,表明高浓度(9.0~18.0mg.L-1)氨氮(NH3-Nt)对文蛤鳃组织谷胱甘肽系统造成了破坏。2.0~18.0mg.L-1氨氮(NH3-Nt)胁迫在7~21d内均引起文蛤鳃LSZ、ACP显着增高以及肝胰腺AKP显着降低,表明该浓度氨氮(NH3-Nt)长时间刺激显着影响了文蛤体内溶酶体酶的活性,增强了文蛤的溶菌能力但降低了其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当NH3-Nt≧4.0 mg.L-1时,氨氮胁迫引起鳃和肝胰腺AST活性(7~21d)显着升高,表明在该浓度范围的氨氮胁迫下文蛤鳃和肝胰腺组织中存在炎症,不能及时消除,可能已经存在了损伤。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当NH3-Nt≦1.0 mg.L-1时,氨氮对文蛤鳃和肝胰腺细胞在细胞损伤方面没有显着影响,当NH3-Nt≧2.0 mg.L-1时,文蛤鳃组织细胞出现损伤,主要表现为线粒体水肿、空洞、嵴减少;内质网扩张;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细胞膜破裂;凋亡细胞增多等,且随着NH3-Nt增加损伤程度加剧;当NH3-Nt≧4.0 mg.L-1时,文蛤肝胰腺组织细胞出现细胞损伤,损伤的细胞器表现同鳃组织类似,并随着NH3-Nt增加损伤程度加剧。
陈金凤,黄鹤忠,徐汗富,何华敏,范皖苏,丁飞飞[9](2010)在《氨氮对文蛤存活及能量收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氨氮(NH3-N)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急性毒性作用以及对其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4.5±0.5)℃,盐度21.5,pH8.00的条件下,文蛤(壳长3.85~4.35cm)死亡率随着氨氮质量浓度、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96 h文蛤死亡率与添加氨氮(NH3-Nt)质量浓度对数的回归方程为Y=2.3787x+0.3246(R2=0.978 9),文蛤对总氨氮(NH3-Nt)或分子氨(NH3-Nm)的安全浓度(SC96h)为9.237 mg/L或0.418 mg/L;随着环境中添加氨氮(NH3-Nt)质量浓度的不断上升(0,0.5,1,2,4,9,18,36 mg/L),文蛤摄食能不断下降,呼吸能和排泄能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总氨氮(NH3-Nt)在0~2 mg/L(或NH3-Nm≤0.090 mg/L)时,文蛤的生长余力没有显着变化(P﹥0.05);当总氨氮(NH3-Nt)≥4 mg/L(或NH3-Nm≥0.181mg/L)时,文蛤的生长余力显着降低(P<0.05)。因此,文蛤养殖环境中的NH3-Nt或NH3-Nm应控制在2mg/L或0.090 mg/L以下水平。
李国[10](2009)在《文蛤病原菌(需钠弧菌)的分离鉴定与免疫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弧菌(vibrio)是海洋环境中最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近岸、河口海区的海水和生物体中,其致病性受宿主的生理状态及水质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较大,是海水养殖动物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危害的对象包括鱼类、甲壳类和贝类动物,给我国的海水养殖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预防与控制海水养殖动物弧菌病的发生,加强弧菌病的研究,对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重要经济贝类,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由于养殖水域水质环境恶化和各种疾病的流行而引发的养殖文蛤的大规模死亡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预防与控制养殖文蛤病害的发生,加强文蛤疾病的研究,已经成为保障文蛤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本实验从患病文蛤体内分离出一优势菌株WT01,回归感染试验证明是文蛤的致病菌,对该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盐度、温度和pH值生长条件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生长需NaCl,无色素,不发光,在TCBS平板上形成圆形黄色菌落,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具有弧菌属的典型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与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其同源性达99%以上,因此将该菌鉴定为需钠弧菌,病原菌对文蛤的半数致死量为5.5×106CFU/mL,在温度10℃-42℃、PH值5-11、盐度5‰-80‰的环境条件下都能生长。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氟哌酸、复方新诺明、菌必治、先锋必、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具有防治疾病、促进生长、增加体重等多种功能,且无污染、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不仅可以改善养殖水域环境,还可以提高养殖对象的机体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在实验生态条件下,观察浓度分别为1×105cfu/L、1×106cfu/L和1×107cfu/L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成分为芽孢杆菌)对文蛤暴露后第1d、3d、7d、21d、28d和恢复14d后对文蛤消化腺中的抗菌活力、溶菌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CAT活力)的影响,确定微生态制剂对文蛤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用需钠弧菌对诱导28d后的文蛤进行攻毒实验,测定相对免疫保护率,以确定微生态制剂对文蛤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组的微生态制剂均能显着提高文蛤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力,对消化腺抗菌活力和SOD活力的促进作用尤为显着,且不同浓度试验组之间的免疫因子活力也有显着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溶菌活力和CAT活力在第7d就出现显着性增高,抗菌活力和SOD活力在第14d与对照组出现显着性差异;恢复14d后,溶菌活力和SOD活力恢复到对照组相当的水平,抗菌活力和CAT活力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攻毒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达到22.2%、27.8%和44.4%。表明所用微生态制剂可以促进文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通过对水质的测定,证实使用微生态制剂对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和化学耗氧量的效果显着。
二、文蛤的养殖技术之三——浅析广西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蛤的养殖技术之三——浅析广西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波纹巴非蛤生理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波纹巴非蛤介绍 |
1.1.1 波纹巴非蛤生物学 |
1.1.2 波纹巴非蛤产业及养殖现状 |
1.1.3 波纹巴非蛤研究现状 |
1.1.4 波纹巴非蛤种群变动分析及其资源保护对策 |
1.2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生理研究进展 |
1.2.1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器官组织学 |
1.2.2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机制 |
1.2.3 滤食性双壳类的颗粒保留与选择 |
1.2.4 滤食性双壳类的摄食调节 |
1.3 双壳类能量学及研究进展 |
1.3.1 双壳类能量收支方程及研究方法 |
1.3.2 环境因子对能量收支的影响 |
1.3.3 贝类能量学研究意义及应用 |
1.4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埋栖行为和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1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潜泥行为的影响 |
1.4.2 环境因子对埋栖双壳类潜泥行为的影响 |
1.4.3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生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
1.5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
1.5.1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生长、存活的影响 |
1.5.2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呼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1.5.3 干露胁迫对水生动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6 敌害生物对双壳类的捕食作用研究进展 |
1.6.1 敌害生物对海洋贝类的危害 |
1.6.2 水温对敌害生物捕食双壳类的影响 |
1.6.3 敌害生物对双壳类的捕食选择 |
1.7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悬浮颗粒物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2.1.2 不同悬浮颗粒物的制备 |
2.1.3 摄食生理实验方法 |
2.1.4 摄食参数 |
2.1.5 实验设计和方法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波纹巴非蛤假粪阈值 |
2.2.2 波纹巴非蛤最低滤除浓度研究 |
2.2.3 波纹巴非蛤对粘土颗粒的摄食选择 |
2.2.4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粒径浮游单胞藻的摄食选择 |
2.2.5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浓度和质量悬浮颗粒的摄食响应 |
2.2.6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浓度和POM悬浮颗粒的能量收支 |
2.3 讨论 |
第三章 环境因子及规格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3.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温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3.2.2 盐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3.2.3 海洋酸化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3.2.4 溶解氧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3.2.5 不同规格波纹巴非蛤的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特征 |
3.2.6 温度、盐度和溶解氧3种环境因子对波纹巴非蛤清滤率和SFG影响的响应曲面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波纹巴非蛤对几种环境因子的耐受性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4.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波纹巴非蛤的致死温度、盐度 |
4.2.2 波纹巴非蛤对低氧耐受性研究 |
4.2.3 基于心率的波纹巴非蛤耐热性评测 |
4.3 讨论 |
第五章 底质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5.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 |
5.2.1 温度和盐度对不同规格波纹巴非蛤幼贝潜泥行为的影响 |
5.2.2 底质含水率对波纹巴非蛤幼贝和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
5.2.3 底质组分对波纹巴非蛤幼贝和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
5.2.4 底质含水率和组分对波纹巴非蛤成体埋栖深度的影响 |
5.2.5 不同含水率泥质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5.2.6 底质组分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5.2.7 埋栖深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和生理生态的影响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6.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 |
6.2.1 波纹巴非蛤的干露耐受性研究 |
6.2.2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幼贝潜泥行为的影响 |
6.2.3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
6.2.4 干露及恢复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6.2.5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体成分的影响 |
6.2.6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无氧代谢的研究 |
6.2.7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免疫指标的影响 |
6.3 讨论 |
第七章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作用及对巴非蛤潜泥行为和摄食生理的影响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
7.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
7.1.3 数据分析 |
7.2 结果 |
7.2.1 三种敌害生物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作用 |
7.2.2 水温对远洋梭子蟹捕食波纹巴非蛤的影响 |
7.2.3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选择 |
7.2.4 远洋梭子蟹幼蟹对波纹巴非蛤幼贝的捕食作用 |
7.2.5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的影响 |
7.2.6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7.3 讨论 |
第八章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论文 |
致谢 |
(2)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3)江苏南通文蛤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资料来源 |
1.6 结构安排 |
2 产业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文蛤产业 |
2.2 文献综述 |
2.2.1 文蛤研究 |
2.2.2 国内的贝类经济管理研究 |
2.2.3 国外的水产养殖经济研究 |
2.2.4 行业结构研究 |
2.2.5 产业组织研究 |
2.2.6 产业 SWOT 分析 |
3 文蛤简介 |
3.1 基本特征 |
3.1.1 形态 |
3.1.2 分布范围 |
3.1.3 生产周期 |
3.2 生产过程 |
3.2.1 场地 |
3.2.2 苗种 |
3.2.3 管理 |
3.2.4 收获 |
3.2.5 运输 |
3.2.6 销售 |
4 产业层面研究 |
4.1 发展历程 |
4.1.1 历史沿革 |
4.1.2 发展阶段 |
4.2 产业结构 |
4.2.1 空间分布 |
4.2.2 产业链 |
4.2.3 供需链 |
4.2.4 集中度 |
4.2.5 就业 |
4.2.6 所有制 |
4.2.7 经营项目 |
4.2.8 成本构成 |
4.2.9 产品种类 |
4.3 行业协会 |
4.4 文化 |
4.4.1 历史 |
4.4.2 饮食 |
4.4.3 工艺收藏 |
4.4.4 休闲 |
4.5 社会经济影响 |
4.6 技术进步 |
4.7 面临的主要挑战 |
4.8 主要特征 |
5 典型企业研究 |
5.1 典型养殖场 |
5.1.1 养殖场概况 |
5.1.2 组织结构 |
5.1.3 管理措施 |
5.1.4 成本-收益 |
5.2 典型加工厂 |
5.2.1 公司概况 |
5.2.2 组织结构 |
5.2.3 产品种类 |
5.2.4 成本-收益 |
5.3 小结 |
6 建议 |
6.1 南通文蛤产业 SWOT 分析 |
6.1.1 SO 战略(发挥优势,把握机会) |
6.1.2 WO 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 |
6.1.3 ST 战略(利用优势,回避威胁) |
6.1.4 WT 战略(减少劣势,回避威胁) |
6.2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养殖文蛤溶藻弧菌、颉颃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其颉颃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等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文蛤的基本状况 |
1.1 文蛤养殖现状 |
1.2 文蛤疾病产生的原因与特点 |
1.3 防治方法 |
2 溶藻弧菌的危害 |
2.1 溶藻弧菌的基本特性 |
2.2 溶藻弧菌与其他致病性弧菌的区别 |
3 益生菌的研究现状 |
3.1 国内外研究益生菌的现状 |
3.2 筛选益生菌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
3.3 海洋益生菌的种类 |
3.4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
3.5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及贝类养殖中的应用 |
4 假交替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
4.1 假交替单胞菌分类地位及研究现状 |
4.2 假交替单胞菌所产生的胞外活性物质 |
4.3 假交替单胞菌研究展望 |
5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分离和提取 |
5.1 蛋白质、多肽的分离分析技术 |
5.2 活性脂质的分离提取技术 |
5.3 微生物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
5.4 微生物活性物质结构鉴定 |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文蛤致病弧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文蛤致病菌的筛选 |
2.2 菌株MP-1的人工感染文蛤试验 |
2.3 菌株MP-1的生理生化鉴定 |
2.4 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 |
2.5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MP-1生长的影响 |
2.6 菌株MP-1的培养条件及生长曲线 |
2.7 菌株MP-1的药敏性试验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蛤颉颃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文蛤致病弧菌的颉颃菌筛选 |
2.2 菌株SW-1的人工感染试验 |
2.3 菌株SW-1的生理生化鉴定 |
2.4 菌株SW-1的16S rDNA序列分析及其分子鉴定 |
2.5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SW-1的生长情况影响 |
2.6 菌株SW-1的培养条件及生长曲线 |
2.7 菌株SW-1的药敏性试验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菌株SW-1颉颃文蛤致病弧菌MP-1的特性及方式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SVF1不同接种量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
2.2 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株SW-1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
2.3 菌株SW-1在不同生育期时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
2.4 菌株SW-1培养液对弧菌不同生长阶段的抑制作用 |
2.5 单独培养菌株SW-1和加入1/10体积的弧菌共培养后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
2.6 假交替单胞菌SW-1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效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菌株SW-1培养液的理化性质分析及其抑菌物质的确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SW-1培养液对不同接种量弧菌的抑制作用 |
2.2 菌株SW-1培养液的对热、酸碱、酶的敏感性 |
2.3 菌株SW-1培养液的盐析作用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菌株SW-1培养液中蛋白类抑菌物质的分离纯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硫酸铵沉淀法初步纯化胞外产物的活性 |
2.2 硫酸铵沉淀的粗蛋白质类物质的全波段扫描 |
2.3 可抑菌物质的分子量大小范围 |
2.4 抗菌粗蛋白类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活性 |
2.5 Sephadex G-75凝胶层析后各组分的蛋白质含量 |
2.6 经SephadexG-75凝胶分离各组分的凝胶垂直电泳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菌株SW-1培养液中非蛋白类物质的分离纯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胞外物质的生物活性追踪试验 |
2.3 提取物粗品的溶解性 |
2.4 菌株SW-1胞外产物中的多糖含量 |
2.5 乙酸乙脂提取物粗品的红外光谱图谱 |
2.6 乙酸乙脂提取物的全波段扫描 |
2.7 TCL展开剂的选择 |
2.8 粗提物薄层层析(TLC)检测 |
2.9 粗浸提物的分离纯化 |
2.10 可抑菌成分的纯度检测及其液质联质谱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5)养殖文蛤病害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性疾病 |
1.1 病原体与致病症状 |
1.2 流行规律 |
1.3 病理变化 |
1.4 预防与治疗 |
2 细菌性疾病 |
2.1 病原体、致病症状与流行规律 |
2.2 病理变化 |
2.3 检测与诊断技术 |
2.4 预防与治疗 |
3 寄生虫性疾病 |
3.1 病原体与致病症状 |
3.2 流行规律 |
3.3 病理变化 |
3.4 预防与治疗 |
4 其他疾病 |
5 小结与展望 |
(6)文蛤主要弧菌性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
1.1 病原体与致病症状 |
1.2 病理变化 |
1.3 检测与诊断技术 |
1.4 预防与治疗 |
2 弗尼斯弧菌 (Vibrio furnissii) |
2.1 病原体与致病症状 |
2.2 病理变化 |
2.3 预防与治疗 |
3 溶藻弧菌 (Vibrio alginolyticus) |
3.1 病原体与致病症状 |
3.2 病理变化 |
3.3 预防与治疗 |
4 其他弧菌 |
4.1 哈氏弧菌 (Vibrio harveyi) |
4.2 需钠弧菌 (Vibrio natriegen) |
4.3 鳗弧菌 (Vibrio anguillarum) |
5 结语 |
(7)文蛤胞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基因克隆与表达及重组蛋白活性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文蛤养殖现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1.1 我国文蛤养殖现状 |
1.1.2 文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2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研究现状 |
1.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发现与种类 |
1.2.2 Cu/Zn-SOD 的结构特征 |
1.2.3 Cu/Zn-SOD 的理化性质 |
1.2.4 影响Cu/Zn-SOD 活性的因素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2 文蛤胞内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结果 |
2.3.2 讨论 |
2.4 小结 |
3 文蛤胞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时序表达与组织分布表达 |
3.1 前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步骤 |
3.2.3 Real-time PCR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4 文蛤胞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体外重组表达与活性鉴定 |
4.1 前言 |
4.2 载体构建 |
4.2.1 引物设计 |
4.2.2 构建克隆载体PMD-Mm-Cu/Zn-SOD |
4.2.3 构建表达载体PET-Mm-Cu/Zn-SOD |
4.3 诱导 |
4.3.1 诱导培养 |
4.3.2 超声破碎 |
4.3.3 煮样 |
4.4 蛋白电泳 |
4.4.1 电泳液制备 |
4.4.2 制胶(BIO-RAD) |
4.4.3 电泳 |
4.4.4 染色 |
4.4.5 大量诱导 |
4.5 蛋白纯化 |
4.5.1 配制蛋白纯化所用Buffer |
4.5.2 预处理 |
4.5.3 过柱子 |
4.5.4 透析 |
4.6 重组表达蛋白活性测定 |
4.6.1 纯化蛋白的定量 |
4.6.2 酶活测定 |
4.7 结果与讨论 |
4.7.1 诱导表达结果与讨论 |
4.7.2 活性测定结果与讨论 |
4.7.3 温度及pH 对文蛤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8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氨氮对文蛤能量收支的影响及其毒理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滩涂文蛤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 水体中氨氮(NH_3-N_t)的来源与形式 |
3 氨氮(NH_3-N_t)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毒害 |
3.1 氨氮(NH_3-N_t)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急性致死毒性 |
3.2 氨氮(NH_3-N_t)对水产养殖动物生理能量学影响的研究 |
3.3 氨氮(NH_3-N_t)对水产动物的毒理作用 |
3.4 氨氮(NH_3-N_t)对水产动物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
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试验一 氨氮对文蛤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实验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氨氮对文蛤能量收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及其暂养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氨氮胁迫对文蛤存活率和瞬时生长率的影响 |
2.2 氨氮胁迫对文蛤摄食率的影响 |
2.3 氨氮胁迫对文蛤同化效率的影响 |
2.4 氨氮胁迫对文蛤耗氧率的影响 |
2.5 氨氮胁迫对文蛤排氨率的影响 |
2.6 氨氮胁迫对文蛤O/N 的影响 |
2.7 氨氮胁迫对文蛤能量收支的影响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氨氮对文蛤毒理效应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及其暂养 |
1.2 实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相关酶指标的测定 |
1.5 透射电镜样品的处理 |
1.6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抗氧化酶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谷胱甘肽系统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水解酶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氨氮对文蛤鳃和肝胰腺转氨酶的影响 |
2.5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脂质过氧化产物 MDA 的影响 |
2.6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组织细胞的损伤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谷胱甘肽系统的影响 |
3.3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水解酶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转氨酶的影响 |
3.5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3.6 不同浓度氨氮(NH_3-N_t)对文蛤鳃和肝胰腺组织细胞损伤的影响 |
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氨氮对文蛤存活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急性毒性实验 |
1.2.2 摄食率和同化效率的测定 |
1.2.3 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测定 |
1.2.4 贝类能量收支模型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2.2 氨氮胁迫对文蛤摄食率、同化效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
2.3 氨氮胁迫对文蛤能量收支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10)文蛤病原菌(需钠弧菌)的分离鉴定与免疫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及细菌英文名列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弧菌及弧菌病 |
2 弧菌的致病机理 |
3 对主要养殖贝类的危害 |
3.1 鲍 |
3.2 蛤类 |
3.3 扇贝 |
3.4 牡蛎 |
4 养殖贝类弧菌病的防治 |
4.1 药物防治 |
4.2 免疫学和生态学防治 |
4.3 良种培育提高抗病力 |
4.4 改善养殖环境,优化养殖模式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文蛤病原菌(需钠弧菌)的分离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原菌的分离 |
1.2 人工感染和半数致死量 LD50的测定 |
1.3 病原菌的再分离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1.4 细菌最适生长温度、盐度和pH值的测定 |
1.5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1.5.1 PCR模板DNA的制备 |
1.5.2 16S rRNA扩增与测序 |
1.6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1.7 溶血性测定和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病原菌分离及人工感染 |
2.2 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 |
2.3 细菌最适生长温度、盐度和pH值 |
2.4 16S rRNA 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学分析 |
2.5 溶血性和药敏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微生态制剂对文蛤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分组及饲养管理 |
1.3 取样和样品的预处理 |
1.4 测定方法 |
1.4.1 抗菌活力测定 |
1.4.2 溶菌活力的测定 |
1.4.3 CAT和SOD活力测定 |
1.5 攻毒试验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溶菌活力的测定结果 |
2.2 抗菌活力的测定结果 |
2.3 抗氧化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2.3.1 CAT活力测定结果 |
2.3.2 SOD活力测定结果 |
2.4 攻毒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微生态制剂对文蛤养殖水体水质条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分组及饲养管理 |
1.3 水样采集及测定方法 |
2 结果 |
2.1 微生态制剂对水中氨氮的影响 |
2.2 微生态制剂对水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
2.3 微生态制剂对水中化学耗氧量的影响 |
2.4 微生态制剂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 |
3 讨论 |
结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试验所需培养基配方及测定方法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文蛤的养殖技术之三——浅析广西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波纹巴非蛤生理生态学研究[D]. 张鹏飞. 厦门大学, 2018(06)
- [2]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3]江苏南通文蛤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D]. 万宇.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4]养殖文蛤溶藻弧菌、颉颃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其颉颃物质的研究[D]. 孙星.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5]养殖文蛤病害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 张彬,黄婷,熊建华,谢达祥,韦嫔媛,彭金霞,陈晓汉. 西南农业学报, 2012(05)
- [6]文蛤主要弧菌性病害研究进展[J]. 张彬,黄婷,熊建华,陈晓汉,王大鹏,杨彦豪,谢达祥. 广东农业科学, 2012(17)
- [7]文蛤胞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基因克隆与表达及重组蛋白活性的测定[D]. 朱丹.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 [8]氨氮对文蛤能量收支的影响及其毒理效应的研究[D]. 陈金凤. 苏州大学, 2010(01)
- [9]氨氮对文蛤存活及能量收支的影响[J]. 陈金凤,黄鹤忠,徐汗富,何华敏,范皖苏,丁飞飞. 海洋科学, 2010(03)
- [10]文蛤病原菌(需钠弧菌)的分离鉴定与免疫防治技术研究[D]. 李国.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