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他霉素生产菌株的选育

纳他霉素生产菌株的选育

蔡秀云[1]2009年在《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纳他霉素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真菌抗生素,能有效地抑制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在医疗、食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通过对纳他霉素系列浓度全波长的扫描分析,选择250nm作为纳他霉素的检测波长,扩大纳他霉素检测的线性范围,提高了HPLC的检测准确性;利用重复诱变的方法对纳他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选育,得到了高产菌株PM4-18,同时对PM4-18菌种进行摇瓶发酵工艺优化,通过对50L发酵罐代谢过程的研究,确定了发酵罐的培养条件,通过前期增加碳源和中后期补入碳源来提高了纳他霉素的发酵水平。对纳他霉素的HPLC检测方法-USP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在303nm和250nm波长下的检测结果分析,在250nm吸收波长下,纳他霉素在5-2000μg/ml的之间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并且回收率达到101%,检测方法更加准确。根据纳他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理,利用NTG诱变剂,对纳他霉素菌株PM2-5进行诱变处理,经初筛和复筛得到高产菌株PM3-7,摇瓶发酵单位比出发菌种提高了30%,在此基础上再次利用NTG诱变剂和浅蓝霉素的抗性选择压力,得到了高产突变株PM4-18,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PM2-5提高了67%。通过纳他霉素高产菌株PM4-18的研究,考察斜面培养时间、斜面冷藏时间、斜面传代稳定性,确定了种子的种龄和级数;通过培养基的单一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筛选得到最佳的培养基配方,确定了摇瓶的培养温度、PH、接种量、装液量,使纳他霉素优化后工艺水平比原工艺水平提高了20%。以摇瓶发酵试验结果为基础,进行了纳他霉素50L发酵罐的放大试验。通过增加50L发酵基础糖和连续补糖的试验,进一步提高了纳他霉素发酵单位,两工艺分别比原工艺提高了7.8%和25.5%,但是发酵周期有所延长。同时实现了50T发酵的放大成功。

张艳敏[2]2016年在《褐黄孢链霉菌生产纳他霉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纳他霉素(Natamycin)是一种高效、安全、广谱的抗真菌类抗生素,属于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一种。纳他霉素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抗真菌类抑菌剂,常被作为食品防腐剂和药物,广泛的应用于食品与医药行业。但由于纳他霉素发酵水平较低,使得生产成本高,因此纳他霉素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对纳他霉素的发酵生产进行研究。本论文围绕提高纳他霉素产量、质量,对纳他霉素菌株选育,工艺优化以及纳他霉素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紫外线、常压室温等离子体作为诱变剂对实验室保藏的一株产纳他霉素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 ZQ701-3(产量为1.10 g/L)进行诱变处理,经过筛选,获得一株纳他霉素高产菌株ZM701-66,其产量达3.03 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75%。(2)为了进一步提高纳他霉素的产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实验,优化了纳他霉素的发酵工艺,从而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2.6 g/L,酵母蛋白胨3.0 g/L,豆粕23.3 g/L,Mg SO4·7H2O 2.0 g/L,Ca CO3 3.2 g/L;最佳发酵条件为:种龄22 h,接种量8%,温度28℃,装液量40 m L/500 m L,转速200 r/min,p H 7.0。利用优化好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纳他霉素摇瓶发酵,84 h纳他霉素产量达到最大值5.73 g/L,较原始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89.4%。(3)以纳他霉素摇瓶发酵结果为基础,进行10L发酵罐的补糖试验,当糖浓度维持在25 g/L时,纳他霉素产量由5.83 g/L提高到了6.56 g/L,与分批发酵相比提高了12.5%。(4)本文对纳他霉素提取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入75%的甲醇,甲醇加入量按湿菌体质量的8倍(g:m L)加入,p H调至10,室温下溶解1 h,纳他霉素回收率达到85%左右,纯度达到83.6%。在提取过程中,其生物活性不受影响。

杨东靖[3]2003年在《纳他霉素生产菌株的选育》文中认为本论文分别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二剂量管碟法测定纳他霉素的各项参数进行了研究,最终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作为论文检测发酵液中纳他霉素产量的方法。使用硫酸二乙酯(DES)和紫外线对褐黄孢链霉菌ATCC13326进行诱变处理,利用链霉素抗性筛选法进行初筛,摇瓶复筛,最终获得纳他霉素高产菌株SG-56。对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纳他霉素的产量。 确定了HPLC法检测发酵液中纳他霉素的各项参数:在Phenomenex prodigy5μODS3 100A(250mm×4.60mm i.d., 5μm)色谱柱上,以甲醇-水-磷酸(体积比85:15:0.15)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03nm。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4%(n=5),回收率99%以上。并与二剂量法进行了比较,证明结果准确可靠。 利用琼脂块法对ATCC13326进行纯化,选择了纳他霉素发酵性能较好的59号菌株作为诱变出发菌株,摇瓶产量为1.25g/L。 首先利用硫酸二乙酯进行化学诱变,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纳他霉素产量达到1.64g/L的诱变菌株S-71。然后对S-71进行紫外线诱变,经过链霉素抗性筛选,最终获得纳他霉素高产菌株SG-56,产量达到2.41g/L。 通过对发酵培养基和各项发酵参数进行优化实验,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葡萄糖36g/L,大豆蛋白胨18g/L,酵母粉4.5g/L,初始pH值7.0;以2%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液量为50mL的500mL叁角瓶中,29℃,摇床转速200r/min,发酵96h,纳他霉素的产量达到2.75g/L。

梁景乐[4]2007年在《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空间育种、工艺优化及工业放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发酵法生产纳他霉素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以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ATCC13326为出发菌株,对该菌株进行航天搭载等诱变育种获得了高产菌株,通过对培养基组成和发酵工艺的优化,进一步大幅度提高了纳他霉素的产量,在控制溶氧水平的原则指导下,成功地将发酵罐规模从实验室放大到18m~3,根据对纳他霉素的稳定性及溶解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绿色环保、收率高的非溶媒提取工艺。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建立了发酵液中纳他霉素含量快速测定的双波长紫外分光度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快捷的特点,可以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分析,为菌种高通量筛选与发酵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快速分析方法。(2)以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ATCC13326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紫外线复合氯化锂、空间搭载育种及2-脱氧葡萄糖耐受菌株推理选育等步骤,得到了一株解除了葡萄糖代谢产物阻遏的菌株LK04-119。该菌株在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的情况下,纳他霉素的生产能力不受葡萄糖效应的影响,摇瓶发酵单位达到了1920mg/l,比出发菌株ATCC13326的发酵单位318mg/l提高了5倍以上。(3)通过试验确定了纳他霉素斜面培养温度、种子培养温度、种子培养时间和接种量:确定了纳他霉素发酵培养的最适温度、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H值、摇瓶发酵周期。进一步采用正交设计及旋转组合设计进行了纳他霉素种子及发酵配方的优化。通过摇瓶试验分别确定了纳他霉素的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配方。纳他霉素摇瓶发酵单位最高达到了5054mg/l,比发酵起始培养基发酵单位1975mg/l提高了1.56倍。(4)考察了2碳至4碳单位的盐类、酸类、醇类、酯类等前体性物质对纳他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类及酸类前体体物质抑制纳他霉素合成,醇类及酯类前体性物质则促进纳他霉素合成。丙酸钠对纳他霉素合成的抑制作用最强,而正丙醇则对纳他霉素发酵的促进作用最好。氨基酸对纳他霉素的生长合成也有一定影响,其中,0.5g/l的L-缬氨酸可以提高纳他霉素产量达到27.0%;而加入2g/1的天冬氨酸将使纳他霉素产量减少51.5%。(5)在301发酵罐中进行了高产菌株LK04-196分批发酵生产纳他霉素的试验,确定了最优控制条件,使纳他霉素发酵单位平均达到了3784mg/1,最高达到了3902mg/l。通过对分批发酵过程典型代谢过程的分析,确定了流加补糖策略:控制纳他霉素发酵过程中的糖浓度在35g/l以上,补料时间24小时,可以延长发酵周期至120小时,纳他霉素发酵单位可提高34.6%,达到了5094mg/l。(6)以纳他霉素301发酵罐控制工艺为基础,通过调整通气量及搅拌速度,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溶氧水平,成功地实现了纳他霉素分批发酵规模的放大,在1 m~3、4 m~3及18 m~3发酵罐中纳他霉素产量分别达到了4.26g/l、4.05g/l及3.83g/l。建立了支持向量机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发酵过程的学习,可以较好地模拟并预测工业放大过程中各级发酵规模的代谢过程。在18 m~3发酵罐中流加发酵的纳他霉素产量达到了5.07g/l,与301发酵罐的产量类似。(7)研究了pH值、温度、溶媒比例及缓冲物质浓度对纳他霉素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纳他霉素的降解过程,对纳他霉素的水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发现了在发酵液中纳他霉素的稳定性大大高于纯水中,并研究了pH值对纳他霉素在水中溶解度的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条绿色环保、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非溶媒提取工艺。采用该工艺制备了高纯度纳他霉素样品。对纳他霉素产品进行了全面的结构鉴定,证明产品结构与文献报道的纳他霉素化学结构完全一致。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发酵液中纳他霉素双波长分光度分析方法;利用空间搭载育种结合推理选育技术,筛选得到了一株完全解除葡萄糖阻遏的菌株;采用控制发酵过程溶氧水平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纳他霉素发酵的工业放大;以纳他霉素在发酵液及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及溶解性研究为基础,提出了纳他霉素绿色、环保、非溶媒提取工艺。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实现了纳他霉素工业化生产。

骆健美[5]2005年在《纳他霉素高产菌株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发酵动力学及溶解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他霉素(Natamycin)是一种二十六元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恰塔努加链霉菌(Streptomyces chatanoogensis)和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等经发酵生产,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真菌抗生素。由于纳他霉素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极低,现已在食品、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纳他霉素发酵的水平较低,导致成本高、应用前景受到限制。因此,对纳他霉素发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如何提高抗真菌抗生素纳他霉素的产量和质量,对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工艺、目标产物的溶解度、产品提取纯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 建立了测定S.gilvosporeus发酵液中纳他霉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性好等优点,可作为纳他霉素的定量研究方法。 以褐黄孢链霉菌SG 1-4为出发菌株,经硫酸二乙酯和紫外线诱变处理,并选用2-脱氧-D-葡萄糖、乙酸钠、丙酸钠、硫酸链霉素作为抗性筛选剂,最终选育出一株高产纳他霉素的突变株SG 9-16,该菌株在未优化条件下的纳他霉素产量达到0.79 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50%。经验证,菌株SG 9-16的遗传性能十分稳定。 研究了菌株SG 9-16的摇瓶分批发酵条件。确定了最佳种子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并设计了较好的发酵培养基。考察了种龄、接种量、溶氧、发酵培养基初始pH、温度及前体对褐黄孢链霉菌发酵合成纳他霉素的影响,对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适发酵条件下,菌株SG 9-16摇瓶分批发酵生产纳他霉素的产量可达到3.0 g/L,比初始条件(0.79 g/L)的提高了280%。 利用5 L发酵罐进行纳他霉素的发酵放大研究,在优化条件下,发酵罐中的纳他霉素产量可达到2.86 g/L,比摇瓶分批发酵(不添加前体)提高了170.7%。以5 L发酵罐分批发酵的实验验数据为依据,对纳他霉素分批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形态-结构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纳他霉素的分批发酵过程。同时,以模糊理论为基础计算得到褐黄孢链霉菌发酵生产纳他霉素过程的生长-生产耦合度为18.3%,是典型的生长-生产分离过程。 根据摇瓶分批发酵的初步研究结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优化褐黄孢链霉菌发酵生产纳他霉素的过程。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挑选出影响纳他霉素产量的关键因子为:初始pH、发酵温度、KH_2PO_4、CaCO_3、酵母抽提物、蛋白胨和种龄,进而通过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再利用中心旋转组合实验拟合得到了响应曲面函数。由于该函数的驻点是鞍点,因此不具有全局的最大、最小值。最后通过约束优化得到较佳的实验点。 从已知的代谢途径着手,研究进一步提高纳他霉素产量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向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可降低细胞能荷水平的氰化物能有效提高发酵水平:向发酵培养基中加入能捕捉铵离子的磷酸镁有利于纳他霉素合成。优化后的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培养基:葡萄糖40 g/L;牛肉膏10 g/L,MgSO_4·7H_2O 1.0 g/L,NaCl 2g/L,黄豆饼粉15 g/L,淀粉30 g/L,KH_2PO_4 O g/L,CaCO_3 2.4 g/L,酵母抽提物0.34 g/L,蛋白胨6.34 g/L,K_4Fe

乔春明[6]2008年在《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产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文中提出纳他霉素(Natamycin)为二十六元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抗真菌生物食品防腐剂,主要由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恰塔努加链霉菌(Streptomyces chatanoogensis)和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等产生菌经发酵过程产生。为了提高纳他霉素的产量,本论文对纳他霉素产生菌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HDMNTE-01的培养方式、发酵液中纳他霉素的检测方法及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对管碟法测定发酵液中纳他霉素的各项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检测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W23培养至107CFU/mL,以10%的量加入到上层培养基中制备双层检测平板,在牛津杯中加入70μL经甲醇提取的检测液,培养24h后观察结果所得数据符合要求。比较6种不同的斜面培养基和4种不同的种子培养基,选择出培养和保藏HDMNTE-01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孢子斜面培养基(g/L):葡萄糖10、淀粉10、黄豆饼粉10、麦芽抽提物3、酵母抽提物3、MgSO4·7H2O 1、K2HPO4 0.5、NaCl 2、CaCO3 3、琼脂20;种子培养基配方(g/L):淀粉10、黄豆饼粉10、蛋白胨6、玉米浆6、葡萄糖10、MgSO4·7H2O 1、K2HPO4 0.5、NaCl 2、CaCO3 5。研究了HDMNTE-01摇瓶发酵的种龄、接种量、装液量、发酵培养基初始pH、温度、转数等对发酵的影响,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6%、装液量为25mL/50mL,发酵液初始pH值为7.0,发酵96h为代谢产物最佳收获时间;摇床温度为28℃;转数为220r/min。根据纳他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理,对纳他霉素产生菌纳塔尔链霉菌HDMNTE-01进行诱变,选育高产菌株。以琼脂块法筛选到的103号菌为出发菌株,先后分别经紫外线、DES、吖啶橙、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后,共筛选乙酸钠、丙酸钠、硫酸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共441株,采用琼脂块法分离纯化后,经发酵液纳他霉素含量测定,最终获得高产突变株F-99,其摇瓶发酵效价达1.78g/L,比出发菌株提高302%。

朱惠[7]2006年在《纳他霉素产生菌基因组重排育种》文中提出纳他霉素(Natamycin)是一种二十六元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由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恰塔努加链霉菌(Streptomyces chatanoogensis)和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等产生菌经发酵过程生产的。它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真菌抗生素,由于其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极低,现已在食品、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围绕如何提高纳他霉素发酵产量,对褐黄孢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和融合及基因组重排育种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首先,对褐黄孢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种龄、甘氨酸浓度、溶菌酶浓度、溶菌酶作用时间及温度对制备褐黄孢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影响。同时对再生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使原生质体再生达到较佳的再生率和生长状态。总结出一套褐黄孢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培养的方法。 其次,对原生质体融合的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紫外线灭活和热灭活原生质体,进行灭活双亲原生质体融合,建立了一套适合褐黄孢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再次,以S.gilvosporeus SG-1为出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育种,并筛选硫酸链霉素抗性突变株,获得了4株高产突变株Str~r-69(2364mg/L)、Str~r-89(2468 mg/L)、Str~r-111(2433 mg/L)、Str~r-129(2398 mg/L)。 最后,以以上4株链霉素抗性高产菌株作为亲本菌株,进行基因组重排育种,经过两轮循环原生质体融合,筛选得到了1株高产重排菌株S.gilvosporeus GS-74,其纳他霉素产量为3574mg/L,比原始出发菌株SG-1提高了1.17倍。

张艳敏, 董学前, 刘建军[8]2015年在《纳他霉素生产菌株选育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纳他霉素是一种安全、高效、广谱的多烯大环内酯类真菌抑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农业等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需求量不断上升。本文对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以其为提高纳他霉素产量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论述选育纳他霉素生产菌株的发展方向。

史玉宁[9]2009年在《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文中研究表明纳他霉素( Natamycin )是一种广谱的抗霉菌、酵母菌等真菌的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有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na talensis)、恰塔努加链霉菌(Streptomyces chatanoogensis)和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等经发酵生产。与其他化学防腐剂相比,纳他霉素使用量仅有10-6数量级,且适用的pH值范围较广。纳他霉素无毒、且不致突变、不致癌、不致畸、不致敏,同时使用中也不影响产品风味,被誉为是一种高效、安全生物防腐剂。本实验以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ATCC13326为出发菌株,其遗传背景相对清楚,产量低而稳定。本文采取以下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采用高温驯化方法对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ATCC 13326进行菌种改良。经过数轮温度梯度驯化培养,最终筛选到一株适应36℃条件生长,且生孢子速度快、孢子饱满均匀的HS-5菌株。将高温驯化选育出的HS-5菌株于分离平板培养。结果发现其菌落形态特征与出发菌株对比有明显变化。对HS-5菌株做种子生长曲线和分批发酵动力学实验,结果发现种龄与出发菌株相比提前6 h;菌体生长的稳定期,纳他霉素的合成期与出发菌株相比都有延长;同时纳他霉素产量也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41.3 %。以高温驯化选育出的HS-5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化学诱变剂DES诱变处理,结合红霉素抗性平板及突变株遗传稳定性实验选育抗性突变株。最终选育到一株纳他霉素高产菌株DS-C-13,产量达到219.42.±2.82 mg/L。对选育出的DS-C-13菌株进行培养条件和培养基优化。研究了接种量、溶氧、碳氮源对其纳他霉素发酵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即在接种量4%、装液量30 mL/250 mL、葡萄糖50 g/L、酵母膏5 g/L、大豆蛋白胨20 g/L的条件下发酵,纳他霉素产量达到256.32 mg/L,比优化前提高16.82%。为进一步提高该菌株纳他霉素产量,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纳他霉素发酵工艺做进一步优化。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选取对纳他霉素发酵有显着影响的碳源葡萄糖、接种量和装液量叁个因素,做叁因素叁水平试验,优化后条件如下:接种量2.7%、装液量29 mL/250 mL、葡萄糖44.63 g/L、酵母膏5 g/L、大豆蛋白胨20 g/L。参照理论上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纳他霉素产量为256.32 mg/L,与理论值相差1.48%。通过此方法使纳他霉素产量又提高了27.17 %。

杨东靖, 陈冠群, 陈巍, 王敏, 杜连祥[10]2003年在《链霉素抗性突变——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链霉素抗性筛选法 ,将经过紫外线诱变处理的纳他霉素生产菌———褐黄孢链霉菌 (Streptomycesgilvosporeus)ATCC1 332 6的孢子涂布在含有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 (0 6μg mL)的培养基平板上 ,获得了 1 2 2株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其中纳他霉素产量高于出发菌株的有1 3株 ,产量阳性效率达到 1 0 6 % ,同时获得了产抗生素能力为出发菌株 1 46倍的突变株SG 56。

参考文献:

[1]. 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的优化[D]. 蔡秀云. 浙江工业大学. 2009

[2]. 褐黄孢链霉菌生产纳他霉素的研究[D]. 张艳敏. 齐鲁工业大学. 2016

[3]. 纳他霉素生产菌株的选育[D]. 杨东靖. 天津科技大学. 2003

[4]. 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空间育种、工艺优化及工业放大研究[D]. 梁景乐. 浙江大学. 2007

[5]. 纳他霉素高产菌株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发酵动力学及溶解度的研究[D]. 骆健美. 浙江大学. 2005

[6]. 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产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D]. 乔春明. 黑龙江大学. 2008

[7]. 纳他霉素产生菌基因组重排育种[D]. 朱惠. 浙江大学. 2006

[8]. 纳他霉素生产菌株选育研究进展[J]. 张艳敏, 董学前, 刘建军. 山东食品发酵. 2015

[9]. 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D]. 史玉宁. 河南科技大学. 2009

[10]. 链霉素抗性突变——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研究[J]. 杨东靖, 陈冠群, 陈巍, 王敏, 杜连祥. 微生物学通报. 2003

标签:;  ;  ;  ;  ;  ;  ;  

纳他霉素生产菌株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